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生活_不要害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1、不要害怕生活

不要害怕生活

有一回去外地出差,是一个开发商请我们去做活动,安排住在五星级的酒店,那个酒店的大堂用八个字来形容就是“金碧辉煌,宛若宫殿”。我一个人住一间豪华大床房,床头柜上摆着一个精致的花瓶,中间插着一枝新鲜的马蹄莲。卫生间的马桶圈是时刻保持恒温的,还有好几个按钮,可调节冲洗的水量大小,还有烘干功能。还好我之前在《刺猬的优雅》一书中看到过更奢华马桶的介绍(按钮冲洗的时候头顶还有个环绕立体声会给你播放音乐),不然我这种屌丝,估计会被那些功能吓得便秘。我站在房间中央,忍不住演绎了一把电影《茉莉花开》中夸张又别扭的台词:“啊呀,这样好的房间,这样高级的马桶间,还有这样柔软的眠床,啊……”

这一天我兴奋得要命,不单单是体验了一把奢华,还隐约找到了人生目标:“如果我这辈子能住在这样的地方,我一定会很幸福啊,嗯,我要为这个目标奋斗,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带着找到人生方向和目标的兴奋感睡着了,第二天一早醒来,掀开被子,我发现那么大张的床我只睡了很小的一部分,只弄皱了五分之一的床单,另外五分之四的白色床单还是平整崭新的,我矫情地用手抚摸一下,然后决定在没睡过的地方再躺一会儿。

那天的自助早餐标价是288元,琳琅满目,什么都有,我跟自己在家吃的一样:一碗白粥、两个小肉包,几小节油条,一碟咸菜,还有一杯酸奶。

那一整天我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就算有一天,我真的成为有钱人,我真的会比现在更幸福吗?我还是只睡那么大点的地方,吃那些简单的早餐。我的需要好像不会变多,其实我需要的真的很少,除了这些,我还要什么呢?你看,只一天的时间,我又陷入迷茫之中,从目标明确的人生到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了。

最近我很认真地看了一本书——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讲了三个女人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夫,20世纪20年代伦敦的天才作家;布朗太太,“二战”后住在加州的家庭主妇;克拉丽莎,20世纪90年代纽约的出版编辑。小说的结构无疑很创新,用“达洛维夫人”这一关联性将三个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女人放在同一时间维度里,用平行叙述的方式,一章讲述一个女人,错落有致,充满韵律美。

伍尔夫给丈夫留下一封遗书:“我确信自己又要精神失常了,我感到自己无法再一次经受这样可怕的时刻……”离开家后,她在厚重的大衣口袋里装满了石头,走向了河心。她的尸体随着水流而下,最终被一座桥的桥桩挡住,她背对着河,脸贴着石头,然后一对母子从桥上经过。

劳拉·布朗刚刚给丈夫买好了生日礼物,并和三岁的儿子一起烤了生日蛋糕,她的腹内还孕育着另一条小生命。()趁着丈夫还没有回来之前,她将儿子托给邻居照顾,一个人驾车出去,带着忐忑不安在旅馆租了一间单人房, 然后躺在床上阅读《达洛维夫人》,想着原来死亡是如此容易,就像在旅馆订上一间单人房。

克拉丽莎为罹患了艾滋病的前男友——诗人托马斯举办了一场晚会,庆祝他拿到一项重要的诗歌大奖,当晚却目睹了托马斯跳楼自杀,然后看着他的尸体不知如何处置。

从表面上看来他们自杀的原因是:伍尔夫得了抑郁症。之前她崩溃过几次,这一次觉得无法再承受;劳拉·布朗受困于家庭主妇的角色,家庭生活让她感到窒息;托马斯得了绝症,无法尽展自己的才华。实际真正让他们自杀的原因是:受困于生活,对生感到厌倦。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以为当有一天我变得不普通了,比如拥有大把的财富,拥有令人艳羡的名望,我就不再需要面对普通的生活,就像《时时刻刻》里克拉丽莎在街上遇到电影大明星,渴望自己可以跟明星一样不平凡,过耀眼的生活。可是我现在已然明白,无论我怎么努力,即便我名利双收,依然不能脱离普通的生活。只要我生而为人,我就受困于生活,甚至受困于幸福的生活。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困于生活,受困于这有限的时间和很快不再青春的肉身,受困于大大小小一切形式的责任,受困于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受困于生活中那些琐碎、无聊、恶心、龌龊……

与其说我害怕成为普通人,还不如说我害怕生活,害怕找不到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害怕不知道什么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当我必须面对物质生活上那些恼人的小事时,当我需要承担工作责任又想逃避时,当我不得不面对不喜欢的人又要假装热情时,我总是不停地在心里告诉自己:“这就是生活,你不要害怕生活!”

2、不要害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要害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周末的时候我正准备和几个朋友打游戏,热身的过程中同一个不是很熟的队员发生了一次有趣的谈话。“你是做什么的?”他问我。“哦,我给自己干,我有一个软件公司”,我回答。“真的吗!真令人羡慕!我在xxx公司工作,但我一直有个愿望去做动画设计,做独立职业人。这是我的梦想。可我现在陷入了这个错误的行业中了。”

“你还活着,不是吗?”我尽量小声的对他说。他继续说:“你不知道,我已经想这一天等了10年了,可一旦你有了家庭,你很难在干其它的事情了。”

我实在是按耐不住,于是就对他说:“那好,如果你是真的这样想,你也许应该报个动画设计培训班,或者你也可以在家里自学呀。只要你下定决心开始做。”我得到这样一句轻轻的回复:“嗨,这太难了,有了家庭,全职工作,没有时间。我很想这样做,但却不行。”

很无奈,我建议道:“你也许可以考虑几周或几个月的脱产培训,或者干脆辞职。”他看了看我,好像我是要砍掉他的右手。“你疯了吗?那我的收入从哪里来?”

我开始明白,如果谈话继续下去的话,我会和这个还不是很熟的人在第一次见面就会争吵起来,我选择只是笑了一下,就走开了。但这事让我有所思考。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冒一点风险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他们的梦想不值得这样做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我们要对这样的人恨恨不已呢?我们是否愧对自己没有给梦想一次公平的机会呢?

现在,我明白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实现梦想中。但我们也不该因此就从来不向我们梦想的前方迈出一步。我的意思是,就像小孩学走路的第一步,如果你不能破釜沉舟,那也不能就此把梦想扼杀掉呀。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有过疯狂的主意和梦想。当人们问起  “你长大后想干什么?”时,你不会说“我想做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想在一家财富100强的公司里当总经理”或者“我想在政府部门里找个铁饭碗”。你希望去做一些能让你兴奋的事情,你有热情的事情  “军人,科学家,音乐家,舞蹈家,世界小姐”等等。你根本不会考虑能从中获取多少钱,你只是想去做这些。

可是为什么长大后我们就失去了所有的热情、动力、愿望以及守住我们的梦想的力量了呢?(励志名言  )为什么金钱就支配了我们的热情,大多数情况是扼杀了热情?为什么“一份稳定的收入”就能禁锢我们的梦想?为什么我们要停止思考我们的热爱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会受这每月稳定工作收入的诱惑,以至于完全忽视了一个真相:追求自己的梦想永远不会太迟。我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这样,人们是“害怕失败”。我们担心失败,这种担心导致了我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谎言:有些东西永远是不属于你的。“我没有时间,我有家庭,当我有了足够的钱后我会去做的,等等”,这些都是借口。这样我们就默认了丢掉梦想也没什么,不去做那些你热爱的事情也没什么,日复一日的做那些重复的枯燥的事情也没什么。

就像tony robbins说的 – “唯一你够阻挡你去获取你想要的东西的事情是你一直在告诉自己为什么它不属于你。”

我们在等待什么?当所有的星星都能按你希望的方向连成一线的时刻吗?这样就能保证你一定成功吗?这条路永远是不通的。这个光辉的时刻你永远等不到。形式环境永远都不会达到你的满意。永远都会有某方面的事情对你有所不利。你不得不横下一条心,冒一回险。一旦我们设立了一个目标,我们不可能等待各方面都完美的时机、各方面都如我所期待的那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着手去做。我们可以在全职工作之余慢慢的进行。我很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事情,而且我也是做完我的白天的正式工作后做这些的。这不容易,但很有意思,因为我正在实现我梦想的事情,我对我正在开发的软件充满热情。

也许只有我是这样想的,也许我是个怪人。也许我很傻,但我宁愿犯傻,宁愿活在我的梦想里拼搏,也不要找出一堆的借口。金钱的利诱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来自于爱和热情。你必须爱你所做的事情,你必须对你所做的事有热情。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60岁时回首往事才发现“也许我应该给自己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也许我会成功的,也许我应该守住梦想”。但此时已经太晚了。你也许正在走向这个结局。

不要害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将是你犯的最大的错误。

3、不要因为害怕结束,就拒绝所有的开始

不要因为害怕结束,就拒绝所有的开始

文/米格格

“你说,你不爱种花,因为害怕看见花瓣,一片片地凋落。是的,为了避免一切结束,你避免了所有的开始。”看到这句话时,她哭了。这些年,为了避免结束,她拒绝了太多的开始。

卸下伪装的面具,面对真实的自己,她不得不承认,骨子里的自己是一个极其自卑的人。她害怕去挑战未知的东西,害怕面对不熟悉的事物,害怕丢掉狭隘的自尊,害怕独自体会失败。所以,很长的时间里,她都像柔弱的小猫一样,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贪图着安逸,维持着那份安全感。

考大学那年,她发挥失常,成绩比平时低了四五十分。这样的结果,她并不甘心,可在面临复读与否的问题时,她坚定地拒绝了复读。她故作轻松地对周围的人说:“没关系,读哪所大学都一样,现在找工作又不是单看毕业院校的名气。”她这么说,旁人也便这么信了。其实,她在背地里哭了好几次,为自己的失败流泪,为自己的懦弱流泪。她实在害怕,怕复读之后,自己再次发挥失常,到那时,那骄傲的自尊该放在哪里?

18岁,她义无反顾地去了不熟悉的远方,读了一个不知名的大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填报志愿的时候,不少人都疑惑:“咦,你那么喜欢英文,为什么不读英语专业?”她说:“英语现在已经是辅助专业了,读不读都无所谓的,学其他专业的同时,也能自学英语。”这样的解释,听起来恰到好处,可谁也不知道,她其实是害怕失败。考语言专业必须得通过口语测试,如果没通过,那么这点儿唯一的尊严都会变得一文不值。

因为害怕失败,她与心中的目的地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20岁,她再一次选择了逃避。这一次的逃避,给她的心灵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他性格开朗,阳光帅气,有理想有抱负,从读大一开始就已经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做规划了。每次跟他相处,她都觉得周身充满了正能量,是他身上散发出的气场感染了她,让她有一种想要变得更好的渴望。

她是那么想跟他在一起,让今后的每一天都变得璀璨耀眼。可是,她不敢说出那句话,她怕!怕自己不够漂亮,配不上高大帅气的他,跟他站在一起时无法够得上“般配”两个字;怕自己家境平平,无法融入他和他那优越的家庭。她想,等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时,或许就可以坦白自己的心声了。

《傲慢与偏见》里说:“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

有时候错过一时,便错过了一世。爱情这回事,当时没有抓住,过后就只有后悔,没有谁会一直在原地等你。当她毕业后,有了光鲜体面的工作,觉得自己足够优秀时,他已经漂洋过海,在海的那一端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呵,她嘲笑自己的懦弱和傻气,他始终都不知道自己的心思,又怎么会想到与自己共度余生?现在的自己,虽已比过去优秀,可输了他,赢了全世界又如何?至如今,自己也不过是他最亲爱的路人。

待年岁一天天渐长,突然有一天,她觉得自己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在过往的岁月里,错失了太多想得到而不敢去争取的人事。人生的轨迹与理想中的模样大相径庭,留下了太多的懊悔。

因为害怕,所以逃避;因为逃避,所以失去。或许,是违背心愿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许,是隐藏了深埋在心底的感情,错过了最爱的人;或许,是畏惧改变而得过且过,放纵了生活……待许久之后回过头看,发现生活已经完全走样。当年出发时的起点,已经与现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这一切是什么时候转变的,竟然毫无知觉。

其实,你怕什么呢?人生最大一种痛,不是失败,而是没有经历自己想要经历的一切。有些事,尝试了,努力了,就算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也可以坦然地说,我真的尽力了。

作者吴舒欣说得好:“不要因为害怕失去,而不敢去拥有;否则,你就失去了人生。同样的,不要因为拥有什么,而担心它的失去,否则,你就失去了自我。”

想想看,毛毛虫把自己裹在千万丝缕中,从沉睡到初醒,张开眼睛,无尽的黑暗充斥着整个世界。没有明媚的阳光,没有嫩绿的树叶,看不到春华秋实,看不到碧草蓝天。蜕变的痛苦焦灼着它的身体,它试着挣脱黑暗的牢笼,挣脱灵魂的枷锁。它用柔软的头,一次又一次地冲撞厚厚的蚕蛹,一次,两次,百次,千次。在不断的尝试中,它变得强大,最终冲开丝茧,起舞翩迁。

不要因为害怕结束,就拒绝所有的开始,没有人会知道明天要面对的是什么。你想要破茧成蝶,就得勇敢地尝试,每个人都是在尝试中成长的,绝无例外。

4、人生不要害怕从零开始

人生不要害怕从零开始

这位刚刚升职的维亚康母亚洲区执行副总裁坦言,自己20年前出国的动机很感性,就是想周游世界。20年来,出国留学,在美工作,回国创业,一直到今天的职位,她认为期间充满了偶然和机缘:每一段经历都像一颗珍珠,无论精彩还是黯淡,只要靠勤奋和执著,就能串出人生的美丽。

中学时,我想成为女大使。考上外交学院念大一,想到联合国工作。这就必须先走出去,再实现愿望。大二那年我就准备自费留学,虽然学校认为不可能,我还是考了640多分的托福成绩,自己申请到了奖学金。1985年,我成为全校第一个踏出国门的人。后来我很清楚,所有这些超乎常规的努力,都是因为我认为别人不能替我说no,只要世界没有说no,我都可以有机会争取。

去美国时,我是当时那趟航班上唯一号啕大哭直到飞机落地的人。男友分手了,父母分别了,身上只有50美金,两只箱子比我还大,更重要的是没人能预料到中国能发展到今天,心里恐惧的是这辈子难得再见父母了。到达美国正好半夜三点,我在牛仔酒吧坐了一晚,在那里我告诫自己,我为理想而来,从此以后每一个挑战我都必须把它当作快乐。

事实上,早年的经历非常大地锻炼和塑造了我的性格。记得小时候练武,在武术队常常慰问工农兵,我们给陆军表演时开过坦克,给空军表演时坐过米格-21。那么小的年纪就经历了别人无法经历的生活,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所以今天我常说,聪明人很多,胆大的人太少,我就是少数的胆大的人。

1987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贝勒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联合国总部工作,在公共信息部负责制作电视广播节目《联合国呼唤亚洲》,并担任主播。3年后,又在纽约市专业律师事务所负责开展中国业务,代表中国客户参与最惠国待遇和贸易政策的游说工作。

这段生活舒适而轻松,最重要的是遇到了我的丈夫,当时在标准普尔的汪潮涌。婚后我们经常驾车游历美国,或者与好友谭盾、崔健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咖啡馆聊天。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不是我们最后的选择。

1993年机会来了,汪潮涌被摩根士丹利派驻回国,负责中国公司股票融资业务。我也一块回来了,事业从零开始。记得很清楚,1994年自己是身怀六甲在美国博雅公关公司面试的,而且是从经理职位上,在对公关、对国内市场全无经验的情况下开始打拼。(励志  )但发展速度很快,3年后就升任为董事总经理。

在此期间,我主要为英国石油公司、英特尔、菲利普-莫里斯等知名跨国企业策划进入市场的战略。我的好奇和学习能力让我从客户身上偷艺到许多行业的关键知识,比如后来在维亚康姆对媒体产业的运作,我就从当时的客户(也是后来的竞争对手)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受益多多。

这个时候,期望打开中国市场的维亚康姆注意到了我,先后多次想挖我过去。当时自己比较犹豫,汪潮涌一遍遍鼓励我,说传媒是一个朝阳产业,而且去维亚康姆是超越自己的一次机会。现在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一开始实在艰难。当时维亚康姆在中国只有位于中粮广场一间办公室,员工只有6人。最令人不安的是,世界传媒巨擎在中国市场不认识维亚康姆,有人甚至把我们当作一家生产酵母片的药厂。

不过,自己习惯了从零开始。1999年4月来维亚康姆负责mtv后,一个月后就拿到了cctv-mtv音乐盛典的批文,mtv的品牌能和中央电视台联系在一起,对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当我打电话汇报时,亚太区的总裁从电话那边传来了一连十几声表示极度兴奋的感叹词。在此之后,维亚康姆连续4年成功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了cctv-mtv音乐盛典。

mtv是一个通过音乐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我把自己定义为推动中美文化交流的兼职文化参赞。我们董事长雷石东说过,他一生的成功经验就是双赢,任何一个商业模式如果只是一方得利,另一方是失利,就做不长久。所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跟中国政府、广电集团和中央电视台交流,可以给合作伙伴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

2002年雷石东访华,向中国政府表示愿意推动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我借此积极展开工作,在维亚康姆中国没有赢利的情况下,向总部申请了100万美元,2003年促成了中国最大的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纽约林肯中心、华盛顿肯尼迪中心音乐厅等四地的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我从来不偷懒。你可以说我做得还不够完美,但你不能说我没有尽力。不去尝试,机会是零;去努力了,就有50%成功的机会。人生就是由每一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危机的处理和每一个销售的业绩组成的。如果你在小事情上苟且,那么你在大事上和你的一生中,一定是一个苟且的人。对于刚刚归国和正在归国的留学生,我有两个忠告:第一,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害怕从零开始;第二,一定要回归社会,融入现实环境,不能总是把自己孤立成一个外来者。

这么多年来,闲暇之余也会舞剑放松一下,有时候,我爱人汪潮涌如15年前一样吹笛伴奏。此情此景,正像有次他对媒体所说:这的确代表了我们的心境,笑傲江湖、侠士风尚,我们从中国到美国去逛一圈,现在又回到中国的商场上,其实心里支持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江湖的一种豪气。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