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怀念石华父_关于怀念的句子

1、杨绛:怀念石华父

杨绛:怀念石华父

石华父是陈麟瑞同志的笔名。他和夫人柳无非同志是我们夫妇的老友。抗战期间,两家都在上海,住在同一条街上,相去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彼此往来很密。我学写剧本就是受了麟瑞同志的鼓励,并由他启蒙的。

在我们夫妇的记忆里,麟瑞同志是最随和、最宽容的一位朋友。他曾笑呵呵指着默存对我说:“他打我踢我,我也不会生他的气。”我们每想到这句话,总有说不尽的感激。他对朋友,有时像老大哥对小孩子那么纵容,有时又像小孩子对老大哥那么崇敬。他往往引用这位或那位朋友的话,讲来满面严肃,好像是至高无上的权威之论。后来那几位朋友和我们渐渐熟识,原来他们和麟瑞同志一样,并不以权威自居。他们的话只是朋友间随意谈论罢了,麟瑞同志却那么重视。他实在是少有的忠厚长者、谦和君子。

去年,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陈麟瑞先生二三事》,作者吴岩是麟瑞同志在暨南大学教过的学生;据说麟瑞同志是最认真、最严格的老师。我想,他的温厚谦虚,也许正出于他对待自己的严格认真。他对自己剧作的要求,显然比他对学生功课上的要求更加严格认真。

吴岩同志的记述,一九六五年,某出版社要求重出他的剧本。他婉拒说,那些旧作还待修改后看看是否值得重版。又据说,他曾告诉学生,他在哈佛大学专攻戏剧,对喜剧尤感兴趣,可是他从未透露自己用石华父的笔名写戏。这都可见他对自己剧作的态度多么严谨。

最近《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要出版石华父的剧本选集。无非同志请柯灵同志选定剧目。选出的剧本有以下三种:《职业妇女》是创作,《晚宴》是由美国名剧改编的悲剧,《雁来红》是由英国名剧改编的喜剧。原先打算选入的《尤三姐》或《海葬》都是由小说改编的,可惜稿本遍觅不得,只好作罢。

《职业妇女》是轻巧的四幕喜剧,无非同志说是一九三九年左右写成的。剧里讽刺一个假道学的局长把女职员当作玩物,定下规章,只雇用未婚妇女,结婚就解雇。他挪用公款做投机买卖,牟取暴利,打算带着女秘书到香港去享用,船票都买好了。他的女儿看中一个有志青年,可是他管教很严,不许女儿交男友。他的女秘书其实已经结婚,丈夫就是那个有志青年的朋友。局长挪用公款的事差点儿败露,女秘书乘机对他施加压力,成全了他女儿的婚姻,并利用现成的船票,让那一对青年奔赴大后方。剧情演变()自然,讽刺的人和事都是很可笑的。麟瑞同志熟谙戏剧结构的技巧,对可笑的事物也深有研究。他的藏书里有半架子英法语的“笑的心理学”一类的着作,我还记得而且也借看过。

《晚宴》和《雁来红》都是一九四二年以后上演的,那时上海已经沦陷。麟瑞同志在《晚宴》的序里说,他当时“心境非常恶劣,除开改编,恐怕什么都写不出”。他读过很多英美的热门戏剧,这两个剧本的原作都曾风行一时。可是要把外国的剧情改得适合我国当时的社会,并不容易,还需动用精细的手法,来一番再创造。这两出戏都已经改得不像外国戏了。这里还保存着一份《晚宴》的演员表,上面的主角配角全都是第一流的名演员。由此可见剧本多么受重视,也可以料想演出多么成功。我记得《尤三姐》演出后颇得好评,也记得麟瑞同志改编《海葬》很下功夫。舞台上末一幕里,大幅的蓝色绸子映着灯光幻成海浪,麟瑞同志看了非常欣赏。我希望将来这两个剧本还能找到。

我们下干校的前夕,风闻麟瑞同志“暴病”去世。我们从干校一回来就去看望无非同志,得知麟瑞同志在文化大摧残的时期,绝望灰心,“劈开生死路,退出是非门”。他生前常对我们讲,他打算写一部有关喜剧和笑的论着,还在继续收集资料。可是他始终没有动笔,如今连他已写成的作品都不齐全了。看到他残存的三个剧本,我们有无穷感慨;对他没有心绪写出的剧本和没有时间写出的着作,更有无限向往。

2、关于怀念的句子

关于怀念的句子

1、纷乱的思绪掀起了她心中的波澜,这波澜比外面的暴风雨更加猛烈。

2、假如浓密的乌云消散,月亮重新放射出清光,那只是为了让我心中对你的思念,永远不会消亡。

3、夏天,在老家的院里充满了花的香味,洁白地洒在大地上,可这一切让我觉得孤单冷清,圆圆的月亮更加重了我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4、我怀念的不是哪个人,而是我那回不去的曾经,突然很想跟自己说声对不起,对不起再也找不回原来的自己了。

5、我望着她的遗容,想起她矫小的身影,对我亲切的关怀,耳边又响起了她那清脆的笑声……

6、不为伤春,却似伤春瘦。朝朝夜夜期,思悠悠,化做春波不断流。

7、不知姓名的叔叔,我怎么能忘呢?是你将我从滔滔洪水中托上了岸,而此刻,你在哪里?我还会再见到你吗?

8、我是你的影子,跟随你;我是你的港湾,呵护你;我是你的外套,温暖你;我是你的灵魂,真爱你。

9、我捧起一捧黝黑的泥土,献上我的哀思。

10、当夕阳谱写这没有声音的美丽乐曲――晚霞时,你可听见我的心儿又唱起思恋之曲了?

11、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了,但我时时想起她,常常思念着我儿时的伙伴。

12、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过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物……

13、忆的筛子,筛落了无数的往事,留下的是情和爱的晶体你,几乎占据了我的全部记忆。

14、望着那轮明月,我仿佛又见到了奶奶,仿佛又听到她用那沙哑又慈祥的声音,()饶有趣味地讲着我童年的趣事。

15、漫步在记忆的沙滩上,拾起往事的一只只彩贝,这是你走了后我唯一的乐趣。

16、就是爱到深处才由它,舍不舍得都断了吧,那却忘了那爱她的伤已密密麻麻。希望自己能早日逃离这个爱情的旋涡,镇作起来,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17、春夜的星星是那样明亮动人,在我的梦里,永远有一对星星熠熠闪烁,那就是你火焰般美丽的眼睛。

18、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冷青,只为相思老。

19、每当我想起家乡,眼前就浮现出那白云似的羊群,耳边就响起那“隆隆”的铁牛声。

20、我的心很乱,像旋在风浪里的一片树叶,一会儿被抛到这儿,一会儿又被抛到那儿。

21、现在我虽然离开了她,但她的慈祥的笑脸已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了。

22、离开家乡一年多了,逛的是深圳的街道,登的是深圳的高楼,魂牵梦绕的依然是故乡。

23、尽管他极力想抑制住自己脑神经的活动,但是,那漫长岁月中发生的一切,却毫无阻挡地闯进他的回忆。

24、老师,您可知道,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想您,我心里有多少话要对您讲……

25、此刻,我多羡慕那只飞在云端的雄鹰;如果我是那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不就可以看清你的容颜,不就可以飞到你的身边。

3、怀念童年

怀念童年(一)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那快乐地童年走了,不知给我们留下了多少难忘的回忆,现在想起,真的好怀念啊。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像一条五彩斑斓的小溪,轻轻流淌在我的心田,像“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飞向蓝天,遨游世界。我记得最让我望不了的是一年的冬天,那一天,雪下的很大,飘飘然然的从天境来到着充满悲残的人间,来看到了许多的苦。它无法面对,它不想看,只是默默的下着。那天,哥哥们正好都在我家,我让哥哥们给我堆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尽管不是多姿多彩的,但还是满住了我的小要求,我们高兴的围着雪人转圈圈,不一会,我转晕了,就直接趴到地上了,哥哥们都吓了一跳,都啊、啊的叫着,也不知道去叫妈妈来,光啥叫。就连最大的哥哥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过了一会,我醒了过来,小脸被冻的彤红的,哥哥们的心安定下来了,而我就在那里抱怨一下这个,抱怨一下那个,反正很生气。

其实,我们的童年有很多趣事,不过就是我们有的忘记了,但有些事是在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永远都不消失。

怀念童年(二)

我家搬过了四次房,由砖瓦平房到楼房到现在的复式楼,越搬越舒适,但我总忘不了童年的那座红砖小平房。

那时,我的父母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由于我家住的那排房要腾出来办幼儿园,学校临时在一片黄土丘上造了一座小屋让我们暂住。

那座小屋实在太简陋单调了,矮矮的红砖墙没抹水泥,屋顶盖红机瓦,和屋前屋后高低不平的黄土混成一团,纯粹是一个半成品。特别难受的是下雨时,一出门满脚是泥,越走脚上的泥越多,几乎挪不动脚。可妈妈望着屋前屋后的黄土地,眼里放出了光芒。她郑重地宣布了小屋装修计划:修路、平地、辟花园、整菜园。

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后,我们一家三人热火朝天地忙开了。提着竹筐,在校园,在塘边,在路旁捡碎砖头,铺了一条窄窄的砖石路,与校园水泥路连接起来,小屋终于结束了孤独封闭的日子。

我们接着把屋前的土丘整平,辟成花园,种上生命力顽强的一串红、夜来香、鸡冠花、菊花,移来迎春、桃树、栀子、梅树,四周插上夹竹桃和垂柳。屋旁屋后整成一畦畦菜地,种上丝瓜、豇豆、黄瓜等合季的疏菜。忙了半个月,我们的小屋已经显出了几分温馨的田园气息。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屋前屋后检阅一遍。看哪棵树发芽了,哪个枝头又长出新叶子,哪条豇豆藤又在架上绕了一圈。小屋如同神奇的魔术师,每天都给我惊喜。

雨过天晴,风和日暖,我端着碗到屋旁花生地里,只见有许多凸起的土块,弯下腰去,用手一扒,啊!原来里面躲着几颗花生芽,胖胖的茎,绿绿的叶,它们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也迫不及待地揭土,揭开一块土,就是一窝苗。伸起腰一看,多神奇啊!刚才还是一片黄土,现在是一畦绿苗,探头探脑。

浇过几次水,松过几次土,花生就长得合行了;丝瓜爬上了高架;黄瓜开出了第一朵黄花,花后还有一条比小指还细的刺茸茸的小黄瓜;豇豆藤绕到架顶,伸出嫩嫩的脖子,在风中招摇;屋前的树木,也比着生枝长叶,一阵风过,她们轻摆腰肢,沙沙起舞。

我突然发现,我的小屋已经静静地坐在一片高低错落的绿中。落日的余晖照得树叶菜叶熠熠生辉,那鲜亮的绿色辉映着小屋的红墙红瓦。那红墙红瓦是多么美丽啊!

当蝴蝶忙着在花园菜地翩翩起舞时,盛夏已经来临。我坐在窗前做作业,树叶是我的窗帘。风一吹过来,它们就刷的一声晃荡起来,我似乎还听见嘻嘻哈哈的笑声,多像一群荡秋千的小姑娘。

太阳下山了,屋外凉风阵阵,我们抬出凉床,放在树下。轻摇蒲扇之间,群星已缀满深蓝的天空。虫儿在四周不倦地弹唱催眠曲,路灯在远处射出黄晕的光,我渐渐地沉入梦乡,梦中有嫦娥驾一片云悄悄飞过,撒下一片金黄的幸福。

小屋里的幸福日子过了三年,父母调进城里,我也只能依依不舍地告别小屋。此后,我上了新的小学,又上了初中,走进了一个个陌生的环境,面临一个个新的难题。当我胆怯焦虑时,我常常想起童年的小屋,我把我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看成是那单调简陋的小屋。我相信,我的热情,我的勤奋,一定能改变小屋的颜色,让她绚丽多彩,让她成为幸福的小屋。

童年的小屋啊!你永远摇曳在我的脑海中,摇曳成一幅画,一幅人生之画。

怀念童年(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不错的,儿时的我带着好奇心与乐趣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去发现美,创造美。也曾像鲁迅小时候那样,有自己生活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也常常在我自己家中的那片园子里,与蚱蜢一起跳跃,和青蛙一起对唱,与百虫争鸣。当我玩累了的时候,还会直接躺在地上休息,用帽子遮挡太阳,创造出一片“黑暗”,与虫蚁共眠。有时,当我醒来,发现天已向晚,该起身回家吃饭了,于是我就依依不舍地同我的虫朋蚁友告别了……

在我的童年时,我不仅有动物朋友,我还有很多活泼可爱的人类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其实只不过是一些生活小事罢了,但我们确实快乐。这种乐趣超过了在初中生活里,我与同学品《三国》、论《水浒》英雄时的快乐。我感到了“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满足,()也想“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初中紧张无聊的生活冲淡了儿时之趣;一身的任务,也让我无法再享童年之乐。我也意识到,现实已把结局注定——我的童年已去,它已如梦般消失。

童年给我留下深深的回忆,在我心中,它犹如一朵夏花,永远灿烂,永葆青春。每每想起,它都能带给人一种真、善、美的享受。我想当我毕业之后,我定会一一捡拾童年的梦,再创一部《朝花夕拾》来让我对童年的回忆,定格在书上,永不褪色。

4、怀念我的父亲

怀念我的父亲

文/枫映山林

我的父亲离世五年多了,他的离世给我长久的心痛,我至少有如下不能释怀的事情:一是父亲离世那天我不在他身边;二是我觉得父亲给予我的太多,而我没有什么回报;三是觉得父亲劳累一生,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

我的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尽管那时候的祖国处于动荡年代,但我的家乡处在偏僻的乡村,同时又是偏僻乡村中的群山怀抱中。那种环境受到战火的肆虐相对少。周围都是山,我父亲出生那时候才四五户人,我能记事的时候是8户人。从开居祖搬迁到那个山窝算起到我这一代是7代人,开居祖就是两夫妻搬到那里,非常艰苦,据说就是唯有身上穿的几件衣服就是全部家产起步,开居祖是单传,到第三代才是有4个儿子,后来我经常听到长辈说的的是四房人(客家话,是四个分支下来的意思)。我父亲是属于第三房的。

我父亲的爷爷因为勤俭持家,发展到小村落的外围也有田地,大概也就是山路十、二十里路的地方就田地,那些开阔的田地是我家那个山窝所没有的,因为在我那个山窝,要有一亩土地的话,是要由十几块田块组成才有,山外的是一块田地的面积就有一亩以上的。

因为是山区,我的祖辈包括我的父亲,最能够令他们激动而兴奋的事情就是打猎。这不亚于现在的人炒股赢了或者热衷于探险的人攀上险峰的那种兴奋。到我爷爷辈分,我那个小村落的打猎已经发展到顶峰。之所以说是顶峰,就是打猎的范围拓展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我爷爷辈分的人们就带点干粮,来回一天赶八九十里路,这还不包括打猎过程中所走的路程。所猎的对象主要是野猪,还有那种象鹿子一样的,个头最大也就是二十多斤那种野兽(我到现在还说不出这种野兽的书面语是叫什么),还有野牛、野山羊。之所以叙述以上事情,是为了对我父亲生活的环境有个大致的了解。

先说我的第一痛,那就是2007年7月12日 ,那时过两三天就放暑假了。父亲在早上突然给我打电话,后来才知道那是他在病痛中非常艰难从床上挪到电话旁给我打电话的,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我跟父亲之间的通话。他当时说能否回来一下,我说今天忙,明天吧。我当时大概还说了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之类的话,父亲说没有事情你就回去。但当时是单位安排了我事情,要执意请假也能够请到假的。但当时就没有意识到父亲会走得这么快,当天下午5点多就离世了。如果意识到了,当时接到我父亲的电话是早上7点多,不到8点。如果马上从单位所在地搭车,也就坐车近5个小时的高速就可以到一个地级市,然后从这个地级市马上花它几百元钱打的就可以到达我家那个镇,然后租摩托车再花近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我那个小山窝。就这样我错过了宝贵时间,7月12日下午5点多 ,接到妹夫的电话,说父亲走了,当时就是晴天霹雳,觉得最忌讳最不该发生的事情就发生在父亲身上了。我连夜坐夜车赶回家,先坐了近400多公里的高速,然后打的120多公里的省道,然后再坐摩托车赶回家。

7月13日天蒙蒙亮就赶到家。但父亲已经躺在棺木中了。

第二痛就是父亲为了子女付出太多。因为父亲在他9岁时候,我爷爷就因为患脖子的淋巴方面的病而去世,当时有现在的医术的话是完全可以医治的。当时我祖母不到三十岁,我奶奶与父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正因为艰辛艰难,我父亲比当时同辈结婚晚,是三十岁结婚。

我父亲在我七岁的时候,就教我读《三国演义》,这是他放在衣橱中的红宝书,之所以说是红宝书,是因为为了爱护书,在书本用厚厚的红纸包裹着,他说他买过的其他书是人家借去没有还,否则有更多书可以让我读。

我事兄弟姐妹四人,在人们公社体制,即大队小队的体制,集体劳动打工分的年代,我家是年终结算的时候处于超支户的时候多。这不是我父母不努力,而是子女多,衡量是否超支,就是一年到头的总工分的分值多少钱,跟一年领去的谷物的值多少钱来决定的。

我父亲因为自己小时候失去我爷爷,所以读书少,只读了二年私塾。就是这私塾的底子,加上他虚心请教邻居,其语文程度才发展到可以自由阅读的程度。正是他自觉没有文化而深知有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格外重视送我读书。当然,这种重视不是象现在要求小孩子要学这个学那个(那时候即上世纪70年代是没有这么多课外的学习科目),即时在学校也主要就是读二本书:语文和数学。现在我还记得一年级的语文第一课就是一句话:我爱北京天安门。因为地处山区,小时的我所见到的连环画也非常少,我记忆犹新的只有《南征北战》和一些当时反映我国援越南抗美的连环画。

父亲很勤奋。在我能记事时候起就觉得他很少有整天呆在家无所事事的。只有寒风冷雨的时候,才呆在家里,这时候他会看看书,并且用读的方式,即一边看一边读出声音来。读的书不拘一格,通俗的故事的会读,赶集时候人家发给他的宣传广告他也读,我读过的书,比如初中或者高中的语文书他也会读。(感恩  )反正他认为蘸有笔墨的东西就是值得珍惜的东西,不愿意丢掉。寒风下雨时候,能够做在父亲身旁,感受到他读书的乐趣也是一大享受。

父亲的勤奋表现在他勤劳耕作上,他一般很早起床,利用清晨时间去碾米,因为要到翻山越岭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碾米,五六里外地方才有碾米机,我十岁以下的时候是水力的碾米机,稍大的时候是电力的碾米机。另外父亲在夏季起得早是为了去看水。所谓看水,就是指看需要灌溉的农田,是否有水,或者查看有无漏水或者渗水的地方。

父亲的勤劳还体现在他耐心细致方面。比如对稻田施肥,其他人只把肥料随便洒到田里就行了,但他是角角落都保证做到有肥料。其他人犁田,反正把土翻回来就行,但他要把稻田犁得如何匀称才觉得满意。我们村落以前有很多松树,漫山遍野都是,大风一吹是松涛滚滚。割松香是我那个小山窝的除了耕田外的主要产业。割松香需要打通树与树之间的通路。割松香跟让橡胶树流出橡胶来的操作一样,是要通过对树的表皮肉割开,让松香流到袋子里或者竹筒里。其他人对树与树之间的通路不在乎是否平整,是否有荆棘,但父亲检查做到不但是要除去茅草和荆棘,而且要用锄头辟出梯级来。他信奉磨刀不误砍柴工。人家的随便弄个路出来,每次经过不好走的路就是畏途。

父亲很勤奋还体现在他的开支大,需要更多的物质资料作支撑。在人民公社体制,对个体经济实现严密管制的时候,我父亲也偷偷种了番薯或者花生类。在小队分得粮食不够的时候,我父亲种的番薯能够弥补靠集体分得口粮不够的缺陷。也因此,在我小时脸上供应最紧张的时候,我家也还是有番薯吃的。番薯虽然有季节性的,一般是秋冬是收获番薯季节。没有番薯当鲜的春夏,是吃晒干的薯片煮成的番薯粄。也因此,我家总是有可以装一百多斤薯片的缸总是满满的。另外在谷仓里面也有几麻袋薯片的。另外,父亲也总是种有不少花生,这些花生,就是有人来了的时候,就到谷仓里面取出几升花生拿出来炒(这个升就是一个容积的单位,大概是相当于 二十公分 高、直径 十二公分 左右的圆柱的体积)。这个炒花生很香,炒花生是需要耐性的慢功夫,急了,锅下骤然大火,就是花生外表完好而里面的肉烧焦不好吃,不够火力,嚼起来不脆也不好吃。我父亲很好客,有人来,就是要超花生或者敬奉酒席款待的。

父亲对于来者都是客,不嫌弃任何人,他对于一般人不愿意收留的乞丐也会让他住下来。我小时候记得很真切的是有一位乞丐,一边乞讨一边卖唱的,父亲留他住了一晚。父亲代客人很热情,在席间总是不停给客人夹菜、不停滴劝酒。父亲每餐都要喝酒,喝的是糯米酿的黄酒。他总是交待我母亲多放酒饼(酒饼是让糯米发发酵的材料)。多放酒饼就意味着酒的度数更高。因为来客中有的感到黄酒不过瘾的,需要喝烧酒,即白酒的。我父亲就保证了家里放着至少有十来斤烧酒的。在席间,父亲也总是劝人家多喝,认为让人家多喝就是热情。也因此,我父亲劝酒的功夫也名声在外,即使是有点酒量的人,比如能够喝半斤八两的,在我父亲的殷切勤款待下,也会喝得酩酊大醉的,甚至出现表明上强撑着说没有醉,没有问题,但走到不远就要呕吐的。在赶集的时候,父亲在豆腐和黄酒摊子上总能够找到他的声影。遇到熟人,他总是能叫上人家跟他一起喝酒,用刚煎热的豆腐下酒。正因为父亲这些款待的开支大,这就是他要额外多挣得这些物质作支撑。比如黄酒,他每年就种植更多的糯米,要保证更多的烧酒就得保证有足够的稻米跟人家换酒。

父亲在其他待人接物上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他尊敬老人,凡是本村或者本宗族中的老人,他都很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单停留在语言上的,他总是逢年过节要给老人一些鸡蛋或者给予一个鸡卵子(这是客家话,鸡卵子是指还没没有生过的蛋的鸡)。对于礼尚往来,他再艰苦也不会出现她给予别人的少于对方给予的。

第三痛,是我作为长子没有给父亲过上好日子

父亲送我读书的声影历历在目。因为我小学毕业恰好是县里面有一个规定,即凡是全县各小学升初中考试第一名的学生都录取到县城中学来读书。我那一届是唯一的一届从小学直接倒县重点中学读书的。因为我老家离县城40多里路。那时候没有象现在这么多车,我家所在的那个镇到县城的班车也只有每天一趟,不容易买上票,要走后门的。因此,父亲和我总是徒步上县城的。因为是早上四点打着手电就出门,不到九点就到了县城,我们是每小时走十里的速度。因为在离县城40多里路地方读书,加上那时候我还12岁,父亲会走路到县城中学来看我。也就是在上午八、九点的时候冷不防他就出现在我的教室门外,在老师的示意下我走出教室。有时候父亲给我一些菜肴,这些菜肴有肥肉煎成的,有鱼肉煎炒成的;有时候给我野猪肉。那时候因为总是在学校天天吃包菜的,吃上父亲送来的菜肴也格外香甜。

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小县城工作,工资没有超过三位数。父亲一样跟上面我说的那样热情好客,我没有给他什么物质资料。倒是他为了张罗我结婚花了一万多元。在我住的70多平方米的套房的时候,我父亲也只是偶尔从小山窝的家上到县城来。

1997年,我卖掉套房,获得二万七千元,用此钱在县城买了块地70多平方米,那时候我们县城就热衷于买块地建所谓的有天有地的房子。我当时建房子就是5000元起步,后来陆陆续续借钱,功花了九万余元。父亲分二次,给了我一万多元支持。现在想来,我工作十年后还要劳累父亲,真是惭愧。这段时间父亲还是跟以前一样勤奋劳作。跟以前一样保证又足够的黄酒或者其他物资待客。

2001年至2004年间,我因为一些原因而产生强烈的动力,即通过艰辛的努力,考取了研究生,在现在工作的城市读研。之所以说艰辛的努力,是因为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10多年了,对英语也大部分忘记了,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是个难关。父亲在我考取要读研究生的时候,他已经65岁了。母亲与我父亲同年。这时候母亲多病,父亲仍然象以前一样维持原来的收入和家庭景象,这就需要更多付出,那几年我感到父亲的白发陡然曾多了不少。

2004年至2006年,我在地级市工作。因为工资每月不到2000元。自己只给了父亲每月300元的生活费用。他是要面子的人,他不甘心在年纪大了的时候就谢客闭门,他坚持要维持那种以前的局面。因此,他仍然耕田,但只耕了原来的面积的一半左右。到了冬季开销多,即人们做好事的多。人们因为我父亲的辈分大,又加上其因为好客的声望,所以人们愿意发请帖给他。

我在地级市工作的时候,我父亲来过一次,他来的原因也是检查一个眼睛,因为眼睛模模糊糊看不清。我带他在市区走了走,父亲对于一个城市的了解就如他在寒风下雨时候看书的兴趣一样浓厚。因为那个地级市有好几座桥,在他的兴趣盎然驱动下,我带他对市区那几座桥都看过,每看一坐桥,他都仔细把玩。回来的路上他还说得出桥的名称来。

我父亲在2006年冬,上坡就喘气,步伐沉重,走得很慢。到医院检查是心脏的问题。那时候他说过一句话我记得真切,他说能到我现在工作的地方走走,特别是要看看我读过书地方就心满意足了。另外一句话,他在住院时候对我说的,他说他这辈子,没有亏欠别人的,别人对他好,是他付出了的。我对父亲的话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我没有让父亲实现要到我工作的、读过书的城市走走的愿望,这种遗憾所造成的情感伤痛仍然在继续。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