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令畤:清平乐
《清平乐》
赵令畤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赏析:
此词写春景以抒情,忆旧而怀今。上片写隋堤春柳。“春风”从横向空间扩展写春风骀荡中清和明丽的自然景物;“依旧”则从纵向时间延续包蕴自昔年至今年的同一时境物是人非的变化,为下片“去年”、“今朝”之顿跌做一铺垫。“搓得鹅儿黄欲就”一句,将春催杨柳生发的天功神力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下片今昔对比,显出今时的冷落。以“去年”、“今朝”的辞意宕跌,追怀“去年紫陌朱门”,即在京都朱门府邸的欢爱相聚,两情依恋如春风搓柳。而今朝呢?已然“雨魄云魂”,雨散云消化为缥缈魂魄啦!“断送”二句写生者之悲痛:今朝依旧是春风搓柳之美景,自今后再不堪目睹,见之断肠伤神,一生都将相思憔悴矣。最难堪黄昏凄寂,不知此生将消受多少寂寞黄昏?真是沉痛哀绝,再无欢趣!全词借景生情,写景细致精工。
2、王安国:清平乐
《清平乐》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赏析:
古来伤春悲秋的诗词很多。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这首词就是这样的好词。上片写景伤春。由“风雨”导致“残红”,由“残红”而触发“莺语留春”,词人以奇特构思颠倒顺序,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计留春之伤感,巧妙地借莺儿乱语突现句首,旁托曲致,新颖而有情趣。下片借人抒情。“小怜”二句写歌女初次弹奏琵琶演唱歌曲,正是在南园莺啼花艳的明媚春光中。从上片之“昨夜”与下片之“晓来”,时间前后承接自然,故知“初上琵琶”在“昨夜风雨”之前,而“思绕天涯”乃在“昨夜风雨”之后的清晓。“不肯”二句写小怜再不肯在豪门贵胄的画堂朱户歌舞献艺虚耗青春,而希望像沐浴春风的自在梨花!“梨花”意象亦并非现景描绘,而是对未来美景的向往与期冀。此词在众多的伤春词中能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正是因为它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
3、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的诗意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词牌名。村居:题目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7、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8、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9、卧:趴。
诗意: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
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
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
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4、黄庭坚:清平乐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赏析:
此作以嗫嚅独语的方式,表达一种惜春恋春的真情挚意。自问自答,一往情深。在问答中,波澜回环地画出春的脚步和形神。上片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下片写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