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的墓志铭要刻“一生与年轻相伴”

1、俞敏洪:我的墓志铭要刻“一生与年轻相伴”

俞敏洪:我的墓志铭要刻“一生与年轻相伴”

11月28日消息,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某活动发表演讲时表示,这个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必须永远跟青春挂钩,永远相信年轻,才能跟这个时代挂钩,跟未来希望挂钩。“我希望等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的墓志铭一定刻上一句话:他一生与年轻相伴。如果那一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以下为俞敏洪演讲全文:

说到创业,黄怒波应该是创业者的代表,他是从国家系统出来的,其实我也算国家系统出来的。我们出来,某种意义上既是对当时体制的一种反叛,但更多是一种青春的冲动,当时我们还没到三十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反叛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一种时尚。

大家都知道创业也好、冒险也好,跟青年人密切相关的事情,对所谓成熟的社会、成熟的人以及成熟的体制充满了厌恶,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年轻人应该干的事情,北大已经是充分自由的地方,但我觉得空气如此沉闷。我出来时,周围很多认识的人,包括北大领导、我的朋友都说俞敏洪你身上看不出一点点做生意的基因,你出去是死路一条。很长时间,无数人叫我个体户。

实际上在那个状态下,我们也依然坚信未来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现在20多年过去了,我们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变成了50来岁的中年人,不光年龄增加了,整个身心也走向了中年。回过头来思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绝对不能变成一个所谓成熟的人,在一种成熟的体制以及舒适的状态下生活。因为我知道所谓的成熟意味着遮蔽你的眼光、磨钝你的锐气。所谓的成熟有意无意主导年轻人的发展,所谓的成熟有意无意看清楚一些事情,而且所谓这些事情甚至是你看来的愚蠢,看来的不规矩,看来的破坏和颠覆。着名作家毛姆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你听到年轻人自信满满、目中无人地满口胡言时,当你看到他武断教条、偏执狭隘时,你生气做什么?指出他的愚昧无知做什么?你难道忘了,你跟他一般年纪的时候也是这般愚蠢、武断、傲慢、狂妄,我说的你,也说的是我。”

实际上当我们自以为自己成熟的时候,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离开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远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跟年轻人不断打交道的人。每年新东方培训的学生总共有300万人,13岁到25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孩子有200多万,我依然感到我有的时候对年轻人不断用挑剔的眼光,这是一种不自觉的眼光,你自以为你历经沧桑,自以为对这个世界有透明完整的了解,但当我们发现我的孩子在玩着ipad,玩着手机,当他们所有的交流都在跟现代世界在发生接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已经落后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打字非常快,一般人比不上我,但我突然发现我的孩子在ipad上打字、在手机上敲信息的速度居然能追上我在电脑上打字的速度,我发现自己真的落后了。

移动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年轻人正在向我们走来,他们从我们身边走过,走向比我们更远的地方。过去,马云、李彦宏、马化腾这些人,第四代互联网创业者用了十年时间做到今天这个规模,是很伟大的事。而我们突然发现一瞬间(可以)做一件事情,在一两年以内他们(年轻人)就开始影响世界,他们公司的估值开始达到十亿、二十亿美金。我们到facebook访问时,发现他们的创始人大概三十岁不到,就已经掌控了一个两千多亿美金市值的世界,并且在他们系统上影响了八亿人的生存状态,我感觉我们这代人开始变老了。

当我们变老的时候,有什么办法参与年轻人的世界就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对我来说,实际上至少为年轻人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我每年都对两百多万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演讲,通过演讲我至少还能从学生中间捕捉到追求生命的火花和追求未来的期望。你的讲座放在网上有上千万去看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走向现场每年做100多场讲座?我说,他们看到网上的视频,激动只有一天,如果现场听过我的语言,他们可能激动一个月,他们的生命或许从此发生改变。

其次,每年大量学生因为新东方培训进入中国更好的大学,进入世界顶级大学。毫无疑问,我们帮助年轻人实现了更好的梦想。创业的年轻人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跟我们说,我们曾经是新东方的学生。

徐小平跟我差不多是同龄人,但他确实把自己当做年轻人,把自己的心灵和灵魂都沉浸到年轻人世界中的年轻人。当新东方上市以后,徐小平从新东方董事会离开,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怎样帮助年轻人。我记得这个路径特别清晰,当他跟年轻人交流时,忽然发现这些帮助是虚的时,决定用新东方上市得到的钱帮助年轻人。徐小平做的真格基金之前至少投入了十个项目,每次到银行取钱老婆都跟他打一次架,因为取的都是自己的钱。前两年你不可能有任何可能的赚钱机会,现在他爱人非常支持他,因为他投资的三家公司已经成功上市,徐小平的成功不是对于天使的眼光而是对于青春的热爱。这恰恰也是我在新东方做的事情。我们必须永远跟青春挂钩,我们必须永远相信年轻,才能跟这个时代挂钩,跟未来希望挂钩。

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从年轻人身上拿钱最多的人,其实不是我投资年轻人,首先是年轻人投资我。他们把钱给我们了,我们才有钱再次投资。所以毫无疑问,我不能光拿年轻人的钱,当我们看到徐小平已经成为我榜样的时候,其实我之前已经有这样的意识,当年李开复做创新工场时,小平还没有做天使投资,我既是创新工场的gp(general partner,一般合伙人)又是他的lp(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后来只要觉得跟年轻人相关的靠谱的基金都投了,投了十几家基金。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年轻人。在这个过程中间我突然发现,我是一个特别喜欢主导的人,我喜欢亲自有一种帮助人的感觉。我想徐小平在这个地方做的风生水起,而且他鼓动年轻人的热情和风格比我更加厉害。我想我要插一脚来共同做,我也当gp,什么时候跟gp分台的话,是不是把他风头给抢走了?(笑)另外,我觉得中国不管是pe还是vc,很多中国人真的缺乏这样的勇气,愿意把钱扔下去不求回报。坦率地讲,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不敢做,因为我没真正做过这样天使的筛选,我知道年轻人的热情,我也怕我是热情了,但把三亿人民币投进去一个没成。所以,做一件事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其实,我和盛希泰经常见面,但总是匆匆忙忙,十几年前我们一起喝酒,家靠的也比较近。第一次打电话什么感觉呢,当时我家里来两个客人,我发现没酒了,就给盛希泰打个电话说需要一瓶茅台酒。他说,你到我家里来取吧。没想到他给了我整整一箱12瓶茅台酒,我就觉得这个人很大方。另外,他的家庭成员也跟北大有关系,所以走的近了。一来二往熟了,我跟他再次见面时,这两年他已经一门心思投入到天使投资中了,他把成功案例给我看,我想真的需要这样一个合作伙伴,后来我们决定一起做一个基金。我相信未来我们天使基金会有大量的合作。我相信由我出面来主导这样一个基金,至少把年轻人的视线跟我们紧密相连。因为我刚才说过,这个世界未来永远属于年轻人,不管年轻人有多少的缺陷,一定是年轻人的世界。我希望等我离开这个世界时候,我的墓志铭一定刻上一句话:他一生与年轻相伴。如果那一天只有一个人来看我,我希望这个人不是徐小平,而是一个年轻人。

2、俞敏洪: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俞敏洪: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从江苏江阴的农村走出来,26年后开创中国留学教育事业的新局面,2007年成为中国最有钱的教师,这就是俞敏洪正在书写的创富传奇。

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达到金字塔顶峰,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甘比后者的俞敏洪,连续3年高考才勉强进入北大,大学4年期间还一直是班上的“绩差生”,但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安静平和的心态,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心,俞敏洪实现了别人之不能,甚至比他更为聪明的同学,都团结在他周围共同创业。显然,命运之神在俞敏洪所在的北大1980级西语班开了一个巨大玩笑。

但当你真正走近俞敏洪,了解他传奇经历中的一点一滴后,你又会觉得,俞敏洪的成功是一种水到渠成,它是“天道酬勤”的现代演绎。(励志演讲)

3、别让你的墓志铭写着:一个毫无特点的庸人长眠于此

别让你的墓志铭写着:一个毫无特点的庸人长眠于此

演讲者因此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影响世界的100人”。就连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也亲自写信给他说:“你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它就是兰迪·波许在癌症晚期的演讲《最后一课》。它回答了你对职场的那些困惑的疑问句,也回答了你对人生的那些无奈的省略号。

兰迪·波许(randy paush)教授在2007年9月18日进行了一场演讲——《最后一课》。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时代先驱者之一。

这个系列演讲本身是为纪念教授们退休前进行最后一次教学时所准备的,但对兰迪教授来说,这次演讲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课。

因为一年前,他被确诊患有生存率最低的癌症——胰腺癌,乔布斯也因此病去世。在接受了全部肿瘤、三分之一的胆囊、胰腺和胃的切除手术后,虚弱的兰迪还要每天接受毒性很大的化疗和放疗。但在整个演讲中,丝毫感受不到他是一个身患绝症的人。

就在演讲的开头,这位不服输的癌症晚期的病人在地上还接连做了好几个俯卧撑,说:“任何一个想要可怜我的人,先来做几个和我比做俯卧撑吧!

他不想要被怜悯着度过生命最后的时间,在生命的每一天,他都是笑着度过了,他在尽情享受着他的生命,享受着陪伴家人的时光。

兰迪的父亲在几年前被诊断出白血病,去世后父亲把自己的遗体捐献,把资产留给了在泰国的慈善项目,使该项目可以再运营6年。

父亲的离世,使兰迪更深切地体会他的离开对三个年幼的孩子意味着什么:

“尽管我的孩子将有疼爱他们的母亲指引他们度过灿烂的人生,但他们将失去他们的父亲。我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可这太让人心痛了。但最重要的事情是,孩子们需要知道他们的父母深爱着他们。而父母不止在活着时才能做到这点。”

就像扎克伯格在捐献自己99%的股份时写给女儿的信中所说:“max,我们爱你,我们有责任为你和所有孩子打造一个更好世界。我们希望你的生活中充满了和我们一样的爱、希望和快乐。我们已经等不及享受你带给这个世界的一切了。”

兰迪这场演讲就像送给他三个孩子的锦囊一样,他浓缩了自己一生的经验写下了这8条为人处世的经验,希望可以解答幼小的儿女以后在成长中会遇到的所有问题,他要引导他们一直前进,即使他已经不在这个世界。

这些经验在我们的职场生活中也可以充分应用。

1 、当你刚进入公司不被同事接受时

刚进公司感受到的是一种冷眼旁观的气氛,你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加入这个群体。不要只顾抱怨,要加倍努力。因为必须有别人没有的一技之长,这样才会受到欢迎。

2 、当你被骂的狗血临头想写下辞职信时

没人不会犯错,但在职场里很少有人会告诉你如何更改这份错误。当别人站出来指责你时,你得知道如果自己把事情搞糟却没人说你,才是最遭的时刻。批评你的人是告诉你他们仍然关心你。

3、当你埋怨同事不给力想暴打他一顿时

同事不给力,总是需要你力挽狂澜?但你可能只是还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将几乎总能做到让你叹为观止。

4、当你快搞砸一切需要别人的帮助时

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仅凭单打独斗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别毫不在乎也别夸大事实,你需要讲真话,真诚的做人。

当我们选择帮助一个人时会选择一个真诚的人,而不是一个装酷的人,因为真诚是最长远的。

5、当你想出绝妙的方案却接连被老板枪毙时

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在表达上出了问题,没人能爬到你的脑子里看看在想些什么。如果真的失败,你得明白现实之中有道墙,不是要挡住我们,而是给我们机会展现自己有多想达到那目标。那道墙只是为了阻止那些不够渴望的人。

6、当你因为第一印象而彻底否定一个人时

一次糟糕的面试,一次尴尬的会面会让很多人因此全盘否定面试候选人和生意合作伙伴的价值。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闪光点,你可能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见到。但不论多久都要等待,没人是完全邪恶。

7、当你打算把命运交给求神拜佛时

幸运色、佛祖、真主、上帝很多人在项目提交或者签约前会去求遍所有神,拜便所有佛。但你必须已经做好了所有能做的准备,因为运气真的是机会与准备的结合。

8、当你因为太累想放弃思考时

当你因为7*24小时的加班要放纵自己不去思考和反省,开启不动脑子的机械化生活时,你要告诉你自己关键不在于如何达成梦想,只要能认真过好每一天,生活自会为你寻找答案,理想自会实现。就像富兰克林所说的:不要让自己在25岁就死去,到75岁时才埋葬。

曾经看到一段文字说,每个人被上天派到这个世界来,就是希望他能修补这个世界,有些他所受过的苦,其他的人因为他而不必再受。

兰迪教授也想为几个月大的女儿和刚会走路的儿子留下些什么,才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站回了讲台上。

虽然他来不及亲自教导女儿“如果将来有一个男人喜欢你,不要管他说了什么,只看他做了什么。”因为她长大的过程中不会有父亲的记忆。但他希望她知道,她的父亲是世界上第一个爱她的男人。

当你因为职场的第一次挫折、困难退却时,花点时间想一想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点什么改变使世界变得更好些。

你是否正遵循自己的价值观活着?你如何对待他人?怎样对待自己?

别让自己离开世界时的墓志铭只写着“一个毫无特点的庸人长眠于此”。

4、墓志铭:因为儿子而贫穷,因为儿子而富有

墓志铭:因为儿子而贫穷,因为儿子而富有

母亲是一九九〇年清明节前夕走的,清明节这天落的葬。也许是父亲离不开母亲,母亲也离不开父亲,这年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九日父亲就随母亲去了。

次年清明节这天,我们为父母立了墓碑。墓志铭是春哥撰写的:因为儿子而贫穷,因为儿子而富有。看着春哥的两眼泪光,我坚信他是心里流着血写下这两句碑文的。前一句写的是父母艰辛的一生,后一句是儿子写给父母的诺言。春哥写毕见兄弟几个都默默地点头,便朝着我说:“题刻的字就由鹏旋来写,这几年他的隶书写得有些长进。”我从来没有过这样沉重的感觉,那毛笔沉甸甸的,提笔的手颤抖着,写完这短短的两句碑文,像是走完一段漫长的岁月。

立碑的时候,我站在父母的墓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块黑色的花岗岩碑石,默默地流着眼泪,蓦然想起父母临终前的情景。母亲的死很凄惨:她是几天前胃病突然发作,不料出血不止,输进的血鲜红鲜红的,流出的血紫黑紫黑的,输进越多流出越多。医生说“胃癌到了晚期就会这样,没办法了。”到后来血也输不进了,血也流尽了,母亲挺了四天四夜最后叹一口气撒手走了。在我还小的时候,因为靠父亲的那点工资生活难以为继,母亲决然上街去摆烟摊,这一摆就是二十年。久而久之饱受风霜寒冷,患上了胃病,发展成溃疡,转化为胃癌。蓦然一回首,这竟然就是母亲生命的轨迹。

父亲的离去很悲凉:母亲走后,父亲好像就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思念母亲。那天父亲夜不能寐,起身解手时仿佛听见了母亲说话的声音,心里一恍惚就摔倒了,跌成了股骨骨折,卧床痛苦呻吟了几个月。也许是母亲于心不忍,就接他去了。我在父亲床前眼看着他慢慢地闭上双眼,颤颤地合上嘴唇,断了最后一口气。是我和凯哥为父亲更的寿衣。我坐到床上,凯哥将父亲托起依靠在我的前胸,然后小心翼翼地为父亲脱下一件一件的衣裤。我用泪眼看着父亲那稀疏的白发,枯瘦的身子,最后一次感触到父亲那暖暖的余温。谁也不会信,父亲更下的衣裤全是打过补丁的,破损的厉害,不是我们买不起,而是父亲偏不让买,买了偏不肯穿。记得那次他对我说:“我穿这些衣裤暖心,都是你母亲一针一线缝的,一针一线里都是过去的日子,是与你母亲共度的那段艰难岁月。”

想到这儿,我的心在滴血,目光紧盯着“因为儿子而贫穷”那句碑文,抱着愧疚问自己:父亲母亲来到这世上,就是注定了要为儿子们而辛劳、焦灼、贫穷一生的吗?又充满着怨恨问上帝:为什么就不能让我的父母再多活几年?他们的儿子已经有能力让他们不再辛苦不再贫穷了,为什么让他们在一个该享福有福享的年龄离我们而去呢?难道,他们注定是这世界上活得最苦的父亲母亲?

我的眼眶里盈满泪水,目光移向“因为儿子而富有”那后一句碑文。忽然想起有好几回清明节祭祖时,母亲对我们说的那番话:“总有一天父母亲也会离开你们的,到那时不在于你们烧多少纸钱给我们,只要能听到人家说起刘家的几个儿子没让他们的父母白苦一场,那就让我们欣慰了。陈老总不是有句‘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诗吗,就是这个意思。”我终于悟出,这后一句碑文源自母亲生前留下的隽永的教诲,春哥这样表述已转换成我们向父母许下的诺言。

那碑肃立在父母的墓前,我相信他们在天有灵会看到它的。所以,二十年了,每年清明节的前夜,我都会在寂静的夜里理一理过去的时光,理一理曾经的往事,也理一理复杂的心绪,问一问自己明天回去有什么话要对父母说,有什么事能让父母高兴的,就像是要赶赴考场面对考官的考问;到了墓地头一桩事就是去擦一擦那块碑石,然后点燃两支香烟供在墓前,默默地向父母说着心里的话。

记得那年回黄桥当镇长的前一天,我独自去了一回父母的墓地,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对父母说:“儿子明天就要回来做镇长了,我会踏踏实实为家乡做点事情,对得起我是刘家的儿子。别人离开了可以不回来,我不能不回来,父亲母亲的墓在这儿呢……”那天离开墓地,我专门约请家兄和平日走得近的几个亲戚吃了顿饭,开场白便对他们说:“人家都说东西南北中,黄桥最难弄,偏偏让我回来当这个镇长。今天设‘鸿门宴’,拜托你们三件事:一不要有什么事找我的麻烦,二不要揽人家的事给我添乱,三不要借我的名去办什么事。”

当时心里这样想的:刚才我向父母许下的诺言连上帝也听见了,我自己是可以努力做到的,可不能让兄弟们碍了我的事叫我有口难辩。卸任回城那天,我在烈烈寒风之中赶去墓地向父母告辞,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简简单单只说了两句话:“父亲母亲,我在黄桥的工作结束了,儿子没有给你们丢脸。儿子就要回城里了,明年清明节再回来看你们。”

五年前,我从监察局长岗位上转岗,到建设局当了书记。到了建设局我困惑了:半个脑子做事,留着半个脑子干啥呢?有一天,与春哥凯哥喝酒侃大山,说起父母去世快二十年了,春哥提议:何时三人合出一本书告慰两位老人。春哥已是拿过两个曹禺剧作奖的大家,凯哥也已出过几本企业文化的专集,还是全国化工行业作协副主席。我曾经写过不少官样文章,都是归属于文书档案的文字。这一提议委实让我有点为难。为了让父母欣慰和骄傲,我还是欣然应允了。这年的三月二十四日,我的第一篇散文《翱翔春天》见了报。没过几天清明节就到了,我把报纸带去了墓地,随那燃烧的纸钱捎给了父亲母亲。我确信他们一定会看到的。记得四十多年前春哥的处女作《芦沟一月》见报那天,母亲有整整一夜高兴得没合眼呢。

清明节那天晚上回到家,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里又一次困惑了:报纸已捎信给父母看了,他们一定是为儿子高兴了,高兴之余便是期待。春哥去当兵的那几年,父母总是天天望眼欲穿,期待着儿子的来信,今天收到了,明天又开始了新的期待。我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可接下来却又不知道往哪儿去写,便陷入了沉思。也许刚从父母的墓地回来,思绪还没走出对父母的思念和感恩,便不由自主地顺着父母走过的那条充满艰辛的路去寻觅,于是想起了母亲的烟摊:

在那人头攒动、车挤人拥的街头,在那烈日酷暑、天寒地冻的街头,我看见了母亲的身影。于是我记下了母亲烟摊的故事,也记下了母亲走过的那段风霜岁月,感悟之间便潸然泪下。当夜,我在梦中将泪迹未干的稿纸送给母亲去看,心里胆怯怯的,生怕灼痛了母亲的记忆,但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母亲露出了微笑。我有点揣摩不透:那是母亲看了儿子的文章之后发自心底的欣慰一笑呢?还是母亲从容走过风霜岁月之后的淡定一笑呢?

于是,我一次次顺着父母走过的路向前寻觅,往昔岁月里那些生活的情景,昔日街巷里那些生命的影子不期而至。我把我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我把我那个曾经搬过七次的家和那些生命里的故事、生活的况味记录下来;我把我所熟悉的那些平凡、普通、庸常的一群人,那些贫困、卑微、寂寞的一群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命运记录下来,一旦见了报又一次次随着那清明节燃烧的纸钱捎给父母去看。

我不知道春哥凯哥为何放弃三人合出一本书告慰父母的约定。春哥在前年就出了本《音诗画作品选》,去年凯哥的《心力管理》也出来了,这就逼着我独自出本文集不可了。春节前我请春哥为我的散文集《家住黄桥》写序,他在《写给鹏旋》这篇序里对我说:“你的成功还应该归功于我们的父亲母亲。我相信,父母的遗传基因里一定有着神秘的文化密码。”虽然写得诗化了一点,但真实的是,我们在父母身边的日子里接受了太多的耳濡目染和心灵启迪。这首先不得不感恩我们的母亲。

母亲是一个常常把聪慧和机智融为笑谈的人。譬如,那年大表哥与大表嫂闹别扭,大表嫂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三个月没有回来。中秋节前大表哥上门请母亲去当一回“和事佬”,母亲二话没说拉上我去了大表嫂的娘家。进门那刻,母亲笑声朗朗着说:“侄媳妇今天看了报纸没有?勃列日涅夫发来贺电祝贺中国国庆啦,两国在珍宝岛动枪动炮的打得不可开交,中国国庆苏联还有个礼数呢……这次是我大侄子的不对,你要站个大理,跟姑妈回去过团圆节,啊!”母亲这么一说,大道理还真管住了小道理,大表嫂无言以对就跟着母亲回来了。直到今天,这件事都让我打心里钦佩母亲。

母亲是一个总是把坚韧的意志和母爱的伟大融于常态的人。譬如,那年母亲偏偏是选择在冬天去十字街头摆起了烟摊,以自己二十年的艰辛乃至生命代价作为本钱去换取儿子们的成长。我曾在《本钱》这篇文章里感慨“母亲当年拿定这样的主张,是一种面对困惑的从容,是一种不向周围祈求的大气,是一种看得很远却又超乎寻常的高度”“是这样的母爱:一种热度,近乎于滚烫;一种财富,近乎于无价……”这种体味,随光阴流转,在我心里愈加深切。

我将书稿整理完毕送去凤凰出版社的那天夜里,梦见了花园桥下的那个家,我告诉父亲母亲说:“儿子已退居二线,过两年就要退休了。虽然还忙点事情,有时间就写写文章,都是你们那段艰苦岁月里的那些事,那些人。”母亲微笑着说:“儿子,想写就写吧,这是我和你爹的福祉,也是你的福祉。”

清明节又要到了,我还拿什么去告慰父亲母亲呢?我想,父母一生看轻钱财,看重的是儿子们能带给他们精神上的富有,于是写了这篇文字。我只是常常在梦中看见他们欣慰的笑容,而在他们的墓前只能默默地用心灵去感悟。也许,那一片盛开的油菜花就是他们绽开的笑容。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