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考平行志愿填报完美法则
高考平行志愿填报完美法则
高考志愿填报即将开始,考生与家长奔波于沪上主要高校招生咨询会之间。上海从去年开始实施“平行志愿”填报和投档,今年则继续实施。为此,晨报根据去年考生志愿填报中的得失,来为考生分析“平行志愿”的填报技巧,能最大限度地帮助考生进入理想高校。
解读“平行志愿”
“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分数优先,而不是志愿优先。各批次的志愿都是平行的,即都是第一志愿。
在院校正式录取中,先对考生的投档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序并由计算机逐个检索考生所填的a、b、c或a、b、c、d、e院校志愿。如果考生的投档分数达到志愿中所有院校的条件,则只投考生的a志愿;如果考生有两个志愿符合院校的投档条件,则只投前面的那个志愿;如果考生分数不符合所有填报院校志愿的投档条件,则不投档。如投到某所院校后因故被退档,不再补投到“平行志愿”的其他院校,只能参加征求志愿投档。
遵循几大规则避免“浪费志愿”
规则1考生位次重于考分
实行“平行志愿”后,为了保护考生的利益,上海各招生院校在录取中的投档比例降到了5%,同时承诺,只要进档,愿意调剂志愿,都能被录取。为此,对考生来说,首先第一是了解自己考分所处的位置,尤其是大概了解自己在全市及所在区的位次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避免填错志愿,这是“平行志愿”中很突出且与其他志愿填报方式不同的地方所在。
去年由于本市第一次实施“平行志愿”,一些考生认为反正各志愿间都是平行的,可以“冲一冲”,没有考虑到自己分数的排名,而盲目的“冲”第一志愿,很容易造成浪费志愿。
规则2志愿间还是要有梯度
在填报平行志愿的过程中,考生也要把握志愿间的梯度,一般来说要掌握好同批次志愿间的“冲、稳、保”的原则。
“冲”即第一志愿可以选择你最想上的并且是你心目中比较好的大学。“稳”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院校并且以自己的分数报考这些院校把握较大的志愿填报方式。“保”即是对填报保底院校而言。上海一本和二本都可以填报4所高校,为此,大家普遍推崇的各志愿间的关键词是,一志愿“冲一冲”、二志愿“稳一稳”、三志愿“保一保”、四志愿“垫一垫”,很形象地描述了志愿间的梯度。
但去年由于一些考生往往出现1、2、3志愿都去“冲”了,没有一定的梯度,造成志愿浪费,有的设置志愿落空,得不偿失。
案例:本市某区重点的李同学,摸底考的分数为485分,而且拿到了同济的10分加分,认为自己有实力冲一冲同济,而他又很想读财大,为此,一、二两志愿分别填了同济和财大,其次是华理和东华大学。(励志名言 )这样的填报,其实二志愿是浪费的,因为根据本市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财大和同济的分数线非常接近,这两年前者更要高出一些,这样一旦同济不能投档,则财大也无缘。二志愿应该与一志愿适当拉开一些梯度。
同批次里志愿间的梯度拉开了,所填报的志愿也就非常稳妥了。
规则3注意专业服从调剂
说到填报专业,专业服从调剂一栏,考生必须慎重对待。一般来说,实行“平行志愿”后,专业是否愿意服从调剂非常关键,尤其是对相对低分段的考生来说。
由于各校的投档比例都从以往的120%降到了105%投挡,因此大多数学校都承诺进档即取,但有一个前提要服从志愿调剂。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就会被退档。这对考生来说是最大的风险。
“愿否调剂录取”是指在你所填志愿的这个高校内,你前面所填的规定的6个专业志愿都未被录取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在本人报考的文科或理科大类内调剂到该校其他尚未额满的专业。如果考生在“愿意调剂”选项填写了“1”表示全愿意调剂,高校在专业调剂时不再征求考生意见,由高校安排;如此项填写“2”或不填,则作不愿意调剂处理,若考生未被自己所填的专业录取,就将被高校退档;填写“3”表示除中外合作专业(收费高的专业)外其他愿意;填写“4”表示除医科外其他愿意;填写“5”表示除农科外其他愿意。
据了解,去年上海高校退档的考生,大都由于专业不愿服从调剂,为此,考生在填报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慎重选择是否愿意。
规则4选专业还是选院校难两全齐美
填“平行志愿”遵循的是“从高分学校到低分学校”的顺序,但这其中也有选学校还是选专业的问题存在。
去年被本市某大学录取的小秦现在就很后悔,当初只考虑非要进某所学校,而没有考虑到专业,以为进了校门还能转专业,最后被调剂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进了校才发现,转专业并不是容易的,学校规定成绩必须达到年级前10名,才有可能转专业。为此她表示,还不如直接将自己喜欢的专业所在学校放在a志愿填报。填报志愿时不要光考虑学校的“牌子”,更重要的是应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进入大学后再转专业。建议:尤其是对于一些a志愿抱着“冲一冲”想法的考生来说,可能会面临一边是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边是普通大学的热门专业而难以取舍的情形。这要看考生的关注点是放在学校还是专业上面。如果更在乎学校的品牌,那么可以学校为线索进行选择;如果有强烈的专业兴趣,则可以专业为线索进行选择。
2、高考志愿填报:平行志愿方法及技巧
高考志愿填报:平行志愿方法及技巧
实行平行志愿后,填报方法和技巧也有不同,填报建议:
看湖南样本学填报技巧
湖南不仅在每批次中都设置平行志愿,同时实行多次征求志愿的办法。一般在录取前,分科类将考生按分数排名(总分相同的比较语、数、英成绩排队),再看学生志愿,按分数线高低依次投档。
曾凡宇老师曾在湖南省石门一中任教,该校的填报志愿的经验是,关键看全省的排名,学校会专门编一个报名志愿册,把往年的报考该高校的所有学生和分数放在一起作比较,重点看学生成绩超过当批次多少分,然后在选报学校时注意拉开分距,一般平行志愿之间相隔3~5分,这样命中率就比较高。
志愿院校级差10分为宜
广东平行志愿的最大亮点是在本科各录取批次中均设置两个志愿组,每组可填报a、b、c共3个平行但有顺序排列的院校志愿,每所院校设六个专业志愿和一个专业服从选项。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根据考生高考成绩排序情况和院校志愿顺序进行投档,投出的档案均视为第一志愿,由高校择优录取。
本科各批次都有两个志愿组,哪个志愿组更重要?有言论建议,考生填报的第一组志愿非常重要,在填报第一组志愿时,把自己最想读的学校放在a志愿冲一冲,b志愿可以在自己心仪院校里选择一个风险较小的,c志愿则填报比较平稳的“保底”志愿。
而在每组三个学校志愿中,虽都为第一志愿,但仍有先后次序,三个志愿相隔多少分为宜呢?有高三老师建议,院校志愿中“不单要有梯度,梯度还要大”,志愿院校级差在10分左右为宜,对于这些说法,还得经过今年高考检阅。
案例一:填报六字诀:冲高稳住保底
张同学的高考成绩562分,分数上了第二批本科线。她填报的志愿是“志愿a:湖南科技大学;志愿b:广州体育学院;志愿c:怀化学院”。最后被广州体育学院录取。
曾凡宇分析说,湖南科技大学是湖南第二批里面分数线最高的高校,所以志愿a基本上是抱着冲一冲的想法,不抱太大希望的。广州体育学院前一年投档线超过第二批控制线5分,在湖南招生3人,以张同学的成绩,该校是主要目标,最后的怀化学院是保底学校,张同学的成绩肯定会超过该校的投档线。曾老师把这种填报志愿的方法归纳为:志愿a适当冲高,志愿b要稳住,志愿c要保底。
案例二:至少要填一个保守的志愿
许同学,高考成绩589分,高出当年湖南高考理科重本分数线50多分。许同学在本一批次填报了“志愿a:武汉大学;志愿b: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志愿c:湖南师范大学”。结果,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
易湘平老师点评说,由于是平行志愿,许同学抱着冲刺的心态,志愿a填报武汉大学,根据往年经验,武大在湖南的录取分数线历年在600分左右。( https://)志愿b填报了一所比较有把握的学校,而志愿c则做出比较保守的选择,填报了一所只要分数超过重本线基本可以被录取的学校。最后,许同学与武大失之交臂,但被志愿b顺利录取。
“在平行志愿里,学生冲刺名校的心态较强,可能会导致多人同时报考一所名校,水涨船高,往往导致名校的录取分数比往年涨高。”易老师提醒各位想冲刺名校的同学,选择名校放在前面,并至少填写一个较为保守的志愿。同时,他还建议填写平行志愿时,要在以往的分数线基础上分析,不要全部选择分数线接近的高校填写,以防全部落空。
案例三:要留意多数考生意向
陈同学,高考成绩588分。本一批次填报了“志愿a:湖南大学;志愿b:湖南师范大学。”最后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易湘平老师说,按照往年的情况,以588分的成绩进入湖南大学是胜券在握,但那一年,报考湖南大学的学生远远超过陈同学的评估,录取分数线上升,所幸的是该同学还填写了另外一个较为稳妥的志愿,湖南师范大学,最终如愿踏入重本大学的校门。对此,易老师点评说,考生除了对本身要有准确的定位外,还要留意当年多数考生的报考意向。
案例四:补报志愿要敢破釜沉舟
覃同学,高考成绩557分,超过重点线17分。由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第一次填报志愿落榜,在补报志愿中被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录取。
曾凡宇老师说,当时在补报志愿时,形势较为严峻,全省有近900人落榜,却只有300多个名额可供选择,省内的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都有三十几个名额可供选择,充分考虑到填报的人数可能会很多,所以剑走偏锋,选报了只在湖南招一个名额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并且是本硕连读,后被录取。总结覃同学的补报经历,曾老师认为,这需要有破釜沉舟的胆识。
推荐阅读:[填报高考志愿的关键] [高三家长也能帮孩子学习]
3、填报高考平行志愿指南
填报高考平行志愿指南
“由于实施了平行志愿政策,去年各地第二志愿的录取率比2007年提高了4%,同时,高分落榜的考生也大幅减少了。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统计,2007年第二批次录取结束后,还剩下200多名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无处可去,而去年‘高分考生’仅剩下30人左右”。
从2008年起,教育部开始推行高考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这种以分数优先的填报志愿方式与以往志愿优先的方式有了很大不同。虽然有了这样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跳高”了(有些考生和家长认为,反正是平行志愿,可以把一些高于孩子实际水平的学校填在前面,认为孩子万一超水平发挥可以碰巧上个更好的学校),其实,任何一种填报志愿的方式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础的,同时也都是有一定风险的,因此,在平行志愿填报时也需要认真考虑。
什么是平行志愿
所谓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院校录取时,考生所选a、b、c、d等志愿,它们之间是平行关系,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
举例而言,如果第一志愿里设有a、b、c、d四个平行校志愿,考生依次填报后,录取时首先将考生档案投到考生填报的a学校,如成绩不够,则将考生档案投到b学校。若符合b院校的投档条件,就不再向c和d院校投档。
在这个过程中,考生不会因为将b学校放在了自己志愿填报的第二位置而受到b学校的“歧视”,而是和其他在第一位置填报b学校的考生一样竞争,达到投档线就可以顺利投档。依次类推,只要被检索的院校中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校投档。档案投出则完成该考生的投档过程,投档后由院校决定录取与否。
目前,全国有一些省市实行不同形式的平行志愿。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完全平行志愿、混合模式、批次中的批次。
完全平行志愿是一种比较彻底的平行志愿。目前江苏、上海等省市实施的是这种方式。
完全平行志愿的特点是每个批次都有平行志愿,而且每个批次中的每个志愿都是平行志愿。对于每个批次,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第一个志愿是平行志愿。
混合模式是一种不彻底的平行志愿,也称为部分平行志愿。目前实施的有安徽、北京、辽宁等省市。混合模式的特点是部分批次中有平行志愿,有平行志愿的批次中的第一志愿不是平行志愿。
而“批次中的批次”称为平行志愿有些勉强。目前实施的省市有天津市,辽宁省。在这种模式中,同批次中的学校又被分为a,b两个批次。这个模式相对比较繁琐。
平行志愿仍然存在风险
平行志愿的倡导者之一,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特邀委员、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介绍,在过去“志愿优先”的报名规则下,高考填报志愿中博弈的风险性是显而易见的。(励志名言 )一名考生在一个批次可以填报多个院校志愿,但第一志愿最关键、最重要。对考生来说,第一志愿简直就是“鬼门关”,报志愿就像是在博彩。变“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的“平行志愿”,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但现在一些省市实施的平行志愿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第一志愿的矛盾”,王晋堂说,以往的填报方式中孩子因为填报志愿而吃亏的主要是“第一志愿”,而部分平行志愿的关键点就是“第一志愿”不平行,孩子由于“第一志愿”没有填好而落马的风险仍然很大。
王老师拿实施了完全平行志愿的上海市与实施部分平行志愿的北京市进行了对比,“从媒体披露的上海市资料看上海的‘一本’、‘二本’理科一志愿的录取率提高幅度都达到10%以上,而报道称,北京的第二志愿满足率比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大小平行(大平行即完全平行志愿,小平行即部分平行志愿)在效果上存在的巨大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即使是完全平行志愿也存在风险,有专家指出,最大的风险来自录取高校的投档比例。现在不少学校的调档比例为120%,某考生若被提档也存在着最终没有被录取的风险。同时,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平行志愿并没有更多地增加他们进入好学校的机会。因为,在以往以“志愿优先”的原则填报中,大多数考生追求“稳”,因此,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不会报清华、北大,但是实施了平行志愿后,那些“跳跳脚”就能够到好学校的学生会选择“试一试”,因此,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想填报好学校还是有些风险的。
填报志愿仍需要智慧
“现在填报志愿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智慧的”,王晋堂老师说。
不少业内专家指出,各批次中高分段学生可以“冲一冲”,而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就要做到“准”了,“稳”是低分段学生要遵循的原则。
对于实施部分平行志愿省市的考生,专家也给他们支了招。
由于实施部分平行志愿省份考生的第一志愿不平行,因此,第一志愿的填报仍然要慎重,“冲”得太厉害会增高自己第一志愿录取的风险,而对于第二志愿的三所平行学校也要适当拉开档次。因为,平行志愿中的学校理论上是没有顺序的,但实际录取时,对于同一种类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投档。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平行志愿先后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
因此,在填报平行志愿时,要把最理想的学校放在前面,第三所学校最好选择把握最大的学校。
4、填报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平行志愿
填报高考志愿:如何填报平行志愿
2009年大概有10个左右的省份实行“小平行”投档,所谓“小平行”,就是上述两种投档办法的结合,既“顺序志愿+平行志愿”的投档办法。在某一个批次内,设置3--4个志愿,第1志愿按“志愿+分数”投档,即顺序志愿投档,第2、3、4志愿按“分数”投档,即平行志愿投档。这种投档模式是将投档过程断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虽然是顺序志愿,但实际上只有1个志愿,第二阶段,虽然实行大平行,但事实上70%以上(甚至可高达85%)的招生计划已经录满,考生选择余地已经很小。因此,对于实行这种投档模式省份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注意以下3个问题。 1、第1志愿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在第一阶段,顺序志愿是按“志愿+分数”投档,也就是在同一时刻,一个批次内所有考生的第1志愿都同步投向所有的高校。这种两个阶段的投档模式在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更加强化了第1志愿的作用,特别是在这个阶段本身就只有1个志愿的情况下,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是能以确保第1志愿录取为上策。
考生首先要对自己高考成绩在整体成绩分布中的排位有一个判断,如果是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则这个问题就成为已知。其次要对上年度自己拟选报的高校在本省录取的分数分布要有一个了解,这些数据目前在大多数省份公布的年录取统计资料中查到。
如果将上年度每所学校录取的分数分布分都为上、中、下三个段落,那么,考生就面临三种选择,第1志愿是选报自己的分数能达到分数分布上段、中段还是下段的学校呢?
如果选择自己的分数能够达到学校上年录取分数分布上段的学校,考生的分数就会高出该校最低分数很多,被录取的把握就很大,但其实做出这种选择一定是有其它考虑的,例如学校的某一专业是同类院校中最好的,学校所处地区有益于完成学业等等,千万不要像拿钱买东西一样总想着值与不值。
如果选择分数能够达到中段的学校,则是可以兼顾学校量级并且有一定的专业选择余地,也是偏于安全的考虑,大部分考生都会做出这种选择。
如果考生选择自己的分数仅能达到学校上年录取分数下段的学校,被录取的可能性就较低,敢于做这样的选择,一是肯定有自己的判断,寄希望于与自己分数大体相当或略高的其他考生由于各种原因,今年报考该校的人数会减少,二是肯定要有预案,或是有相应的补救措施,或是有足够的心里准备能够接受落选到同批其他本不想去的学校,或是就想降批录取。
总之,因为在这一投档阶段,考生只有一个志愿,没有志愿的回旋余地,比起完全实行”顺序志愿”投档来讲,第1志愿更加重要,无论是哪个批次的考生,也无论在批次内是高分考生还是低分考生,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面临的风险也是一样的,同样,填报第1志愿时考虑问题的基本思路也是一样的。
2、第2、3、4平行志愿如何填报
在实行这种投档模式的省份中,第一阶段顺序志愿按“学校+分数”投档后,多数省份都能完成批次计划的70%以上,个别省份甚至可达80%左右,所余计划数已不多,第二阶段平行志愿按“分数”一次性投档,实际上更多的是照顾第1志愿落选的高分考生。那么,考生的第2、3、4平行志愿该如何填报呢?
首先是要找出上年度第1志愿生源不足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作为第2、3、4志愿的备选学校,这里不存在其它第1和第2志愿拉开梯度的问题。在目前各省市公布的上年度录取统计资料中,有的省份的资料只有学校录取的分数分布,没有录取的学生志愿顺序分布,这对填报第3、3、4志愿作为平行志愿时参考意义有限。( https://)考生一定要确切的获知第1志愿生源不足的学校有哪些,在这些学校中选择作为平行志愿,万万不能仅根据学校上一年度录取的分数高低简单的判断是否可以作为第2、3、4平行志愿。有不少学校录取分数不高,但第1志愿生源充沛,第2志愿的学生被录取的机会几乎没有,除非学校在招生简章中有特殊注明,可以接受第2志愿的学生,但往往要附加一些条件,考生要特别注意。其次,在可供选择作为第2、3、4平行志愿的学校中,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选择的余地就大些,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比如仅比二批本科分数线高出10分左右的学生,如果执意要在本批次内上学,应主动放弃一些条件,尽量争取按志愿录取,也比最后作无奈的被动选择要好。所以,填报第2、3、4平行志愿,特别是在70%以上招生计划已经录取完成时,如果仅从分数的角度考虑,还是以确保录取为好。
高考填报志愿涉及到考生本人的背景情况,涉及到考生本人对各种不同类型层次高等学校的认识,涉及到考生上大学的基本出发点与目标,要综合考虑。本文仅从分数及技术的角度,提出在目前三种不同录取投档方式之下,考生报考志愿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文中提及的“分数”,在不同年度之间是不能比对的,考生应注意根据年度的全部考生分数分布折算成相对排位,用位置进行年度之间的比对才更合理。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高考志愿填报:平行志愿方法及技巧] [影响平行志愿成败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