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的诗意_暮江吟改写

1、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

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

一半呈现出殷红。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

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

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2、暮江吟改写

暮江吟改写(一)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傍晚,我到江边散步放眼望去,一座座群山连绵起伏。火红的夕阳像一个小姑娘,捂着红扑扑的脸蛋慢慢往山下滑,天边的云朵被染红了,恍如一朵朵红色的花。远处稻田里的稻谷被夕红照得一片金黄。一阵风吹过,稻田里稻浪翻滚起波伏,送来了阵阵稻花的清香。

近处几个孩子在尽情放风筝,天空中五彩飞舞的风筝渐渐的越来越多,非常热闹,有金鱼、青蛙、蝴蝶等图案色彩斑斓。小朋友们欢笑着、奔跑着,耳边传来了他们银铃般的笑声。江面上被夕阳照映得红通通的,像是一块红玛瑙,江水依旧是那么碧绿清澈,像一块碧玉。江中渔夫们一边嘴里哼着小曲儿,一边洒下鱼网捕鱼。啊!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陶醉。

晚上,我的双脚不由自主地又把我带到了江边,抬头一看,弯弯的月亮像一把廉刀,又像一条小船。星星三五成群地围绕在一起一闪一闪的发亮,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男孩,他们正商量说着:要为月亮挂上一条星星项链。这时,不远处飘来了一朵朵云层,将月亮给遮住了,好像给蒙上了一层乌黑的面纱。

夜空中,月亮把它柔和的光洒向大地,望远去江水波澜粼粼,江面上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能听到江水哗啦啦流动的声音。秋风一吹过,让人感觉到阵阵的凉意。低头一看,露珠晶莹剔透落在草地上、野花上、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

我望着江水,望着月亮、望着露珠,心想:“这么美丽的景色,应该把它记写下来。”我快步跑回家,提笔写着:

《暮江吟》

一道残江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暮江吟改写(二)

这是秋季了。九月初三这一天,诗人白居易乘船沿江而下去杭州。

时分,船继续顺流而下,夕阳的余晖染红了整个天际,火红的晚霞又降临了,铺展在静碧的江面上。晚霞在残阳的热情护送下,融入江水半隐半现,若暗若明的洵丽风光多么逗人喜爱。

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的景色又展现在诗人眼前了。

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诗人赞叹着:“多么美好的夜晚啊,真令人陶醉……

暮江吟改写(三)

傍晚,一道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多美啊!我还从来没有见过江面一半绿、一半红的景象!

太阳已经完全看不见了,周围都静了下来,蝈蝈也开始唱歌,在远处远远的能听见猫头鹰在黑暗中扑食吃。()你看,对面有一户人家再吃宵夜呢!秋风吹过,使我感到一丝丝凉意。

此时,天更黑了。周围安静极了,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天上圆圆的月亮,皎洁的月光像朦胧的轻纱,从天上罩下来,一切都显得那么神秘,那么富有诗情画意。就连田野上的那一个个草垛子,也像是无数个穿着蓬蓬裙的小人儿,在温柔的月光下轻歌曼舞。

啊!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夜晚啊!

3、暮江吟改写成散文

暮江吟改写成散文(一)

风飒飒地吹着,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发丝,我想我该出去走走了。

掩卷,推开柴扉,一股浓郁的幽香扑面而来,风送花香,那花的香味早已在我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我被这花香带来的美妙感受而陶醉,不由得闭上眼睛,任思绪徜徉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睁开眼睛,淡淡的薄雾遮住了我的双眼,拂开轻雾,只见一派繁荣景象,青翠的高山在浓雾的笼罩下凭空升腾起,这与那日照当头青山的壮美不一样,这是一种朦胧的,和谐的神秘美。

依着大山,我拨柳撩杨,渴求在山的另一边可以找到不一样的感受。

浓浓的雾缭绕着我,使我失去了方向感,我索性闭上眼睛,仅依凭着自己的感觉信步,去寻觅画意中的仙境,感觉身心都沁在对未知美景的美妙的幻想憧憬中。

猛然间,我似乎发现了我觅得了那仙境。因为我发现那股神秘的幽香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微波澜发出的声音。我缓缓睁开眼睛,目睹了这残阳如血,目睹了这瑟瑟江水,目睹了水中红光泛滥波澜不惊。恍惚间,夕阳在天际划过一道优美的光点便消失了,那佼佼明月却飞升天空,在江上泻下淡淡的月光,同江水一起共舞,泛滥……

这短暂的美轮美奂的画面和奇异感受让我永远难忘……

暮江吟改写成散文(二)

一天,白居易升官了,他非常高兴,就到江边去散步。我看见了白居易,就走过去说:“白居易先生,我从2007年到这里来,是专门来看望您老人家的。我找您找了几个星期了,却连半个影子也没看见,现在终于看见您了。我还编了一首诗,请您老人给我指导指导。”

白居易说:“你还会自己编诗啊,这个小诗人,说来听听。”

我说:“好,诗的名字叫‘诗人’,我开始编了:‘诗人、诗人好福气,就像白居易。’”“怎么样,白居易先生,编得好不好?”

白居易说:“你这是什么诗啊?乱七八糟的!”

忽然,一道夕阳铺展在水面上,江水一半红、一半绿,把我给弄糊涂了。我就问白居易先生:“这是怎么回事呀?”

白居易先生说:“这个都不知道,我给你说吧!这是因为大树把夕阳的光挡住了,水面上,受光多的一面呈出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一面呈现出碧绿色。”

噢,我明白了,我们说着说着,就到了晚上。今天,正好是九月初三,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岸边的草木上,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天上的月亮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白居易说:“今晚的景色真好啊!”随口吟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我说:“真不愧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啊!一下子编出一首动人的诗来。”说完,我就和白居易先生告别了,我把这首诗带了回来。

暮江吟改写成散文(三)

深秋的一天傍晚,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背着双手,迈着悠闲的步子,独自流连在坐船停靠的江边。

这时,太阳已经变得像早晨一样血红。这血红的太阳,虽然眼看就要落下去了,但是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这灿烂的光辉,斜照着大地,使大地就像涂上了一层胭脂般的油彩。

白居易站在江边,举目西望,只见那风平浪静的江面,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他仔细一看,原来,太阳快接近地平线了,远处的江面被映得像火烧似的,近处的江面却如同碧玉一般,因而,才有了这样引人注目的奇观。他望望夕阳,又望望江面,不禁脱口吟出了两句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不一会儿,太阳便整个儿落下去了,天色渐渐昏暗起来。此刻,路上已无人行走,鸟儿也收翅归巢了。然而,白居易却丝毫没有返船之意。因为,这迷人的江边,像磁铁一样,把他紧紧地吸引住了。

啊,这深秋的夜晚,多么美妙,多么可爱啊!白居易,近观露水,远望弯月,感叹中,灵感突然飞来,又脱口吟出了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于是,他赶快回到船上,拿出文房四宝,在艄公协助下,挥笔写下了四句流传千古的绝诗,并取名《暮江吟》。

4、暮江吟古诗

暮江吟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残阳:将落山的太阳光。

2、瑟瑟:碧绿的颜色。

3、怜:可爱。

4、真珠:即珍珠。

5、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这些诗的特点是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呵呵,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多么象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这真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珍珠月似弓”。作者从弓也似的一弯新月,想起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令人叹绝。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意境不是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如果说,南朝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纯属那一时代“贵尚形似”(钟嵘《诗品》)的文艺思想在谢朓审美意识中的积淀和外化;它只是描写了日落时一个凝结了的瞬间,像一幅淡淡泼墨而成的春江素描画;那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盛唐以来“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语,见《唐音癸签》卷二)的文艺思潮,在白居易笔下,审美的凝聚而创构的艺术意境。它艺术地展现了一个时空运动着的过程,岂止是一幅金碧辉煌的水彩画,简直像彩色影片中的一组镜头,于是,随着长镜头的推移,我们的审美意识很快地转移到长短镜头的组接而摇出来的“露似真珠月似弓”上来了。

黑格尔说过:“诗不会像绘画那样局限于某一一定的空间以及某一情节中的某一一定的时刻,这就使其有可能按照所写对象的内在深度以及时间上发展的广度把它表现出来。”(《美学》第三卷第六页)这中间有赖“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一直抒胸臆的诗句作为内在情感的粘合剂。正是这种特定时空意识下的独特的审美情愫,才把“半江瑟瑟半江红”和“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两个镜头系统创构为动态性的艺术整体了。爱森斯坦说过:“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两数之和而更象两数之积。”这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多维交叉、双向反馈的艺术结构,它所包含的艺术意蕴都会更加醇厚、浓郁和结实,它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模糊性、复合性的杂糅情感。你看吧,当残阳斜映,晚霞铺展的瑟瑟江水,变幻莫测地在诗人视野中渐渐消失后,另一幅幽美、静谧的蒙太奇镜头,又轻摇着舒展在诗人眼前了。抬头仰望,弯弯似弓的新月在浩冥碧空中高悬、浮动;低头俯视,颗颗晶莹的露珠在江边花草上凝结、闪亮。真是“在泉为珠,着璧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借用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评王维语)诗人禁不住脱口赞美道:“多么可爱的夜呀!”这是惊叹,也是陶醉。诗人无比喜悦、轻快的心情,向往超脱、宁静的意趣,统统和盘托出却又十分含蓄,叫人玩味无穷、领悟不尽。这儿,我们可以参证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赞语:“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宫体诗的自赎》)可不是吗?我们今天读这样的诗,还禁不住产生神话般的遐想:那神秘的冥冥碧空中的一弯新月,莫非真是飞天中的那些小天使。小仙女所拉开了的明晃晃的弓,那颗颗露珠莫非是他们在游戏中射向蓝天、撒落人间的粒粒弹丸吧!这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