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黑泽明之梦影评
黑泽明之梦影评(一)
黑泽明,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永远的“电影界的莎士比亚”。喜欢他的电影,不仅因为画面角度与色彩之美,还因为电影对人性善恶美丑的淋漓展现。下面这篇文章,可能会比较矫情,但实属肺腑之言。
这部《梦》,相比于《罗生门》、《姿三四郎》等,算不上黑泽明的名作,但电影中所突出的主题,所蕴含的深意却是值得我们品味与思考的。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欣赏到这部电影,觉得这是一部饱含哲理、透视现代人内心各种困惑,涉及多个主题的影片。八个看似独立的梦,向我们展现了科技飞速进步、人们生活日益现代化所产生的“文化倒退”现象,让人不禁深思: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的今天,我要怎样与大自然相处,我要怎样和自己相处?
这部影片以略带沉重的婚礼开头,以欢乐的葬礼结束。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讲到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最后点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因为“我们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部影片,绝不能被简单定义为一部环保性质的影片,因为它更多地触及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深层次的困惑,并加以诠释。这些困惑,诸如战争的残酷、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恶劣的气候、人类心灵的空虚和迷失等,都存在着,却很少被人这样挖掘并展现出来,更很少有人认真去思考,因为我们都太忙了,忙着赶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愿有片刻的停留,从这方面来看,这部影片不愧是大师之作!
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和中国的《聊斋志异》比较相似,均穿插鬼神,也都寓意深刻,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问题,触及人心灵的各个层面。我想,说到触及人的心灵,可能很多人都会去深究这部电影背后的寓意,将影片的某个意向与生活中的实际对应,加以分析。而我却以为,有些东西不一定得找到一一对应的所谓的涵义,也许其本身就值得我们欣赏,而不应该用分析哲学的方式解构之。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再美丽的东西也会变得呆板,没有了生气,没有了原本的美。所以,我将更偏向于对直接观影感受的描述而不会具体探讨影片中某个具体场景的喻意。
第一个梦:彩虹
这个梦,是我最猜不透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我只是最记得两个画面,一个太阳雨过后森林中狐狸的诡异婚礼,另一个是在故事的结尾,一片花海之中,小男孩忐忑地走向彩虹尽头的场景。从头到尾,画面很美,可是故事却关乎复仇、死亡、罪与罚,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恐怖的民间传说。“狐狸是很记仇的,你必须以死谢罪。”——狐狸的婚礼是美的,小男孩也只是好奇,并无恶意,可结果为何却是这样?我不懂。
狐狸的婚礼,伴随雨后的灿烂阳光和悠长、诡异的笛声,起初让我觉得像是只可能出现在噩梦中的场景。狐狸们时不时警惕地停下,四处看看,又接着上路,整个气氛和人类婚礼相差甚远,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地方。但我仍莫名地喜欢这个场景,因为在那同时,我和画面上躲在树后的小男孩似乎经历着同样的忐忑,似乎和他一起担心会被发现,那种奇妙的感觉真是很不错。
喜欢它的结尾:彩虹之下,是无边无际的花海,花海中的小男孩,怀着一丝忐忑,走向彩虹尽头。没有人知道故事的结局,我,喜欢没有结局的故事。
第二个梦:桃园
喜欢这个梦的场景和跌宕的情节,也喜欢小男孩和桃树精们的对话。
当人们砍倒那片桃树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那些被砍的树,正在哀哀哭泣。拟人化了的树,更唤起我们的愧疚感。“不对!桃子可以用钱买,但是要上哪儿去买一片开满桃花的果园呢?我喜欢这片果园,和花朵怒放的桃树。但是他们全都消失了,所以我才会哭泣。”当小男孩惶恐、无助地喊出这句话的时候,他哭了,我,也感动了。这时音乐起,像是笛子或洞箫,悠长而又跌宕起伏,伴以琵琶弹奏和木鱼等的敲击声,营造出一种诡异的气氛,让人浮想联翩。再看画面中人物的造型:华丽的服饰,显出富贵,白纸一般的脸,木木然没有任何表情,动作整齐机械整齐,却很美很美。音乐渐渐发生变化,变得更加激昂,加入了管风琴,这是桃花的花瓣随风飘来,顿时,桃树漫山遍野,小男孩泪痕未干,却露出笑容。这画面,美得令人心醉。接着,伴随铃铛的声音,故事开头穿着粉红色和服的小女孩跑进画面。原以为小男孩和小女孩会在花海中嬉戏玩耍,故事皆大欢喜,但画面陡然一转,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满山桃树重回原形,只剩下光秃秃的残缺的枝干。画面最后,女孩化作唯一的那颗桃树,脆弱而美丽,却只剩下小男孩一人,无奈、疑惑、失落……
第三个梦: 雪地
这段梦境中出现的雪女,据说是日本民间传说中吸走人类灵魂和生命的女妖。起初看这个电影,我还以为是登山队员已经死去,雪中的美女是安抚他灵魂的天使。可实际上,当看到雪女一次次试图按下登山队员,口中念着“水是温的,冰是烫的”时候,我明白了,雪女原来竟是吸走人类灵魂和生命的妖精。她不是天使,而是魔鬼。而这个故事中,濒临死亡的登山队员,在与雪女的抗争中获得了胜利。最令我感动的是,故事最后,小号奏响胜利的进行曲,是轻快而喜悦的节奏。四名队员无比兴奋地冲向半掩的大本营,那风中飘扬的三角形的红旗,似乎代表着生命的希望,也预示着队员们的胜利。这一刻,我知道,人类“生之欲”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既是我们通常创造奇迹的原因,也是我们攀登雪山,挑战人类极限的原因。
第四个梦:隧道
“我不敢相信我真的死了”
“你死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不起,但是你真的死了。”
死去的士兵与幸存的军官的对话,让我心疼。那些战争中死亡的人们,无论历史怎么评价他们,无论是对是错,他们终归都是受害者,都是“被”战争决定命运的人。这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
接着,隧道里传来整齐的行军的脚步声……“第三小队报告长官,无人伤亡!”全军覆没的第三小队,只剩下一个指挥官,而故事的悲剧性就在于,这些本应安息的灵魂,始终没能接受自己已经死去的现实,于是徘徊在阴阳交界处,不得安息。都说生者奋发,逝者安息。而故事却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是逝者灵魂的不安与彷徨,和生者生不如死的苦痛。
最后,梦境开头的那只狗出现,周围依然泛着红光。狗向着指挥官狂吠,我不太懂这背后的意思?是嘲笑被俘虏的军官,还是在讽刺战争?最后结局又是如何?可能,这跟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有关,被俘后幸存下来的军人,是会被人嘲笑和唾弃的吧。
第五个梦: 梵高
有的人把这个梦取名为乌鸦,我也不太明白这个梦境中的乌鸦和嘈杂的机械化的火车鸣笛声象征着什么。我只关注映像派大师梵高的油画的美。这里边的几幅画,我在不同的书上见过,每次都让我陶醉。这个梦的前后,均是带有黑暗的主色调的两个梦,它作为一个美丽的转场,似乎并未有什么具体的含义。
第六和第七个梦: 核泄漏—哭泣的食人魔
看完这两个梦,联想到最近的日本地震和特大核泄漏事故,我感到这偶然的天灾,其实来源于必然的人祸。到头来,究其原因,都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使得环境恶化的结果。受到核污染的植物发生了突变,动物变得邪恶、吓人,世界不再美丽。正如独角食人魔所说:“这都是人类恶行的后果。”
我印象很深的场景,是血色的湖边哭泣的魔鬼。最悲剧的是,他们哭泣的原因,竟然是不能够如愿死去。“他们只求一死,但却无法如愿”,所以他们悲泣,他们哭天抢地。没想到,大自然给人的最大的惩罚,竟是让人们永生不死。
我想,这四个字具有很多层意思。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求死?在他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时候。我相信,人是强大的,我们不会因为活得辛苦而那么坚定地寻求生命的终结,我们只会因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而对世界没有一丝留恋。在人类饱尝大自然给我们的惩罚时,当人类在高科技中迷失自我时,人的灵魂也正受到威胁。
第八个梦:水车之村
蓝天,风,绿树,布谷鸟叫……
在看这一个梦的时候,我感觉整部影片升华了,八个看似互不相关的梦也串联到一起。其实这讲的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其背景是现代社会。这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本书: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 (《活出意义来》)。里面就讲到科学技术造就了一批先进的武器,残酷的世界大战爆发,这样的背景下的人们,内心开始迷失,开始觉得空虚和无助,人们在精神和肉体上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折磨,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满足无休止的欲望,还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可到头来,结果却让人寒心!
画面突然由魔鬼哭泣的灰暗诡异场景转到水声潺潺,鸟语花香的小村落景致,我突然内心就平和了。一直觉得,这个梦是整部电影的升华,前面七个梦,连同这一个,都串联起来。如果说前面几个梦都没有所谓的答案的话,那这个梦中,应该有揭示的意义。而且,这最后一个梦,老人的思想,竟和我国老庄哲学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或者说是共通。用四个字总结,是“顺其自然”,也是西方人常说的“let it be.” 在我看来,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故事的开头:小孩子们采来鲜花,放在大石头的凹陷处,阳光下,这些花十分美丽。戴着草帽的老人,特别像王维那首诗里独钓寒江水的孤舟蓑笠翁。与世无争,过着符合自然的生活。最喜欢的是年轻人与老人的那段对话:当年轻人得知老人竟然不用电,晚上用蜡烛和亚麻油照明时,追问老人:“但是晚上很黑耶。”老人的回答是这样的:“没错,夜晚本来就很黑。为什么要搞得和白天一样亮?我不喜欢恍如白昼的夜空,这样就看不到星星了。”
是啊,当初我们没有可以照明的电灯,夜晚是多么美好,伴着月光,人们在庭院中喝酒、吟诗,提着灯笼在江边散步。而现在,各种照明灯具的出现,带来了如同白昼的黑夜,即所谓的“光污染”。在没有电灯的古时,有谁能想到,美丽的霓虹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我们试着遵照古法过日子。因为这才是最自然的。现代人都忘了,他们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他们却摧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他们总是以为能改善这个世界。尤其是那些学者,他们也许聪明过人,但多半不了解大自然的真谛,他们只发明了一些到头来会使人们不快乐的东西,却因此而沾沾自喜。更糟的是,多数人也把这些发明视为神绩将其奉为神明。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大自然。他们不知道自己正渐渐走向灭亡。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干净的空气和水源,以及那些我们赖以为生的树木、植物,一切都被弄脏了,受到永久污染。肮脏的空气,污浊的水,也污染了人类的心灵。”老人的这段话,让我思考良久。“看似在进步,实际在倒退”。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没有以前快乐了,有多久没有那种简单的快乐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吧。
我认为答案是: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蓝信封有个队友曾跟我说:你不要去纠结一些事情,应该像我们这样,热爱户外,凡是有想不通的事情,就去大自然中找刺激,去“生存大挑战”,去“百公里”徒步,去看星星看月亮,去河边捉鱼,去海边漫步。我后来渐渐明白了,他说的没错。人在自然中,是最真的,如果说某人带着面具生活的话,他一定也会在大自然的环抱下摘掉面具。有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纠结,而是放开了,去玩耍,去做回小孩子,重拾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心理咨询里边有一项叫做素质拓展的项目,就是让来访者回归自然,很多事情自然也就解决了。
另外,故事中提到的“喜葬”带着强烈的哲学意味。为什么是一场快乐的葬礼呢?因为“在世时努力工作,阳寿尽了,还能得到村民、亲友的感激”,这本身是一种幸福。需要特别提一下这个葬礼:很像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庆祝庙会等的节日场景,铃铛的响声很有节奏感,人们穿着民族风情服装,排成长列,载歌载舞,就连他们的喊声也和云南少数民族方言很相近。棺材不是深色的很庄重的,而是用彩色绣花布盖着。这也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最后,飘动的水草和小号的声音,悠长、自然、平和,这八个梦结束了。或许,这只是个美丽的开始……
黑泽明之梦影评(二)
美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由衷表达了对大师的赞叹,而我,怀着对黑泽明的神秘好奇,开始了黑泽明的《梦》之旅。
本部电影由八个梦组成,其实就是一场梦,不论自然战争、社会人生,说的是同一个主题:人类的迷途。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黑泽明痛苦地直面了一生的幻象。或者是他的警世恒言,他就是要用魔幻的色彩、凄厉的鬼哭来不停地折磨你的神经,让你对这个世界彻底绝望,然后有所行动。
第一个梦:狐狸的婚礼。美丽的田野风光,迷离的林中雾气,恍惚到不真实的反射太阳光芒的雨滴,神秘的送亲队伍,彩虹下的家,以及狐狸嫁女的传说。只有妈妈和幼子的简单对话,没有说教,也不故作玄妙,却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个彩虹下的家,其实,那不是狐狸的家,而是人类的家园,人类与万方生灵互不侵扰,各安其命,和谐共处,生命在阳光和雨露下以寒来暑往、春华秋实的节律悄悄滋长。
桃田的梦,小男孩的家人把桃园中的桃树全部砍掉,唯独一只幼小的桃枝开满桃花。这只桃花化作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带引着小男孩来到桃园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男孩和玩偶的对话,小男孩说,我们可以用钱买来套子,但是开着桃花的桃园我们去那里买?说着小男孩就哭了,这是小男孩向家人对桃园迫害的无声控诉。不由的让我们反省。
登山者的梦,环境的恶劣,几个队员在黎明前的黑暗,痛哭的找不到方向。失望,绝望。仿佛,那些登山者就是我们自己的写照,但我们们面对困难时,失去希望,暴风雪的袭击,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是谁又知道目标就在眼前,因为黑暗却看不清方向,在得到神的使者给予的安慰后,登山者坚定信心,唤起同伴。朝着营地的方向继续前行。我们面对困难时,不是因为自己不能胜利,而是失望,让我们丧失斗志,意味深长。
军人的梦是黑色的,一个灰头土脸的队长穿过长长的黑色的隧道。进隧道前遇到狗,走出隧道遇到死去的队员以及一整队人马。()隧道仿佛阴阳界,军人穿梭着,诉说战争的痛苦。画面的灰暗冰冷。最后那只狗对着他狂吠。黑泽明似乎借这个梦控诉日本的军国主义对日本造成的重创。
麦田之梦,一个个镜头仿佛一张张油画一样,简单,干净,寂寞,过去与现在相遇,真实与画作交融,那个象征黑泽明本人的青年穿行在梵高的麦田和鸦群间,穿行在过去与现实、真实与虚幻之间,那是真正的梦,隐晦又清晰,漫无目的。年轻的黑泽明迷失于梵高的画,就像扮演梵高的斯科西斯迷失于黑泽明的电影世界,像人类迷失于永恒的大地。
灾难之梦。黑泽明仿佛对这次日本核电站事故的预言,核电厂的爆炸,四处逃难的人们。整个富士山烧成了红色,人们明知道日本很小,无处可逃,却不愿意坐以待毙。爆炸将会产生的辐射。
行者之梦是灾难之梦的后续。行者在满目苍夷的荒原上行走,遇到了长着角的怪人。辐射的灾难波及到植物、动物、人类等方方面面。
在最后一个梦里,黑泽明用水车村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图景给了我们,也给他自己一个安慰。他借着百岁老人的口说:“我不需要亮得连星星也看不见的光。”“人在世上好好尽完自己的本分,然后问心无愧地死去,是很可喜的事。”然后大师带着他的梦去了,却留给我们活着的人一个巨大的困境:那样的梦幻田园,在我们每天面对的现实中哪里会有?即便有,在那样的田园,现代的我们又何以自存?
水车村的村口,有一块孤独的石头,那是一个漂泊者的墓。每当人们走过,都要放一束花于石上,以慰漂泊者的灵魂。为什么黑泽明不把他的梦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下去呢?也许真的是因为老了,他只想把折磨他一生的东西急切地说出来,给自己、给后人一个交代?
一个固执、急迫、眉头紧蹙、喋喋不休的老人。无论这部电影的成败,看了黑泽明一生的追寻之后,我想人们应当对他的梦表示敬意。
2、仲夏夜之梦英语读后感
仲夏夜之梦英语读后感
once i attended a speech given by a professor from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when we introduced ourselves as be majors, he asked, “you study english, how many foreign classics have you read? who is your favorite author?” we all were in silence. but by that time, i made a decision that i would read shakespeare at least while i am still in university. and the first book i chose myself i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for shakespeare, his tragic works may be more famous than comedies. but i prefer comedy.
the moment i opened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 thought it’s a tragedy. but it seems that all happiness come after sadness. as yu qiu yu once said, “tragedy is not great, neither is comedy, but those tragicomedy that let people read it over with tears and laughter.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is believed to have been written between 1590 and 1596. it portrays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marriage of the duke of athens, theseus, and the queen of the amazons, hippolyta. these include the adventures of four young athenian lovers and a group of amateur actors, who are manipulated by the fairies who inhabit the forest in which most of the play is set. i found some common points among shakespeare’s masterpieces, especially his love stories——the protagonists rebel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established practices and they look forward to a peaceful and equitable world; they even sacrifice their lives to achieve this dream. hermia dose so. she refuses to follow her father egeus’s instructions to marry demetrius, whom he has chosen for her. juliet and romeo also do in the same way, they die together for their love.
i guess why shakespeare wrote like this is that he wanted to do the same thing just like the people he modeled. we all know he had to marry a woman he didn’t like at all, and he didn’t protest. so he modeled these characters on purpose to let them resisted the ruin of society.
the more i read, the greater i think shakespeare is. if this play had been divided to 10 chapters, i bet you can’t predict what the ending will be. he created the magical juice from a flower called “love in idleness”, which when applied to a person’s eyelids while sleeping makes the victim fall in love with the first living thing seen upon awakening, to make these characters within his grasp. if someday people’s sentiment is controlled by this kind of magical juice, it will be really terrible. emotions are subjective things, there will be on difference between mankind and machine if our emotion are controlled. this situation can just exist in shakespeare’s masterpieces. it’s an imagination of us. but finally, shakespeare made the most beautiful marriages in the world.
shakespeare’s play is really a cultural peak.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explains the essence of tragicomedy. lovers are ruthless separated and recombined mistakenly. these lovers are likely to be in an endless dream, but they can’t remember anything when they wake up, except the tears on the canthus. if delight can be compared to qomolangma, then sorrow is the deepest oceanic trench——marianas trench. we can feel a big shock when read this play. we cried but finally laughed. it’s just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3、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一)
文/林灿奎
最近,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一、德育方面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随着年龄的整张循序渐进地设置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德育目标的体系。
2、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建设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写读书笔记,有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的,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二、智育方面
1、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很庆幸自己从教十年以来,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我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二)
学校开展图书漂流读书活动,我有幸阅读了朱永新所著《新教育之梦》一书,感慨颇深。朱永新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学者,他的书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的美好画面,看了使人振奋。《新教育之梦》提出一系列教育的理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认识教育的新视野、新视角。在我们现在的教育背景理念下,我觉得,朱教授的《新教育之梦》,让我们教师寻找到了一条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为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英国有一个退休老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以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新教育之梦》中说:“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建立起‘书香校园’。”“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且学校举行了“图书漂流”“诵读经典”活动,大力倡导学生诵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读书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增长他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人格,而这不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吗?鼓励孩子们读书,也许会使学生的负担加重一些,但是当孩子们从书中找到了榜样,当孩子们从书中学会了做人,当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陶冶,那么这种所谓的负担能使他们受益终身,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坚持呢?我想,今后我们不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坚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还要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理想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我们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希望老师关注的不单是他们的学习,更希望能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老师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追问中,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读书笔记(三)
之所以会对这么一本书感兴趣,原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字:梦。朱永新的名字在网络上也频频亮相,其言论往往包含着感人的激情,其对教育的理解引起了许多教育者的共鸣。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的第一卷。()作为开篇,作者以其充满激情的表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教育之梦。十个章节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我忽然之间走入了一个美丽的梦幻之中。或许有人会说:这可能吗?而对我来说:有这么一个梦想,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未来,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希望。孩子们正是因心中有着梦想,最终走向成功之路。难道我们长大了,就应该放弃梦想?
诚然,梦想也许有点遥远,可是梦想是一个指路的方向。朱永新用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许多梦想用现实的小石子铺就一条通向梦想之路。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提到:做人为本,不教之教。虽然有点理想化,可仍然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实践的。再如在理想的美育中,提出自然美育、生命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精神美育等诸多理念,实际上是让我们认识到原来美就在周围,时刻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引导,怎么发现。
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教师的章节。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教师的概念。相比之下,一脸惭愧。当年师范毕业的时候,刚刚跨入教育岗位,此时豪情壮志,意气风发。可初出茅庐的自己,空有激情,却缺乏足够的能力应对孩子以及教学。随着时间的消逝,随之而消失的是当年的激情。离这个理想的教师始终保持着距离,是一个从起点回到起点的轮回。我把理想的教师摘录在此,以此自勉:
理想的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当年的夸父追赶太阳,而无数的教育者则因为对教育的梦想而无畏的前进。朱永新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卷,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则希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追逐这个梦想。做一名好教师,让孩子们尊敬,喜欢的教师,做一名好父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我们教育者的爱。让那些愚昧、愚蠢的行为远离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用梦想的翅膀呵护每一个孩子幼小纯真的童真,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4、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一)
最近,我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个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我领悟到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与提高,下面仅从几点加以交流:
一、德育方面
读完此书,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德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自己在以往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德育,德育目标过大,没有持之以恒,导致德育工作,所以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1、将德育目标细化、生活化。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日常出现问题,制定班规、班训。比如说:在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不气老师、乐于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帮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要学会谦让等等,让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随着年龄的整张循序渐进地设置德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德育目标的体系。
2、让学生与书本为乐。
建设班级图书角,建立“书香班级”,让学生坚持读书,写读书笔记,有自己的座右铭,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从书中的心灵的慰藉,从书中到生活的,从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不教之教”的教学培养。
二、智育方面
1、继续注重培养孩子能力。
《教育参考》2001年第4期的评论员写下了这样一席话:“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外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活动关注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这当是对理想智育之月的最好注释。很庆幸自己从教十年以来,一直不喜欢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喜欢这种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成绩,我不喜欢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不断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锻炼孩子的能力,虽然,这样可能暂时成绩,但绝会为孩子今后的德育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尽量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感。“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功”。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让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正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趣,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成功的教师,不但应该满怀激情,要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我想最重要的是对教育事业的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未来的教育教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去和他们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二)
之所以会对这么一本书感兴趣,原因就是其中的一个字:梦。朱永新的名字在网络上也频频亮相,其言论往往包含着感人的激情,其对教育的理解引起了许多教育者的共鸣。
《新教育之梦》是《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的第一卷。作为开篇,作者以其充满激情的表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教育之梦。十个章节分别为: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我忽然之间走入了一个美丽的梦幻之中。或许有人会说:这可能吗?而对我来说:有这么一个梦想,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未来,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希望。孩子们正是因心中有着梦想,最终走向成功之路。难道我们长大了,就应该放弃梦想?
诚然,梦想也许有点遥远,可是梦想是一个指路的方向。朱永新用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把许多梦想用现实的小石子铺就一条通向梦想之路。比如:在理想的德育中,提到:做人为本,不教之教。虽然有点理想化,可仍然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实践的。再如在理想的美育中,提出自然美育、生命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精神美育等诸多理念,实际上是让我们认识到原来美就在周围,时刻教育着我们的孩子,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引导,怎么发现。
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教师的章节。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一个理想的教师的概念。相比之下,一脸惭愧。()当年师范毕业的时候,刚刚跨入教育岗位,此时豪情壮志,意气风发。可初出茅庐的自己,空有激情,却缺乏足够的能力应对孩子以及教学。随着时间的消逝,随之而消失的是当年的激情。离这个理想的教师始终保持着距离,是一个从起点回到起点的轮回。我把理想的教师摘录在此,以此自勉:理想的教师,是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当年的夸父追赶太阳,而无数的教育者则因为对教育的梦想而无畏的前进。朱永新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卷,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则希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追逐这个梦想。做一名好教师,让孩子们尊敬,喜欢的教师,做一名好父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我们教育者的爱。让那些愚昧、愚蠢的行为远离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用梦想的翅膀呵护每一个孩子幼小纯真的童真,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专着《新教育之梦》。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又一次偶然间,我无意中打开了“行知论坛”和“教育在线”,我看到了论坛上很多老师的随笔,我用心的读了几篇,就被老师们精彩、真实的文章打动了,他们对教育深刻的反思和自己独到的见解令我佩服,他们对教育的执着与真情令我感动。在和学生的心灵沟通中,我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将自己融在学生中的快乐,在激情飞扬的文字中,我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我的心一次次的被感动,是教育随笔,教会我更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声音。
在这样的学习与反思中,我常常在想,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师生一起成长,所以,我也一直问自己,在课堂上,我真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体现教育的平等与民主了吗?在课后,我注重教学的反思并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了吗?教育随笔我坚持写了吗?在这样的感思中,我不敢也不能将自己定下的目标忘却——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将是我长期而永恒的追求!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