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是怎么练成的?_最可怕的是牛人还那么努力

1、牛人是怎么练成的?

牛人是怎么练成的?

文/灰原飘飘

班上有一个同学,刚上大学那会,看不大出来有什么特别,大家都一样,什么都新鲜,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里也开始出现层次感了,有的同学沉下去了,而有的同学,却浮起来了,他,应该是冒的最快,也最高的一个了。现在,我已经认为我,以及班里的很多同学,和他已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大学三年中,他一直在积累,从最开始的在编程方面初露端倪,频繁的和老师讨论大家都听不懂的话题,到后来的参与老师所建议的各个项目的实践,(一般老师所建议的大家有兴趣就去干的事都是被大多数人当成耳边风的),到后来二学位的选修,到后来数学建模比赛的历练,到后来srtp的参与实践,到现在……从大三上起,他就明显的与我们这些虾米们不一样了。能够独挡一面,和老师讨论精深的学问,说出自己的有建设性的见解。也就是说,在这个行业里,他已经是门内人了,相对的,我们还只是门外汉,或是在门口晃悠的闲散人士。

是什么让他与我们不一样,同样的来到这所学校,同样的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吃着同样的饭,睡在同一个宿舍里,他在上升,而我们却在下沉。也许很多人认为,大学是享受,逍遥的日子,是充满了爱情与游戏的甜蜜芳香的日子。有时候,我觉得的我们是被那些青春偶像剧毒害的一代。( 俞敏洪)年轻……其实离享受很远。爱情也远非电视剧的描述的那样美好浪漫。在校园里,我的身边常常走过牵手的情侣,他们看不出有多么的亲密,通常也不怎么说话,只是默默的走过,就是说,也是一些很生活的话题。在他们身上,我一点浪漫的感觉也找不到,同样也是处在青春飞扬的年代,可是,看不到激情。这就是生活,现实的生活。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激情只出现在某个短暂的时候。大学里,正常在干的事只有学习。只有学习之余的娱乐才叫做真正的娱乐,只有明白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理想,浪漫,与美好。(书呆子不在其列)。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只在于你对自己的定位,你是怎么把握自己的。我的那位同学并没有因为学习放弃什么,该玩的还是玩,有了一堆的朋友,篮球也长进很多,还在一个文学社混的很high。但是,关键是他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一个人在任何时候,有些东西都是不能放弃的,不要干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知识,经验,能力都是需要积累的。任何时候都在充实自己,生活才能积极,人才不会陷入无所事事的空虚当中。

牛人也是用时间沉淀出来的,没有人一出生就牛,这样的人往往很快就不牛了。这两看天我的牛人同学做的一个东西,居然很难惊讶的发现了不少错误,设计稿质量也不是很高的说,因为设计不是牛人的强项,牛人三年的时间大多花在编程上了。时间积淀出的是他的编程能力,而在其他方面,他依然是个平凡人。但是,怕就怕有人在所有方面都是平凡人,像我这样,一个真正的平凡人,只能成为历史大道上很多的铺路石中的一个,无声无息,从生到死。

好了,别把大学不当会回事,大学本没有错,就怕我的明白得太晚!

2、最可怕的是牛人还那么努力

最可怕的是牛人还那么努力

最可怕的是牛人还那么努力!life is tough。当我们坐井观天的时候,殊不知其实我们离别人的距离还有很远。

刚刚来北京的时候,对北京人有一个特别不满的印象,就是觉得他们好像除了清华北大,看其他学校都像是看二本。虽然厦门大学在福建那里算是翘首,在北京这边基本上不怎么对他们的口味。可能人越是身在异乡越爱国(校),遇到这类事情总觉得特别愤怒。但是今天也算是从某个程度上,看到了北方高校的水平,我想,我们的差距确实存在。

上这个班的时候,基本上只有40人左右,除了厦门大学法学院的人,其它基本上的都是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法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一个姑娘坐在我后面,桌子上平摊了4份法学案例,分别是日文、英文、法文、德文。她告诉我,这是他们法学院的老师布置的案例题,要看,要做的(我想,她基本上应该是懂这四门语言的)。一问,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再一问,原来是大一的。

吃饭的时候聊起来各个学校的趣事,她除了说起何炅何老师其实不是阿拉伯语的教授,而是辅导员的时候,我惊愕了半天。更让我惊愕的一点就是她说,北外的食堂,你一进去,说什么语言的都有,大部分人都在苦读外语。我一想,我每次进食堂的时候,除了考试周,一般好像不是吃饭的人,就是各类活动讨论的人,这种场面,真得有一天亲自去北外看看。

后面坐了两个姑娘,一个北外,一个人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清华的男生。人大那个姑娘对jessup(国际模拟法庭辩论赛)甚是感兴趣,今年北大和人大的战绩都不错,她就聊的比较哈皮。

除此之外,聊起来人大法学院的学风,问她,你们有没有就考试前几周背一下而已这种问题的时候,她还没来的及说话,北外的姑娘就说起来,“以前去人大找同学的时候,发现自习室基本上也是满的(那时候还不是考试周)。”我突然想起来中国政法大学早上5点半爬起来去占座位的学风,甚是惭愧了半天。

再说坐我旁边那位北大的姑娘好了,从开始上课起,她就一直在看一本很厚的书,大概800多页吧,全英文,一开始还没注意是什么,后来去吃饭的时候经过她座位,才发现是联邦最高法学的判例,显然这本书她已经看了几遍了,上面密密麻麻的单词标注,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书已经泛黄,而且旁边还有她写的各种心得和批注之类的。

后面的那位清华的小伙子显得活跃的多,我们四个人聊起来耶鲁的一件事。他说:耶鲁巨霸气,清华北大好像准备和耶鲁共同搞一个什么项目,但是耶鲁给拒绝了,说中国的教育太差。说完之后,那小伙子就开始做题了,但是他身为大一的,做的题目是大三的。

以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总是不允许那些强者“自傲”?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对的,清华北大的同学有时候瞧不起人,除了本身确实优秀意外,我想,那些责怪别人的人,里面是不是暗含了一个逻辑,那就是——人都不喜欢承认自己很弱。

今天老师说了一些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那些天天泡在社区上面刷一遍又一遍的人,他们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其实这个世界并不是没了他们不行,他们这样总是活跃的原因,就是害怕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原来少了他们原来没有不行,其实你们每个人都没有那么重要,为什么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虚无的信息上呢?

他说,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非常会管理自己信息的人。你看到一个人发了一条状态,你还没有去验证其正确性,就根据人家情绪化的语言,自己再发表一番评论,然后显得自己好像很愤青一样的去骂国家,有意义吗?你说看到中国的某个事件就说中国这不好那不好,你要知道这些事情都是概率事件,只不过正好被你发现了而已。难道就只有中国会造假,美国就不会?就只有中国学生爱攀比分数,美国就不会?那些无理性的冲动,除了证明自己是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动物,其实什么都没有。

我在想,没错,你说国人很现实,爱看金牌,对于银牌什么的都不看。你说这话没错,难道你自己就不是这样的吗?你会记住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你会记住第二吗?你买东西的时候尽量买最好的,你会去买较次的东西吗?在学校里,你会注意那些较为优秀和耀眼的学生,你会主动注意那些默默无闻的垃圾工,哪怕他们是年过半百的老婆婆吗?你走过他们的身边估计连正眼都不会敲一下。

亲爱的,其实人都是现实的。不只是中国人,美国人也一样。只是现实的程度不同而已。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国的健儿没有得到金牌反应会那么大,而其它国家却没有?因为中国不够强大,当你代表一个国家去争取荣誉的时候,你的内心就会被强烈的国家荣誉感所包容,这不是功利性的问题,而是因为你心里明白,当你的国家不够强大的时候,当你还不够能被人看得起的时候,你的每一份自尊与骄傲,都是那么的不容被人侵犯。

这个道理不是很简单么?和你小时候一样,为什么家庭条件不好的小孩子普遍好胜心比较强,会那么喜欢争第一,把第一看的很重,可家庭条件优越的小孩,会看的很淡?因为前者容易被他人看不起,他们内心存在着自卑,因此喜欢在成绩上一战高下,不想输给别人,而家庭优越的小孩因为从小享受到了被他人关注的环境,自然而然,不会太在意。

而假如此刻,是你,代表国家队去参赛。当你明白自己处在这样的一个境地的时候,你也会只想拿第一,而不想拿第二。如果此刻是你,奔赴伦敦,我问你,你要拿什么奖牌回来的时候,你觉得你的内心会允许自己拿银牌吗?

你说国人的报道有失偏颇,存在偏激,只关注冠军,忽略亚军。没错,这也是一个国家深知道自己不够强大的表现之一。可是你想想看,难道有失偏颇的就只有媒体吗?你肯定你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厚此薄彼的事情吗?你肯定你的一生从来看人就没有戴有色眼镜吗?

一个国家的媒体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民的意识形态,如果没有大部分的受众具有同样的价值取向,他们这样的报道,不会没有收视率吗?既然会大幅度报道,就说明这样的价值取向有大部分的市场,那么错误的究竟是媒体,还是我们的国民?(励志文章  )当我们只会指着鼻子骂别人现实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你生存到现在,做的现实的事情,难道就是零吗?

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觉得你为你所爱的国家做了很多努力?

老师还说了另一句话:life is tough。我觉得这句话很对,当我们坐在福建翘首的南方之强坐井观天的时候,殊不知其实我们离别人的距离还有很远。

你说你当了某主席,很忙很累,因此成绩很烂。可是有雅思八点五,金融系两年国奖的社联会主席芊姐在你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打辩论打得很忙,因此成绩很烂。可是有马来西亚国际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的冰学姐,现在在剑桥大学向你招手。你说你是理工科,打辩论无法兼顾学习,可是有世博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曾经去香港交流,成绩保研北大的杨师兄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大二带领一个组织把上面的任务安排的很好,可是南京有一个姑娘(我们称为两江总督),大二就调动全国二十几个社团,在全国办选拔赛,最后在河北保定办决赛,被老一代辩神们称为辩论界的两江总督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大二的时候进了某电视台实习,可是有一个北大的姑娘在大一的时候,就网申进了花旗银行北京实习,并且大二的时候进了央视和湖南广播电视台北京总部实习的人,也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总想去改变体制和世界,除了写写愤青的文章没做过任何实质性的事情,可是有一个姑娘做墨尔本大学学生会主席,主席团的人可以和校方谈学费升降问题,并且校方的决策必须经过学生会投票才能通过(虽然也有政党倾向),这样的人,也在前面向你招手。

你说你大一的时候已经很努力很努力,可是除了每天泡在网上,书本从来不碰,然后整天睡三四个小时,黑眼圈一个又一个,玩命的聚会。可是在斯坦福大学法学院jd的章学长,身边的人要么以后是华尔街精英,要么是政界新星,作为法学院的高材生每天还是在图书馆里面没命的作案子,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这样的人也在向你招手。

你说你很有钱,买单反和名牌等一堆一堆。可是墨尔本大学的吕学长,家里控股高盛集团(华尔街最著名的投资银行)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开奔驰已经算是很低调,仍然去做兼职的人,在前面向你招手。

既然如此,你凭什么觉得自己还有资格去说自己已经很努力很努力?

3、你和牛人之间,差了哪三点?

你和牛人之间,差了哪三点?

文/spenser

最近我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

我认识了某个比较牛的人,想看看更多关于ta的背景信息,随手在网上搜一搜,实名的网友一般都会给出比较肯定的评价;而有好多匿名爆料人,先是来句“这人我以前认识”,然后开始犀利点评,最后呢来句总结:ta就是运气好罢了。

每次看到这种评论,我都感到有句话说得特别对:当你比别人牛逼一点点时,常会引来嫉妒;当你比别人牛逼很多时,就会让别人仰慕。

其实,要我说,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牛逼。很多人看上去轻轻松松就成了牛人,那是因为他们背后付出了太多,才让他们的牛逼显得不那么刻意。

1、让长处更长

牛人不牛,方式找对。

——某金融朋友总结

很多牛人并非生来脑回路迥异,相比大多数迷茫庸碌的普通人,牛人们只是做对了一件事:他们更明白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边界,他们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巧妙回避自己的短板,仅此而已。

做金融的人都知道,后台分析的职位,总体来说没有前台直接面向客户的职位薪酬高。但我有一个金融圈的女性朋友,她清楚地了解到与前台社交相比,自己的优势更在于数据分析。

所以她就一直和数据分析死磕,光excel运用已经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出神入化的,使用心得更是可以写出几本书。果然,到现在,她光凭这一技能的优势,就成了很多公司做商业数据分析的独立顾问。

外快赚到手抽筋。

就像罗振宇在做罗辑思维前,拼命拉来了脱不花做ceo一样,老罗深知自己擅长的是内容,所以用出色的ceo来替自己分担管理上的繁琐,自己只做扎实的内容创业者,以及外宾来访时的合影吉祥物。

人无完人,把精力放在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事上,和竹篮打水几乎没差。

2、你的1万小时用在哪?

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但要在这个领域优势进阶,继续要做的就是狠打狠扎。

因为最近做知识付费的项目,所以关注到了一个绘本牛人。他的作品颇具童趣和创意,很受欢迎。我和很多人一样,开始以为他是科班出身,后来才了解到,他只是因为升级当爸爸了,想给自己的孩子制作些绘本留作纪念,半路出家,画着画着就火了。

这时很多人夸赞他绘画天赋高,半路出家也能达到这个程度,对此他总是一笑了之。只有对认真和他探讨的朋友,他才会坦诚自己天赋背后的秘密:自从他决定创作以后,坚持每天练习3小时,从不间断,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也是坚持了四五年下来的成果。

每天几小时,坚持四五几年,这就是他区别于一般人的牛逼之处。

我们常听说的一万小时理论,说的就是持续的、刻意的、有效的练习会让任何普通人有所成就。

我前两个月写了篇文章《你的1小时能卖多少钱?》,大家看了都直呼过瘾,说自己啥时候才能像文中的人一样,以几百上千为单位来计算自己的时薪呢?

我想说的是,以每1小时计算高薪的前提,是你已经在背后摸索了比10000小时多得多的时光。

而在影响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普通人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

当你看到别人一时风光无两,先别急着质疑人家的天赋和资质,而要看看人家背后的艰辛,并且问一问自己,有没有下过那么多的苦功夫。

3、目的性强的社交最高效

又有人会觉得,一些牛人并不是真的牛,只是能“忽悠”一些真牛人,靠着他们变牛而已。

其实,决定一个人是否牛逼有很多因素:思维、格局、资源、人脉、能力。而在我看来,思维和格局是排在首位的。

在互联网时代,靠吃喝应酬是难忽悠到真正牛人的,但是思维、格局更大的人,却能“忽悠”着这些牛人心甘情愿地投入资源,形成合力。

为什么?

实际上,两个人交朋友一定是“图”点什么的。这里所说的“图”并不一定有利可图,而是有益可图。什么是益?除了实际的利益,志趣、营养、启发,也都算益。

目的性强的社交,最高效。

牛逼的人周围有一种“磁场”,总能在朋友的圈子中,不断地汲取营养,也同样能够给朋友很多启发,最终就是大家的共同成长。

你总会发现,人才是在一个范围内批量出现的,这就是有效社交的力量。

当你看到某个牛人有一天突然快速崛起,不妨多看看他结交的是什么样的朋友,借力的是什么样的平台,他看似不经意的一些举动,其实都是落子谋全局,很少有废棋。

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不过大抵是三步:

step1.发现优势,确立目标

step2.持之以恒,有效练习

step3.善用杠杆,强化优势

可惜的是,大多人在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里,连做到第一步都很难,也有的心血来潮定了个小目标,却做不到持续的坚持。

有的人之所以能做到日复一日的练习,是因为她在心态上做到了两点:一是每一天的小目标越具体越“功利”越好,具体到每天完成多少任务;而另一个,是对待长远的大目标越有平常心越好。

很多人在十年前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领域的专家,也没有想过这么做会让他们变得有多么值钱,他们只是明确知道,只要在一个小领域成为最专业的,就已然能够打开通往很多可能性的大门。

未来的可能性会有多大,只取决于,你如何对待当下。

4、俞敏洪,跟在牛人后面的骆驼

俞敏洪,跟在牛人后面的骆驼

在马和骆驼里,俞敏洪的感情倾向于骆驼。因为他喜欢这样一个科学事实:马做什么都比骆驼快,但骆驼一生走过的路却是马的两倍。

他出生在江阴的农村。小时候在江阴,他就会看着长江幻想,长江上游是什么,长江下游是什么,于是想要走出去,就像住在山里的人会幻想山外面的世界。然而进入北大,他感受到了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异。同学都出生在城市,家庭环境不错。大学里谈恋爱,女生也会找各方面条件都好的,而不会是他这样的农村孩子。“北大的人一般都会把自己放得很高,而我会把自己放得很低。”

后来因为在外面教托福的事情,他受到北大的严重处分,在学校的广播里、闭路电视里连播三天,并且最终离开北大。

“但是我从来没说过我不喜欢北大,我对北大是一往情深,因为北大容纳了全国的牛人。”

俞敏洪的理论是,人就要跟着牛人走,哪怕是个牛屁股。因为只有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才会有那么开阔的眼界,自己才会牛起来。其实在他成名之后,北大反倒是经常请他回去做讲座。

新东方在北京的办公楼几乎是围绕着北大。说到梦想中的那个私营大学,他也希望像北大的建筑风格。“全世界优秀的大学从文化品位上来说应该是接近的,宗旨理念都一样。我希望一百年后人们在提起北大、清华的时候,也会顺带提起我那所小小的大学。”但他的小小的大学希望是更奔放更自由的,是迎合未来而不必顾及上面、迎合上面。(励志演讲)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