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打开亲手关闭的梦想天窗_谁在亲手埋葬孩子的学习计划

1、请你打开亲手关闭的梦想天窗

请你打开亲手关闭的梦想天窗

写《gre阅读题源精讲》这本书到现在已经大半年过去了,直到大上个月截稿,在我脑海里回映的画面都是这些年自己和身边朋友们的学习历程。以前我认为:时间是世上最动态的东西,其他的人、物和知识都是相对静态的客观存在;现在则不然:世上万物一切都在不停演变,唯有时间是相对静态的,它为我们带来的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的长度永远恒定。在我们都无力改变的时间面前,唯一能做的只有珍惜,只有努力地保持自己和时间的相对静止状态,也许才算是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坦率地说,我从小就不是一个有语言天赋的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一直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成绩几乎从来没好过。彼时我倒也并不在意,因为我根本就不觉得这个东西会对我有多少影响;在北京生活着,等大学毕业以后找份工作干一些自己喜欢干的事情也就可以了。和我在同一所大学里的同学们毕业后都能找到差不多的工作,我怎么会不能呢?这是我当时的心理写照。时光在蹉跎岁月中过得总是比其他时候要快,一转眼就和别人一起混过去了将近两年大学时光,直到被我最好的朋友生拉硬拽进了新东方gre课堂,当时连听课证上的名字都不是我。

当我刚接触gre就感到痛苦想要退缩的时候,好朋友劈头盖脸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我一顿。人家一个学理工科的女生都有着那么坚韧的毅力,有着永远对自己不满足的饥饿感,更有着对于曾经被我们遗忘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条的那般坚持,作为一个马上该上大三的男生又情何以堪?又有何勇气只想着混混日子就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时至今日,我始终都对我的这位朋友心存感激和敬意。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年轻和机会,而是能够和许许多多比自己更优秀的朋友始终在一起奋斗,始终在一起做正确的事情!

开始了gre的学习历程之后,我既深憾多年来自己学习英文的方式和过程似是而非,又感叹身边有那么多同龄的优秀人才,和他们每天七点起床背单词、夜里一点才休息比起来,我之前寄希望于在学校里拿个文凭、找个铁饭碗工作混饭吃的想法有多么卑微鄙俗。(励志歌曲  )人在一个社会团体中生活,或多或少都会受环境的影响,但是真正能决定自我高度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人的情商,特别是坚韧程度。深感未来社会和市场的公平性,亦明白个人立足的本钱取决于其知识和能力,于是我就强迫自己从此和单词书、阅读文章形影不离……

人需要梦想,也需要展开梦想的平台。在如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有太多无形的压力使我们遵从一些既成的社会规则,有人求速成一步登天,有人求平平稳稳度过一生;有的人为了能博得更高学位获取更多知识毅然选择踏上出国求学的道路;也有人为了避免成为“北漂白领”一族而努力考研、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不论最终结果如何,至少在生活、学业、未来的几重压力下,人们通过奋斗与坚持总是能够战胜自己。梦想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而展开梦想的平台就是曾经令我们死去活来的恶劣环境,也许正是应了中国非线性哲学中的“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句话。因此从低谷中走出的人往往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走过相同的道路,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信奉过程的力量,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最重要原因。

我见过身边太多人亲手关闭了梦想的天窗,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容易怀疑自己的选择,误认为坚持是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谬误,于是乎他们选择了止步于gre,甚是可惜。我深知当一个英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读到gre文章时那种瞠目结舌的无奈,以及对于晦涩难懂的文意产生的厌恶与排斥。所以,自我走上新东方gre讲台的那一天起,便决心以一种科学、高效的方法帮助每一位选择了这条道路的同学继续走下去,从未敢有一日懈怠。“courage never fades away”,这也是我始终不变的信念,时间可以带走我们的青春、财富和权力,但是流逝的时间唯一带不走的是那勇气所闪耀的光辉,有了那种泰山崩于前而岿然不动的勇气与从容,我们才有征服一切的机会和可能。

2、谁在亲手埋葬孩子的学习计划

谁在亲手埋葬孩子的学习计划

 

    有个名叫约翰·戈达德的美国人,当他15岁的时候,就把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列了一份清单,被称做“生命清单”。在这份排列有序的清单中,他给自己所要攻克的127个具体目标。比如,探索尼罗河、攀登喜马拉雅山、读完莎士比亚的著作、写一本书等。在44年后,他以超人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在与命运的艰苦抗争中,终于按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了106个目标,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

    抄录上面这个小故事,只是为了让大家知道,有些事情不是不可以做到,主要是我们是不是真的想去做,是不是一直在为这个事情而计划、努力。昨天,有一个妈妈跟我聊起,她在小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上大学,一定要有钱,一定要学一个乐器,一定要学画画。如今,她真的做到了。

    还有一个故事是跟王金战老师有关。王老师在青岛二中的时候就决定让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华,所以他毅然离开了青岛,来到北京闯荡,很有目的的进入了人大附中,自己的孩子也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此后,他为孩子设计了特长,并从中考失利后苦学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最终让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 https://)而他的女儿在考入北大后说到,“如果你真的很想很想上北大,那你一定能考上。”这句话有心理学的自证预言的效应在里面。如果你只是想想而已,那一定不是真的很想很想,只有为这个想法而兴奋,而从现在开始制定一个可以实施的计划,你才“一定能上北大”。

    这个铺垫有点长了,没办法,因为我没法用道理来说服大家,只能用一些现成的成功案例来证明之。这是我一贯的手法,因为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原创,没有必要从海平面一直爬到巅峰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巅峰,已经站得够高了,我们就能看的远。这是学习家庭教育的一个窍门,当然也是把很多事情简单快速做好的窍门了。现在转入正题,来看看让我们焦虑不安的孩子现状。通常,我们会在一件事情之会语重心长的对孩子说:放假了,你该好好安排一个假期学习计划了。开学了,你应该弄一个新学期的进步计划了。当然也有的家长会说:你这学期要努力了,争取进入前三名。

    于是,孩子们兴冲冲的列出了一个清单,然后家长很是不满意,然后孩子们又开始修改,最终批准执行。三天过后,这张纸条就变成了墙上的一个装饰。我从来就是一个想法多的人,这种事情我可没少干,到头来却搞得自己的威望每况愈下,孩子也再不把这些事情当一回事,生活变得懒散无序,更加原生态。这可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后来仔细想想,终于找到问题之所在。贴在这里引以为鉴:

    1、计划太具体,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从当前的状态过度到计划的状态。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假期中把大多数时间用在学习上,而对娱乐和休闲时间不断的挤压。( https://)这种期望是没有错误,但是这种安排并不具备必要性,所以孩子很难达成这个目标。如果这个计划只是说:我们要读几本书,看几部电影,改正多少错题,可以让孩子自由支配这个时间去实现,那么这个计划就容易实现的多。否则你要求每天做到什么,任何一个意外就会把这个计划搁浅。

    2、这个计划它不是孩子的计划,而是我们单方面的计划。也许你会说,这是孩子认可的呀,甚至还是他亲笔写好的呢。有没有想过,这个计划真的是孩子的想法吗?难道你就没有从中不断的暗示和建议吗?既然它不是孩子的计划,那你自己亲手把它埋葬掉了执行的可能性。

    3、这个计划的执行保障不明确。

    当然,大多数家长的态度还是很明确,做法很科学,计划很周密。但是最终计划没有按目标实现,让我们很生气,很自责,很焦虑。如果不是这样,估计您也不会来听我唠叨这些事情了。群里的一个家长有一个很好的建议,正是这个建议让我在这里啰嗦了半天,那就是:让我们一起,找一个时间,找一个地点,亲手把这个计划埋葬了吧。越隆重越严肃,越一本正经越好。

推荐阅读:[高三学生寒假学习计划] [高三每周学习计划]

3、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

请关闭你的等死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一个聚会时谈到了等死模式。听完我这个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走出去,十分钟后满脸喜色地回来告诉我们,yeah!成了!

什么成了?原来这几天,她一直在纠结自己是不是该给一个大客户打电话。()这个客户是她的一个重要资源:如果打了,她担心人家觉得自己公司刚创业,对自己印象减分;如果不打,这个单子肯定就没有下文了。比这个更加纠结的是,她已经为这个事情头痛了一星期,开始失眠,和家人发脾气,面对客户越来越没有信心了。

她听完故事,迅速计算了一下自己的等待成本和穿越成本:

等待成本:身心俱疲;拿不到单;影响自己其他业务。

穿越成本:身心愉快;还有成功的可能;实在不成功,集中精力应付新的单子。

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自己的心力与体力,还不如去试一试!她走到洗手间,心跳加速,打通电话,惊喜地听到对方爽快地答应自己,对方还开玩笑责怪她说:为什么现在才说,还以为你找别人了呢。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进入穿越模式!穿越也许会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永久损失。

《战胜拖拉》的作者尼尔·菲奥里在书中写道:“我们真正的痛苦,来自于因耽误而产生的持续的焦虑,来自于因最后时刻所完成项目质量之低劣而产生的负罪感,还来自于因为失去人生中许多机会而产生的深深的悔恨。”

所以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全面检查自己是否在哪个方面进入了“等死模式”,如果有,那就赶快进入穿越模式吧,加油!

4、茅盾:天窗

茅盾: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虎虎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片;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其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