1、留侯世家读后感
留侯世家读后感(一)
看完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触便是张良真是一个智者,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出谋划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张良仅仅凭借过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助刘邦获得天下,自己荣升帝王之师,一生堪称完美。那么,张良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他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张良善于揣摩各类人的心理。在战乱的当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张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想出一些办法,既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比如说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刘邦决定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决定把他分封给能与他共图大事的人。张良建议把土地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个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与项王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人为得到土地共同对抗项羽而高兴,同时对于刘邦来说又能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来制约项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势力增强。为了成功,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方式,以他人的利益为诱导,来使得别人心甘情愿听从自己的安排。春秋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两大说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劝说进行连横与合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掌握不同人的心理与需求,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张良成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张良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来处理事情,思维缜密。古往今来的谋士有很多,有的辅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却因判断失误而酿成了千古恨。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种判断才是正确的,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来展开思考。郦食其一直是我一个比较敬佩的人,不仅足智多谋,面对油锅还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议却被张良反驳的一无是处。郦食其看来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以商汤武王的做法为鉴,劝谏刘邦分封六国君王的后代。而张良却敏锐地发觉了当时战况与商汤,武王的不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为刘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刘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实际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必然会遭遇失败。张良对于事情谨慎严密的分析与思考,使得刘邦对他放心,从而言听计从。
第三点,张良深谙为官之道,能够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韩信同样才华横溢,用兵的水平在当时无人能及,但韩信后来却以反叛之名被刘邦杀害,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懂得低调谦逊,从而使刘邦感觉他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便找机会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张良一直对于高祖忠心耿耿,尽心辅佐,使得高祖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并在后来的为官生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善终。吕后后来为废太子之事找到张良,张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吕后,使得吕后对他心存感激。当时触怒吕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吕后垂帘听政时收到了的迫害,但张良却能善始善终,可能也得益于他对将来时态的预测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智慧。
总而言之,我对于张良只有两个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多向张良学习,也成为像他那样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留侯世家读后感(二)
留侯世家主要写的是刘邦的谋臣张良的一生,顺便还简单写了张良的继承人张不疑的情况。
本篇写了张良与黄石老人、张良与项伯在鸿门宴的表现、张良建议汉王焚烧栈道以安项羽的心,张良劝刘邦暂不分封、张良建议建都关中、张良为太子出谋保住继承权,等,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看完了感觉张良还真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特别善于出谋划策,()正如汉高帝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有点离奇,杜撰的吧?
总之,张良个性有点神秘,年轻时曾谋刺秦始皇,失败后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于下邳,十年后陈涉起兵反秦,天下纷争,张良在准备跟随景驹的途中遇到刘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刘邦赏识,从此跟随刘邦。这时候张良是20多岁呢还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经开始表现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的特点,从他协助刘邦攻打尧关一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自他跟随刘邦以来所出的计策就没有失败过,真神人也,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但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在刘邦打江山时未立战功,在刘邦坐江山时也未象萧何一样出任相位参与治国,不过也避免了像萧何一样饱受猜疑装模作样。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刘邦或吕后对张良有一个字的诟病,看到的只有对他的赏识与感恩,这对于像刘邦、吕后这种人,真异数也。世界真奇妙。不过,仔细想想,韩信、萧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与张良这类世外高人相比呢?
2、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一)
越国的历史上,勾践是一枝独秀。在他之前寂寂,之后寥寥,除了偏僻,落后及与中原地区风俗习惯不同以外,也没什么可说的。
勾践的父亲与吴王阖闾结了仇,两国之间互相攻伐。在勾践刚当上越王的那一年,吴王阖闾大概是想趁他初立,政治地位还不很稳当的时候攻打越国,谁知勾践却出其不意地采用了一种特别的阵势------派若干死士冲到吴国的阵前,大声喊叫着自刎而死,使得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吴军一下子目瞪口呆,被越军趁势打了个大败,阖闾还被射了一箭,因而一命呜呼。(这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自杀式攻击,现在被若干国家稍加变化而广泛使用。)
取得了胜利的勾践一定是兴奋而骄傲的。所以当三年后,他得知夫差想要为父亲报一箭之仇时,他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而自以为是地抢先采取了行动。在那场着名的战事之后,越王勾践成为了亡国之奴。
接下来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勾践从一个骄横、任性的君主一下子转变成了委屈求全、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贤明君主,在范蠡、文种的扶持下,辛苦惨淡、勤奋不懈地努力了二十二年,终于打败了不听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苦心劝谏的夫差,一雪了会稽之耻,还一跃而成了强国。我想,司马迁也是觉得在那个君权至上,君主没有任何约束的时代里,勾践能够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错了,所以在本篇记载里,并没有过多的宣扬勾践的那些阴暗心肠,只是略略地点出了他赐文种自杀的猜忌。
还是范蠡认清了勾践的真面目,他知道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于是他果断地弃官而逃,先是跑到了齐国,在海边努力耕作,没多久就成了大富翁。这下子又冒了尖,齐国请他去做了国相。可他散尽家财,再次落跑了!跑到了陶地,没过多久,又成了后人皆知的大富翁陶朱公。哎,做官时位及人臣,经商时富甲天下,又能善谋划,知人心,懂进退,范蠡真个人中龙凤,世所稀有!
只是有一件事情不是很明白,就是范蠡与西施的故事。有许多传说,说是西施本就是范蠡寻来的,当时两人就有了情愫,可是为了国家复兴大事,只得忍痛割爱,将西施送到了夫差那里。等到吴国大败,夫差身死,范蠡抢在了同样垂涎于西施美貌的勾践的前头,携了西施,泛舟湖上,过着神仙眷侣的逍遥日子。
这个故事美则美矣,可是其真实性却很值得怀疑。范蠡辅助勾践复国,历时二十二年,其间殚精竭虑,劳心劳力,未必有闲情逸致来谈情说爱,此其一。再者,书里明明记载,他逃离了越国之后,和儿子们合力治理产业,说明他在西施迷惑吴王的时间里,早已成家生子,有着美满的家庭了,此其二。
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许是后人敬重西施与范蠡都是忠心为国之人,希望他们有一个美好而圆满的结局,而附会出了这么一个故事。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二)
卧薪尝胆的故事,使我从小就记住了勾践这个名字。 对于小孩子,这不是个好故事,它让我们从小就记住了什么是仇恨,执着着而不肯予乐慈悲。
成年人,倒是应该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英雄本色。
何谓英雄?
忍辱负重,以天下为己任,耐一时之窘境,拓来日之方长,是谓英雄。匹夫见怒,拔剑而起,以此不齿楚霸王。
勾践兵败,困会稽山,仅五千余众,然为他日计,为夫差臣,妻为妾,取封侯之地,终日侍奉吴王左右,为何?国仇家恨使然。吴有子胥之辅,称霸中原,当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之际,勾践厚积薄发,这一谋,竟谋了22年。
勾践于吴王左右,旦暮不敢怠慢,始得归国。三年,勾践修养生息,增强民力,先下诏全国,鼓励多生子嗣,这样就增加了国力的基础——人口。后兴百业,以身示范,吃自己种的菜,穿王妃自己缝制的衣服,可谓内修政治。对外,联合吴国的敌对国——齐、晋、楚,可谓外连诸侯。在外交上,表面上供奉不断,并挑唆吴国东征西讨,使吴国民力凋敝。勾践其用心不可谓不深矣!
文有文种,武有范离,挟二十年恨,一朝破吴,遂困夫差于会稽山。公孙雄膝行代步为夫差请成,而勾践效前时之故事,得“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之慨,遂杀吴王。吴王临死遮面,谓无面目见地下子胥。
总体看,勾践一直在等机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将人人喜爱的美女宝器径相送吴,可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同时,他克勤克己,取得了人民的支持。以国家为己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一点点地削弱敌方的外势和内势,不失时机地骄奢吴王,消耗吴国实力,并用美人计,致使“君怜而无是非”,终于,一蹴而就而成霸业。
教训有三:
1、除恶务尽,斩草除根,免留祸患。
2、忍辱负重,大业为重,不计一日之短长。
3、内圣而外王,修身齐家方治天下。
越王勾践世家读书笔记(三)
越王勾践,几乎人人皆知,但司马迁的《越王勾践世家》读的人不一定太多。人们总是喜欢靠对别人转述的肤浅印象来引证或发挥,过去我也常如此,而今羞于如此,于是开始读原着。读书之后,所得远胜于道听途说。
这篇传很有意思,不仅记载了勾践的家世传承,还有另外一人——范蠡。范蠡,本应该放在“列传”中的一个人物,而放于此,说明什么?我这样初读古书的人还不敢妄加揣测其中有什么春秋笔法,但我想司马迁对范蠡很推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越王勾践是夏禹之后代。这其中有些历史大概太久远而没有文字记载,所以越王的谱系连司马迁也说不清,除了远祖,接着就从勾践之父说起。越王的传承史中,勾践算是出类拔萃的唯一一人。他胸有大志,总想称霸中原,这样他要扫除的第一个对象就是挡在其北方的吴国,而吴王也有同样的志向啊,于是好戏就在吴越争霸中展开。我不想说什么勾践兵败于会稽而向吴王夫差称臣的耻辱,也不想谈什么妇孺皆知的卧薪尝胆,更不想赞其称霸东南的辉煌,我只想了解一个接近真实的勾践。这个真实的勾践就在他与大臣文种与范蠡之间彰显。
勾践的霸业全赖他的几位忠臣的辅佐,而这也表现了他从善如流的君主风范。当其困于会稽也,也是灰心丧气得不得了,认为自己完了。是文种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给他注入东山再起的勇气。而范蠡呢,则代他与吴国交涉并为人质于吴两年。这样的患难之交真是很感人的。事实也是,他对他的左膀右臂非常器重,从而靠他们的才智选准时机洗雪了耻辱,并成为春秋之一霸。当吴王夫差成为其阶下囚时,范蠡看出他的犹豫不决,代他决断,终使夫差自杀,断绝了夫差东山再起之路。
然而,功成之后,范蠡说了一句着名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也许是勾践在成就霸业后表现出不可一世与猜疑,使范蠡这样的智者看出了他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于是乘舟浮海而去。果然,文种就因谗而被勾践赐死。
勾践的伟业至此已开始黯淡,他死后,他的子孙又传了若干代,到战国时期,为楚所灭。不管怎样,勾践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司马迁评说他:“苦身焦思,终灭强吴,北观兵中国,以尊周室,号称霸王。勾践可不谓贤哉!盖有禹之遗烈焉。”当我在湖北博物馆看到那把两千多年还寒光凛凛的勾践剑时,我曾想,从一把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代英主,因为只有这样的英主才能缔造一个强大和发达的国家,才能为后世留下这样的稀世之宝。
而勾践人性的弱点,不也成就了另一个智者的传奇吗?
范蠡是个当之无愧的智者。他的智慧不光表现在他对勾践二十多年的辅佐,他对越国人民的贡献,还表现在他能够在名利面前全身而退。他意识到他在越国已是“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执意离开。在他坚辞勾践时,勾践可是拿半个国家来挽留他的啊。这样清醒的认识,就是到今天又有几人有之?
范蠡浮海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种地,开始第二次创业。很快又积攒起万贯家财,也很快为齐国人所了解,于是又为相于齐。这第二次位高权重之时,他又意识到位高跌必重、财多祸必至,于是又罢官散财,归隐于陶这个地方。这一回,他又自称是陶朱公,而这一回他又开始在商业上大显身手,成为一代富贾。范蠡的三次创业都业绩辉煌,真世所罕见。司马迁赞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
范蠡何以能成功?答案就在这篇传记中。范蠡一生不知有多少光环罩身,而司马迁都轻描淡写。而有一件家事,他却大书特书。为何?盖因一件小事折射出范蠡的睿智通达。
范蠡大概是有三个儿子,老三生在陶,是他第三次创业成功之时,这个老三就是标准的富二代了。可惜家中老二不知为何在楚国杀了人,被判了刑。范蠡说,杀人偿命是理所当然,但最好是不要死在刑场上。于是他想让老三去看一下。结果老大以死相争要为弟弟去楚国走一趟,范蠡无奈派其去了,让他带了大量的钱财并告诫他不要过问所求之人,要“听其所为”。
老大按其父亲的嘱咐,送了重金给一个叫作庄生的人,而后又不放心,自作聪明去贿赂了楚国一当权者。庄生向楚王进言大赦天下,楚王采纳。这一信息被那当权者及时通报给了老大。这时老大认为既然国王要大赦天下,他的弟弟自然也要被放出来,而庄生无所作为,这钱就白送了。实际上庄生是德高望重之人,清廉一生,收下他的钱财只是暂时收下,打算事成之后归还的。这些情理岂是老大懂得的?他只觉得庄生没帮上忙,他自然可以收回他的钱。于是,老大去庄生家中将钱财取回,还自以为聪明能干。这一举动惹恼了庄()生,他又向楚王进言,不可为一富翁子杀人开绿灯,而要使使大赦成为真正的德政,于是楚王当即下令杀了老二,第二天才大赦天下。而这个老大,只好带着自己弟弟的尸体回家去了。
老大回到家中,其他人尽哀之,独陶朱公笑说:这一结果在我预料之中啊!不是老大不爱其弟,而是老大自小跟着我一起操劳,知道生计的艰难,不能舍财于人啊。而老三就不同了,生而见我富,不知钱从何而来,所以随便挥霍,从不知吝惜,当初想让老三去的原因就在于此啊。“事之理也,无足悲者”。
范蠡真是洞悉人性啊!对于权位与财富,他都追求,但他不是贪婪地追求,而是深谙辨证之理,懂得进退取舍之道。古往今来,能够这样做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吧?哪个人不都是锲而不舍地追求,要追求到极致,然后体会物极必反的悲哀呢?包括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包括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又将居安思危的意识扎根于头脑之中呢?我们总是在两极之间做大幅的摇摆,摆得大,摔得重。惜哉!
至于历史上传说西施随范蠡荡舟湖海的美丽故事,在这篇传中是一字没提。不知司马迁听说过这传说没有?
3、盘点那些贵族世家的家训和为人处世准则
盘点那些贵族世家的家训和为人处世准则
文/肥猫moto
偶读一篇关于欧美贵族家族传世家训的文章,觉得好多都值得借鉴。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俗话也说从穷到培养一个富裕的家族也需要至少三代的努力。一个家庭甚至是家族是否能崛起,跟家族的风气,修养,家规是密不可分的。穷人的家庭叫做遗传,富裕的家族叫做传承。一个家族的强大必然有其强大内因,一个家庭的贫穷也必然有其致命的缺点,很多事可能是相对的,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还年轻,将来要组建家庭,何不从自己开始,给自己的家庭编制优良的规则和传统呢?
下面我就摘录一些我个人觉得很值得借鉴的东西,求同存异,共发展。
一、吃饭要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讨论氛围。
我想不少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吃赌气饭的事情。一个家庭,最长聚在一起时间,必然是吃饭。连个饭都吃不好,就别提家庭的和谐了。饭要好好吃,事要好好谈,话要好好说,很重要。
二、教授孩子“做到成绩第一名的人不会被人无视”的世界丛林法则
这一条可能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心软。由此我想到了曾经很火的狼爸狼妈,虽然残酷,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成功了,教育出来的孩子既优秀又孝顺,保证高智商的同时,同时又有很高的情商。我没有看到叛逆,更没有看到家庭悲剧,这背后反应出来的东西很值得人深思。
三、父母帮助孩子开创人脉网络。
几乎所有名门世家,都把人脉网络看做是重中之重,几乎每一个贵族家族都把人脉的维护和开拓作为教育子女的首要任务。人脉始终是排在金钱之前的。我想这点不用我多说,工作过的人都应该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
四、保留缺点,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无完人,为了不在一个世界的人去强迫改变自己。那只会更糟糕。改来改去,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和优点不说,一旦未来和对方有什么矛盾,自己就会变得里外不是人,妥协有时候有用,但在我来看妥协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词汇之一。
五、不可孤立自己,要在人群中寻找幸福。
个人经历来讲,习惯性冷漠并不是一件好事。被不同的人认同,赏识。才是立足这个社会的根本。
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是大多数叛逆性格形成的根基。孩子虽小,但也是人,也会思考。很多悲剧,家长能稍微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就不会发生。什么样的父母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看一个孩子的品行,就能看出这个家庭的内涵。眼睛是心灵窗户,孩子就是家庭的窗口。
七、父母有责任经常向孩子讲述自己事业上所发生的故事。
这点太重要了,也是大多数中国式家庭缺失的。孩子好奇问起,一句你不懂,你还小,就搪塞过去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又放过来怪孩子不懂事,长不大。悲哉悲哉。让孩子更早知道社会上的残酷和现实,有时候能起到相当的正面效果。能让他们少走不少弯路。
八、爷爷作为孙子(孙女)的人生导师,传授智慧和经验(隔代教育的重要性)。
我不只一次在外面看到,孙子要什么,哪怕是无理的要求,老人就立马去买了。有时候指着树上的花,老人就立马给折了下来。娇生惯养是完全可以害了孩子一生的,这种类似的悲剧新闻常有报道。所以当你家里的老人向孩子传输不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事准则,身为父母一定要义正言辞的出来纠正,孩子是未来,老人是会理解的。
九、留给孩子巨额资产,势必阻碍他成为创意性人才。
富二代们,不解释了。虽然开豪车摆地摊也很创意。呵呵。
十、年少时少读科幻小说(包括电影)。
我个人理解,这个家族是让孩子少一些幻想,多一些实际,空想误事,实干兴邦。所以从小就让孩子放弃天马行空,毫无可能实现的幻想,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十一、让孩子进入名牌大学进行学习,使之获得最好的人脉关系。
社会中总有一种歧视大学,读书无用声音。但属实说,丑小鸭再丑也是天鹅,家鸭子中最漂亮的鸭子生出来的也是家鸭。学渣可以无视学历,但不应该抵触学历。大量现实还是告诉我们,无论政届商届的精英,智商学识都是非常高的。名牌大学里的孩子混的再差也比普通大学里的孩子混的好。
十二、父母和兄弟姐妹之间,要形成一种和睦相处,互助的良好家庭氛围。
人在不光天再看,孩子也在看。但凡孤僻,自私自利,性格奇怪的孩子,其家庭必然缺少温暖和家规。家教良好的家庭不可能出现自由散漫的人格,富裕互相帮扶的家族不可能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父母是孩子了解这个社会的第一扇门,开不开的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十三、让孩子明白,起初的笨拙和不适应,将会通过反复努力而变得熟能生巧的道理。
抹墙看着简单,但有的工人才4000一个月,而有的工人就可以8000甚至10000一个月。开车看似简单,但有的人高速都不敢上,而有的人又会漂移又会拉力。都会踢球,但有的人只配找乐子,而有的人踢球拿年薪上千万。天才也不是生下来就出口成章,甚至有的天才在年幼也是平庸之辈。这个世界很多成功都并不复杂,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去做一件事情。
十四、结交可以为子女开创崭新人生的良师益友。
孩子年幼不懂事,不知道分辨是非,父母不可以不懂事。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领路人。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人际脉络。总喜欢玩麻将的父母只会教育出市井小人,总喜欢夜生活父母也只能教育出淡漠人情的孽缘,总喜欢做小买卖算计别人的父母也只能教育出自私自利。孩子未来能走向什么方向,父母的结交喜好也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巴菲特未满10岁就去证交所参观跟他未来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你可以说巴菲特的父母牛,但他的父母也完全有能力给他买一大堆玩具,请几个保姆,过太子一样的日子,就像国内一些富二代一样。但他的父母没有这样做。这就是成功家族的基因!
十五、信息就等于金钱,从小开始重视信息的重要性和分析能力。
很少有家长会在孩子年幼时传输这些理念,不过想象一下,当一个人从小就具备了前瞻的能力,那么他在成年后,会比同龄人跑的多块。报纸或者新闻同样一条消息,有的人只看到了体制,八股和不民主,而极少数人则能闻到赚钱的气息。这就是对信息的敏感能力。无论股市,楼市还是整个经济体系,当我们回头看看,其实会发现好多信息就像一张蜘蛛网,本来早就可以预见,但大多数人就是置若罔闻,穷人和有钱人的差距在哪??不言而喻。
十六、不追求金钱,追求良好的有质量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误区,就是趋利。趋利很好,完全正确,但最后达成的目标一般都不会太高。不多说别人,现实的案例,就说史玉柱吧。在他债台高筑的时候,依然有人肯信任他,借钱给他打翻身仗。这就是人际关系的威力。都知道墙倒众人推,生意场上,不挖墙脚,太仁慈都是忌讳。但总有那么一些家族和商界精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着拉一把。读遍兴衰史,维护自己固定的高质量圈子,几乎是每个富裕家族核心。
十七、犹太人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发展事业。
这个应该不用多说了,一个牛叉种族的存在。现在世界级的商业巨头背后都有犹太背景,甚至包括政府。一个族群的团结,非常恐怖。我们国家有过那么几次展现出空前的团结,旧社会的抗日解放战争,现代社会的大洪水,空袭大使馆事件,汶川地震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但不和谐还是会存在,不过希望大于失望。不团结的民族注定会毁灭。
十八、母亲的礼物可能会转换孩子的命运。
本猫仔细想了想,印象里老妈给我的礼物都是丰盛的晚餐,所以我特么现在就是个吃货,开玩笑。其实这条比较深奥,我没理解的太明白,但母亲是孩子很重要的领路人是毋庸置疑的,娘是什么货色,孩子也八九不离十。
十九、世代相传收集情报信息的系统。
这一条也出自犹太家族,可以看出犹太人既重视人际关系,又重视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