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聪明的人往往是失败的
太聪明的人往往是失败的
文/林娟
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
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 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向来引以为傲的精明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此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着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批注——
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哲学家死之前终于明白,聪明的狐狸为什么常常落不到好下场了,因为他们经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往往忘记了高贵的头颅也是由双脚来带动的,他们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动,比如他人。有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适当的“傻”如同恰到好处的“自卑”,那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如果漂流到一个荒岛,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许多人回答:一棵柠檬树,一只鸭子,一个傻瓜。为什么不带聪明人而带傻瓜?因为聪明人会砍掉柠檬树,吃掉鸭子,甚至最后害了主人。只有傻瓜,才能执着地拼命努力,最后能种瓜得瓜。傻瓜是一种天分,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要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他们往往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刚愎自用,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历史上的周瑜何等聪明,但结局却是悲剧。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最聪明的头脑,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子,点子就来……但是,有了这些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事实却真的如此。
有人这么界定“聪明”的含义——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是差生。
有个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络,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拨人。
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们也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时至今日,这些聪明人又在哪里?有的失败了,有的很失意。
聪明人机会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够,最后一个个栽倒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他们很容易自负、浮躁、急于求成,在变来变去中,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聪明本不是坏东西,但它可能坏事,它只是初步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因为智慧而促进实践,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才能够事半功倍。转变的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
成功需要阿甘精神
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他的智商只有75,进小学都困难,但是,他几乎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活得并不成功。这是对聪明的一种嘲弄。
阿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部电影表达了美国人的一种成功理念: 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形体素质、智商、情商(心理素质)三个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居核心与决定地位的是情商,智商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见,学历不高的人总是当上了老板,而高学历的人往往只是打工者。具备高学历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它只是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而已。
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
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着”。
我们常以智商来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长,例如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吹口琴、会打桌球、会养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功夫学,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
人生常常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无关。我们也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都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别人专心,结果他成功了。
话说回来,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聪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聪明,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包袱。
2、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慢性子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是慢性子
文/炉叔
不知从何时起,雷厉风行成了“聪明”的代名词,生活中快言快语的急性子,往往会给人留下反应快、智商高的印象,一副成功人士的果断模样,被人们所钦佩;而慢性子的慢条斯理,总被人看作反应迟钝、呆头呆脑,除了智商遭受怀疑,还免不了被一些人鄙视、讥讽和不满。
1、慢性子,是拒绝莽撞,三思而后行
其实,慢性子并非代表不聪明和低效率,做事之前的深思熟虑,往往能提前排除可预见的障碍和风险,有备自然无患。
孔子云:三思而后行。然而,几千年后的今天,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说做就做”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提倡。可我觉得,做之前还是得想一想,如果总是头脑发热,莽撞行事,造成的后果可不是提高效率就能弥补的。单位前不久招进大批实习生,整个办公室热闹了许多。他们中的不少人,为了最后的转正可没少花功夫。但留心观察一番,就能看出区别。
有些人怒刷存在感,做事热情高昂、风风火火:有活儿来了抢着做,不管擅不擅长,揽下来再说;距离deadline还有好一段时间,就能把任务提前完成。可他们满心欢喜上交的高效率成果,却难以令人满意。经验不足、考虑不周、缺乏规划等问题频频暴露,而且任务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也没耐性询问,而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地放过。其中一个小伙子,在遇到不擅长的工作时,为提高效率,不经思考就想当然按自己的方式解决,险些酿成大祸。
还有些实习生,起初不起眼,但接触几次后,发现他们做事沉稳细致,思虑周全。接到任务后,想好了再动手。遇到问题不盲目冲动,而是虚心求教,耐心学习。每天把手头的小事做得有条有理,反而没花多少时日就熟悉了部门工作。
俗话说,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所有人都在追求速度,却忘了慢工出细活。或许有些工作需要高速高效,但没有哪件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高效率的背后必然少不了每一小步的尽善尽美。错把速度当效率,把急躁当果断,把条分缕析当作优柔寡断,是最愚蠢的想法。看多了电视剧里成功人士雷厉风行的酷炫模样,不事先自我掂量,就拿到现实生活中来东施效颦,这样的结果,当然一点都不酷。
2、慢性子的人,更懂享受生活
有多少急性子的人追求快节奏生活,ta拥有的确实比别人多了,可错过的东西更多。如爱人的一枚轻吻,孩子的一声呢喃,父母的一次欲言又止,朋友的一句有空再聚……总有一天,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眼角,父母孩子的身影渐行渐远,爱人的浓情蜜意日渐消弭,朋友的问候声不再响起,想改变自己却发现无力从心,想慢下来却发现很多事已不能放手。总是讲今天先忙明天再说,这样的急性子,还怎么享受生活?
慢性子的人,更懂如何享受生活,因为他们从来就明白,生活不是用来奔忙的,而是用来慢慢过的。我有个老同学y小姐,毕业之后做了会计。不是没有过加班到深夜的经历,却能把单身生活过得井井有条。每个周末,她都省下去餐厅叫外卖的钱,自己买菜、做饭、烘焙、摆盘、拍照;泡一杯花茶、捧一本书能坐一下午;偶尔画画、练字、健身、摄影、做手账……任何一个小爱好都把宝贵的周末装点得冗长而充盈,在自我提升的同时磨练心性。
有人问她到底是有多闲,能耐得住性子做这些?她只是说,没有一份工作是钱多活少不累的,你是要过上班灰头土脸、下班一滩烂泥的生活,还是工作时有条理、空闲时不乏小确幸的生活,选择权全在自己。当年在学校,同学们都嘲笑她是个傻姑娘,总是呆呆的,做什么都不突出;但对比如今,那些曾叱咤一时的学生干部成了事业强人,忙得连聚会都没来过;有的一年到头饮食不规律,肠胃炎老犯,有的还焦虑出抑郁症了;可看看温吞迟钝的y小姐,不温不火地,却过上一种最聪明的小日子。
如今的生活越来越快,快到步履匆匆,来不及吃早餐,来不及看风景,来不及散步,来不及说晚安。从前的人用对家人的爱意烹调美食,而现在却习惯捧着外卖三下五除二;从前的人读书写字,看山水草木,如今的人却捧着智能手机傻笑,朋友圈从白天刷到黑夜。长辈们总说,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个问候可以等上好多天,一杯茶可以消磨一个下午;从前日色也慢,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要走一天时间。其实,扬鞭策马不如闲庭信步,慢下来,生活或许会更美好。
3、慢性子的男人更靠谱
不知从何时起,爱情不再是长相厮守,而是急于上床急于分手,“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考验一个男人是不是真的爱你,可以看他个性。
慢性子的男人,往往对待爱情的态度更认真,因为爱你,所以更愿意等你,尊重你,细水长流的感情才更加经得起考验。荔枝前阵子在朋友圈秀恩爱,我才发现,照片中的男人竟不是之前那一位。有人问她,她说,之前那个急性子先生早分手了,现在的这个慢性子先生,默默陪在她身边三年,之前嫌弃他太慢,能把人急死,可和急性子先生一对比,才觉出他的好来。
急性子先生每次做饭,恨不得十分钟搞定,他那快刀斩乱麻的厨艺,总是把厨房弄得一团糟,不知摔了她多少个鸡蛋、碰坏了多少个碟子;他工作上也总是少点稳重,一副急脾气能把人都得罪遍;每次出门都嫌她麻烦事儿多,多等五分钟也不愿意。
而慢性子先生,总是花上两三个小时给她做饭,说吃饭是件人生大事,决不能马虎,端上来的精致菜肴总让荔枝目瞪口呆;陪她逛街试衣服,也总是耐心等候,并提出中肯意见,绝不敷衍厌烦;她说他第一次牵她手时,还郑重表示要照顾她一生一世,当时虽把她逗乐了,如今想起只剩下感动。
慢性子先生虽做事不紧不慢,但该做的绝不含糊。玫瑰、香槟、烛光晚餐……之前急性子先生从没做到的口头承诺,他全部一步步计划着给她实现;在他的影响下,她从前的急脾气不见了,连身边人都说荔枝变得更温柔更有女人味了,原来都是慢性子先生的功劳。
爱情,本就是找一人携手,陪自己看细水长流。如果对方连生活琐碎都不愿陪你面对,对爱人都不愿留出一点耐心,面对爱情抱以及时行乐的态度,给不了你内心的踏实和笃定,这样的人不要也罢。
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旷日持久的马拉松,真正的聪明人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但一定是跑得最久的。生活中跑得太快,则失于莽撞,疲于奔命,来不及欣赏沿途风景,更收获不了细水长流的爱情。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需要慢性子,因为有时候,慢慢来,比较快。(微信公众号/围炉夜读,id/weiluyedu_)
3、你是可以失败的
你是可以失败的
文/张戈
身处教育培训行业,时常会接受家长或学生的咨询,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糟糕的学业,难免长吁短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考试失利等都让他们心急如焚,甚至会担心,“孩子现在这样失败,将来又该怎么办?”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会陈述两个观点:首先,成绩不好,并不代表失败;此外,失败,这是人人都拥有的天然权利。
对于成功,人人都趋之若鹜。可是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是老生常谈的了,但是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失败的人,恐怕为数不多。
我也曾在很多年前,对于失败难以消解。那次遭受到了一次意料之外的失利,并将多年垒筑起来的信心与骄傲击打的支离破碎,如果有人生谷底一说的话,我会承认,那次就是。有一天,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于当时我班级上的一位学生,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你在我们心目中是最好的老师,而且我们想告诉你的是,你不是万能的,你不是万事都要做成的,你是可以失败的,你只是个普通人”。
你是可以失败的。
多么好的一句话,道破天机,我们每个人,不过都只是个普通人,没有谁具备超能力,能够规避失败,一路成功。既然失败是人生路上必然要经受的磨难,那么坦然接受就是最好的姿态。
如何接受?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我们为何会害怕失败。因为它令人痛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实,在遇到失败的时候,最令人痛苦的往往并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因失败而生的无助感、自责感,和对自己开始产生的怀疑。也就是说,失败对内心的打击,是痛苦的来源,要想接受失败,就要从修炼内心开始。要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拥有失败的天然权利。放不下过剩的自尊心与骄傲,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助与自责的泥淖,从而错失了通过失败来让自己成长的机会。
失败,其实就是一次机会,它打击我们,让我们从高处坠落平地或深渊,但同时也让我们得以凭借此时卑微的身份,以谦虚的态度,审视我们在行进的道路上所犯的错误、所缺少的能力。越是谦虚,所看到的东西往往越多。
接受了失败,接下来就该是时候对失败进行反击了。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能力,以更完美的姿态再次出征,把失败给你的东西悉数奉还,绝地反击所带来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我的一位老师向我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学生自恃聪明,在课堂上喜欢捣乱,课后从不认真做作业,但成绩一直以来倒也算不错。在一次重大的考试中,这位学生竟然失利了,对于这个一向骄傲自恃的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便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境地,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缓过来。好在有老师和同学的劝导,才终于走出了抑郁的状态,并且开始认真用功了起来,学习成绩也是突飞猛进。像这样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员,其实并不在少数,他们经历了失败、接受了失败,并且从失败中把握住了认识自己的不足、改善自己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失败就是一次再好不过的蜕变。
当年因为学生的那句话,从谷底中走出来的我对自己说,经历了这遭磨难,以后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足以惧怕了。是人,就有失败的权利,以平常心接受失败,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人,往往更有战斗力,也更具备成功的可能性。
4、聪明过度的人往往失败,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聪明过度的人往往失败,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印度有一位知名的哲学家,气质高雅,因此成为很多女人的偶像。某天,一个女子来拜访他,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后说:“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哲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习惯性地回答说:“容我再考虑考虑!”
事后,哲学家用他一贯研究学问的精神,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处与坏处,分条罗列下来,结果发现好坏均等,究竟该如何抉择?他因此陷入了长期的苦恼之中。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不结婚的状况他是清楚的,但结婚后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他还不知道。对!应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哲学家来到女人的家中,问她的父亲:“你的女儿呢?请你告诉她,我考虑清楚了,我决定娶她为妻!”女人的父亲冷冷地回答:“你来晚了十年,我女儿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了!”
哲学家听了,整个人几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他向来引以为傲的精明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此后,哲学家抑郁成疾,临死前,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丢入火堆,只留下了一段对人生的批注——如果将人生一分为二,前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犹豫”,后半段的人生哲学是“不后悔”。哲学家死之前终于明白,聪明的狐狸为什么常常落不到好下场了,因为他们经常“聪明反被聪明误”。
聪明人往往忘记了高贵的头颅也是由双脚来带动的,他们太自负太依赖于自己的思想,往往因此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比如行动,比如他人。有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叫“傻瓜力量大”,适当的“傻”如同恰到好处的“自卑”,那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如果漂流到一个荒岛,只能带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许多人回答:一棵柠檬树,一只鸭子,一个傻瓜。为什么不带聪明人而带傻瓜?因为聪明人会砍掉柠檬树,吃掉鸭子,甚至最后害了主人。只有傻瓜,才能执着地拼命努力,最后能种瓜得瓜。傻瓜是一种天分,有傻瓜的地方才会发生奇迹。
要把“聪明”转化为“智慧”
有句老话叫“知易行难”,懂得道理很容易,付诸行动却很难。聪明人喜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潇洒,但是,他们往往只限于“头脑风暴”,而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刚愎自用,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上的周瑜何等聪明,但结局却是悲剧。现代企业管理中,无数次商场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证明了这个朴素的真理:很多人,他们有着最聪明的头脑,有着最敏锐的商业嗅觉,一拍脑子,点子就来……但是,有了这些素质的人,却往往不是最后的成功者。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但事实却真的如此。有人这么界定“聪明”的含义——一个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顺着这个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不绝顶聪明,相反,他们可能还曾是差生。有个统计数字显示,他们中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智商绝对只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们成功了。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筋活络,甚至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拨人,比如说,他们能够在美国的“伟哥”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够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产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们也能够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时至今日,这些聪明人又在哪里?有的失败了,有的很失意。
聪明人机会是很多的,可是往往定力不够,最后一个个栽倒在某个美丽的陷阱里。他们很容易自负、浮躁、急于求成,在变来变去中,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
聪明本不是坏东西,但它可能坏事,它只是初步的,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把聪明转变成智慧,因为智慧而促进实践,在智慧的基础上行动,才能够事半功倍。转变的前提是,你必须身体力行才可以。
成功需要阿甘精神
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他的智商只有75,进小学都困难,但是,他几乎做什么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爱情,最后,他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活得并不成功。这是对聪明的一种嘲弄。阿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部电影表达了美国人的一种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个人素质主要包括形体素质、智商、情商(心理素质)三个部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居核心与决定地位的是情商,智商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见,学历不高的人总是当上了老板,而高学历的人往往只是打工者。具备高学历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它只是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而已。
阿甘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拜赐于他的轻度弱智、不懂得计算输赢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简单坚持,认真地做、傻傻地执行。很多时候企业里缺的不是"聪明人",而是这样的"傻子"。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怨公司、骂上司,算计着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肯耕耘了。每个决策,每个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损失,如果不划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获,后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负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成本的努力。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单纯”或者说“执着”。
我们常以智商来决定一个人聪明与否,但再聪明的人也有其短,再笨的人也有一长,例如阿甘虽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会吹口琴、会打桌球、会养虾,可见凡事都是学习而来的,只要肯花功夫学,一定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发挥。人生常常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在摸索中学习到许多可贵的经验,并且吸收了别人累积的智能,智能才是带领我们走向幸福人生的关键,这与智商无关。我们也许都比阿甘聪明,可是我们都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上,虽然做了很多事,却常常失败。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比别人专心,结果他成功了。
话说回来,聪明不是错,更不是罪,关键是要聪明地利用好自己的聪明,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而不会让它成为美丽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