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秋思_秋思改写

1、陆游:秋思

《秋思》

作者:陆游

原文:

利欲驱人万火牛,

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

事大如山醉亦休。

衣杵相望深巷月,

井桐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

安得元龙百尺楼。

赏析: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2、秋思改写

秋思改写(一)

秋风瑟瑟,树叶枯黄,随阵阵秋风纷纷飘落,洛阳城内,冷风飕飕,让人感觉到秋天的一片凄凉景象。

一个夜晚,张籍来到窗前,一轮明月撒下淡淡的荧光,遥望远方的家乡,他心里涌起一股思乡之情,他随手拾起飘落在窗前的一片落叶,仔细端详着,他的思绪随着落叶飘向远方的家乡,他不禁思念起家乡的父母、亲人…

张籍出生贫寒,家庭。贫困,他从小读书刻苦,十三四岁就远离了家乡,到了二十五六岁就经历了漂泊异乡的生活。十多年中,他虽身居异地,举目无亲,不时感到十分寂寞、孤独,却无思念家乡,想念自己的亲人。

他坐在桌前,铺纸磨墨,正准备给家里父母写信,提起笔,千言万言不知从何写起,顿时,他脑海里浮现出童年时与父母相聚的快乐时光,与弟弟妹妹嬉戏玩耍的快乐场面,与父母亲们离别的情景…想着,想着,他不禁热泪盈眶,一时间,他心中的情感犹如泉水般涌出,把所有的思念之情倾诉于笔端,寄托于这封家书中,

他一边写,一边感慨,写写改改,改改写写,终于写完了。他把信封好来,齐整整地放桌上。这时已近三更了,他才熄灯上床睡觉,他翻来覆去,难于入眠。

第二天早晨,张籍拿着家书,匆匆跑去找朋友,叫朋友帮捎信回家。当他经过大树下下,恰逢这位朋友正要启程返乡,于是,他连忙将信交给朋友。突然,他又人朋友手中要回了信,生怕信中漏写了什么,又检查了多遍,将拆开的信封好之后,再将信郑重地交给朋友,千叮咛,万嘱咐,真可谓“家书抵万金”呀!

朋友便接过信,细心装好,跨身上马,“驾---”朋友扬鞭而,他在原地久久地伫立着,眼睛中满足泪水,一阵秋风拂过,吹落他的泪水。

秋思改写(二)

树叶黄了,被瑟瑟的秋风无情地吹走。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目睹这凄凉的情景,禁不住想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给家人写一封信。正要落笔时,心里却涌起千愁万绪。远离故土的自己,有多少想说的话,有多少想写的事啊!长期独自生活的他有多少话想倾诉,借这次机会把想说的都写出来吧!诗人想了又想,终于落笔行书,尽情地讲述着自己与家人离别后的事情和自己的心里话。

信终于写好了,可诗人的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封好,叮嘱送信人一定要将信完好无缺地送到家人手里。可在送信人即将出发之际,诗人又拆开信封,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生怕漏了一言半语。

送信人终于上路了,张籍一直目送他,直到他消失在天际。不知什么时候,滚烫的热泪迷蒙了他的双眼……

秋思改写(三)

在很久很久以前,唐朝有位诗人名叫张籍。因为他博学多才,所以考中了状元。之后,由于他的出类拔萃,深得皇上的重用。有一天,皇上下旨让他到洛阳城去办一件大事。张籍不得不离开家乡,不得不离开他那年迈的老母和贤良淑德、年轻美貌的的妻子。临走时,他的老母泪流满面地说:“儿啊,你要早点回来。”他的妻子说:“相公,早去早回。”张籍依依不舍地走上马车,他回头望着自己的老母和亲子,直到看不见她们才回过头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日子一天天如流水般过去了。两个月后的一天,张籍外出散步,他走在田野里,欣赏着美好和谐的景象,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让他不禁思念起故乡来。于是,他赶紧跑回他在洛阳城里住宿的客栈,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提起笔来,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起笔。()略微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他奋笔疾书,一口气写了足足9张纸,他把自己的悲欢离合,把自己离家以来方方面面的情况和处境都写在了上面。

封好信以后,他把信交给送信人。送信人转身刚刚要走时,他又担心匆匆写好的信会有什么遗漏的地方。他又说:“请您再等一会,让我再看看我的信,好吗?”送信人把信还给了张籍。于是,他拆开已封好的信查看。看完后,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又把信封好交给了送信人。送信人走后,他高声吟到:

洛阳城里见秋风,

3、改写秋思

改写秋思(一)

秋姑娘已不知不觉地到来,凉风习习,果实累累。树叶黄了,在清风中翩翩起舞。果实熟了,农民伯伯笑开了颜。

此时的洛阳城,仍像往日一样繁华。街道上人山人海:富人舒舒服服坐在轿子上、马车里,穷人则扛着大筐小筐去赶集,书生到皇宫赶考,将士则准备出征。

一间简陋的小屋里,唐代大诗人张籍趴在窗前,思念着千里之外的故乡。想到温和的妻子和哇哇大叫的儿子,他感到十分惆怅。此时此刻,只有写信才能抒发自己深深的思乡怀亲之情。于是张籍提笔写道:

可爱的妻子:

您好!我是您的丈夫。

家里孩子听话吗?去私塾读书了吗?今年家丰收了吗?大家过得幸福吗?

致此

问候!

您的丈夫:张籍

公元794年10月13日

写完信,张籍披上大衣,小心地折好信,放入衣袋里,带上门出去了。

在热闹的大街上,张籍挤来挤去,好容易才来到城门前。他焦急地踱着步,等待送信人的到来。

一条大理石铺成的路上,出现了一匹白马。一位穿着朴素的人骑在马上,朝城门奔驰过来。

“是送信人!”张籍兴奋地呐喊,“快来人哪,有人要寄信!“叫喊声惊天动地,把城楼上打盹儿的卫兵都给吵醒了。马厩里的马受到惊吓,疯狂地叫喊着,牧人煞费苦心也未能使马平静下来。

送信人驾驭着白马来到张籍身边。张籍小心翼翼地掏出信,说:“这是我的家书,请尽快送到。哎,保存好哦!”送信人郑重地接过信,放进口袋里。

送信人抽出皮鞭,正准备驱马离开,突然被张籍叫住,“再给我修改修改吧!”于是他取出笔,在信中又加了一句:祝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才把信交给送信人。

皮鞭抽在马身上,马惊叫了一声,便朝故乡飞奔而去。

望着送信人离去的背影,张籍感慨万千。于是,他拿出纸,提笔写下流芳百世的古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纸,早已被泪水打湿……

改写秋思(二)

洛阳城的秋天到了,秋天的色彩赶走了夏天的气息,洛阳城有了极大的变化,落叶沙沙飘下,抚摸着大地,人们走在叶子上都会发出哗哗的声音,在田野里大米成熟了,高粱红了。在果园里闻一闻,可以闻到瓜果飘香的味道,原来是苹果、梨子熟了,散发出的香味。大雁排成了人字向南方飞去。

转眼间,张籍已经离开家乡安徽五年了。由于安徽与他所在地的路途非常遥远,所以他在五年之间从没有回过家乡,他的心里一直想着他的家乡,他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突然他心中冒出来:爸爸妈妈还好吗?夫人的身体好吗?孩子听不听话?……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急忙拿起纸笔,写了起来。他先写爷爷奶奶,写完写父母,写完父母写夫人,写完夫人写孩子,写完孩子写朋友。写了足足十页纸。之后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在和他的朋友一起玩耍。

到了第二天,张籍的邻居叫醒张籍,对他说有一位皇帝派的差使要去安徽,张籍非常高兴。急忙把信装进信封,带上信,骑马去见差使,还千叮嘱万嘱咐叫差使一定要把信给到他家人手中。当差使要走时,张籍叫住差使,又把信拿回来,把信拆开,看了一下,确保没有遗漏,这才又把信封好,给了差使。

到了那天晚上,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家人高兴地读着他的那封信。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改写秋思(三)

秋风习习,秋天到了洛阳城里。秋风乱起,树叶纷纷落下,行人踩过,就会发“沙沙”声。大雁开始以“一”字形飞回南方;站在稻田边,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金子”展现在你的面前。

一转眼,张籍已经离开家乡安徽,整整五年了。由于路途遥远,这五年来中途没有回到过家乡一次。这时,他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便写了封信。父亲的风湿怎样了?母亲的身体怎样?孩子们的工作顺不顺利?孙子 孙女的学业如何?写着写着,已经写了厚厚一叠了。这时,他已睡着了。

天亮了,邻居跑到了张籍家,叫张籍赶快起来。官府的一位官员要出差是去你的老家。张籍一听,一蹦三尺高的从床上跳了下来。()跑到了书桌旁,把那一叠昨夜写好的信放入信封。一路跑步来到了要去出差的官员家门口,把信交给了官员。当官员正准备出发的时候张籍把信从官员手里一拿,连忙打开信封,拿出信一张一张的检查有没有漏的。啊,还好,没漏的。张籍长舒了一口气。

这天晚上,张籍做了一个梦。梦见他的家人看到了信,脸上笑嘻嘻的,非常开心。

4、秋思古诗

秋思古诗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捎书人临行又打开我信封。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平添了欲归不得的惆怅,思绪变得愈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无法下笔的神情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当然,并非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讲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这首诗,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摹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此评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三昧”。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其实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