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青空》读后感_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1、《昨日青空》读后感

《昨日青空》读后感(一)

人是很宝贵的生命,有时候我在想,生一个人需要怀胎十月,但是想孕育一个认真的作品对我来说,却远远不止。

《昨日青空》的创作初衷源自一些回忆和灵感碎片,查看文档日期我知道我在08年底做了次比较全面的归拢,而剧本真正的完成时间却是10年9月。中间跨越了1年多时间,分心去处理了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剧本工作真正展开是在10年年中,由于小曹的兴趣和加入,我们修改了很多个版本最后确定了我要的感觉。

我是完美主义者,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动画工作,所以即便是最终的样片,也明显地留下了一些不成熟的瑕疵和遗憾。但是相信人们看到了诚意,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经验,感触最深的就是,如何有效地跟一个团队传递你的想法。

我从小到大,有过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大多数在当时遭遇过否定,有的是失败了,但实际证明,大多数成功了。我上学时说长大要当漫画家,遭到过家人的反对,他们担心我会饿死。2005年我们画了《1区212》,投递的第一个杂志社并没有采用,因为市面上没有成功案例。我把我要画《昨日青空》的想法告诉了当时最亲密的伙伴,但是并不被看好……然后,我和支持我的伙伴们一路走到今天,验证了上面的一切。所以,这一次也是的。我知道它会存在风险,但是不去尝试的话,就是绝对的不可能。我不会停下,我希望你也是,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追求。

《昨日青空》读后感(二)

“吱吱”悠长的叫声在耳边不停的回荡着,我抬头一望,无边的青空,印着朵朵白色的云,树上有三两只鸟儿在栖息鸣叫,看上去就像一幅图景画。身后忽然传来一声呼唤:“别看了,快走啦!准备就要和学长学姐们道别了!还磨蹭什么呢?!”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同学。想起等下就要跟学姐和学长们告别了,我就急忙跟上同学的脚步:“知道了,知道了,走吧。”

校园内,一群个头大小不一,脸上透露着稚气,眼里带着开心而又不舍的学生们正堆在一起,彼此拥抱。是的,他们是已经毕业的初中生,他们即将迈入一个新的生活,一个新的阶段,离开现在的生活环境,离开相伴他们三年的老师同学们,进入高中,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长大了,要独自承担一切有关自己的事情。

忽然地,不知道是谁突然哭了起来:“老师同学们!我舍不得你们!我不想跟你们分开。”明明是小孩子气的话语,明明带着任性的语气,不知为何,却带动了那么多的毕业生哭了起来,有少些故作坚强,但眼眶里却看到闪闪的水光。老师们的脸上,带着欣慰,却也是带着不舍。那值得珍惜的分分秒秒,都深深地刻印在了我们心中,安静地在心底,时常怀念,永不磨灭。

看着这一切,我的脑中也浮现出了以往我跟同学们的点点滴滴,想起了,我有不会的难题,就会跟他们讨论,想起课间我们打闹的场景,想起我们放学后在宿舍一起吃饭,一起洗衣服,一起讨论今天的趣事,一起讲笑话,也想起了一年后我们要分离。

但是,我们的脚步不会因此停留,我们还是要继续前进,因为还有梦想要追求,要实现。但这些甜美的记忆,却是永不磨灭的,还有昨日那些远去却不曾逝去的青空,用它清澈心底的美丽,让我们的心印刻流年,而且——从来不曾消失。

少年们,在时间的晨光里,赤脚跳舞,踏过生活的荆棘和碎石。青春,最深刻的画面,是在一起的欢乐,最深处的交会,是我们集体的努力。友谊,又美好又快乐,彼此默默支持,最终去往不同的方向。少年们,沿着光阴仓促的脚步,越走越远,回首时,只剩下记忆里澄澈的昨日青空。

《昨日青空》读后感(三)

在年底前,完成了八个章节的绘本漫画《昨日青空》,从去年做出预告开始至今,差不多刚好一年。目前在配合《漫客·绘心》杂志社做单行本的各项准备中,预计单行本为两本,计划在明年2月先出上册,由于下册还需要我原创一个短篇作品才够一本的量,为此时间会晚一些,可能会是在3月。上册很荣幸邀请到我在上海的朋友——着名绘本画家慕容引刀兄,帮我写序,下册会是谁呢,先保密吧。

我在创作完成的第一时间曾经在微博发表了感想,大意是“如果2012真有末日,那我也无悔了。”因为我虽然从事创作十余载,如果说入行是因为纯兴趣的话,往后却往往因为各种非主观原因提笔。为生存、为团队、为商业合作、为这为那,“为”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无私的奉献,其实这些都是借口,说到底,过程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认清自己,是因为还不够自信。做回自己的这一整年,虽然苦累孤独,然而抛离那种世俗虚假的温暖,换来的是活着的意义。我十分理解了,与其苟延残喘一生,不如纵情燃烧一瞬之心。当然,()我还是希望能够活得更久一些,可以画出更多的好作品。于是,下个月的计划,除了短篇和回家过年,我还准备和兄弟们一起去健身。

《昨日青空》整个八章,在表现手法上,我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这是一种平衡,就是在表现力、个性、耗时、稳定性、可配合度等方面的平衡。这很重要,因为完美主义者切忌用自己的最高评判标准来约束自己,否则易抑郁并心力交瘁。当然,完结后的一小段宽松期,我还是尽可能地让单行本少一些瑕疵。回头去看序章和第一章的内容,很多都惨不忍睹,于是一一修改之。

由于作品本身的怀旧情绪,以及作品涉及到我家乡兰溪为故事背景,在连载期间,受到越来越多家乡读者以及媒体的支持和关注。并且有以核心扩散的趋势,让我深感欣慰。并不只是因为这种对作者来说最好的褒奖,而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定位,是跳脱动画、漫画的固定小圈子,尽可能以一种大众、传统的文化为核心的。如今能够得到传统媒体的持续关注,证明我的设想初步见效。这也是,我对于“中国风格”的一种理解。

2、昨日的世界读后感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一)

这本书里,茨威格在创作领域给了我两条非常重要的忠告。第一,“对于一个年轻的作家来说,从事文学翻译最能使自己更深入和更有创造性地了解母语的底蕴”;第二,“一本书的第一次未定稿刚刚誊清……真正的工作开始了”。第一点的语意很明确,文字本身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转码是编码的最好练习。我没有尝试过,应该会有用。第二点强调的则是精炼的重要性,文章的第一稿可以让“我的创作可以追求轻快和流畅”,但是之后必须“一边一遍地推敲各种表现方式”,“倘若以前也稿纸中有八百页被扔进了废纸篓,只留下两百页经过筛选的精华,我是不会抱怨的”,因为“我的抱负在于:始终要让人知道得比从表面上看到的更多。”

关于“求知”。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一个年轻人要想学到真正的知识,最好是向那些愿意共同进取的人去学,而不是那些已久负盛名的人去学”。于是,“向同辈人学习”便成了最近在脑海里单曲循环的声音。向同辈人学习是成长的捷径。你想掌握你所在领域80%的机会吗?很简单,只要你做到比你同龄人做的都要出色就可以了。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勇气的。不卑不亢,这个词好像已经随着“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一块过时了一样。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视野的,别看那些欧洲人总是讲究四处游历,其实从维也纳到巴黎,还不一定有从北京到哈尔滨远呢,周黎明跟李洋的斗嘴在他们那都应该是跨国界的交流!所以别说你不关心上海的同龄人在想些什么。向同辈人学习是需要宽容的。先宽容自己,再宽容别人。宽容自己要先奋斗18年才能跟人家一块喝咖啡;宽容别人调侃你,用了18年才能跟他坐在一起喝咖啡。因为阶层是天生注定的,老话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能做第一代也没什么可寒碜的;因为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优秀的出身,优秀的人往往有一个不那么“优秀”的性格。向同辈人学习,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块前进。我至今都记得我高中语文老师说的一句话,“高考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它绝对是最不坏的”。作为一个利益既得者,我感谢它在18年之后,给了我一个跟同辈人喝咖啡的机会。俗话说,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想走得远,就要大家一块走。身边有同路者,会使你看待世界的目光变得温柔。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二)

《昨日的世界》是我迄今读过的最好的历史书之一。当一战的描述开始时,我马上被传染了强烈的情绪:面对庞大的非理性历史旋涡时,作家作为个人,与其他个人一样,是多么微小无力。明知微小却为了理性奋力呐喊,这种精神又多么强大。 茨威格对于政治、战争的描述,和他对民族精神的认识一样,也是深刻的。这种对人性与内心的精妙无比的洞察力,又一次展示了大格局。它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所不具备的。因此,哪怕读过一战史,读过《极端的年代》,《昨日的世界》仍是值得一读的。小说家对于历史的价值,是在数据和史实之外,对时代的精神面貌进行记录——无论他写的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在某种意义上,一个诚实优秀的小说家,比学者来得更准确,因为数据和史实会出错。就像我以前在博客里说过的:有的时候,文学比历史更真实。 当然,界限是会模糊的。不乏具有文学性的历史作品。不过像《王氏之死》那样的,仍然只是历史作品,里面探究的是风俗和制度,那个叫王氏的女人,未免隐隐绰绰,形影不清。王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不重要的,她在《王氏之死》所需达成的意图之外。 相比之下,《史记》就可归为文学作品。除了风俗和制度,它有人,有人的精神和力量。钱穆先生如此看中《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两篇,真正是有慧眼。相比之下,某些细节真实诸如历史中的项羽,有无发过“彼可取而代也”之语,就显得并无多么重要。 回到茨威格的这部作品,里面也有人,有人的精神和力量。茨威格描写的作家朋友们,尤其是罗曼·罗兰,具备着一种当下鲜见的品质:高贵。当茨威格因为反战观念的文章而遭所有人孤立时,罗曼·罗兰从瑞士寄来一封信,我被信里仅有的那句话打动:“不,我永远不离开我的朋友们”。 总而言之:有些作家非常可惜,他们的一流作品,被自己的二流作品盖过了。比如写过那么多优秀短篇,也写过《挪威森林》的村上春树,比如写过《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也写过《情人》的杜拉,当然还有写过《昨日的世界》,也写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茨威格。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三)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的生活过”。在《昨日的世界》中,茨威格以一个看似乐观而奋进的句子结尾时,我却忍不住掩卷而悲,为他的清醒,也为他的绝望!

说来惭愧,在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前,我不知道茨威格,真是孤陋寡闻啊。那年,那部电影很火,茨威格的书也很火,可我居然就克制住了自己的好奇心,没有去读他的任何文字。我有时候就是这样,越是被人称颂的东西,我越是想保持距离。也可能那两年我的心一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找不到路的出口,所有的阅读都不过是走马观花,无法有所沉淀。

某天在当当网搜索cd,不知怎么鬼使神差地,茨威格的名字闪进了脑海。心里有个声音在说,去读一读茨威格吧。于是,就有了《昨日的世界》。

我以为读书就好像交朋友,讲求的是缘分和契机。有的书翻了几页就可以放在一边了,有的可以反复许多遍也不厌倦;有的这一辈子也不会遇见,有的则相见恨晚。《昨日的世界》就让我生出相见恨晚的感慨,从拿起来的那一刻便舍不得放下。

说它是一部回忆录,又不仅仅是回忆那么简单。书中除了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的社会风貌做了详细的客观记述外,更多的是茨威格从理性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是他对欧洲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的深刻回顾。茨威格籍自己的故事来坦陈内心的声音,让读者在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了解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心态,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 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这本书被视为“永不过时之作”,曾经影响欧洲一代人。

这本书完成于1939-1940年,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散文。1944年出版时,他已自尽于巴西逾两年。茨威格1942年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3、删除昨日的烦恼

删除昨日的烦恼

人要学会放弃,放弃昨日的烦恼,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并不一定就刻骨铭心。感情就像一条橡皮筋,你牵一头,我牵一头,两人互相承诺永不分开。后来有一天,有一个人违背了承诺,松开了手,伤得最深的是那个死拉着感情不放的人!

有时候希望得太多,反而会生出许多的烦恼。其实,生活并不需要这些无谓的执著,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割舍。你要想生活得轻松,就要学会放弃。谁说喜欢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得到它。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至走向极端。也许他得到了他喜欢的东西,但是在他追逐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也无法计算,他付出的代价是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沉重的代价直到最后才被他发现罢了。其实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得到它。

世间有太多的美好的事物。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向往与追求。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其实自己真正的所需要的,往往要在经历许多年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知所终!而对已经拥有的美好,我们又因为常常得而复失的经历,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人生感悟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令人生有许多的不快乐,但我们却要制造出更多快乐!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对万事万物,我们其实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所以生命需要升华出安静超头的精神。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是不能拥有的遗憾让我们更感缱眷;是夜半无眠的思念让我们更觉得留恋。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也许一点遗憾,一丝伤感,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也更久远。

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悲哀,也给了我们永远的答案。

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不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我们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我们像往常一样向生活的深处走去,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逐步放弃,又逐步坚定!

4、《昨日青空》观后感

《昨日青空》观后感

文/zhi

其实,电影周五我已经看完了,至于说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写这次的影评,实在是经历了想写——不想写——想写这样一个纠结的过程。当天看完之后,为了营造写作氛围,回家之后也是立马翻出了那年高三听过的那个歌单,然后对着电脑屏幕听了一个多小时的歌,终究是没有下笔。晚上躺在床上,想起电影之后,又开始自言自语一般打起底稿。就这样过了两天,也没有写下一个字,不过最终还是决定,在这个你们写想不到的时间,写点什么来说一说看完之后的感受吧。

有点话先写在前面,这次的影评可能会和之前有点不同,大概会从很感性的角度来说一说我自己的感想,再加上一些自己的扯淡部分,因为看完之后我相信,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在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了。

顺便说一下,在看到电影后半的时候,我脑海里就回响起了一首歌。

我不太清楚微信能不能边看文章边放歌,如果不能,你们就自己放个歌就当加个bgm吧,好了,废话到此。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屠小意,辞去自己在大城市漫画家的工作,回到自己的故乡兰夕,以自己高中最后一年的回忆,创作了一本包含自己故事的漫画的故事。这次内容就不说太多,吸取上次有人说被剧透完的建议。和大多数的青春题材的故事一样,都是发生在90年代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真真实实体验过青春的时光。电影为了体现这种时代感,也是特意让一些那个时间很火的动画出现在了开头,例如哆啦a梦和灌篮高手,也在刚开始的地方就放了一首直到世界尽头,让我差点以为已经到了高潮快要结束了。甚至我在电影里看到了我为歌狂的画面(不知道是不是看错了)。不论怎么说,对于那些看着这些漫画/动画长大的观众来说,应该是很满足了。故事讲述的是高三一年的故事,所以避免不了以高考和学习相关,所以一个包括学渣主角屠小意,优秀学生姚哲恬,插班生流川枫齐景轩的主角团体就此组成。总的来说这个故事中,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欢乐,有离别,有伤感,有失望,有世界名画;有抉择时的踌躇,有面对未来迈出下一步的勇气,这些,在我看来,是那个年龄的男生,理应经历的一切,也许正因为如此,电影对于我来说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没办法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待电影的原因。从电影的整体风格来说,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想起秒五,不论是匝道口,还是越过建筑的飞鸟,或是偶然出现的黑猫,以及最后只出现了女主的背影,都让我联想到秒五这个故事,而且如同秒五一样,这是一个讲述错过,由此让观众产生共情,从而体会到悲伤的故事。相比于故事中角色不圆满结局带来的伤感,观众自己无法再回到那个盛夏亲自挽回某件事某个人的无力感与惋惜感,才是这类电影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的理由。不过,这部电影比起秒五来说,还是有着一些差距,不说画面方面,在意境上还是稍逊一筹,特别是结局和秒五最后贵树在匝道栏杆升起后,回头带着笑意离开的场面相比,后者带给我的冲击远大于前者。

好了,电影部分讲完了,接下来的是我的扯淡部分,重度yy,没有营养。不想看的话完全可以跳过,这部分里都是我自己想写的一些东西,和电影基本上没有关系。

要我说,这部电影,是只有“失败者”才能理解的电影。正如在电影结束之后,我听到有旁边观众觉得剧情有点作的吐槽。虽然我不知道其他观众有着怎么样的经历,但是我觉得,真正能够体会到男主角那种在一瞬间失去喜欢的感情,一瞬间失去梦想中的未来的状态,一切的一切原来只是徒劳无果后的无力感,也许只有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每个人的故事纵然不同,但是总有一个只剩孤单一人的结局,而往往是在夜里,这份孤独感越发凝重。我也曾在高三的某个夜晚,面临选择,反复掂量,只是,人终究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对于未选择的路,无论如何也不知道那之后路上的风景如何。(此次一声叹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一直在循环着《与你最后的夏天》这首歌,也许这是我高中时期最喜欢的中文歌吧,回想起那个时候自己的重度yy+自闭倾向,回想起了很多当时忽视的人和事。现在从第三人称回忆起来,只觉得当时自己是有多自恋。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大意是失去喜欢的人不要紧,会对自己因为喜欢别人而闪闪发光的样子高兴什么的,当时看着也许觉得很文艺,仔细想想就觉得是放屁,这种注定是“失败者”说出来的话有什么好记的,这种说出来注定是“失败者”的话,不应该被说出来。时间永远是最好的治疗者,不论曾经有过崎岖怎样的过去,终究会在时间的流逝下被抚平,所以,如果你原意,那么在今晚睡觉之前,趁还没有完全遗忘,好好想想有哪些还值得让你回忆的人和事,也许,晚上就梦到了呢。嗯,如果让我想,现在我看到的画面,就是那段上学路上,坡上开满的迎春。

昨天晚上好像还想到什么,忘记了。

哦,想起来了,想到了大一暑假玩的《高考恋爱100天》了。别的记不清了,只是那首主题曲一直在歌单里。前两天听到了所以想到了这个游戏,然后要说什么又忘了,脑子乱了不写了。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