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读名著的趣事作文600字
《红楼梦》这本名著书的结构复杂,人物关系更为复杂,对于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读起来当然也会因此闹出很多笑话趣事。
吃完午饭,我坐在椅子上读着《红楼梦》的缩写版。看到“红楼梦”这三个字,我想:为什么不叫“绿楼梦”、“蓝楼梦”呢?作者又为什么给这本书取了这个名字呢?再翻开书的人物介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贾政……我这又奇怪了,“贾宝玉”是假的宝玉么?那林黛玉呢?
我看书有一个习惯,先看了开头的第一章,再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只见《红楼梦》的第一回写到:女娲补天时,落下了一枚灵石,掉进了山涧里,不知过了多少年,灵石变成了一位神瑛侍者。
一天,神瑛侍者路过,将一株即将枯萎的绛珠仙草浇灌泉水,将它救活了。绛珠仙草立志要用一生的眼泪报恩。当神瑛侍者投胎到了凡间,绛珠仙草也投胎到了凡间。神瑛侍者投在了贾府,出生时嘴里含着一作文块宝玉,便取名为“贾宝玉”,绛珠仙草投在了苏州林家,取名林黛玉。
黛玉的母亲正是宝玉父亲的亲妹妹。而宝玉和黛玉就成为了表兄妹。我就想,这书写得一点儿也不科学,婴儿出生时嘴里怎么会含有玉石呢?
我往后又翻了几十页,读到了书中的《葬花词》。原来是宝玉和黛玉吵了一架就要把院里落下的桃花瓣葬在土里,两人还吵架生气,闹出了误会。
后面还写了贾政因宝玉犯错就要打死他。偶尔犯点错误就要打死,这可是犯法的哟。
才看了三个章节,我的问题就那么多,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整本书呢?我端起放在桌上的一杯水,谁知道,因为眼睛一直盯在书上,手一滑,水全都洒在了书上。
得了,水没了,都给书“洗澡”了,书也没了,我也不用继续看了。不过让我庆幸的是,我不用看《红楼梦》了,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幼稚问题了。所以,那杯水浪费得还算值。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印特尔 | 作者年龄 | 12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咸阳最好的私立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7班 |
性格特点 | 善良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剪纸 | 平均成绩 | 106分 |
指导老师 | 沈宅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我读岁月作文600字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读纳兰性德的词总有一丝悲凉,可谁能说不是如此?岁月就在这一宵又一宵中逝去,不留痕迹,除了记忆。
回眸岁月的长河,有许多许多难忘的美。
或许乌云曾经遮住了皎洁的月色,可总会有风,轻轻拉起了乌云的衣角,大地便有了一片迷人的银白。漫步于朦胧月色下,远处飘来缕缕芬芳。“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份宁静,这种幽然,让人沉醉其中。
人生也总会有乌云,可你也不会总是孤独,这岁月的乌云之后才有云开雾散的豁达与明了,那份澄澈,那份纯净,是岁月馈赠的无价之宝。
或许曾经遭受挫折,苦于自己的不幸。“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可岁月是公平的作文,只有尝遍了痛苦,甜才会更加幸福。今年的花儿虽谢了,可花儿在明年依旧灿烂。经历过岁月的苦,才会发现它的美与幸福。
岁月之河上生命之船来往不自息,撑船的人形形色色,各有各的归宿。
有的人被困难与挫折征服,止步不前,永远也无法到达目的地。有的人害怕辛苦,走一段,停一段,渐渐地偏离了目标,在岁月之河上迷失了。可也有人勇往直前,一路上走过了风,经过了雨,可找到了那月色,那甜,那幸福,那许多许多的岁月之美。
每个人的岁月都一样,在付出与收获的交织与缠绕中度过。我读岁月,最终明白,过程才是岁月的真谛,而体验与品味让岁月风情万种;珍惜岁月,就应该珍惜岁月中的每个时刻,无论甘甜还是辛酸,都弥被珍惜。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张光明 | 作者年龄 | 14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大荔同州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三5班 |
性格特点 | 自信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划船 | 平均成绩 | 100分 |
指导老师 | 韩雯雯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3、我读初中作文600字
日子在时间的坐标轴上疾驰而过,职一群又一群鸽子飞过天空。抬起头,已不见了它们的踪影。猛然惊觉,这已是我初中生活的最后两个月了。
将时间的齿轮倒转,过去的一年,所有的事像被曝光的黑白底片,在属于记忆的那块狭小空间里泛着刺目的光,让人铭刻一生。
初三是让人改变的一年。为了体育训练,同学们将热爱的牛仔裤闲置起来,校园里是清一色的运动服;为了提高成绩,同学将休息时间一减再减,将娱乐压缩成一块块压缩饼干。连课间的教室,安安静静……
初三是艰苦的。清晨,我们披着星辉上路,在操场上奔跑,即使双腿灌了铅一般沉重,也不停下前进的脚步。于是在我们坚定响亮的步伐亏损,朝霞洇染了整片天空。太阳也被我们唤醒,赏给我们金色的奖章。最难忘的是冬天的作文早晨,天气是极冷的,做俯卧撑时,手须支在地上,寒冷像无数把利剑从地面射向手心,然后如一张渐渐展开的网,蔓延到全身。手指僵硬了,麻木了,寒冷中因坚持而失去知觉的手,蜷曲着扣住地面,似乎要生长出盘曲的要系向地心深处扎去……
初三是充满希望的。在到达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之前,我们必须加速,加速,在红灯亮起之前,到达胜利的那一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憧憬着,向往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美好生活,同时,我们也在为理想而执着追求着。
回回眸初三,感悟初三,品味初三,原来,初三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它像转瞬即逝的流星,短暂却又璀璨美好,也许,它更像一坛老酒,经过岁月的沉淀,时间的酝酿才能余香袅袅,经久弥醇,在以后的岁月中传递给我永远的温暖。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黄家培 | 作者年龄 | 15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临沭县第一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三5班 |
性格特点 | 无情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摄影 | 平均成绩 | 111分 |
指导老师 | 何嘉杰 | 老师职务 | 任课老师 |
4、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篇一: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正是鲁迅所处的特殊时期造就了这个千古传奇人物。此话固然不错,但如果单单因为时势,那为何那个时代出色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少之又少呢?看来,鲁迅的成名与其个人先进的思想,独特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上颇深的造诣密不可分。
从阿q正传读鲁迅
有人评价说,鲁迅光凭阿q正传一文便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足见此文的价值之高。在我看来,此文的成功之处有这么几点:
成功塑造了处于社会底层,遭人凌辱,却又善于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欺弱怕强,自轻自贱,善于忘却的阿q形象。并成功创造出一个新概念——阿q精神胜利法,此人此法广为流传,在中国影响深远。
小说语言简练,准确,有意蕴。都说鲁迅写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经过六次以上的修改,方将其发表。有此文足见其所以然。小说的人名,地名都是经过作者用心酝酿所得,如:“阿q”,“未庄”等。小说为有力的表达其含义,创造了含义丰富的新词汇,如:“怒目主义”。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到位,故事性强。小说中的语言很多都运用了一语双关,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无穷。
小说由小见大,由小人物,小村庄写出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表现了革命的可能性,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麻木不仁,虚伪不堪,其弱怕强的社会风气,不禁引人深思。单从表面上看,阿q的乐观,也对于现实中的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在精神上处于有利地位提供了参考。
由其文便可知其人。单从阿q一文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推知鲁迅是一个这样的人:
善于观察社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思想先进,超乎当时人们的理解范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家。
文学底蕴深厚。善于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对文字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敢于揭发社会的黑暗。冒着所谓:“文人政客”的魔爪,毅然决然为中华民族开出了“救命药方”。
二、从狂人日记读鲁迅
在此篇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狂眼中的世界,和一个独特的形式——日记形式,再次成功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狂人形象。作为文学巨匠,他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委婉地指出了社会千百年来的病态,批判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戕害。全文末句:“救救孩子……更加流露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一种与生俱来,上至国家层面的正义感,是一种清醒之人,勇敢之人,无惧之人,大气之人才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纵身创百孔,亦要铁血丹青。
鲁迅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读鲁迅的作品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心底的国家意识,危机意识,引起读者由衷的自省,提升其精神高度。
鲁迅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篇二: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中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生物考试时怕遇到混乱的遗传题。数学考试时怕遇到复杂的导数题,而考语文的时候最怕遇见鲁迅先生的阅读理解了。
所以说,怕鲁迅成了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你随意去做一个调查,肯定80%以上的同学都会说害怕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撞见鲁迅的阅读。至于原因,大家都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生涩难懂,有些地方文白夹杂、有些地方用词生僻、有些地方还有“通假字”……
小生读书十余载,与鲁迅先生作品的接触也不算少了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祝福》、《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稍稍地从记忆中整理一下,还真不少。而且他们每每摆放在教材中最显眼的位置。在我的印象中一本语文教材中必须得有一篇鲁迅的文章,否则它就少了一缕“灵魂”,这本教材也变得“轻”了。
与鲁迅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学了那么多篇他的文章,我们会很惧怕他。为什么?究其原因,有两点。一,他的文章中包涵的思想实在是太深刻了,我们这些未经世事,没有人生历练的中学生难得体会。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我们看不到他所看到的,所以我们也很难理解他想说的,他想表达的。记得在初中学语文时。每当要学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给我们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老师会说:“同学们,明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请大家提前做好预习。”我不知那天怎么了,和鲁迅杠上了。我用了整个晚自习读了《孔乙己》三遍之后,开始做教材后面的阅读习题。但我还是做不出。什么“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吧!”明明就是个病句,但它却还要我们分析这个句子。直到有一天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个关于鲁迅的段子,后来我释然了。那个段子这样说的:读书的时候做一篇关于鲁迅的阅读,文章是这样写的“在我的记忆里,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作文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阅读问题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直接写两棵树都是枣树。而要分开写,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呢?”长大之后当了作家我明白了“老子爱怎么写怎么写,你管我!”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依我之见也很有可能是鲁迅先生写出难以理解之句的原因。若是这样,鲁迅先生还是很调皮的。又或者这些句子本没有什么“深意”,但出卷的老师非要说它有非常隐晦的“深意”,然后制成试卷,让学生去猜,而作者很可能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但鲁迅已故,他不可能爬出来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们误会了。”所以出卷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周国平在有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这个观点—作者的作品中的一句无意的话或者一个随意的词语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读者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认真的思考,找到一番能自圆其说的说法后,就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贬低鲁迅,并不是认为他的文章毫无用处。相反的,我认为鲁迅的文章有深度,非常深刻,很有思想的。但这样的文章不是用来考试的,也不是用来让人进入高级学校的门票,它不是用分数来评判的作品,更不是用来发财致富的文章。它是用来唤醒民族尊严的,它是用来抚慰一些伤心的灵魂的,它是用来为苦难的人们那呐喊的旗帜。如今它出现在了应试教育下的试卷的阅读理解中,改卷老师利用者这一点点冰冷的分数来评判青年们对民族之魂的理解,这时对鲁迅作品的侮辱!这是对鲁迅文章的玷污!
倘若鲁迅在泉下有知的话,看到如今这类的社会现象,又要写出一篇深刻“难懂”的文章了。
【篇三: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先生,你用你黑色的双眸窥破黑暗,用坚强的笔杆撑起民族的脊梁,用深刻的笔调撕破虚糜的现实和历史,洞开未来。你是民族魂。
读《狂人日记》,疯人呓语道出吃人真相。用病态的人反映病态的现实。在病态的现实面前,你看着不济的国家,无知的、被禁锢的、心甘情愿接受迫害的大众痛惜不已。你能如何?区区一个人能改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吗?开始你学医,希望治好国人的生理之疾;后来你毅然弃医从文,只因为开化当时愚昧的民众。你试着用纸笔开出拯救民族危亡的药方!力挽狂澜!
病的人太多了,不病的人太少了;病的太久了,治愈的时间太少了。寡不敌众。你以冷峻的眼光蠡测病情、用尖锐的笔调把病情公之于众。可又不能过分直白,因为有太多的人要利用世人的病啊。于是讽刺、反语是你常用的利器。
狂人病了么,怕鲁迅就是那狂人罢。怕那群革命人士就是一群中国的狂人。他们要叫国人睁开那双迷蒙的病眼,看看落后的国家。
你是在那个时代才能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然而,哪个时代不需要你这样的民族魂呢?
【篇四: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说实在话,自打从初中接触到鲁迅的作品,我对于他本人就不抱太大喜感,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用某位仁兄的话来说他就是为了坑害后面无数代中学生而创作的。
鲁迅的文章长且堵,长并不是指它的篇幅长,而是要读懂它耗费的时间长,至于要读透那就更不是靠时间说了算的。堵是指它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偏差,于我们看来是不符合逻辑的事件,在他那个年代却是顺理成章的。语言风格和构句方式也很传统,作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时期的作品,使得我们难以读懂它,甚至读通它。再加上初中老师对鲁迅文章的“解读”,可以说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曾经有人问起我初中语文学到了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了他是“鲁迅”。原因很简单,作为中学教材中的常客,鲁迅在很多版面上都留下了足迹,而旁边是一堆老师分析的“标准”的解读,我们只能被动地“理解”鲁迅的文字表达了什么,象征着什么。而至于鲁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写,他这样写于他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我认知的改变是从前两天肖老师发的两张《阿q正传》的试卷开始的,也可以说直到两天前我才真正地接触到了鲁迅。肖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没有开始讲解,只是让我们看。刚涉猎这篇文章时就被阿q深深地吸引住了,看是觉得阿q很可笑,一直看到结尾便发现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通俗易懂,较鲁迅其他文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没见老师喊我们停就继续看,总共看了三遍,渐渐理解到其中的韵味,觉得阿q其实很可怜的,到最后才觉得他是可悲的,整篇文章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也是可悲的。接下来听了同学们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讨论和老师黑板上的总结,对于阿q又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真心觉得鲁迅这人不简单。
又回想起以前学过的文章《药》《狂人日记》《祝福》中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的华老栓,提防着人吃人的狂人,嘴里不断念叨着:‘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就是时代的代表,是那个年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写照。鲁迅的笔杆直且硬,是注入了最真实而沉重的灵魂的。他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家和文学家,他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是另一个时代的开拓者。
5、我读名著小论文高中作文
【篇一:宋江为什么能做老大?】
及时雨宋江,在书中所写他生的面黑,身材矮小,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也因此得绰号“黑宋江”。
在冷兵器时代,想宋江这样身材矮小的人战斗力不会太高,宋江本身也武艺平平。从这个角度来说,宋江并不是一个强者。相反,像武松林冲等梁山好汉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在冷兵器时代是让人崇拜的,是当之无愧的强者。在晁盖死后,并不是“强者”们做梁山头领,而是“弱者”宋江坐了梁山第一把交椅。那为什么宋江能够做老大?
第一,宋江身上的优秀品质让梁山众多好汉佩服。一方面,宋江又被叫做“孝义黑三郎”,他对待父母非常讲究孝道。他怒杀阎婆惜后在外躲避官府的追缉,并且收拢九位好汉准备一起投奔梁山。就在这时,宋太公因为思念儿子,一封家书骗宋江自己逝世,让他回家守丧。宋江可是被当地官府通缉的杀人犯啊,如果此时回家风险可想而知。并且如果宋江一走,剩下的好汉也恐怕马上无法上梁山,也会让梁山上的好汉寒心。可宋江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家为父亲守丧。我们能够看出宋江对父母的孝心,也不枉被称作“孝义黑三郎”。另一方面,宋江仗义疏财。说仗义,最典型的想必就是宋江冒着危险私放晁天王。这为他上梁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说疏财,“他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的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终日追陪”,“端的是婚活,视金似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托”。书中描写了很多他疏财的的例子,他因此结交下江湖上形形色色的人。
第二,宋江收服小弟的功夫也是别人所赶不上的。梁山人一百单八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宋江带上山的。他收拢人才的能力可见一斑,所以梁山上有很多他的小弟。宋江身材矮小,武艺平平,就更需要有能力的人的支持。让我不禁想起武松拜宋江为义兄,与其说武松真心爱戴宋江,不如说是宋江收服小弟的功夫了得。先是“弟兄之情,取了些银两,赶到庄门前”,接着又“我送兄弟一程”,这一程可就漫长了,武松一再请宋江止步回去,宋江一直坚持“何妨再送几步”,“容我再走几步”。武松也是个聪明人,知道宋江一再送自己的目的,于是“哥哥不弃武二时,就此受武二四拜,拜为义兄。”宋江这才大喜,又取十两银子赠与武松。而且宋江平时用心加用钱结交了许多江湖义士,上梁山后让很多人愿意追随于他。宋江收服小弟的功夫真是让别人望尘莫及,这大概是老大的特殊技能吧。
第三,宋江是个非常有谋略的人。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让人对他心服口服,“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的童谣,石碣文书蝌蚪文排梁山座次,都是宋江的杰作。利用宗教鬼神来加强管理统治,确实是很有谋略。他初上梁山,做了二把手,他知道二把手与一把手的冲突,带领人马到处攻城掠地,这么一来,既避免了与晁天王的冲突,又让他的名字在江湖上人尽皆知。可谓是一举两得。我想倘若换做李逵,是断断不会有如此谋略,是做不出这些事的。
第四,宋江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尽管晁盖不愿接受招安,但他仍心存招安的念想。事实上梁山的出路就是接受招安,可在当时梁山如此鼎盛的情况下,他没有被冲昏头脑,能为梁山的长远做打算,居安思危,坚持接受招安。我着实佩服宋江这一点。如此深谋远虑,是老大所必须具备的。
第五,宋江在江湖上的影响力是非常人可比的。他通过仗义疏财,在上梁山之前就在江湖上很有名气。上梁山后又四处攻城掠地,在江湖上的影响力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让他做梁山老大,是让众人心服口服的,也提高了梁山的影响力。
即使宋江不如吴用那般足智多谋,不如林冲武松那般武艺高强,不如柴进那般家财万贯,感觉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可他却仗义孝顺,有远见,有谋略,能收拢别人为自己所用,可见宋江确实不是一个普通的人。
试问,如果宋江不当梁山的老大,又有谁能担当的起呢?
【篇二:梁山剩余人员名单给我们的思考】
梁山英雄一百零八位,哪个不是好汉,为什么有的人能安享晚年,有的人却不得善终?
纵览水浒,梁山上可谓汇集了大宋诸多人才,一个个都有血有肉,绝非普通“农民”,所谓农民起义也不过是个噱头罢了。但既然都不是普通人,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却差的这般大?
首先,便要从这性情上看。看似鲁莽只有蛮力的武松,在我看来,却是个绝顶聪明,至情至性的人。哥哥武大郎被潘金莲、西门庆杀害,得知真相的他为兄报仇之后却主动投案自首,被发配孟州牢城。在安平寨牢营,结识了金眼彪施恩,为替施恩夺回店铺,却在最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做官,远离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乐得最后一身自在。由此可见,武松的绝不是个只会打虎的莽夫,正如一句话所说“知世故却不世故”,他将这一切都看的清清楚楚,却不愿去争抢,安安静静的,最终才能得以成佛坐化。
同样拥有高超的武技,而那林冲,曾是八十万禁军统领,可谓是威风一时,人人敬佩的林大镖头,却在封建压迫下为了安定的生活而向其屈服,软弱但又鲁莽,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一生都活怨恨与报仇当中,最终都无法解脱,在痛苦和遗憾中死去,如此的一个英才,就这么了此一生,虽让人觉得有些可惜,但更多的却是可怜又可恨。
再看那顾大嫂,那可为人情练达,她深知自己现在所做的是什么,十分懂得如何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力度,否则也不会能在梁山与朝廷的这场激烈战争中,终能全身而退,与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再看那晁盖死后的梁山“一把手”宋江急于收买人心,将自己的山头派系发展壮大扩大自己的势力,急于让朝廷看到自己的实力,作为梁山最想做官的人,他更是急于被招安,最终却只是落得个惨死,其实在歌词中也有说过“只不过是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他做了这么多,不过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怎么争抢又有何用,真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
再者,便要从这每人的经历上看。林冲妻子因为长相貌美,被一个县官看上还调戏她,为了抢走林冲的妻子,那人甚至设计圈套,让林冲买了刀,擅闯禁地,终于被被发配边疆,林冲最初还没有那么大的造反的心,而火烧草料场却最终将他逼上梁山,他是那样的不甘心,自然做什么事都会多几分冲动,即使在招安后,也因抑郁患上中风,不久便病逝,其实和林冲只是其中一个,梁山的诸多好汉中和他一样一样被逼上梁山的人有太多太多,他们往往只想着自己的仇恨与不甘,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一百零八将所剩无几的重要的原因了。有时候,我们也应该放宽些心,不要总是被过去所困扰,沉浸在过去的消极情绪中,看不见光明的前路,渐渐迷失了自己。
最后,便是每个人的技能了。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勇冠三军,不如一技在身”,梁山不缺身材强壮的人,也不缺武力高强的人,但有一技之长的却并不多见,而最后能活下来,并且真的得以“招安”得以安享晚年的却正是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不论是最后做兵符印信总管的石匠金大坚,还是做御前太医的神医安道全,又或是马房总管的兽医皇甫端,再或者是做将军的炮手凌振,哪一个不是有一技之长才得以在这官民之战中得以幸存下来的?在众人都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只有有能够实用的技能的人才活了下来的,可见身怀一技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学生而言,不论是知识还是技术,毕竟学到了都是自己的,无论是为了以后的职业生涯或是生活,与其花费在电脑游戏中,有时间不如去多学些东西,为为自己随时都留有一条退路。
梁山剩余人员名单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习惯决定性格,一个好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大方向,奠定了生活的基调;在遇到不忿之事时尽快走出消极情绪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继续生活;几个过人的技能,无论何时,都是生存的必备法宝,即使你不想干一件大事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技能,却也是足以让我们比别人多一些生存的机会。
【篇三:白秀英和李师师作文】
古代的“二奶”和现代的“情妇”意思相近,大多数都是指那些为了金钱地位,出卖自己,甘愿寄人篱下,看别人眼色行事的人。虽然如此,但“二奶”也不仅有李师师这样成功的,也有水浒白秀英这样失败的。
白秀英是一名妓女,曲儿唱得特别好,且样貌也属于佼佼者,可谓是色艺双绝。但她的性格注定她没有好下场。
白秀英是从东京来郓城捞世界的,相貌突出,“樱桃口杏脸桃腮,杨柳腰兰心蕙性”。技艺高超“舞态蹁跹,影似花间凤转。腔依古调,音出天然。舞回明月坠秦楼,歌遏行云遮楚馆。高低紧慢,按宫商吐雪喷珠;轻重疾徐,依格范铿金戛玉。笛吹紫竹翩翩锦,板拍红牙字字新”。因此她深受当地人的欢迎,也因此她傍上了新任知县,成为了新人知县的二奶。也许因为来郓城时间太短,她和当地知县的亲密关系还不被很多人知道,因此不识泰山的雷横一不小心触了霉头。白秀英唱完后讨大家的赏钱,坐在上等包厢的雷横忘了带钱。雷横不识庐山真面貌可以理解,你白秀英只要暗示一下,雷都头不仅明天会补钱,也许还会派人来给你护场子。可白秀英这位京都女子自以为有和县令的关系,狂得不得了。她和自己的父亲白玉乔一唱一和讽刺雷横。特别是白玉乔以京城来的人口吻说:“我儿,你自没眼,不看城里人村里人”。当别人说这是雷都头时,白玉乔还辱骂道“只怕是驴筋头。”堂堂的都头大人哪受过这样的侮辱?打他一拳是自然的。
可挨了打的白秀英还不吸取教训。雷横知道她的身份后大约会上们负荆请罪,赔上银子,你就坡下驴给个面子,雷都头就会成为你在郓城的保镖。可她因为有大靠山,告了恶状让县令枷了雷横,而且枷在她经营的勾栏面前示众,还让其他的公人及原来雷横的部下或同事打雷横,并且与雷横的母亲先是展开激烈的口水大战,后又大打出手。雷横本是大孝之人,怎么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母亲让人侮辱让人打呢,一时怒从心发,扯起枷来,照着白秀英脑盖上打了下来。那一枷那一枷梢打个正着,劈开了脑盖,扑地倒了。最后那白秀英被打的脑浆迸流,眼珠突出,动弹不得。而这个县官也是糊涂至极,刚上任不久,脚跟还没站稳,就为了自己出身贫贱的二奶如此得罪手下的众多干部,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得不偿失。
由此看来,性格决定命运,白秀英嚣张跋扈、喜欢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性格导致了她惨死的悲剧。很好的验证了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
而同是妓女的李师师结局却截然不同。她不仅得到天下第一人道君皇帝宋徽宗的青睐,还将梁山的人弄得团团转,赚了他们一大笔银子,让他们出了银子还对自己感激涕零。
李师师容貌似海棠滋晓露,腰肢如杨柳袅东风,浑如阆苑琼姬,绝胜桂宫仙子。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有精湛的歌舞技艺,这使得宋徽宗一见倾心,对她宠爱有加。按理说她可以借此张狂、蛮横,但是她没有,依然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想必这就是高出白秀英一等的原因。
有一次梁山闹东京,李师师明知是谁,却没有告发,且面对他们,她没有歧视和胆怯之心。作文听了燕青的一席话,她还为他们打抱不平,可见她是个有见识有义气的人。
随后她向皇上引荐燕青,让皇帝知道宋江真心想招安一事。如果没有李师师在其中牵线搭桥,梁山一干人就不可能被招安,宋江的愿望也不可能这么快就实现。对于招安一事,李师师功不可没。
李师师很好的交际手腕,高雅多才,侠肝义胆,美貌聪慧等特点使她在水浒中树立了一个好形象。
由此看来,“二奶”也不是好当的。这也告诉我们,女人不能空有美貌而无头脑。要有基本的交际手腕,要懂得人情世故,要有自己的思想,举止要大方。千万不能像白秀英一样,嚣张跋扈、得意忘形,不能给几分颜色就开染坊。要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话不能说的太绝,事不能做的太狠,凡事要给自己留点余地。
【篇四:水浒女性悲剧命运探讨】
《水浒传》中,女性的命运多为悲剧。以阎婆惜、潘金莲、白秀英为代表的女性,她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出身贫贱,死于残杀。也许施耐庵先生在感情上曾受到过女性的伤害吧,所以在他的笔下,女性的命运是如此悲惨。但也深刻的反映了北宋年间,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低下,女性的生活处境是多么的黑暗。
阎婆惜因威胁宋江,被宋江一怒之下杀害。但见她“紧闭星眸,直挺挺尸横席上;半开檀口,湿津津头落枕边。”潘金莲偷情杀夫,被武松割头取心。白秀英因与雷母大打出手,被雷横劈开脑盖,打得脑浆迸流。她们被残忍的杀害,甚至身首异处。可见,当时女性的命运从来没有真正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她们或许因犯了一个错误,就为此搭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不禁感到疑惑:难道女人天生就有错吗?她们担负着繁衍生息,养儿育女的重任,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她们的生命非但没有得到过尊重,反而被任意的残杀。这究竟是为什么?
《水浒传》中所讲述的女性的悲剧命运只不过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纵观历史,从古至今,实际上就是“男尊女卑”社会的延续。多少年来,女性遭受着不公的待遇。她们被视为红颜祸水,任意屠杀;被视为天生的奴隶,任凭使唤;被作为国与国之间的货品,肆意交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女性的自身条件不如男性占据优势,于是成为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对象。她们被迫遵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婚后从夫,夫死从子。”被封建礼教禁锢了自由、权利、地位,成了封建礼教与制度的牺牲品。她们的一生都是在服务男人,听从男人,在男人的庇护下生存,在男人的背弃中消毁……《诗经》有云:“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失,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深刻的反映了女性的生活处境。
元朝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深刻的反映了女性的悲惨命运。窦娥的父亲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以放高利贷为生的蔡婆的债便把7岁的窦娥送与蔡婆为童养媳。窦娥17岁成婚,但不到两年丈夫就因病去世。守寡的窦娥只得与蔡婆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逼窦娥嫁给他,不料却将自己的父亲毒死。他嫁祸窦娥,告到官府。贪官桃杌将窦娥屈打成招,问成死罪,最后窦娥惨死于刀下。
名妓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便日积月累地积攒了一个百宝箱。经过长期的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望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父所容,便与杜十娘泛舟吴越。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的美貌,心生贪慕,就趁与李甲饮酒之机,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杜十娘知道自己被卖弄,万念俱灰。她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然后在交易之时打开百宝箱,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抱箱投江而死。杜十娘的悲惨遭遇是女性追求爱情悲惨命运的写照。
封建社会中的“男尊女卑”像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着中国几千年。即使是在倡导“男女平等”的今天,个别地方也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阴影。高职招聘中,男性的录用率明显高于女性,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人们仍然喜欢生男孩,因为封建的思想已经渗入了他们的灵魂,他们始终认为只有男孩才能担当继承家业的重任,养个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这种想法真是荒谬可笑,但实际上就是存在,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水浒传》看似是一本记录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但是其中却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人生真谛,它从一个方面深刻的反映了古代女性的悲惨命运,给人们深深的启迪。教会我们看待社会的独到眼光,让我们在文字中体会成长,感悟人生。
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世界的“文明之邦”,我认为只有改变“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真正实现“男女平等”,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