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锦囊,决胜高考_培养高考状态三大绝招

1、三大锦囊,决胜高考

三大锦囊,决胜高考

 

    十年寒窗,一朝成败。决胜战役,首场战斗至关重要;决胜高考,打赢语文第一战至关重要。为助你打赢这一战,赠你三个锦囊,每个锦囊内均装有本人精心研制的三发子弹

    锦囊一:考试前精心准备

    虽然语文犹如太平洋,三年大旱不见水少,三年暴雨不见水多;虽然你已为语文备考十年,研究考点针对性练习有年,但停课在家温习梳理消化的这段短暂时间里,你还应该精心准备,并且这期间的准备常常是最为有效的。本锦囊帮你度过这战前的片刻宁静,在最后关头做好最重要的事情:

    1. 养护身心,使神清气爽心定气闲。

    临近高考,情绪最易急躁。心浮气躁,这也想学,那也想做,轻重缓急分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时间赔了,方寸乱了,心气虚了,于考试有害无益。大战之前方寸先乱,那无疑是自毁长城,招败取辱。临大事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成就事业的必备心理素质,更是制胜高考的必备心理素质。

    2. 提纲挈领,使主干知识清晰突出。

    考前这段时间里,千万不要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切忌再做过多过难的新题,更不要相信“猜题押宝卷”。题目是永远做不完的,高考题是不容易被猜到的,而学科主干知识体系确是短时间内可以清晰起来的。消化掌握已有知识,补齐漏洞,夯实薄弱环节,记牢该记的东西,使学科主干知识清晰突出,就可以有效应对语文考试。

    同学们可以合上课本和考点笔记,依据学科知识脉络或者高考试卷从第一题到最末一题排列的语文知识点体系,在脑海中像过电影一样回忆有关内容:什么知识点、该知识点怎么设题、这类题目怎么解答、这类题目的解题步骤、常用的术语、自己平时常出现的失误、这些失误该如何矫正等等。一路回忆下来,拿不准的地方再翻看书本查阅笔记确认订准。这样记忆效果好,增分效果也较明显。

    3. 天天过招,使胸有成竹呼之欲出。

    俗话说“三天不练手生”,即使明天高考,今天也要适度练习。当然,这时候练习不求数量不求难度,关键是保持手感、练习规范和讲究细节。对薄弱的知识点尤为必要。比如你平时文言阅读或诗歌鉴赏较弱,考前天天练一两题,获得解题感觉,避免怯场慌乱。练习规范,避免造成非智力因素失分,尤其是网上阅卷,对规范解题要求更高:字体潦草的卷面直接评卷和扫描到计算机中评卷,可视效果大不一样,卷面书写弱点被放大,视觉效果更差。天天适当练习,讲究细节完美,做到书写清晰,卷面美观,答案呈现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条理化,最大限度多拿分数。    高考没有什么秘密,要考什么怎么考早就白纸黑字公诸天下,什么题型怎么解答各种资料各位老师都会条分缕析准确应对,成败关键就在于谁准备充分胸有成竹。

    锦囊二:考试中正常发挥

    自古没有场外的举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考场应试当然是最重要的不能回避的环节。有研究数据表明,考后遗憾后悔的考生占80%以上,不遗憾后悔的考生不到20%,只有不到5%的考生比较满意。考场忙乱失度,会做的题没有做好,甚至犯低级错误失分,怎不遗憾后悔呢?本锦囊助你避免在考试中无谓失分,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

    1. 充满自信,准确审题,答问一致。

    年年高考都会重复这样的故事:甲乙二生平时成绩不相上下,甚至甲不如乙,考试结果却是乙比甲好许多。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甲有沉重包袱,心情紧张,考试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

    考试较量知识能力,更较量心态。高考关乎命运,当事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反应,有人把它转化为能量,有人则把它变成包袱。如何把它转化成能量呢?首先是自信,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自己平时的努力,相信自己的聪明智慧。其次要学会自我暗示:我行,我一定行,我肯定不比别人差!我一定能考好的!考场上,自信心态比什么都重要!

    考场失分,心态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审题。如果解题得分是建一座楼房,那么审题则是给这座楼房打地基,地基不牢所有的工程都是白费。高考试卷出题水平高,但也不是没有文字游戏。做题前一定要认真细读题目的每个字,理解题目要求,弄清出题人的真正意图和要考核的知识点,千万不能想当然,题目没读完就开始答题,否则必会造成不应有的失误。许多高手正是在审题这一环节上跌得头破血流,遗恨终生。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父辈》,许多考生写成了《父亲》,一字之差,离题万里。作文是这样,所有题目都是这样。不清楚问题是什么就去答题,犹如盲人骑瞎马朝悬崖奔去。

    审题意识应贯穿答题全程,确保答题方向和问题方向高度一致,包括审查解题过程有无失误,表达是否准确,推理是否合理,语言是否规范等等。倘能如此,失误遗憾自会减少许多。

    2. 驾驭全局,把握时间,取大舍小。

    从高考结果看,各学科总成绩构成全局;从语文学科看,全卷总成绩构成全局。要着眼全局驾驭语文考试,尽可能提高语文学科总成绩。一般说,考试开始时,心情都比较紧张,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还未达到最佳状态。等做过几题,特别是做一些有把握的题后,心情逐渐稳定下来,智力活动也恢复常态,这时再做难题就容易成功。做的题越多,拿到的分数越多,心里就越有底气,自信就大大增强。如果一开始就做难题,越做越不顺手,心态越坏,时间花得多,甚至可能导致能做出来的题目也没时间去做。

    要合理切分考试时间,驾驭全局,取大舍小,确保语文大局不吃亏。比如说,你为攻克某个六分阅读题目,绞尽脑汁耗费二十分钟,致使作文只剩下四十分钟时间,即便六分全拿到,在作文上失去的分数可能更多,这是潜在失分,自然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在试题难度过大或题量过大,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更要敢于取大舍小,舍卒保车。同等条件下,舍难题舍低分题,保容易题保高分题。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选择题一定要全填,作文一定要写完,哪怕是没写完最后也要画上句号。

    3. 严谨扎实,步步为营,检查修改。

    历年都有考生把会做的题做错,这个代价是比较大的,因为你要用比较难的题目来弥补这一损失。所以,答题时要做到思路清晰、方法对路,力求准确无误,且书写清楚,格式规范。凡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一遍做对,提高效率。当然,这需要平时掌握好“双基”,养成周密思考,严谨解题的习惯。

2、培养高考状态三大绝招

培养高考状态三大绝招

 

      高考在即,全天下的莘莘学子正处在你死我活的水深火热中。时间不等人,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夜以继日,进行知识能力的恶补,完全是一种摆开架子豁出命的姿态。以我从教十五年的经验,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有老师作科学的引导,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力,争取考出一个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成绩。但多年来,有不少学生因为考前的慌乱和盲目,导致高考中考大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心态状态的调整不科学。

      考前最忌讳的事情是漫无目的的肉搏战。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积累起来的,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提高,除非你是个天才。但是很多学生有这种非分的想法,虽然无可非议,(https://)却导致心态的不正常,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考前努力学习没错,但要看怎么学习。一切影响状态心态的拼命有百害而无一利。

      要培养考前的良好的状态,必须做到下面三点:

      一、梳理知识能力网络,做到对考点了如指掌,明确自己的漏洞,确定自己的奋斗重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很多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漏洞,盲目地在一些不能实现的目标上努力,心存幻想,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实际效果却很差。考前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自己努力能够得分的知识点上,重视小分,重视自己会做的题。有些学生感觉自己会做就放弃复习,其实未必,更何况,会做的题得不到满分,越是安全的地方越容易摔跟头,这是大考失误的关键所在。

      二、重视经典例题,以经典例题带动复习,务必使自己的思维循序渐进达到一定的深度。

      考试前我经常看到老师引导学生看题看笔记,学生用眼睛的多,动手的少,这是状态培养的死敌。看知识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让思维进入到一定的深度。所谓状态,不是上战场的群情激昂,不是热血沸腾,而是冷静的思维,深入的思虑。为此,大考前必须动手做题,让思维慢慢进入到深层的境界,了解题目设置的陷阱、技巧、方法步骤,并能举一反三。这样的复习方式很容易把考生带入理想的思维状态,而这正是高考需要的。要选择历年高考的典型例题来深化思维,而不是平日里的一些经不起推敲的题目。高考题毕竟是大浪淘沙,最经典,最有代表性,难度和区分度控制得最好,所以,是最适合的热身题。很多学校在考前找来打靶题,猜题押题,对学生是有害的。一般来说,很难猜中考试题;即便猜到了,也不过是一个小题,比起良好的竞技状态,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其实,这也是心态的问题,不要希望天上掉馅饼,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三、丰富自己的生活,多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快乐的心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虽然马上就要大考了,虽然大考很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生活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人际关系和谐,使自己对生活充满热情,心情愉快,斗志昂扬。枯燥的生活很容易把人的思维带入死胡同,思维不开阔,没有创新力,没有灵感,这对考试的状态很不利。另外,必须多参加体育锻炼,(https://)还要干一点家务活,积累体力精力,也能提高睡眠质量。要把这段生活看成平常的日子,不要刻意去安排,不要打破生活规律。良好的生活规律对培养生物钟是有利的,而紊乱的生物钟大大影响考试的状态。这段时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条不紊,不急不躁,心境平和,而且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考场上的拼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稳定的心理和百折不挠的毅力,非智力因素最为关键。

      培养状态的方法很多,这三点尤其关键。不要把自己想象成黑马,心态要平和,行动要科学。只要考出自己的水平就是最大的胜利。考场上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而且,人生不是靠这一次考试来确定的,不是一锤定音的事。还有很多途径机会可以让你发挥自己的才华,考试只是其中的一种。我有一个同学,同是考入了师范院校的,但四年大学之后,经过后天的努力,现在是博士后。我还有一名学生,原来没考上本科院校,复读一年,考入师范,最后成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必把失败看成一生的打击,否则将事与愿违,遗憾终生。所以,无论你的愿望有多么高,都要在科学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心态状态,争取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最后,祝愿普天下所有辛苦的学子,能金榜题名,高奏凯歌,梦想成真。如果家有考生,如果考生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

推荐阅读:[高考心理调节十大技巧:考生心态决定一切] [赢在高考:过来人教你算高三时间账]

3、高考考前十天决胜秘诀

高考考前十天决胜秘诀

高考即将来临,临考前十天的复习要好好把握,这十天,既是冲刺前知识的归纳,也是冲刺前能力的提升,更是冲刺前心理的调适。

一、心理方面

1、充满自信

要相信自己经过三年的学习,经过前阶段的复习和各类模拟考试,已经具备参加高考的实力,鼓足最后一分自信。

平时成绩较好的同学,在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同时,不妨检索一下自己平时的弱点和一些失误的细节,这样更有利于全面取胜。

平时成绩中等的同学,要相信高考不论怎么改,总是中等题型居多,因而也是中等生最能发挥余地的时候,只要你稍加努力,完全有可能超常发挥。

成绩还不太理想的同学,不能因为几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就片面地认为自己没有实力,甚至完全否认自己。要知道,高考基础分还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多得一分是一分,上不了本科上大专。不轻言放弃,坚持下去,你绝不会一无所有!

所有考生都必须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一直在努力,我已经充分准备好了,就等高考那天的到来了!”

2、调好心态

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从高考这个角度讲,“心态决定一切”的提法是很有道理的。

要充满信心,又要适度焦虑。

几次考下来,一些学生成绩不是太好,对高考信心不足,个别学生甚至悲观失望,这会使大脑的活动效率大大降低,以致发愣发呆,这是很不可取的。要相信自己经过前段的复习是有效的,前段考试时自己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逐步树立信心,学会自我激励(如默念:“我拼搏,我能成功”),永不言败,这是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至关重要。可以这么说,谁树立了必胜的信心,谁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考得好的学生,也不能过于自信,凭自己有点实力就自以为是、盲目乐观。

面对高考,一点不着急,不好;但过于着急(焦虑)更不好。只有保持适度焦虑,才是迎考的最佳心理状态。

要把握自我,更要战胜自我。

复习时紧跟老师踏踏实实地复习没有错,但也不能完全忘了自我的存在。要有自我意识,“我”是如何适应老师的要求、如何根据自己的特点搞好复习等。同时,面对高考复习的艰辛、学习问题的繁难,战胜自我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战胜自我”,才能“天宽地阔”。

要有进取心,也要有平常心。

奋进、拼搏、发奋,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这种精神要保持到高考。但到了最后阶段,保持平常心,我以为更为重要。适当给自己减压,要知道,心态越平和,考试时发挥得就越好。建议高三学生挺胸抬头快步走,多想过去成功的事,适当听一些振奋人心的音乐。

3、科学安排

最后关头不能松懈,复习时将自己置身于考试场景之下,这是需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为了在参加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就要养精蓄锐,因而科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古人云:“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一日不养”,因为心“不用则滞”而“不养则瘦”。(名人名言 )科学安排,就是不打疲劳战,不开夜车,不暴学暴嬉,注意劳逸结合,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高速运转的大脑。

一、要合理作息

尽量按平时的作息时间进行,当然,平时由于备战高考,时间抓得比较紧,考前一周,可以稍微宽松一点,建议起床稍迟半小时,睡觉可以稍早半小时。

二、要合理饮食

三餐尽量与平时一样,没有必要在这几天特别加强营养,只要食欲好就行。因为6月初,算是夏季了,特别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吃新鲜清淡食物,防止出现肠胃疾病,影响身体和情绪。

三、要适当娱乐

同学们要尽量抽出一点时间参加适量的文体活动,比如散散步、打打乒乓球、跳一会儿绳、做做操;又如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消遣性的书报画报、读读唐诗宋词之类,皆以轻松明快为宜。不做过激的运动,不宜听疯狂劲曲,不宜看武打片之类的电视节目,最好不要上网。

二、知识方面

1、由厚转薄

由厚转薄就是古人所说的“厚积薄发”的意思,不过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们需要的不是“厚积”,而是如何做到 “薄发”。要 “薄发”,就是要善于把小类问题,整合成中类问题,再把中类问题整合成大类问题,最后走向“无类”。“此时无招胜有招”,也就是说,在这阶段复习时,重在梳理所学过的知识点,在脑中形成网络与链接,以便在考试时能做到提取顺利。

简而言之,你可以把每门课所学过的所有知识点画成一张网络图,在自己的脑中过一遍,形成它们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由厚到薄,工夫到家,就能使所学的知识不致破碎、凌乱、重点不突出,而能像鱼网一样,打得开、收得拢,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以上是关于知识方面的“薄发”,关于题型方面的“薄发”,也是一个类似的过程。

2、化难为易

化难为易就是把一个繁难的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的、容易的问题。这个阶段,你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复习一些基本知识上,即记住一些基本定理、公式等,也可以选做一些难度适当的题,关键在于积累自己的做题惯性,达到增强信心的目的。同时,再次训练自己处理难题的能力,善于把一个繁难的问题,转化为几个基本的问题,把一个陌生问题转化为一个熟悉的问题,把一个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强调根基的扎实,掌握基础,达到“拼图”、“积少成多,量变成质变”的效果;强调适当选些难题,面对难题,训练迅速破解难题的能力,即难题的简易化、简单化、具体化。

3、同步模拟

同步模拟就是提倡高考前一周的复习可以采用 “模拟高考式”的复习策略,也可称之为进入 “战备状态”,培养“高考惯性”。建议学生在考前一周可以视情况将自己的复习状态与方式调整到与高考两天同步,即保证上午9:00至11:30、下午3:00至5:00这两个时间段处在精神状态的最佳期,在安排学习时间时,可适当考虑考试科目的安排,如语文在上午考,尽可能把语文安排在上午复习,数学在下午考,则把数学安排在下午复习。这样坚持一周的“模拟高考式”复习,有助于大脑形成思维惯性,成为考试正常发挥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能力方面

1、每日精练

每天还是要以高考的心态做卷子。有些学生认为前段时间做了大量的卷子,考前一周可以不做了,看看卷子就行了,我担心这些学生在考试时找不到感觉,手生,影响发挥。当然,随着考试的临近,做题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可以把难度降下来“回到基础”。应该精选“精练”,在“精练”的基础上再次归纳总结,纳入你的“根据地”里。

题是永远也做不完的,关键在于要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归纳、总结和反思,做到“做一题,解一类,成一片”,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以适应更多的问题。

2、重温错误

如果在复习中不善于从错误中走出来,缺陷和漏洞就会越来越多,任其下去,最终就会蚁穴溃堤。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及时订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找出原因,不断重温“错误”,即定期翻阅错题(尤其是自己做错的题),回想错误的原因,并对各种错题及错误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那些反复错误的问题还可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

错误原因大致有: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粗心大意带来的问题以及书写潦草凌乱给自己带来的错觉问题等,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考试时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

3、大脑激活

临考前夕,我们的大脑储存了大量的信息,在考试时就要激活大脑,提取信息。考前一周,可以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找一些有可能考的作文题或自己设想的作文考题,迅速在大脑里构思,打腹稿;又如,找几道题,只想思路,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不必详细解答,再对照答案,检验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再如,可以找一组题(比如5道填空题,或10道选择题),限定一个时间完成,再对照答案,看看完成水平怎样。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激活大脑,训练在紧张状态下的学习能力。

4、决胜高考的八大定律

决胜高考的八大定律

 

    万事万物皆有律,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和特点,都有它自身存在的内因基础和客观条件,都有其自我发展、演变的趋势和必然。今夜春风忽又起,一年一度来临时——高考也不例外。

1、“实战演练”定律

    “实战演练”定律是指考生在冲刺阶段,必须进行至少两到三次的实战演练,严格按照考试的时间、答题顺序及填涂答题卡等顺序进行全真模拟,力求提前熟悉考试紧张氛围和大致步骤,从容应考。

    实战练习在考前冲刺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非常关键的。没有进行过“实战”就参加高考的学生,往往一开始无法适应考场的紧张气氛,把时间浪费在调节情绪上;相反,如果进行了全真模拟训练的话,就能较好地消除应试的紧张情绪,克服时间压力带来的焦虑,顺利完成作答。

2、“不轻言放弃”定律

    “不轻言放弃”定律是指,考生在考试中应通览试题、全面了解试题,做到有先有后,有轻有重,有保有押。“保”就是对基础题、容易题、会做题要力求做对、答准,不该丢分的绝不丢分,那怕是一分、半分。不要以为题目小、分值低就放不在眼里,越是小题目越是容易得分,越是容易多拿分。“押”就是对难度大的题、不会做的题不要轻易舍弃,能答多少就答多少,尽量不使卷面空白,坚持分步答题、分步得分;若是时间紧了来不及演算和书写,蒙上个答案也有可能得分;考试中遇到障碍如思路卡壳、记忆堵塞、突然慌乱,不要以为“我不行了”“我要失败”,要坚信我难、大家都难,我不行、你也未必能行;上一场发挥不好也没关系,即使一门考砸也不会影响全局,这里损失那里补,堤内损失堤外补。只要不妄自菲薄,只要坚持不放弃,笑道最后就是胜利。

3、“有舍才有得”定律

    “有舍才有得”定律是指高考前夕,要放弃难题、偏题和怪题,不要再大量做题;降低复习难度,减少复习密度,舒缓学习强度,不开夜车,不搞疲劳战术,进行适当休息与放松;考试时对考题有策略地进行取舍,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益。

4、“有备无患”定律

    “有备无患”定律是指,考试前考生一定要熟悉考场,熟悉路线,预测天气,适应环境;家庭要准备必需的常用药品,如创可贴、止泻灵、感冒药等;天热要换衣,下雨要带伞,小车要加油,食品要安全,凡此种种要事无巨细,考虑周密,精心准备。作为考生,除了准备常见的考试工具之外,还应准备一些其他工具来辅助做题、提升答题速度。

5、“优化组合”定律

    “优化组合”定律是指考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发挥优势,强化薄弱,能拉分的科目不降低,存在失误的地方补回来,重点放在有提升空间的科目上。有些科目、有的题型不是短时间能见效的,主要靠平时、靠积累,对这些科目和题型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 https://)有些科目、有的题型在短时间内突击一下就能有效果,就能长上几十分,对这样的科目和题型可以多下些功夫。考试时要根据题型的难易情况、分值大小和自己的熟练程度、擅长与否,合理地安排答题时间、把握答题进度。

6、“规律作息”定律

    “规律作息”定律是指考生在冲刺阶段,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安排,将大脑的兴奋点和身体的最佳时间,调整到与考试时间大致相同的时间段。尤其在考试前两天,一定要遵守规律、健康的作息时间,切忌熬夜、睡懒觉等不良的作息行为。

    同时,在饮食上也应该稍加注意。首先是要保证规律的进餐时间,这样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更能够保证大脑的供血;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营养科学,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应以清淡且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多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增强免疫力的同时还能帮助记忆。

7、“定量模拟”定律

    “定量模拟”定律是指在冲刺阶段,一定要保证一定量的模拟训练,最好每天一套题,增强自己的“题感”,并调试心理。模拟训练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选择高质量的、跟真题十分接近的模拟卷,尽可能选择高考真题卷或与真题难度、形式相近的试卷;二要精读、翻看以前做过的试题,反复推敲磨练、总结经验,把某一类题都理解透彻,这样有助于熟悉并把握命题方向。

8、“心理最佳”定律

    “心理最佳”定律是指考生在冲刺阶段,应该保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且充满自信。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高考,不宜过度紧张,压力过大;也不宜得过且过,缺乏信心。亚里士多德曾说,优秀其实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习惯是我们日常点点滴滴行为的一种积累,最后变成了一种自然。大家每天坚持这样的学习状态,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能在考场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最后以饱满的激情、良好的状态去参加高考,就一定会笑傲考场,载誉而归!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三大锦囊,决胜高考] [15大临场方略助你决胜高考]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