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让你感到自卑的人_让我们远离平庸

1、远离让你感到自卑的人

远离让你感到自卑的人

文/林特特

1.

从前,我有个上司,能力很强。

他不主动带徒弟,但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跟他的人总能学到许多。

他的履历金光闪闪,业界常有牛人表示与他相识于微时。

他的脾气和他的成就成正比,公司上下,无人不知,他急起来便拍桌子、瞪眼睛,句句话戳心窝。

他最宠爱的膀臂,见了他,腿都直不起来,更别说,那些小喽罗、刚入职的毕业生,“太差了”“窝囊废”,类似的话,总在他入木三分的业务点评后,做结束语。

一代新人换旧人,他的公司更新换代特别勤。

一个长发女生告诉我,有一天,她下了班,在停车场,迟迟没法启动车辆,一抬头,镜子里,长发裹着一张哭泣的脸,“他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我很失败。”

更让她受不了的是,一次,她和外地来探亲的妈妈在街上偶遇了他。她介绍:“这是王总,这是我妈”,而作为老板的他,不知是否对长发女生的工作有意见,竟扬长而去,连头都没冲这对母女点。

长发女生羽翼一丰,就跳槽了。

那天的经历,让她难堪,“我像一个垃圾”,而从小到大,她都是妈妈的骄傲。

“跟着王总成长很快,但那成长伴随着……自卑、绝望,现在走过原公司,我还有生理反应:不喜欢自己。”

她挑选形容词时,斟酌半晌,我点点头,谁不是呢?

2.

从前,我有个女友,几乎完美。一百分的家世、成绩、婚姻,毕业经年,再见面,还有一百分的儿女。

她很努力。

在凌晨发布的照片常是空荡无人的街,“刚下班”;而六点,她又出现在晨跑的路上,与之相符的表情是一只胳膊,做加油状。

好几次聚会,大家喝咖啡,她的电话络绎不绝。

大家把孩子往游乐园一扔,在一旁闲话,她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晚上再看她的网络空间,正是以我们为背景,她在电脑前的自拍,下面赞声一片,都说她:“不浪费一点时间。”

是真不浪费。

终于,她放下电脑,在餐桌上,与我们对话。很快,我就在之后的某一天,看到她又联系了什么客户,结交了什么朋友,做了什么新选题,而这些创意、人脉、新鲜灵感,很大一部分是那次聚会中,我们无意讨论,她有心获悉的。

再见面,大家便有些不自在。

当她不在,终于爆发。

“她让我感觉,我不上进。”

“是啊,同样的机会,为什么我没抓住。”

“我的灵光一现,她竟做出了方案。”

“我说认识谁,第二天,就接到她的电话,求介绍……后来他们就单独联系。”

“我们是不是在嫉妒?”

善良的人都在心里为自己画了个叉。

可渐渐地,聚会便没有她,有时是她忙,有时是大家忘了——没刻意不通知,却也不再刻意通知。

直至,一个女友告诉我,已经屏蔽了她,

“我总被人说,你看张辉……”张辉即是她。

“你们不是闺蜜吗?为什么张辉能……而你……”

其实,我也屏蔽了她。

“而你太懒”“而你不积极”“而你同时认识的谁,你没把握好”……

她像电影院第一排站起来的人,在她身后的都不得不站起来;只要关注她,类似自卑、自责的情绪就会围绕我,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为什么要被她左右,不喜欢自己?

3.

从前,我见过一对情侣。

非常般配,十年感情,即将迈入婚姻。

我参加过他俩主办的沙龙,大腕云集,女孩是主持人,男孩是主讲人。

沙龙快结束时,女孩致辞,提到男孩,满满爱意,“如果没有他,这件事就做不成”。

可男孩呢?

后来,我们开过一次会,他俩都在,女孩一发言,就被男孩拦下,“她说不清楚”“我来说”“你听我说”“是这样的”……

女孩终于什么也不说。

男孩的qq签名是“我爱老婆”,各种场合也没见他对女孩有二心。

他今天忽然找到我,原来,试婚纱时,女孩竟向他提分手。

他描述了当时场景——

打扮停当的女孩问:“好看吗?”他看了一眼,用一贯的口吻评价:“还成,反正颜值本来就不是你的强项。”

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者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女孩当场脸色大变,将装修时,他对自己品位的怀疑,挑戒指时,他对自己要求的鄙夷,路边随便路过一个波大腿长的美女,他都会开玩笑“你看你就像一个矮冬瓜”,她心里微微泛起的苦的涟漪都全盘托出。

“想到未来几十年,都要忍耐你的语言暴力,想到你用一句‘只是笑话别介意’就可以解释,‘一点小事也要生气’指责我,我就没信心继续了。”这是女孩给他的最后一条短信。

“一点小事,也要生气?”他问。

我忽然想起从前的上司,从前的女友,并说给男孩听。

他们无一例外很优秀,某种程度上,人畜无害,甚至有益。

“一个人不喜欢你,可能只是因为,你传递给他的信息,让他自卑。天长日久,负面情绪累计,他与其不喜欢自己,不如不喜欢你。”

容易自卑的你、我、他,都有这种选择的权利。

2、让我们远离平庸

让我们远离平庸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五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他四个人的实力并不如你,于是,这名运动员轻轻松松地,跑了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一个十人小组的比赛,教练把平时其他人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第一名,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一个二十人小组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你就能取得胜利,结果,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取得了第一名。后来,换了一个地方,赛前,关于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和他沟通过,在五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勉强拿了第一名,后来十人小组的比赛中他滑到了第二名,二十人的比赛中,他仅仅拿了第五名。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次各个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同第一次的水平完全相同。是的,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就是这样,欠缺对对手能力的估量,而往往给自己安排着一个较低的位置,就像上学时的学生们:小学的时候,自己是班里的佼佼者,觉得第一名非自己莫属;升到初中后,人多了,觉得自己能考个前十名就不错了,于是一旦考到前十名,就沾沾自喜了;高中以后,定的目标更低,即便考试稍有出入,也会安慰自己道:高手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就这样,他们就会一步步从优秀走向了平庸。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人才,他的自信力恒久不衰。假使我们原先是一块金子,也最后会因为缺乏永恒的自信,而甘心变为一粒沙子。我们原本是优秀的。只不过,是我们缺乏自信心,一步一步把我们从优秀的高位上拉下来,一直拉到了平庸的位置上。自甘平庸,是人生的一场灾难,也是人生的悲剧。只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导演了这场灾难和悲剧。其实,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吗?应该是这样说: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拒绝平庸,首先需要我们甘于平凡,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飞上高枝的麻雀又有几只呢?剩下的我们,还是不要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了吧。诗人阿多尼斯有一句话,“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我觉得这句话改一改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不是平凡使你平庸,而是妄图登上高位使你平庸”。(励志文章 )我说这话,并不是想让大家放弃追求和奋斗,只是说,既然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为什么不享受平凡的快乐呢?心中充满利欲和扭曲的“出人头地”之愿,纵然一步步登上地位的高峰,却依旧是一步步滑向平庸的深渊。坦然地接受平凡,做一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人,纵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又有谁会说锦衣玉食能比这来得畅快而有深意呢?我猜你要质疑,难道甘于平凡就不会平庸吗?我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会唱歌的麻雀。你问我什么叫做会唱歌?就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长在鞋匠的家庭。他很可能也过完鞋匠平凡的一生,但他选择用自己的笔唱出自己的歌,唱出下层劳苦人民的歌。他本是一只平凡的麻雀,却用歌声为自己的羽毛镀上金色。也许我们并不能像他一样,但却依然可以唱出自己的歌。说到底,“平庸”便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我们的“歌声”,给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打上烙印,我们便自然不会平庸。譬如郭明义,他的“歌声”便是他的爱心和善举。即便是现在,他依旧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可他的生活,难道还是平庸的生活吗?我们甘于平凡,但心中自要有一股不平凡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不平凡的印迹。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平凡的快乐的麻雀,骄傲地唱着自己的歌。这歌声中自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远离平庸,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3、是我们自己远离幸福

是我们自己远离幸福

文/陈思进

幸福感到底是什么?不以自己的短板比别人的长处,欣然接受真实的生活才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小的时候,晚上坐在床头灯下,抓一把大白兔奶糖放床边,再手捧一本《三国演义》,边吃糖边看故事书,便觉得幸福无比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也开始慢慢地膨胀,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幸福感便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恐怕就是无尽的痛苦了。

就拿过大年来说,记忆中,家家户户早在大年三十之前的十天半月就开始办年货了。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月里,无论买什么东西都得排队,我总是高高兴兴地带一本书,待凭票供应的鱼、肉、蛋等买齐全,一天也就过去了,而我也读完了一本书。

第二天,再继续带着票证去杂货店排队购买长生果、香瓜子、南瓜子、红豆、红枣以及蜜枣等南北杂货。在街上,行人们提着办好的年货熙攘往来,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碰到熟人还互致问候,互通办年货的心得。大街小巷由此显得热闹异常,一派节日欢乐气氛。

而除夕夜的饭桌上,期待了一年的美味菜肴包括水笋红烧肉、糖醋小黄鱼、黄豆芽炒油豆腐和蛋饺肉圆粉丝白菜汤。全家都盼望这样的好日子能够节节高(笋),更想年年有余,希望金元宝(蛋饺)滚滚(肉圆子)而来,新年万事如意(黄豆芽的别名为“如意菜”)。

时至今日,我们除夕夜台面上的菜肴,比当年不知丰富了多少倍,精致了多少倍,过去盼望一年才能过上的好日子,现在轻而易举天天能拥有。物质已然丰富到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可那份来之不易的幸福感觉,反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为我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高,并且喜欢与人攀比,结果越比越不快乐。

比如我的朋友大龙。他是我在多伦多认识的朋友。十几年前,大龙带着妻儿一家三口移民加拿大。他们起先定居多伦多,大龙是电脑软件工程师。太太在国内担任英文翻译,出国之后英文成为必需的交流工具,已不再是特长技能,等于没了专业。好在大龙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没几年他的工资便涨到7万多加元,在多伦多这就算高薪阶层了。

生活稳定之后,他们又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大龙的太太便待在家中,做全职太太。一个典型的北美幸福之家。

然而,随着孩子渐渐地长大,大龙可以在闲暇时上上网,跟在美国的老同学聊聊天,这使他了解到美国的软件工程师收入很高。特别是纽约的一个老同学,大学时成绩不如他,收入却比他高50%。渐渐地,大龙的心理不平衡了。

待他入籍成为加拿大公民后,便开始到纽约找工作。天公作美,大龙获得了纽约一家电脑公司的聘用,起薪一跳就是8。8万美元,以当时1美元兑换1。35加元来计算,大龙的年收入立马增加超过55%,只需搬个家而已。他们毫不犹豫地搬到了纽约。

到了纽约才知道,当时纽约的房价比多伦多贵多了,想买一栋和多伦多一样的大房子,扣除每个月的房贷后,一年算下来,发现存起来的钱和多伦多一样多。结果自然又不满足了。

那时在纽约,媒体时常报道华尔街年底分红奖金丰厚,大龙自觉技术过硬不比别人差,他的心又活了起来。不久果真跳槽进了华尔街的证券公司,底薪又多1万美元,干好了奖金至少是年薪的30%;如果公司赚大了,奖金还上不封顶。只是没料到,华尔街非但工作压力大,泡在公司的时间还长,令他跟妻儿聚少离多。

不过到了年底时,大龙竟然出乎意料地拿到跟底薪一样多的大红包,兴奋之情不言而喻,顿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人生感悟  )夫妇俩高兴地在郊外买下一栋早先就看中的大房子,只是距离办公室所在的曼哈顿更远了。

大龙天未亮便要出门,下班之时已是万家灯火,通勤时间从两个半小时增加到了4个小时,上班至少10小时,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并且没有加班费(拿年薪),睡觉再占去7个小时,几乎无闲暇时间。

此时大龙和太太才意识到,他们的收入虽然多了,但幸福感却大大下降,再说时间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以时间和压力换取金钱,绝对得不偿失。

在一次电话中大龙对我说:现在,我每天最爱享受凌晨回家闻到草地的芳香……最遗憾的是大龙后来离婚了。几个月前,他一个人黯然地回到多伦多。

从大龙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假如他不跟纽约的老同学作比较,多想想他自身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天到晚纠缠自己所没有的,如今一家四口或许还幸福地生活在多伦多。他的故事可以用一个金融术语来形容,叫做comparative advantage,比较优势,也就是说,不要试图以自己的短板去和人家的长项作比较,幸福感才会常相伴随。

正像不久前去世的作家史铁生所言:“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在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由此可见,幸福感取决于人的一念之差,关键在于:我们是更愿意走近幸福,还是远离幸福!

4、给感到不安的你

给感到不安的你

文/松浦弥太郎

去旅行的时候,有些人的行李总是多得惊人。

尽管为雨天准备了折伞,为应付连伞都撑不住的暴风雨准备了雨衣,还带了适合徒步的鞋子和去饭店时要穿的皮鞋,但倘若碰到倾盆大雨的日子,恐怕还需要一双长靴吧?

随着想象无穷无尽地扩散,行李也愈带愈多。

他们大都是在想象自己并不乐于见到的未来。

如果只是去旅行,不管是去国外还是国内,顶多就是在旅行期间提着沉重的行李;但如果走的是人生的旅程,那问题可就严重了。

心灵的行李没有形体,包包并不会因此变重。相反,心灵的行李会增重,渐渐重压在自己身上。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该如何是好?”

对未来感到不安是个棘手的问题,情况不仅会加速恶化,也不会有刹车。

而且和旅行的行李不同,不像“我担心可能下雨,得准备雨伞和长靴”这种程度的问题,因而无法采取简单直接的对策。

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未来”可比“国外旅行”覆盖面更广,可能发生的状况更是五花八门。

如果放任不管,心中的不安会渐渐膨胀,()一旦生出“我已经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念头,人很可能就会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蹶不振了。

人生的行李无法打包周全,不能保证“准确、安全、万事俱备”,因此有些时候,我们甚至可能会想放弃旅行。

换句话说,如果你一味想着“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是好”,任由不安继续膨胀下去,你很可能会落得一个人枯坐原地的下场。

一旦你这么做,孤独感便会宛如迷雾般升起,使你陷入愈发看不见前方道路的窘境。

我觉得那些受困于“对将来感到不安和寂寞”的人,对未来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

我有一个建议,你何不试着换一种思维方式呢?

那就是──只去看那些此时此刻在眼前发生的事,只处理眼前的问题。

不是把焦点放在明天或后天,也不是明年或十年后,而是把精神集中在“现在”这一刻。

假使你已经预测到未来“可能会发生那样的情况”,在事情实际发生前,何不把那些预想都忘掉呢?

只要以这种态度定下基本的思维方式,我想“不安的未来”也将会离你愈来愈远。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