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论语》有感900字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假期虽短,可读罢《论语》,孔子的一言一仍在我脑海中浮现,久久不能抹去。
我最喜欢的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可以这样说,忠恕之道是孔子发明的。子贡曾向孔子表达过两点愿望: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当时就在子贡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如果从个人来讲,要想成为一个仁人君子,就应该从“忠恕”之道入手。“忠”道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习惯,但有些原则不一定为他人所接受,一个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本着尊重别人个性习惯的原则去适应化解,不能接受别的人的人说明自己也有很多不好的习惯,应学会由人及己的方法。如果这样,就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是指在对待仁的问题上,即使是老师,也可以不与他谦让。孔子和儒家十分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作文调师生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不过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且,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用谦让,这是实现了把仁德摆在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孔子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传授知识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还领会不了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如果不能由此推知出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这是孔子有名的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孔子不喜欢灌注式的教育方法,那是把学者看成消极的接受者。他强调,施教者要循循善诱,学者要积极思考。启发式的教育原则,乃是在学者有了迫切的求知愿望时,也就是他急于要做却做不成功,急于要说却说不清楚的时候,才给予开导和启示,使之主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试验。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读完了《论语》,看似简单的一本书,竟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智慧。通过读《论语》,我仿佛穿越到几千年以前,也成为了孔老夫子的学生,坐在学堂里,听他讲解人生的真谛……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刘浩龙 | 作者年龄 | 12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读书笔记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1班 |
性格特点 | 多疑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织毛衣 | 平均成绩 | 116分 |
指导老师 | 吴立君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2、读《论语》有感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周游列国的老人拥有弟子三千,为人学而不倦,诲人不倦,留下千古永恒的警句为后人“提个醒”。然而,这位老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为人标准,在《论语》中我们便可以找到答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孔子没有这四个缺点: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每每读到这句的时候,我不禁慨叹:这才是大师的胸怀与智慧!
臆测指以主观的形式猜测,也就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主观意思相近。臆测他人向来是矛盾的起点,而臆测事实往往引导出错误观点。朋友之间往往会有对于对方的猜测,而在孔子眼中,这则是小人的表现,可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然而世上也是常有小人,少有君子。他们能够明察秋毫,然后迅速作出自以为聪明之极,实质毫无根据的判断,并且以主观蒙蔽了洞悉世界的双眼,最终也落不得好下场。欧阳修则是一位性情敦厚的君子,他先后推荐了三个人做宰相,而其中吕公著父子都攻击过他,司马光与他政见不合,王安石则固执己见,不同他交往。欧阳修却没有像小人一样猜忌而记恨他们,用自己的主观蒙蔽他们在政事上的才华,而是推荐他们为官从政,留下千古美名。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摩擦而去过分敏感而质疑他人,然后产生偏见,这些都是毫无道理无君子之腹的作法。其实,在真理面前亦是如此,臆测与主观也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没有求证的根据就不要轻易向一边倒戈,错误的结论往往会在心中扎下根基。
武断与固执也是现在年轻人常常会出现的错误,拿作文到一个问题总是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简而言之就是冲动,不懂“三思而后行”,使得多少人失去机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且一路错误直到撞墙吃痛才明白自己其实已经走上歧路。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他败给刘邦就只在“固执”二字。可想,一位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力量却没有头脑,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能成为一员莽将,成为一国之君则是妄想。“固执己见,必失人心”,西楚霸王因自己的一己之见蒙蔽双眼,难以真正的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很难真正了解到别人的想法,但每每自以为是,真是可笑!导致最终乌江边的自刎,留千古唏嘘。大摆鸿门宴,酒席上刀光剑影他是否想过最终聪明的刘邦安然无恙,最后将他逼到江边?他只懂一成不变的计谋,却不明白计划不如变化快。火烧阿房宫,当他愤怒的脸庞被跳动的火焰照的通红的时候又是否想过铸造它的匠人?愤怒下冲动的决定是有多么可怕!正如这四字“毋必毋固”,不要持必定的态度处理事情,因为事情的正确发展,未必如你想象的那样必定,所以不要固执地去想事情,更不要在情绪化的时候下决定。
“子绝四”流传千古,对现在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做了一个智慧的引导,孔子则以他自己的一生像我们诠释了究竟如何做人,不己见,不莽撞。穿越两千五百年,当我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时依然感到那份文化的厚重,然而这“子绝四”也不过是《论语》的冰山一角,其中深远的意味绵长而悠久,字字都是智慧的结晶。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赵炜 | 作者年龄 | 12岁零2个月 |
---|---|---|---|
在读学校 | 三水道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3班 |
性格特点 | 勤劳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看书 | 平均成绩 | 110分 |
指导老师 | 林镁希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3、读《论语》有感
三千多年前,有一位周游列国的老人拥有弟子三千,为人学而不倦,诲人不倦,留下千古永恒的警句为后人“提个醒”。然而,这位老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为人标准,在《论语》中我们便可以找到答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孔子没有这四个缺点: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每每读到这句的时候,我不禁慨叹:这才是大师的胸怀与智慧!
臆测指以主观的形式猜测,也就是毫无根据的猜测,与主观意思相近。臆测他人向来是矛盾的起点,而臆测事实往往引导出错误观点。朋友之间往往会有对于对方的猜测,而在孔子眼中,这则是小人的表现,可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然而世上也是常有小人,少有君子。他们能够明察秋毫,然后迅速作出自以为聪明之极,实质毫无根据的判断,并且以主观蒙蔽了洞悉世界的双眼,最终也落不得好下场。欧阳修则是一位性情敦厚的君子,他先后推荐了三个人做宰相,而其中吕公著父子都攻击过他,司马光与他政见不合,王安石则固执己见,不同他交往。欧阳修却没有像小人一样猜忌而记恨他们,用自己的主观蒙蔽他们在政事上的才华,而是推荐他们为官从政,留下千古美名。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摩擦而去过分敏感而质疑他人,然后产生偏见,这些都是毫无道理无君子之腹的作法。其实,在真理面前亦是如此,臆测与主观也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没有求证的根据就不要轻易向一边倒戈,错误的结论往往会在心中扎下根基。
武断与固执也是现在年轻人常常会出现的错误,拿作文到一个问题总是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简而言之就是冲动,不懂“三思而后行”,使得多少人失去机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且一路错误直到撞墙吃痛才明白自己其实已经走上歧路。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他败给刘邦就只在“固执”二字。可想,一位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力量却没有头脑,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只能成为一员莽将,成为一国之君则是妄想。“固执己见,必失人心”,西楚霸王因自己的一己之见蒙蔽双眼,难以真正的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很难真正了解到别人的想法,但每每自以为是,真是可笑!导致最终乌江边的自刎,留千古唏嘘。大摆鸿门宴,酒席上刀光剑影他是否想过最终聪明的刘邦安然无恙,最后将他逼到江边?他只懂一成不变的计谋,却不明白计划不如变化快。火烧阿房宫,当他愤怒的脸庞被跳动的火焰照的通红的时候又是否想过铸造它的匠人?愤怒下冲动的决定是有多么可怕!正如这四字“毋必毋固”,不要持必定的态度处理事情,因为事情的正确发展,未必如你想象的那样必定,所以不要固执地去想事情,更不要在情绪化的时候下决定。
“子绝四”流传千古,对现在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做了一个智慧的引导,孔子则以他自己的一生像我们诠释了究竟如何做人,不己见,不莽撞。穿越两千五百年,当我坐在电脑前敲打键盘时依然感到那份文化的厚重,然而这“子绝四”也不过是《论语》的冰山一角,其中深远的意味绵长而悠久,字字都是智慧的结晶。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林早早 | 作者年龄 | 11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徐州市湖北路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1班 |
性格特点 | 竞争性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练字 | 平均成绩 | 101分 |
指导老师 | 谢晓亮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4、读论语有感500字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的感悟:
学习知识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兴趣。如果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习它,去了解它。如果以学习为快乐的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东西才能够灵活运用。
就拿我最喜爱的舞蹈而言。不少人是为了艺考,或者被迫被家长送过来。对这门艺术毫无兴趣,毫无了解,纯粹地只是为了达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触它。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觉得索然无味,自己学起来当然更体会不到快乐了。有时候心情不好,烦躁、无聊的时候,都喜欢自己随便笔画作文笔画动作,即兴一段。有时候连跳的是啥都不知道,但是我很开心,跳完了反而觉得浑身轻松了。
舞蹈里大家最讨厌的就是软开度这一环节了,它是必不可少,也必须具有的东西。原来很不解,但是现在学习的更长久了,我开始明白,这是为了更完美地完成剧目,如果要比别人更出色,跳得更好,就一定要忍下去。
我的舞蹈曲目叫《且看行云》,听名字就让人陶醉。我在这首剧目的音乐和动作中感受美,体会美。这整个舞都很沉静,要有目若秋水般的气质,想象自己宛若一片流动的云。轻轻皱眉,一个眼神,一个指尖之中,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冯铭潮 | 作者年龄 | 11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锦州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7班 |
性格特点 | 害羞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剪纸 | 平均成绩 | 91分 |
指导老师 | 杨舒越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5、读《论语》有感
在不少报章杂志里,我总会看到有人提起《论语》,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本熟悉的书。
记得读四年级时,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我就背熟了《论语》。由于是第一次背一本书,花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开始“碰面”,所以我当时只是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它。
近两年来,我多次反复看《论语》,慢慢体会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诵《论语》的盛大场面,给我一种“春雷”猛炸惊醒之感觉。它使我顿悟,它使我兴奋,它使我骄傲。至今它仍在我耳边回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绝唱。它不但唱响了我国古代文明,而且唱响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华夏儿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这是一部中国蒙学的经典之作。
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作文,都曾将此书奉为经典。就连外国人也曾赞扬孔子和《论语》。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感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现代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也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可见,《论语》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论语》这本书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别人交朋友时,它就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它提醒我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或者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虚伪、阿谀奉承、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还有,我学习中不深入思考的时候,它会告诫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本书如同我生活的老师,时刻提醒和纠正我的错误行为,它就像我的人生坐标,时刻指引我前进。
朋友们,《论语》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它。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我们要学习它,运用它。
让《论语》这部千古绝唱继续在中华大地上唱响吧!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王一楠 | 作者年龄 | 12岁零10个月 |
---|---|---|---|
在读学校 | 澧县实验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8班 |
性格特点 | 忠心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滑旱冰 | 平均成绩 | 101分 |
指导老师 | 安少宇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