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拉松比赛观后感及我的跑步体会](http://www.wenzidahui.com/tu/510.jpg)
1、马拉松比赛观后感及我的跑步体会
马拉松比赛观后感及我的跑步体会
文/武军
人,天生就会跑。想象一下,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狩猎时,躲避猛兽时,不全靠两只腿吗?
要论长距离耐力跑,动物世界中,真没多少人是人类的对手。
所以,这应该是我们基因中自带的技能。
今天,在这钢筋水泥森林中,我们想重新激活这项技能。
昨天(11月3号),郑州马拉松鸣枪开跑,两万名跑者身着绿色战袍,从郑州绿城广场出发,穿越郑州市中心的主干道路,向着终点——郑州会展中心狂奔而去。
我在中原路下穿铁路天桥上,拍摄到这样几张照片。长长的队伍,统一的绿衣服,像一支出征的大军,滚滚向东而去。
如果你在现场,会更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气氛,跑者向路两边的围观者尖叫着,嘶吼着,展现着他们的能量,激情和活力,观众看到如此壮观的场面,也深受感染,狂喊“加油,加油”,恨不得也化身一名跑者,融入到跑步大军中。
这是起点的盛况,开始总是美好的,激情的,但如果你到终点再去看一下,会有另外一种不同的感受。
经过长时间长距离高速度的跋涉,终点的人已经不是一群一群了,而是一个一个的冲过来。
42公里的路程,那些最能坚持,体力最好的一批人,早就把众人甩到身后。他们的优秀,是在长距离跑动中,慢慢积累出来的。
越积越多,和普通跑者的距离,也越拉越长,直到成为无法逾越的鸿沟,成为卓越者、优秀者,成为领奖台上的英雄。
这就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两万名跑者一起出发,冲到终点时,只能是一个一个的完成。这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也是马拉松的魅力。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普通跑者的优秀,实际上,只要敢于站在马拉松赛道的起点上,已经比普通人勇敢了。能顺利完成比赛的,已经是人群中的佼佼者。很多人参加比赛,并不是要拿名次拿奖牌,只是想顺利的完成比赛,来证明自己,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做一些普通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情。
这就是普通马拉松参赛者的动人之处。
观看完这一次马拉松比赛,我在心里立下目标,我也要参加一次马拉松!
虽然直到昨天,才完成自己的第一个10公里,离马拉松参赛者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但我知道,这个距离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上来的。
要知道,三个月前的我,围着田径场只能跑两圈半(1000米),就已经气喘吁吁了。
而仅仅过去了三个月,我的成绩已经提高了10倍。
那么再从10公里提高到40公里,貌似也并没有那么难吧,哈哈。
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有朝一日, 完成这项长距离耐力运动。
很多人问我,跑步到底有什么好?你为什么要去跑步?
有时候,我也在问我自己这个问题。如果简单的回答,
就是跑步让人健康,
跑步让人心情愉快。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常常追求的“健康快乐”。
跑步有利于健康一说,自有成千上万个医学研究成果来证明,比如:提高心肺功能,保持身材,增强肌肉力量,预防心脑血管病等,好处多的说不完。随便百度一搜,都有连篇累牍的文章等着你,给你洗脑。
有人说“跑步百利,唯伤一膝”,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敢跑。那么我说,吃饭还有噎着的风险,喝水还有呛人的风险,那我们就因为这个原因不吃饭不喝水了吗?
除非什么都不做,只要去做事,那就有利弊。
而“跑步百利,唯伤一膝”,也从侧面证明了,它的利远远大于弊,你看,都一百比一了,还怕什么呢?
更何况,科学的跑步,有效的预防,基本上能杜绝这种“唯伤一膝”的后果,就像吃饭时慢一点,就能杜绝噎着的后果。
跑步能让人心情愉快,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生理上,当跑者筋疲力尽的冲过终点后,身体不需要再剧烈运动了,此时,来自上帝的奖赏“就来了。“内啡肽”或者“多巴胺”的物质被分泌出来,这是让人产生快乐的激素,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容易让人上瘾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跑者会长年累月的跑,原因很简单,他们上瘾了。
心理上,跑者都有一个体会,当一次次的突破极限,完成新的跑步目标后,会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自信心的源泉。当你做其他事时,确信自己能完成,不会半途而废。
跑步有个诚实的地方,就是它不会骗人,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跑的越多,成绩就越好。做其他事情,可能会劳而无功,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很让人沮丧。
但跑步不会骗你。随着跑量的提高,你会越跑越远,时间越跑越长,身体越来越好,感觉越来越轻松。而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除非你跑的步是假的。
我自从7月底跑到现在,收获的不仅仅是跑步这项运动,它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让人更有热情,更有精力。比如在家里,家务活也比原来干的多了。因为随着跑步带来的改变,觉得有些家务活是举手之劳,很轻松就能完成。如果不去干,放在那里看着碍眼,不干不舒服。多干点家务,又不吃亏,家庭又和谐,何乐而不为?
好了,关于跑步的好处我说了那么多,对你有没有一点触动呢?
哈哈,其实也没那么神,跑步只是一项很平常的运动,不可能包治百病,不可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常心看待它,平常心参加它,自然而然就好。
但话说回来,生活哪有什么灵丹妙药,哪有什么一劳永逸就可以超越这平庸生活的存在?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做起,生活的意义和体悟,就在日用常行中。
而跑步,就能提供一个契机,一个突破口,让你改变身体,改变心情,改变状态。
究竟能不能改变呢?
很简单,我的体悟是:跑步不会骗人。
2、人生马拉松
人生马拉松
文/村上春树
我33岁那年秋天决定以写小说为生。为了保持健康,我开始跑步,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
我是那种容易发胖的体质,我妻子却无论怎么吃也胖不起来,这让我时常陷入沉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无需认真就能得到的东西,另一些人却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换来。”
不过转念一想,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保持苗条的人,不会像我这样重视饮食和运动,也许老化得更快。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从长计议。
几年之后,我终于步入小说家的行列,还成功减掉了多余的体重并戒掉了烟瘾。说起坚持跑步,总有人向我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超人啊!”说老实话,我觉得跑步这东西和意志没多大关联。能坚持跑步,恐怕还是因为这项运动合乎我的要求: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械和场所。人生本来如此,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在这期间,我坚持每年都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不过100公里长的“超级马拉松”只跑过一次。那次经历真是终身难忘。
那天清晨5点,我踌躇满志地站在了起跑线上。比赛的前半段是从起点到55公里休息站间的路程。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安静地向前跑、跑、跑,感觉和每周例行的锻炼一样。到达55公里休息站后,我换了身干净衣服,吃了些妻子准备的点心。这时我发现双脚有些肿胀,于是赶紧换上一双大半号的跑鞋,又继续上路了。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此时的我心里念叨着向前冲,但身子却不听使唤。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儿工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我。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我时大喊:“坚持下去!”
“怎么办?还有一半路,如何挺过去?”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窍门。于是我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我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两百多人甩在身后。
下午4点42分,我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
当时我只有30多岁,也不能称为“小伙子”了。在这个年纪,我正式站在文学的起跑线上--虽然已不再年轻。
3、马拉松有感
马拉松有感
文/李长城
我这么大做过最勇敢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在boss的带领下,成功挑战了荆州国际半程马拉松,有了人生中第一次半马的成绩。
糟糕的天气貌似一点也没影响到荆州人民参加马拉松的热情,我们阿里医联团队在boss带领下都很早的就纷纷的到起跑点集合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参加马拉松,虽是第一次,但心里想的不管多久一定要跑完,给那些认为我完成不了的人看看,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是心里的信念一直支撑我完成了比赛,虽然说成绩不是很优秀,但是通过参加这次马拉松让我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拼搏。
从马拉松赛的起点到终点,路两侧都是观众,每每看到我们的身影,他们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加油助威,鼓舞着我们为了那从未放弃的梦想一直坚持前行,当冲过终点的时候,我竟然忘记了所有路上的艰辛和苦痛,心里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做到了。缺少运动去参加马拉松带来的后果就是身体和腿一个星期的酸痛,但完赛的那种快乐的心情远远超过了身体的酸痛。我感动自己有那份勇气,马拉松让我挑战了自我,学习了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其实有些事情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最难熬的时刻我都能坚持下来,那我以后遇到一些困难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其实人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只要你坚持,你将一步步地接近目标,你的汗水流的越多,就离目标越近,到达目的地是没有捷径的,只要认准了目标并且付出努力,你会成功的。
4、职场马拉松
职场马拉松
文/孙振耀
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要知道,大多数人最后是走到终点的,只有少数人是跑过终点。因此,在刚开始时就去抢领先的位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与此同时,这场马拉松比赛还有初赛、复赛、决赛。初赛时大家都刚刚进社会,大多数都是实力一般的人,这时候认真努力很快就能脱颖而出,于是有的人二十多岁做了经理,有的人迟些也终于赢得了初赛,三十多岁成了经理。然后是复赛,能参加复赛的都是赢得初赛的,每个人都有些能耐,这时再想胜出就不容易了:要有很强的坚韧精神,要懂得靠团队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长远的眼光。
这个世界的规律是:给人一点成功的同时,会让人骄傲自满。刚刚赢得初赛的人往往会骄傲自满,他们没有耐性,没有容人的度量,就像一只愤怒的斗牛,虽然猛烈,最终是会失败的;而赢得复赛的人则像斗牛士,不急不躁,慢慢耗尽对手的耐心和体力。赢得了复赛以后,大约已经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职业经理人了。
最终的决赛来了,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对方犯错。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在决赛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击败,等着别人被自己击败。这和体育比赛一样,最后高手之间的比赛,就看谁失误少,谁就赢得了决赛。
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远一点,一时的谁高谁低并不能说明什么。
当然,在此之前,你要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
大多数人惟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越是焦急,越饥不择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败,你的经历越来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着你的简历就皱眉头。于是你陷入恶性循环。
我们处理的事分为“重要”和“紧急”,如果不做重要的事就会常常去做紧急的事。比如锻炼身体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看病则是紧急的事,如果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就会常常为了病痛烦恼。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么是重要的事,找工作是紧急的事,想不好,就会常常要找工作。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你的目标应该有多大?
中国的励志和国外的励志不同:中国比较鼓励人立下大志愿,而国外比较鼓励人勇敢面对现实生活,面对普通人的困境。我们都是普通人,不会买彩票中500万元,不会成为比尔盖茨或者李嘉诚,不会坐飞机掉下来,我们当中很少的人会创业成功,大部分人会活过65岁。
所以请你在想自己要什么的时候,“现实”一点。目标定得高些,对于喜欢挑战的人来说有好处,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反而比较容易灰心沮丧。
我并不反对跳槽,但跳槽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很多人跳槽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不开心,但这种不开心在现在这个公司不能解决,那么在下一个公司多半也解决不掉。换个环境你都不知道会碰到什么问题,与其如此,不如就在当下把问题解决掉。
人生的曲线应该是曲折向上的,偶尔会遇到低谷,但大趋势总归是曲折向上,而不是像脉冲波一样每每回到起点。我见过不少面试者,30多岁了,四五份工作经历,每次多则3年,少则1年。()30多岁时回到起点,从一个初级职位开始干起,拿初级的薪水,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不觉得有点辛苦吗?这种日子好过吗?
并不是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得到回报,并不是你的每一次坚持都会有人看到……人总是会遇到挫折,总是会有低潮,总是有要低声下气的时候,这恰恰是人生最关键的时候。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要知道,你不好受,别人也不好受,你坚持不下去了,别人也一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你坚持不住了,那只能让别人获得坚持的信心;要让竞争者看着你微笑的面孔,失去信心,退出比赛。胜利属于那些有耐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