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_言多必失,聪明人三不说

1、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文/方奕晗

核心提示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来10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0分来得划算。

小心脑子里的“不过如此”

一档正在进行的选秀节目里,一个女孩的出场引发了评委间的争论。

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但她唱得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够聪明,反应迅速,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于是有人力挺她晋级,因为“她很聪明,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有人当即画了叉,“我讨厌她的不认真,自信得爆棚”。

这恰恰是很多聪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陷阱。从业绩到口碑,职场上他们一路走来积累了太多的正面评价,自信心提升的同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过如此”的轻浮态度。

一个朋友,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审计。两年之后他跑来诉苦:这职业也太无聊了,就那么点儿东西算来算去的,还天天加班,其实真都没什么难的,不知道他们怎么那么慢!不久之后,他转行去做销售。开拓市场阶段还见他斗志昂扬,等业务量稳定了又来抱怨:“我每个月也就随便跑两天,业绩都能进前三,那些同事天天在客户那耗着还签不下单子,真服了他们。”

后来他去做市场营销,觉得“团队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转行做设计,发现“这行业在国内起点实在太低”。兜兜转转了将近10年,现在的他赋闲在家,以炒股为生。

每次说起这个朋友,我们都会替他觉得可惜。明明是才华横溢的一个人,却因为专注力不足以及缺乏对每个职业的基本尊重,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聪明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擅于总结经验。

谁都难免犯错误,但同样的错误一再出现,就是能力的问题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在每一次失误中寻找原因,不轻率地将问题归咎于“马虎”,而是从方法上、流程上加以改进,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同样是交学费,越是擅于总结经验的人,收获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过于依赖既往经验,很可能会被束缚住手脚,放弃尝试新机会和突破现有格局的勇气。就像一个在赛场上严重骨折过的足球运动员,即便伤愈,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激烈拼抢场面,他的本能反应多半是躲开,而不是像当初那样迎上去死磕。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致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他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接近最终目标。

2、言多必失,聪明人三不说

言多必失,聪明人三不说

文/张梓夕

网上有一句很经典的话:

会说话的人让人笑,不会说话的人让人恼。

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

“好听”的话会悦人悦己,“难听”的话则伤人伤己,把话说得漂亮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也是顶级的智慧。

言多必失,聪明的人从不说这三句话。

1、不懂别人的苦,就别说劝人大度的话

网上有一句很扎心的话:“你不懂我的苦,就别劝我大度。”

可现实中,总有太多人一边不去理解别人的苦,一边又急于劝慰他人原谅。

大白前几天过生日,三五个好友在他家聚餐,兴致正高的时候,他爸爸来家里送礼物,没想到大白二话没说把爸爸轰了出去。

在场的朋友虽然都知道大白和父亲关系不好,却还是忍不住开始七嘴八舌地劝解大白:

“父子关系再不好,他终归也是你的爸爸,你不该对他这么没礼貌,有什么问题多和他沟通啊……”

当时,我在旁边不是觉得大白不懂事,反倒觉得劝说大白的众人很残忍。

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大白小时候被父亲怎样伤害过,也不知道大白这么多年受了多少苦,就开始做起了“和事佬”,却不知道这样的劝说反而对大白造成了二次伤害。

原谅是被高估的美德,不原谅却是被诟病的任性。

人们总觉得学会原谅是一种宽容与成熟,其实比起原谅,有时接受“不原谅”才是最大的宽容。

走过的路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路过的故事越多,就越开始理解,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成长,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顺遂无忧,很多人都有无人可说的委屈以及言不由衷的话……

每个人的心结不同,也许有些你可以熬过的苦,却是有些人一生过不去的坎。

很认可辛夷坞的一个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

有一种修养叫不说,有一种善良叫不懂别人的苦就别劝人大度。

如果你不能陪别人走过那个坎,至少不要自以为是地在他伤口撒盐;

如果你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别人的苦,就别把自己的大度强加给别人。

愿你,被岁月温柔以待,也愿你温柔待人。

2、不认可别人的想法,也别说泼冷水的话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买了一件好看的衣服,结果被人说难看,顿时陷入尴尬;

做了一个勇敢的选择,结果被人说莽撞,马上心情变得低落;

有一个很棒的方案,结果被人说不可行,于是心里五味杂陈。

泼冷水只需要一句话一分钟,可是被人泼冷水后的伤害却是不可估量的。

有时,被人泼冷水的感觉比热水烫了更难受,因为热水造成的伤口在身体上,泼冷水造成的伤口却在心里,心里的伤痕总是难以愈合。

很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想法完全相同的人。

观点、判断、选择不同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否定他人很容易,但真正有格局的人懂得“和而不同”:

即使不赞成他人的观点,也不会急于否定;即使不认可对方的不同,也不会强迫他人改变。

前几天去表姐家做客才发现,原来好的感情也是和而不同。

晚上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上的几个菜风格差距很大,几个菜特别清淡,还有几个则很辛辣,然后就好奇地问表姐。

表姐一脸幸福地和我解释,自己喜欢吃辣,偏偏姐夫饮食清淡,所以每天都准备不同口味的菜,这样谁也不用将就谁。

除了保持各自的饮食和各自的生活习惯,两人还有说话做事也不争对错,从不向彼此泼冷水。

晚餐后两人一起讨论给老人过生日送什么礼物。

表姐觉得冬天了给老人买保暖的衣物比较实用,姐夫则想带老人外出旅行一次。

两人想法差距很大,但是也没彼此否定对方,而是先肯定对方的想法,然后有商有量地做决定。

他们两人的相处模式,让人感觉格外的温馨和舒适。

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也好,陌生也罢,谁都想和相处舒服的人在一起。

千万别做别人的差评师,用温柔如粥的态度代替泼冷水,才能让彼此的感情有温暖有温度。

千万别强迫别人和你相同,用和而不同地相处模式去代替相互讨好的相处模式,这样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3、不舒心的日子,也别总说负能量的话

笑笑昨天和我说把一个同事拉黑了。

问她为什么,她很无奈地回答:

“其实她还不错,就是太消极了,遇到一点小事就吐槽个不停,还每天下班私聊我跟我抱怨。

其他同期的同事升职加薪,就哭着说公司看不到她的努力;节假日福利太少,就抱怨公司小气;公司人事变动,就害怕自己被辞退……

和她在一起,现在每天工作都感觉挺压抑和焦虑的。”

听了笑笑的描述,突然想到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

“不要把自己活得像落难者,急着告诉所有人你的不幸。”

负能量的人,就像落难者一般总是传递负能量,殊不知说出去的每一句负能量的话换来的不是同情与帮助,而是他人的失望与烦躁。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毫不费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疲惫地应付生活的刁难。

即使日子过得再不舒心,也别总向落难者一样去述说你的不幸,因为没有一个人会真正喜欢负面的人。

每多一句的负能量的话,就多消耗一份他人对你的好感度,总有一天别人攒够了失望就会主动离开。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成长就像赶夜路,既没有明亮的夜灯,也没有往来不绝的行人。

你只能自己发光发亮,以此照亮前行的路;你总要依靠自己独当一面,学会自我安慰。

远离你身边消耗你的人,别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才能步步生花。

做一个像向日葵那样的人,把脸一直朝着阳光,就不会看到阴影。

4

黄执中曾说: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说话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也是一个人自我提升最好的方式。

说话暴露了一个人的修养,好好说话,就是最好的修行。

说话暴露了一个人的品行,用心说话,才能以心换心求仁得仁。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贵人也是自己。

好好说话的你,就是自己最大的贵人。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3、最聪明的聪明人

最聪明的聪明人

文/刘墉

要掌握分寸

有个年轻人,进入某大公司担任收发,他的工作间在地下室,常坐电梯送文件上楼,并且遇上由一楼进电梯的长官们。

先进电梯的年轻人总站在按钮的旁边,虽然才进公司一个月,他已经能立刻叫出每位长官的姓氏和头衔,并且非常准确地说出长官办公室的楼层。

但他不立刻按钮,而总是先确定一下,譬如问:“王经理好,您要去七楼?”

公司上上下下很快就注意到他的记忆力和礼貌,也在闲聊的时候,提到“这个年轻人”。

有一天,总经理进电梯,年轻人照样说

“总经理好,您去八楼?”

“你不是早知道我的办公室在八楼吗?为什么每次还要问?”总经理问他。

年轻人很有礼貌地回答:

“是的!总经理,但我不能确定您一定要回自己办公室,说不定您要去别的楼层,所以我不能擅自做主。”

没多久,这年轻人成为了总经理的特别助理。总经理说得好:“记忆力好,礼貌周到都不难。难得的是他能掌握分寸,聪明人能不自作聪明,才是真正的聪明。”

又没过几年,这个年轻人已经挑大梁,成为业务部的经理。

别自以为是

你八成在学校读过《冯谖客孟尝君》吧!

冯谖做孟尝君的食客,他什么本事都没有,却一下子要鱼吃,一下子要车坐,一下子要养家钱。

总算有一天,孟尝君需要个懂会计的人去收债,冯谖自告奋勇;没想到他到达目的地,居然把欠债的人召集在一块,用一把火,将借据全烧了。

虽然在《战国策》里,似乎大大赞赏冯谖,说他烧了借据,为孟尝君买了“义”回来,所以后来当孟尝君失势回乡的时候,民众们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又说冯谖利用交际手腕,让孟尝君重新获得齐王的礼遇。

问题是,烧借据这件事,冯谖做得对吗?

就算认为可以用这种方法收揽民心,也得问问孟尝君,不能自作主张吧?如果每个员工都这样,你的单位怎么运转?你的主管怎么领导?如果别的欠债人知道这件事,还会还钱吗,至于那些规规矩矩早已还钱的人,又会觉得公平吗?

忌自作主张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主管写的短文,说他某天早上非常忙,就请一个职员去帮他买豆浆,同时交代要甜的。

豆浆买回来了,除了加糖,员工还自作主张,在豆浆上洒了不少芝麻。

正因此,主管写了那篇文章,赞美他的员工真体贴,因为平常看他都加芝麻,所以那天他虽然没交代,职员自己就加了。

乍看,那个职员确实细心,能揣摩上意,问题是长官没有交代,会不会那天不需要芝麻呢?

如果他猜长官需要,何不把芝麻放在旁边,由老板自己决定?那样做,不是更妥当吗?()同样道理,如果今天长官只说要碗豆浆,加上芝麻,难道职员也擅自加糖?

长官会不会因为最近血糖偏高,不再能吃糖。职员把糖加进去了,长官是喝,还是不喝?如果怕浪费硬喝下去,血糖不是要飙高吗?

血糖偶尔高一点还没关系,有时候员工揣摩上意讨好的结果,很可能让上级送命。

你听过子反的故事吗?子反跟着楚王去打仗,疲惫地回营,要喝水,副官知道他爱喝酒,刻意以酒代水,送给他喝。

子反喝一口就说:“好像是酒!”

副官说:“不是。”

子反就喝了,喝一口、又一口,止不住,醉倒在帐中,第二天,楚王找子反,下面人说将军病了,楚王不信,自己进帐看,居然酒气冲天。

楚王班师回国,就把子反处死了。

请问,如果你是长官,能用那样指酒为水的下属吗?如果你是员工,又能揣摩上意、黑白不分吗?

史书是没记载,我相信害子反丧命的副官恐怕没等班师回朝,已经被处死了,就算楚王不处置,子反也得把这样的佞仆正法啊!

4、为什么聪明人不容易成功

为什么聪明人不容易成功

文/水湄物语

今天看到一条微博,是经纬创投的合伙人张颖写的。

“近日整理材料时想起三年前见的一个团队,感触颇深。两创始人因理念不合分头创业,一人让我印象极其深刻,想法多,思路清晰,灵感四射,市场分析也很到位,但听说三年了他仍处在寻找完美切入点的探索期(吐槽下,这就是我上一篇讲的工具综合症患者吧);另一人淳朴厚道,想法朴实,打法简单,一根筋,快刀斩乱麻,心无杂念,最近听说他新公司已小有所成。”

张颖的感慨也是我的感慨,其实不单单创业是这样,在很多地方,聪明人都不容易成功。

从学校到工作,从这个公司到那个公司,刚开始让我心折的都是那些所谓的聪明人。思维活跃,指点江山,分析公司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总是头头是道。怎么改革,怎么变化,似乎也了然于心,而且社交面都极广三教九流,无人不识。

而刚开始让我不怎么注意(甚至不怎么看得起的),总是那种在大家聊天的时候,几乎都插不上话的人,兴趣爱好贫乏,干活的时候,总是花死功夫,用死脑筋,总不知“变通”两字。

但是奇怪的是,随着时间过去,在工作和事业上有一点成就的,通常都是后者。

不过想想也不奇怪,聪明人因为太“聪明”,所以总是趋利避害,危险的事情不肯做,困难的问题不肯想。又因为太“聪明”,知道哪里是有利益的地方,哪些是容易的方法。

但是,世界上聪明的人那么多,有利益的地方早被瓜分完毕,容易去的地方早就挤满了人,而且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聪明还有更聪明,因此,聪明人总是只能偶尔占到一点小便宜。

但是肯花死功夫的“笨人”就不一样。路牌上明明写着“此路不通”啊,可是因为他太死脑筋,所以就走了下去,遇见陡峭的山就爬过去,遇见危险的瀑布就钻过去,结果反而找到更为美妙的风景。

讲一个我身边的小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称他z先生,他的公司创业之初,找了朋友a和朋友b。a真正是八面玲珑,能力非常出众,一见面就给朋友的公司指出了各种不足之初,并给予各种建议abcdef。朋友大喜啊,说要不你来一起干吧,薪水和股份都好商量。结果聪明人a,回去想了一下,提出条件如下:

首先他绝不离开现在的工作,因为创业公司太小的,太危险,没有保障。(励志电影 )其次他要兼职的薪水多少多少,最后还要一个比例很高的股份。朋友毕竟是创业之初,虽然爱惜人才,奈何朋友a既不能全心全意投入,提出的条件也太离谱得高,只能忍痛割爱。

后来有机会又找到朋友b,b是一个死脑筋的人,话很少,只知道埋头干活。只要交给他的任务,绝对120个放心。不过他对公司未来规划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只是觉得做的事还有趣,让z先生问他条件的时候,他也都说无所谓,“只要够过日子就好了”。

3年之后,z先生的公司发展迅猛,他的朋友b已经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独当一面。薪水不说,还拥有公司部分的股份。他的朋友a呢,还在原来那个公司干着,偶尔也还给z先生出出建议abcd。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z先生找的是我,我是会比较像a,还是b?结论是,早几年我肯定是a先生,会计较得失,会要求很多,会做一个“聪明人”应该有的判断。但是这几年我开始慢慢往b先生发展,前提是那确实是我衷心想做的,有兴趣的事情。

我当年狂迷士兵突击,写过一篇影评叫“没有一个女人会爱上许三多吧?”,里面这段话,就是我的衷心感慨:

“但是,没有一个女人会爱上许三多吧?

我们不说他天资笨,容貌臭,死骡子臭脾气。就说这非凡的刻苦,在一般人眼中,那也是不值得钦佩的。人人所向往的,便是已经功成名就的轻松,那种日复一日的重复,即便有了成功的可能,甚至成功的结果,也是不用钦佩的。世人不会羡慕每天辛苦攒200到百万富翁的人,世人只会钦佩一日彩票中奖,一夕变为百万富翁的人。”

我们都喜欢那种聪明人——轻松可以得到一切,但是请记住,聪明人不容易成功。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