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力不强时,请不要总是准时下班
能力不强时,请不要总是准时下班
文/洪生鹏
01
几年前,我在某集团it部门担任技术员时,部门招来两位技术员,工作经验一年多,我们那会儿对技术水平要求并不高,能对系统做增删改查编码基本就可以了。 部门经理说让他们跟我一组,那时我的工作正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工作内容无非就是维护公司oa办公系统,偶尔修改一下bug,加点新需求。有两位来帮忙我倒是挺乐意的,心想大公司环境就是不一样。这样一来我就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新技能了,心里偷着乐。这两位同事,我们姑且称呼他们叫小朱和小顾吧。前两天,我让他们先安装好开发环境和熟悉一下系统代码风格及相关文档资料,哪里不清楚的可以问我。他们很爽快的说好。
第一天,他们安装好了开发环境,从svn更新下来了代码后,慢慢摸索。下班时间一到,就走人了。第二天也是。第三天时,我问他们,代码风格熟悉得怎么样了,对系统流程有什么不清楚的记得提出来。小朱说,“代码风格熟悉了,关于工作流的有个审核流程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再花点时间看看。”
小顾回答挺干脆说,”没有问题。”
心想小顾学习能力这么强,起码比我好多了,以前人家把这项目交接给我,我都花了一天时间才搞清那个工作流程,公司这次真是招对人了。
第四天上午,小朱问我,有没有什么任务需要他处理的,他说已经熟悉了代码风格和系统工作流程了。而小顾,倒是没有什么行动,依然是下班时间一到,就走人了。
02
第二周一早,接到财务部和人事部的需求。财务部要求我们调整报销单审核流程,人事部要求我们调整请假单审核流程。接到这个需求后,我把报销单审核流程调整分配给给小朱,请假单审核流程安排给小顾处理。到了下午,我问他们,调整得怎么样了,小朱说,“流程调整好了,我也提交了测试单,按照他们提供的流程都走了一遍,暂时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小顾说,“没有,这个请假流程我不清楚怎么配置?“,晕倒,不会配置还不早点提出来,还好工作量不是那么大,明天他们就要用新流程了,处理不好,我就要挨骂了。我赶紧协助他配置了一下流程。我说,“你先测试一下,有什么问题记得提出来”,“好的!”
听到这个“好的”我又有点不放心了。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我本想示意他先接电话,他却不以为然,拿起手机把关了。瞄了一下他手机,是手机闹钟响了,我又瞄了一下电脑时间,刚好六点,晕倒,原来他还定了下班闹钟提醒。
小顾的表现让我想起大学毕业后我去创业公司的那段时光,有段时间,项目赶着上线,每天都工作到11点,周六周日也得上班,那段时间,能8点下班就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哪敢指望能准时下班。虽然加班有加班费,但还是期望能一周能够休息一天,因为连续这样,身体有点吃不消。不够好在那时比较年轻。
03
在自身能力不强时,应该想方设法提升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想着准时下班。
我们想像小朱那样积极主动,按时按量完成工作,准时下班,这是很美好的事情,可有时我们也会出现类似小顾的情况,在某件事情上,想做好却能力有限,没能及时处理好,少不了挨骂的份。
要知道,公司不养闲人,你要有一定的能力和价值,才能为公司创造利益,公司才能给予你发展空间,你的价值也能得到肯定。
领导者对于态度好,能力一般,工作认真、积极,但因力不从心,不能完成技术含量较高的任务,会安排些重复性的、简单的工作。对于态度差但能力强,不宜做太多需要团对合作的任务,可以分配一些个人研究的专题、专项技术研究;态度好,能力也强,才是公司可用之才。
所以,如果你想发挥自身价值,请衡量自身情况。
木桶原理,一个桶装的水的高度,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板。所以呢,我们应当善于补足个人短板,满足工作要求。态度是根,能力是本,端正好我们的态度,只有根深,本壮才能枝繁叶茂。
我们都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会在雨中含笑奔跑,你看到的天空不再是灰色的!
我们需要的是一定的能力,还有诚恳的态度,在能力不强时,提高我们自身的能力,不要总想准时下班,在公司多呆一刻钟就浑身不舒服,而应当以真挚、乐观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热情去面对。
[end]
作者介绍:洪生鹏,热衷旅行、写作,目前过着白天到工地搬砖、晚上写故事的生活。
2、再也不要觉得别人总是过得比你好
再也不要觉得别人总是过得比你好
文/林曦
01
为什么你总是羡慕别人
今天公司组织聚餐,大家都乐乐呵呵的,坐在旁边的小叶却看起来心情不好,我看她一直叹气,就问她说:“怎么了,不开心吗?”
小叶一脸尴尬,连忙说:“林姐,不好意思,我不是要扫兴,本来这聚餐挺开心的,就是吧…”她欲言又止。
我笑了笑说:“没事,有什么不开心的跟林姐说说,看看我能不能帮你。”
听我这么说,她拿出手机给我看她朋友圈,连着几条都是一双新人的各种照片,有婚纱照,有出去旅游的照片…男生长得帅,女孩生得美,两人笑得很开心,看得出来是幸福的一对新人。
小叶翻着这些照片,跟我说:
“这个女生是我同学,刚结婚,他们最近去度蜜月了,去的马尔代夫,她老公对她可好了。她自己工作也很好,工资高,福利好。可是你再看看我,我最近工作各种不顺,家里吧,孩子吵,老公又只知道加班,也不懂得体贴人。真的是很羡慕我同学,真幸福啊…”
“可是,你刚结婚的时候也很幸福啊。”我打断了她的说话,“当时看到你发的照片,笑得很开心啊,我们当时可羡慕你了。”
听我这么说,小叶怔住了,“是啊…可是现在…”
“别老是看到别人幸福,你也是很幸福的。你想想,你朋友晒出来的肯定是最好的,那你拿着自己生活中最不好的东西跟别人最好的一面比,怎么比得过?别忽略了自己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
看着小叶沉思的表情,我想起之前的自己。
02
你羡慕别人,别人也羡慕你
几年前,我的孩子还在上小学。那时的小宝学什么都比别人慢,人家花半个小时就能背下来的古诗,我家小宝要花一个多小时,甚至更久。我在旁边看得着急啊,但也不能责备孩子,因为孩子确实用功了。
那段时间,我就一直很烦恼,毕竟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直到后来有一次去朋友家玩,他家孩子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聪明,脑袋瓜转得特别快。
那天,我就跟朋友说:“真羡慕你,有个这么好的孩子,不仅学习好,唱歌,书法,样样在行。不像我家小宝,学什么都慢。”
“哎,你这句话可千万不要让小宝听到哈。”朋友表情严肃地批评了我,“这让孩子听见该伤心了,你们都说羡慕我家孩子学习好,但你们不知道他有多调皮。我就觉得小宝挺好的,多懂事,多有礼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多花点心思在孩子身上,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要总是羡慕别人。”
朋友的这段话简直一语惊醒梦中人,说的我无地自容。从那以后,我就抽出时间陪孩子背古诗,孩子记不住,我就给他一字一句讲解意思,慢点就慢点,咱速度慢,可是咱记得清楚,记得深刻不是。果然,在我的鼓励下,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加上他本来就懂事有礼貌,就特别受老师和学生喜欢。
其实,很多人就跟我和小叶一样,我们深刻地体会着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不免觉得苦闷。所以当别人秀幸福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拿自己不好的一面去跟别人好的一面比,这种比较不是徒生烦恼吗?
03
比较,才是毁掉幸福的最大敌人
当别人幸福时,一比较,我们好像就没那么幸福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别人的幸福
一点也不会影响你幸福
我们往往总是看到别人晒出来美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种美好背后藏着的辛苦。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有各自的生活,既有酸甜苦辣,也有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别人幸福,是因为别人付出了努力;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也照样可以幸福。别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并不存在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别人幸福,并不会影响我们自己幸福。
其实,当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所以,大家都一样,都在认真地生活,谁也不用羡慕谁,谁也不需要被别人羡慕。
羡慕与被羡慕
都是太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不要因为别人的评价,决定你做一件事的价值。我们总是以别人的肯定与否来证明我们做一件事情的价值,来决定我们的幸福感。但事实是,我们做一件事情,幸福就是幸福,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生活中的幸福是用努力换来的,而不是比出来的。
都说熟悉的地方是看不到风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总是别人的精彩。
说到底,还是我们活得格局太小,我们总羡慕别人,过多地把心思留在别人的世界里,反而忽视了自己生活中的幸福。有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告诉自己,把目光收回来吧,也看看自己世界里的满天星光。
看到一段话,觉得挺好
“怎么样能做到不去羡慕别人呢?”
“强大到,只看见自己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美好”
希望你、我,都是这样的人
3、准时就是迟到
准时就是迟到
文/赵文达
在办公室里常常提及到工作中的其中一个理论:准时就是迟到。这句话常令一部分的人不太理解,也经常听到别人说这是什么歪理!但我绝不认同这是不正确的行为或习惯,在我职业生涯的数十年来坚持的理念,从不找任何借口去准时,因为我认同准时就是迟到。
在业务开拓拜访时,通常会提前去了解由始发到目的地的行车路程需要的时间后,到正式的出发时便会提前十五分钟起程,因为途中可能有机会出现突发情况。再者,在拜访前也需调整心态和稳定情绪,作好心理准备才能有更好的表现,如能在十分钟前抵达接待台,把心态心理调整好,那么拜访时一定能事半功倍。
在上班时,如能提前把工作安排好,为自己制定好当天的计划,到工作开始时便能的有条理有序的工作,总比一些员工很准点的回到公司,匆匆忙忙的在上班时才吃早点,之后便东摸摸西碰碰,没重点地运作,而时间就悄悄地溜走,更常抱怨工作多永远也做不完。
观察到同事好像很清闲的工作,但效率就很高,我常问为什么?当留意到他们的工作习惯时才发觉有高效率的同事通常是较早回到公司,准备好日程表,到晨会过后便能马上投入工作,很有效地分配时间,安排工作的重点,这样效率一定会提高。
也观察到另一类型的同事匆匆赶回公司为了只是不迟到,当开早会后,便匆匆把准备好的简单早餐塞进肚子就开展工作,见招拆招,像无头鸡一样!()这样的工作方式哪能够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这就是工作习惯和态度不一样的结果吧!
在生活中也都是一样,谁会愿意与一些经常迟到或到来时匆匆忙忙气急败坏的神态和模样的人交往,这样的方式让对方也会感受到不太舒服的!准时就是迟到——我理解和定义为;当到点时我们应该是已经心理和心态调整好去处理到点的工作和事情,而调整是要在到点前的时间内安排,我们在处理工作和日常的事情时也应该换位思维,为自己着想,为工作拼搏,为专业而对自己多一点点要求,那么在准时前提早十多分钟调整一下是非常值得的。如果太矫枉过正那也不是必须的。坚持准时就是迟到的理念,我相信你一定会人缘好,事业成为有成。
4、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请不要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文/kris
1
坐在最后一排怎么了?
我以前就爱坐在最!后!一!排!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除去逃掉的课,基本上每节课的最后一排都被我承包了。有时候不小心进教室早了,被后来的同学加塞变成了倒数第二排,我都有种隐隐的不快。
坐最后一排爽啊!前面那么多同学做挡箭牌,在课堂上干啥都方便快捷。前一晚没睡好,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老师讲天书无聊到死,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中午还不下课快饿死了,没关系,猫腰趴桌就行。
而且,坐在最后一排还能结识一帮“狐朋狗友”,大家课上一起睡觉,课下围桌打牌,不老说扩展人脉吗?睡在我旁边的同桌的你,这可是绝对走心的交情!
总之,最后一排简直就是整个教室的顶级vip座位,能享受的特权数不胜数。这么爽,干嘛不坐最后一排?!
2
哎,当年还是太年轻。最近,工作、生活和学习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动,念了在职博士,每天往返于公司、校园、医院、家,东奔西跑,累出了新高度。但每次回到学校,进教室上课简直成了疲累中的一针强心剂。
工作之后,尤其是离开校园久了,就会越发珍惜回归校园的学习机会。所以,每一节课,我都坐在第一排,而且一定要坐在离老师最近的位置,这样方便与老师交流。现在的我,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是一次启迪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每节课都听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我对座位这件事的理解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之前的我,对于教室vip的定义是:可以肆无忌惮地不听课。
可人都已经到教室了,明明就是去上课的,怎么还会有这种奇怪的逻辑?真是悔不当初。
其实,我们经常做这么一件事,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些场景,你一定熟悉:越是工作满负荷,越想着能抽出点时间学习;而真的开始学习了,就又想着是不是可以健健身;等买了跑鞋坚持跑了三天,又觉得还不如把时间放在看书上陶冶下情操……总之,兜兜转转,最后一事无成。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专时专用。
3
开会时,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你推我搡地争着坐在那些犄角旮旯的地方。通常无非这么几种考虑:“我人微言轻,没必要坐那么靠前的位置”;“我离老板远点儿,开会的时候还能走个神,看个手机”;“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默念咒语……
其实,你以为老板开会的时候真看不到你?而且,对于你坐的位置,老板是有自己判断的。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看见一个年轻员工总是积极主动地坐在靠边的位置,你怎么评价他?无非也这么几种:“这小伙子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啊~”“这小伙子是不是对开会有意见啊~”“这小兔崽子是不是不想干了?!”
看,不要以为座位是小事。座位代表着你的态度,你是不是愿意主动参与,是不是努力融入会议,是不是有学习的动力。这些对于工作的态度,完全可以从你对座位的偏好中看出来。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参与和进取。
4
说到开会,两眼都是泪。部门经理有个惯例,要求开会时每个人都要发表观点。这就意味着,你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会议之中,还要时刻准备着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就是你。
惶恐是一定的。既然要开口,就要努力言之有物,想说出个一二三,就必须全程高度紧张不断思考。
刚开始,不适应,觉得自己实在说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刻意训练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能够更快速和高效地处理会上提出的各类信息。
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很痛苦的。比如部门的p姐,她不仅是坐在犄角旮旯的人,还是那个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人,即使被点了名,也是说“我没有什么想说的”。在几年的接触里,p姐被贴上了两个标签,而且是绝对公认的:一是“好人”;二是“坑队友”。
好人固然是对其品质的正面评价,但坑队友这件事对于职场来说真的是大忌。一次两次可以,但次次如此不靠谱,职场路上凶多吉少。
其实,总结起来,她最欠缺的就是主动思考,总是跟着大家人云亦云,输入的信息无法进行处理,看起来她好像在听,但“雨过地皮湿”,没有思考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善于主动思考。
5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困难。
这些天,不仅要上班开会,还要想方设法怎么向教授们请假。请假短信编辑了半个小时,但就是不敢给老师发出去,担心人家会不会不同意,会不会影响期末的考试成绩……最后,硬着头皮发出去了,焦灼了两分钟,老师回复了:“没问题,有机会再交流。”心里大石瞬间落地。
瞧,在不逾矩的情况下,这件事情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看自己是不是愿意跳出某一个舒适区。
与其躲在后面一直承受焦虑,还不如干脆跳出来,摆脱纠结,把脑子里那件一直盘旋的事情给办了!相信我,通常情况下,办完这件事之后,你会有重获新生的感觉!
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往往不懂得通过前行,破除焦虑。
6
我相信,那些总是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很多时候坐得并不舒服,甚至如坐针毡。
其实,需要做的仅仅是:闭着眼睛,向前一步。逼自己一把,看上去痛苦,但远比躲在后面折磨自己要幸福得多。
不信,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