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是否输在耐力不足上?_读普通大学,是否就意味着普通的工作和人生?

1、你的人生,是否输在耐力不足上?

你的人生,是否输在耐力不足上?

文/守望麦田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那些资质平庸但靠着勤奋和坚持取得傲人成绩的人,就像我们经常见到那些聪明伶俐却落魄失意的人一样。

谈论起来,聪明人多半会不屑的说:他呀,上学时多笨啊。我那时但凡再努力一点……

也许从一出生,人的智商就有高低优劣之分。但决定人生成败的却往往并不是智商,而是耐力。

耐力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不知有多少人的一生就输在了缺乏耐力上。

要想拥有坚持不懈的耐力却并非易事,它需要你扛得住磨难,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忍受的了孤独。

可人都有惰性,也都喜欢追求享受。学生时期的题山题海总不如打打游戏来的轻松;工作时期的刻苦钻研总不如推杯换盏来的痛快。

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功,甚至嫉妒那些本不如自己的人的成功,却不知别人为这份荣耀经受了多少劳苦。

凡事三分钟热度,做事虎头蛇尾,即使有一定天赋和小聪明也终将一事无成。往往事情做到一半不是因为单调的重复而心生倦怠,就是因为遭遇到瓶颈而心生怀疑。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自我的圣战,能够随时控制自己情绪才是真正的睿智和坚强。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只有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才能完成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所谓厚积薄发,离不开平时一点一滴一时一刻的努力。

不要在该努力的时候选择安逸,不要心存侥幸,今日你所偷过的懒必将成为日后无法挽回的不甘,每一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过去买单。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不做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好高骛远,不这山望着那山高,立足自身,找好定位,就要一往无前。有时候,也许我们离成功就差了那么一点点,不要半途而废,否则之前的努力也都付之东流。

人生路漫漫,拼的就是心态和耐力,要么心态够好,要么耐力够足,笑到最后的人才笑的最好。

2、读普通大学,是否就意味着普通的工作和人生?

读普通大学,是否就意味着普通的工作和人生?

一名高三生提问:

读普通大学是否绝大部分就意味着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人生?

精彩回答一:

如果你定义中的“不普通”是指波澜壮阔、呼风唤雨地度过一生,那么无论毕业于什么学校,你多半都会失望。因为这样的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的人无非是历史用来完成使命的棋子;你从名校毕业或许能略微增加成为棋子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基数本来就很低,这种增加并无意义。

不过,无论你毕业于什么样的学校,甚至完全没有读过书,都不妨碍你主动选择以下的人生:为打碎被压迫者的镣铐而战斗,为改善穷苦人的生活而努力;为驱逐暴君而举旗,为传播自由而呐喊;为同类的痛苦而流泪,为同胞的喜悦而欢笑;因为一句承诺而视金钱如粪土,因为一个朋友而视富贵如浮云;坚持原则,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保持信仰,哪怕背后是明枪暗箭;凡事听从内心的呼唤,即便因此颠沛流离,苦苦支撑到死也不昧着良心;在大是大非的关头站稳脚跟,以不畏强暴的时刻为自己一生最光辉的时刻。若能做到以上哪怕一项,已经是与绝大多数人不同的人生,何必强求外物?

譬如大英帝国,曾经统治包括北美、印度、东南亚、非洲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全球四分之一土地,但是正如丘吉尔所说:当大英帝国的人民骄傲地单独反抗纳粹,绝不投降的时刻,才是他们最光辉的时刻(their finest hour)。

精彩回答二:

说实话,不仅读普通大学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人生,就算是名校出来的,也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人生。名校出来的,毕业第一年,工资比你们高点,可三年五年之后,都一样买不起房,都一样蜗居合租,没什么区别。

你要明白,这世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工作、普通人生。不管你出身贵贱、文凭高低。只有极少数人能通过非凡的努力成为非凡的人。就我们目前看到的,这些出色的人里有文凭高的,有文凭低的,高的就说是出身名门,低的就说是出淤泥而不染……当一个人很出色的时候,围观的群众就喜欢各种神话、吹捧,怎么都是好的。

所以与其抱怨学校好坏,不如努力奋斗成为非凡的人,到时候不管你是哪个学校的,都是那个学校的骄傲。

精彩回答三:

如果你是黄金,烧得时间越久,你便越是发光发亮;如果你是煤炭,那即使烧得火红,仍然免不了灰飞烟灭;如果你是一粒种子,即使被人踩进泥土里,也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如果你是一颗杂草,那即使生长在泰山之巅,也会被诗人踩在脚下,永生永世无人问津;如果你是一叶孤舟,即使存于青山绿水之间,也不过是一艇供人渡河的小船而已;(励志书籍  )如果你是泰坦巨轮,那即使毁于汪洋深海之渊,你仍然承载着杰克与萝丝的伟大爱情,世人永远铭记。

一个人的成就与否,环境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你自身的质地。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

其实很多口口声声说上什么大学不重要的人,你如果查他们的资料,往往都是名校毕业。名校毕业能够给你带来更多的机遇,这是不可否认的。不过不管你上普通大学还是名校,都要记住要生命不息,努力不止。这个社会瞬息万变,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一劳永逸。也不要低估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尽量到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胜过独自一人苦苦挣扎。所以,小兄弟,努力吧。(来自:知乎)

3、工作了几年的你,是否还有勇气提高你人生的“容错率”

工作了几年的你,是否还有勇气提高你人生的“容错率”

文/夏苏末

一月的时候,我的朋友f先生辞职了。

跳槽这事儿太常见,无非是从一家公司辗转到另一家,每年我身边总有人辞职有人跳槽,何况f先生工作七八年有慧眼青睐也是很正常的事儿,对此我并不觉得奇怪。

然而,事情并不如我想的那般。

f先生告诉我他不准备再做图书编辑了,打算换个喜欢的行业重新开始。说实话,当我听到f先生这句话的时候,我是震惊的。

为什么?

因为f先生已经年过三十,尽管薄有积蓄,却无力对抗高昂的房价。不仅如此,f先生大学毕业到现在,八年的时间一直从事的都是编辑这个职业,独立负责过几个大的项目,也颇受领导赏识,如今改弦易辙等于放弃一切,简直比跌宕的股市还戏剧。

f先生的宣言一出口,也引得我们朋友群讨伐声一片,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决定太冒险了。三十岁以后的人生应该以稳妥为主跑道,工作是我们生存的依傍,f先生这样拿工作开玩笑,通常只会迎来噩耗。事实上,这样的结论也确实在f先生找工作的时候应验了。f先生在最初的两个月很少接到面试通知,即使偶尔得到机会,也常常是去公司面试之后无疾而终。

二十岁的人生,你可以豪言壮语立志在租来的单人床上奋斗出一套房;而三十岁的人生,再不肯向生活妥协就不再是勇敢而是毁灭。你看似一本正经地做着离开的姿态,自有残酷的现实教你学会于不得不做中勉强去做才是生活。

所以,朋友们都觉得f先生重回编辑岗位是最正确也是最理所当然的选择,一群人纷纷站出来劝f先生回头是岸。

二熊说:“你一个图书编辑转互联网简直是天方夜谭,平面狗根本get不到挨踢狗的点。”

大杨说:“这么大年纪了,劝你干一行爱一行吧,三心二意只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腻腻说:“面试被刷下来,明显说明你不行。你身体素质在下降,大龄又思维保守,拿什么去跟年轻人拼?回归本职才是根本,别再妄想跨行。”

……

一群人七嘴八舌,f先生却只是笑笑不说话,然后就消失了。

恩,任性的选择险些亏损见骨,总得留点时间去安慰那一部分失败的自己,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在大家的话题告别了f先生,转而讨论跌跌荡荡的股市行情之后,各个都没力气再说话的时候,f先生从万年潜水状态浮出了水面,在群里宣布了自己已经入职互联网行业,而且薪资待遇高之前一筹的消息。

群里沉寂了这么多天,终于沸腾了一把,在股市赔了一千块的腻腻嗷嗷叫:“你丫是来拉仇恨的,赶紧发红包!”

f先生爽快甩出大大的红包,我们抢得手嗨也不忘溜嘴皮儿。

我私下恭喜f先生攒了好运气,他苦笑:“哪有什么好运气,不过是不甘心罢了。”

f先生跟我说,几个月求职受挫的现实和朋友们的意见都让他觉得心灰意冷,想听从大家的建议继续做编辑去。那天晚上,他坐在阳台上喝着啤酒解闷,准备第二天就开始找份编辑工作去做。酒后回到房间,他躺在床上睡不着,睡姿换了几个,最后摸到了膝盖处的一道疤。这道疤是f先生高考之后留下的,那年高考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分数只能勉强读个三本。f先生不甘心,干脆撕了录取通知书准备复读,奈何他们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父亲劝他就此放弃读书早早工作。f先生当然不肯,于是整个暑假他靠在建筑工地做杂工赚到了复读的学费,第二年拿到了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

而那道伤疤,就是f先生当时在工地干活时磕伤的,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它变浅变淡了许多。

f先生躺在床上想:既然之前我都不怕打到曾经的自己,现在为什么轻易就退缩了,这些年我只知择善固执,可是不试过谁敢肯定善的对立面就一定是恶,也许试过才知道自己白固执了一场。

任性与坚持只有一线之隔,做了决定的f先生并没有继续漫无目的地继续投简历,而是开始认真分析自己的弊端。

他从床上翻身而起,拿出一张白纸分别列出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查找了相关资料,最后将求职范围锁定在产品运营,然后决定对自己的劣势一条一条攻克。

关于思维保守的问题,f先生就每天花费两个小时阅读知乎、果壳、豆瓣、微博以及一些知名公众号的热议信息。然后,利用网络反复观看一些知名广告公司的成功案例以及其他自媒体平台的优秀策划方案,在研究了大量的相关内容之后,他开始尝试着自己写文案,写推广方案。

两周后,汲取了基础知识的f先生根据知乎上的求职经验修改了自己个人简历,并附上了两篇自己写的产品文案。

关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问题,f先生是这样做的。在他更新了简历之后,开始每天刷新拉勾网和周伯通招聘平台,目标锁定招聘产品运营的公司,然后一家一家打电话过去,居然得到了不少面试机会。f先生每天都很快乐地去参加面试,不抱着求职的目的而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面试,每一次面试结束,回到家的f先生就会把面试官的问题整理出来,对已经掌握的问题温故一番,对不明白的内容就求助万能的网络来解惑。另外,关于数据分析的问题,f先生在朋友的关系结识了一位运营经理,请对方吃饭的时候,对方给了f先生很多中肯的建议,也传授了许多职场经验。然后,f先生还尝试着自己开了微信公号,慢慢打理慢慢学习。

三个月的时间,f先生学到了很多互联网知识,保持了做编辑时的敏感,每天都在关注最新资讯,同时,他也跑了很多家公司攒足了面试经验。所以,后来收获心仪公司的offer于f先生而言就不再是困难的事儿。

f先生的故事让我想起一位娱乐圈的大腕实力派影帝梁朝伟,前段时间他刷爆朋友圈的影评《听见流星的声音》里提到自己曾经是家用电器销售员,后来在周星驰的劝说下违背父母意愿去考了艺员培训班,最后成了人生赢家。然而,我想说的是,如果梁朝伟读过艺员培训班之后没有大红大紫,而是一直做个跑龙套的路人甲,收入也不及销售家电高,你是不是要说,“热爱没有什么卵用,任性最终是要付出代价的!”

时间是翻云覆雨手,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曾叫嚣过叛逆过旁若无人一心向前过,只是摔得狠了磕得痛了受到的教训多了,我们终于学会了妥协,学会了权衡,把自己从鲜活的少年活成了如今姿态麻木面目模糊的成年人模样。工作了几年的你,即使做着不喜欢的事,没有更换跑道的勇气,也失去了提高人生的“容错率”的力气,你习惯了以直感去给一件事下定义,毕竟这要比用行动去判断实在容易太多了,不是吗?

若以成败论人生,我们显然都做了聪明的选择。但是,人生总是会有意外的,你有百分百的把握笃定自己保持现状只会更好不会更糟吗?

你谨慎了一辈子,你看似稳妥的生活,不敢损失的决定,不过是怯于对生活包容,是容错率太小又不敢勇敢去提高而已。你以为生活只盛产残酷,却忘了它残忍的同时也自酿芬芳。你不够果断害怕坎坷,身边却总有人不断在向你展示一个真理:只有输过的人,才会赢得漂亮。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稳妥的选择,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看上去还算不错的人生,所以你的选择必须要成功。而还有一部分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谨慎又执着,因为心甘情愿所以不给自己留退路,只是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即使努力失败也因为这份心甘情愿而不觉得遗憾。所以,热爱演员这个职业如梁朝伟会说:“我理解的成功,不是衣食无忧,不是获奖无数,而是你能否真正享受每一次努力的过程。”言下之意,因为热爱即使做个路人甲又有何妨。

而工作了几年的你,租住在公寓而不再住地下室的你,有了少量积蓄尝试理财的你,点餐不再考虑价格的你,究竟还敢不敢为了自己的喜好,为了自己的生活,以积极的姿态来提高自己人生的“容错率”?

作者简介:夏苏末,写字的吃货,懒散爱自由。微博@夏苏末z,豆瓣夏苏末。

4、你的人生是否早已被注定?

你的人生是否早已被注定?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国内某视频网站见到这片子,到2012年他们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就像天涯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着名律师着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着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着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

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遗传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片中,精英阶级的andrew和john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nick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公务员peter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二、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的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的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一别的大学之后,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

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的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三、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

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幸福夫妻关系很和谐,然后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着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也很拮据;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吧。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看起来很英俊,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这个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他的女儿终于也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四、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也会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有白人也有有色人,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倒是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段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爸爸们也都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理性的人是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乏味无趣,但是在有序之中却有游刃的空间,而表面上自由随心却带来后续的混乱,最终是否能拥有自由和惬意却是未知。所以这个让我们深思,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或者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经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的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

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

虽然,电影中,那是在英国的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那些人生活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否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而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这也是一种幸福;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