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怎样地行走读后感_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1、时间怎样地行走读后感

时间怎样地行走读后感(一)

人生是张单程票,短暂而又急促;人生是张单程票,路途上有喜又有悲;人生是张单程票,一旦踏上了,绝不可能返程!

人生仅仅是一条有长度的线段,没有特殊的情况,每个人的线段长度都是差不多的。而为什么到头来,有的人有所作为,成就了一番事业。而有的人却依旧那样碌碌无为?原因很简单,每时每刻,人的线段都在缩短,而就是前者充分利用了他这仅有的线段,使这缩短的线段换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里的精神财富,就可以使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看到这旅途中,两边的美好景色!

文章的作者开始认为认为,钟表就是时间的代表,虽然说得没错。但我却认为不仅仅是这样:时间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宝贵财富。有了它,人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人身的辉煌。

当我们发现自己手中的时间所剩无几时,回头看看,才发现:以前的时候,自己的这些“财富”没有真正体现它们的价值,而是自己用它们换来了那所谓的快乐。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专心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时,时间过得飞快,形似流水,影似飞箭。而让你什么都不做时,哪怕是让你等仅仅的一分钟,你也会认为时间过得为什么这么慢,并且一遍遍的问到时见了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你专心做事时,内心变得充实,哪怕你干上几个小时,也会觉得就像过了一分钟。而什么也不做,这样会使人的精神空虚,使人碌碌无为。

记得小时候,盼望着长大,可是妈妈总说长大了不是很好,但我一直对他充满憧憬。而现在,我我是一名初中生了,才觉得以前的时光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怀恋!可现在,我并没有感到痛苦,而是更加觉得生活充实了,有趣了。我依然对未来充满着那美好的向往。

所以,趁着我们正值青春时节,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就让我们用这有限的青春,去换取那无限的知识吧,不要给我们的人生,留下遗憾。当我们蓦然回首时,能毫不犹豫地对自己说:“人生是多么的美好!”

时间怎样地行走读后感(二)

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时间如谢了的花儿,开不出往日的风采。读了迟子建的《时间该怎样地行走》令我感触万千,时光总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走了。

本文以钟表为线索,作者以成长记录的方式,()从儿时到长大成人的不同时候,最终真正领悟了时间——挂钟上的时间和手表里的时间只是时间的一个表象而已,它存在于更丰富的生活中。

时间可以让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可以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染上锈迹,可以让老屋驼了背,可以把我们至爱的东西悄无声息地带走,作者也在时间中寻到了一丝银发……本文虽然没有说,时间苦短,好好珍惜呀!但文中的哪件事例没说明时间的速度之快?墙上的“滴答”之声,天色的万千变幻……无不说明时间正在身边流逝!

郭沫若曾说过:时间就是速度,就是力量。是啊!时间快得难以想象,它会在我们没做完某件事时便悄悄地溜走了。我们无法改变时间,而时间对于正处此年龄的人们无比重要,所以,我想呼吁同龄人们,珍惜宝贵时间,莫让美好的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2、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一)

近几天一直都在看这本书,看后有很大的感受。这个女子的经历也是不一般的。巴格达战争中第一个采访到逃出者的记者。真的很了不起,她的书写的很生活话,字字都写进了我的心里,她的关于爱情,爱情应该是让人变得美丽生动,变的充满灵感的东西。而美满的婚姻,两个人应该不单单是情人,更应该是心灵的知己。

她相信爱情应该是平等的,在爱情面前并没有高和低的分别。我所了解的爱情都是源于电视上看到的,最喜欢韩剧中凄美的爱情。让人千回百转,牵肠挂肚,泪流满面。爱情究竟是什么,我还没有亲身体验过,有朋友说大学里不找个男朋友,骗我的吧,真是白经过大学生活了。我却回答说:刻意的寻找,反而什么都找不到,我想我的爱情就在某个地方等待着我,只是我还没有到达,他还没有出现。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二)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三)

这个周末原本是计划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泰囧》,但12月份的持续加班和极度的用脑思考,让我觉得在这么冷的冰雪天气,窝在家里看书会是比外出看电影一种更不错的选择。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书,我决定还是选择一种不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述事型的书来消磨时间,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成为了我的首选。我喜欢看人物传记,特别是人物亲自写的传记,因为会比别人的写少一些杜撰,多一些真实。人物传记可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优秀名人的成名之路都是从普通的工作做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达到梦想。我们不仅要关注这些名人的成功,更要关注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因为每个人的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我们能学习他们优良品质,生活态度,职业素养。

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剪着简洁短发,穿得很休闲随意,虽然不漂亮,但光彩照人,能一下子吸引住你的女人,就是闾丘露薇本人。凤凰卫视著名记者,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被誉为“战地玫瑰”。

看了传记之后我对闾丘露薇成名做了以下几点的总结:首先肯定是她的职业技能非常优秀,出色的完成了本职的工作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其次是她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时刻准备着。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漂亮的外表而否定自己成为一个站在镜头前的记者,也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人,而放弃去巴格达战争做现场报道想法。而是做好一切的准备,为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个任务,从而为大家所关注所喜爱。当然,所有的这些前提的前提,她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自信。

书的一开始就带着我思考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如果在过去问我这个问题,我真的没有办法给出肯定的回复,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以前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在按部就班的过着,走到哪就是哪。还有一点就是不够自信吧,不相信自己能获得自己渴望的那种生活,不自信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去为之努力过。但是,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也经过很多的尝试,很多的失败,我渐渐也知道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就像书中说的,人生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按照当时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情况来做选择。人是需要在不断尝试之后,才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及到底要什么。

闾丘露薇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虽然是名校毕业,但刚毕业的时候也并没有获得一份与专业相关,或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做过推销前台行政之类现在的大学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从上海到深圳,再从深圳到香港,换过六七份的工作,直到凤凰卫视成为一名记者。她也是在不断的寻觅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刚毕业的那些年,她肯定也不能料想到现在的她。虽然她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但环境所迫,生存下来才有机会成就梦想。我也特别不赞成有些人因为一时的梦想没达到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很多的时候,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一些事情就是做不到,那是因为机缘还没有到,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

从高中开始接触计算机,我一直从内心深处排斥它,因为不断有人告诉我,计算机不适合女孩子,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的。我已经选择了这个专业,我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我很肯定的告诉我自己,我一定不会从事技术的工作。大学毕业那年,从长沙到温州,从温州到广州,从广州再回长沙,我都确确实实没有从事技术的工作。()当过培训老师,做过外贸,做过行政,还曾经饱满激情的做过销售。但是兜兜转转来到北京,我最终还是做了技术,而且我发现自己竟然对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现在再也不敢轻易地给自己下定论我不合适什么,也许只有当我老去的那一刻我能才肯定的说,我不适合。

相信缘分,有一个好处,不会那样地执著,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因为懂得,一个人不能够控制许多事情,甚至自己未来到底会在哪个城市生活,其实也未必在自己的掌控之内。计划赶不上变化,随遇而安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一种镇定和淡定。

对自己的动摇缘自对自己的不自信,但自信不是生来就有,一个人建立自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真正皓齿就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炼,需要体验自然而然得到的东西。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真正的自信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无意中散发出来的。尽管现在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多人跟我说女孩子不适合做技术,但是我不会再动摇,或许我现在的能力还不够去证明什么,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会有明朗的一天,得到大家的认可。

有时候特别羡慕一些人,但我对自己说,总有一天,我会褪去无知和羞怯,和她们一样自信满满的在那里谈笑风生。当年的她们也一定拘谨忐忑过,只不过因为经历得多了,习惯了,所以已经可以应付自如了。其实,谁都有一个过程,只不过是尽早和长短而已。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表现在什么都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自己不懂的东西了。一个人懂的东西越少,看到的东西越少,往往容易自我膨胀。反而看的多了,懂的东西多的人,更加谦虚。他们清楚自己的能力,清楚自己的定位,更加愿意去学习和接受新的东西,让自己保持进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信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年代。因为我们的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多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如何应对和适应变化的出现。任何时候开始学习,都不会嫌太晚,而且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才会产生对自己有帮助的效果,这样的效果不在于是否拿到一个文凭或者学位,而在于能不能帮助自己在工作,做人这些问题上获得进步。其实,学习,应该是一个相当享受的过程,而享受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期待。一个懂得思考,如何学习的人,自然有能力和世界相处,自然会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3、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读后感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风病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1997年,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4、《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一)

“先把爱放到一边,去了解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对日本人来说有的恐怕只是恨意,但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日本呢?真如岩松所说,放下爱恨,行走在爱恨之外,多去了解,那么中日关系又岂能没有改善的时候呢?

当然,人生亦是如此!人们往往会被曾经的埋藏在心底恨意所干扰,如此你便会被情绪左右,便不能真正的了解眼前的事,不能真正的看清眼前的人!此时,不妨先放下那所谓的爱恨,去了解,去熟悉,也唯有如此你才能坦然处理,欣然面对!

当然,从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得到,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角度是不正确的!他们在有意的掩盖自己父辈祖辈曾经犯下的错!现实社会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掩饰我们的不足!其实这是很愚蠢也是很不正确的做法,不管怎样,事情就是那样,已经发生了,你的不足就是不足,你的错就是你的错误,你永远掩饰不了!你要做的是勇敢的正确面对它,处理它,唯有如此你才更上一层楼!

这书中也介绍了不少日本比较领先的地方!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不能因为我们痛恨日本就抵制日本的一切东西!这是不理性的也是不正确的!比如说日本民众的环保意识,比如日本动漫界人物对工作的认真,严谨,热爱!这些是我们所不足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这样才能向强国更进一步!才能让我国发展的更好!

说完这本书,再说说作者!岩松,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在中国人最痛恨日本的时候!敢于走向日本,敢于接触日本,了解日本,而后介绍给国人!这种敢于迈出第一步的人,这种勇敢的精神恐怕也值得你我钦佩!另外,作为国人,岩松又何尝不痛恨日本,但整本书中的言语却丝毫不偏激,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视角,平实,客观的态度,介绍日本!这种情怀又岂能不令我们心生敬意呢?

岩松的人,话,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管对手与我们有着怎样的情结,有着多少恩怨,不管你多么的讨厌亦或是多么憎恨你的对手,在此之前,请把爱恨放到一边,多去了解,用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如此你的人生之境便会到达更高的层次!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二)

把白岩松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看完了,作为一本电视节目的文字版,图文并茂,读起来不枯燥,文字也浅显易懂,不费神,很适合现在的自己阅读。

在序里,白岩松写了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现在的政治局面,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中日双方这几年的关系等等,说实话不太看得懂,不过大概明白了为什么07年就做的电视节目,要到14年又重新做一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方,同时也了解自己。这既是一次节目的记录,也是一次认识日本的旅程。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上一个星期的刚刚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没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结束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日本,我们总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比如文字,比如建筑,比如唐诗和宋词。同样在日本,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日本当代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如动漫,比如时尚,比如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当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吗?回答是否定的,这个答案并不让人愉快。我们的确该底下头来仔细的想一想。”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读后感(三)

《行走在爱与恨之间》,是我阅读的白岩松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岩松看日本》系列节目的文字版本,时隔七年,再版。2007年我正处于大学阶段,对于这些政治经济什么的,总是没有太大的兴趣,而现在,慢慢地开始接触,接触中总会产生些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方面的日本,同时也看到了亟待发展的中国。

书里分了好多章节,分别介绍了对日本的初印象,靖国神社、和平博物馆等,还有对日本政界、财经界、影视界、文化界、音乐界等代表人物的采访。但让我印象深刻却不是这些,是那里的国民意识,有许多值得探讨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是防灾。日本作为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防灾的意识无可厚非,并不惊讶。但想到之前才发生的长江沉船事件,又觉得灾难的不可预见性,让人害怕。有一个细节很特别,在东京市,“区”的概念要比北京小的多,但每个区都建立了防灾教育和体验项目,重点对未成年人进行灾前预防训练,且一些学校就被设为周边的第一避难所,并设有专门放置防灾资材的铁皮房子。特别的不是这些,而是每一个铁皮房子里存放的给予人民生存保障的食品保质期是5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习时让们吃掉,所以不会浪费。就是这样常态化的管理,才让幼小的孩子都能不惧怕灾难的突然来临,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应对灾难的逃生技能。而我们呢?

其次是日本的环保。舞洲垃圾处理工厂外形五颜六色,像个大型的儿童乐园,十分干净,不是印象中的垃圾堆埋区那种又脏又臭的样子。许多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介绍环保知识的大屏幕、科普观摩走廊,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流程,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真的非常懂得“一切从娃娃抓起”。变废为宝,让这个自负盈亏的大房子在投资巨大的情况下,既能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100%的无害化处理,居然还能保持略有盈利,这才是“双赢”。我们也开始有了垃圾分类的认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筒已经在大街小巷遍布开来,但是有几个是能真正按着分类正确投放的。细致的垃圾分类箱分为许多,有投入垃圾塑料瓶的,有投入新闻报纸杂志的,有厨余垃圾的,有回收电池的,细致的垃圾分类可以分到17类。不同的类别分期分时收集,给每个家庭逐步养成习惯,这个过程或许会非常漫长,但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细致的分类,可以减少多少人工分类的时间,我们不会再在微博上看见环卫工人满是伤痕的双手,不再担心会有垃圾桶里的玻璃碎片划伤他们。环保,该是全民的环保。

我很感谢这本书,感谢白岩松以及他的同事们,给我们一个极难得的机会了解日本。透过他的语言,摄像,照片,我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宛如近在眼前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侧面。这不单是了解一个国家那么简单,正如书里所说,它是一面镜子,通过日本来照照我们自己。()

白岩松说,我更愿意相信,先把爱恨放到一边,去了解是最好的一个选择,了解的多了,一切皆有可能。中国人对日本人总怀有着爱恨杂交的情绪。

通过这本书,看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了解到什么,并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这样我们既不会盲目自大,也不会盲目自卑。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吸取并把有益之处及时运用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