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一个远方的灯塔_《远方的远方》读后感

1、让孩子有一个远方的灯塔

让孩子有一个远方的灯塔

 

  我们来看《穿越玉米地》的故事。

  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他们即将开始穿越人生的“玉米地”。毕业时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迈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接下来的25年,他们穿越自己的“玉米地”。25年之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如下:3%的人在25年的时间里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不断实现人生的短期目标,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多数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没有什么特殊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没有人生目标,生活得很不如意,(https://)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25年的时间,他们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原因很简单: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穿越人生的“玉米地”时有着清晰的目标,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为何要穿越它。

  这就是目标的魅力,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慌乱的,杂乱无章的。没有目标的人就像无头的苍蝇,不断地碰头,不断地尝试,也不断地放弃,不断地失败,人生就在这种蹉跎中荒芜了。荒芜的人生,是令人遗憾的,令人扼腕叹息的。有梦想的人,要坚决拒绝没有目标的人生,坚决拒绝这种忙乱。

  人生目标,其实就是人这一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这个目标是人一生要实现的,不会因为外界现实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人生目标是高考最大最安全的动力

  即将高考了,为什么总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总有孩子不肯学习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上网打游戏上,懒懒散散糊涂过人生?为什么总有孩子每天日子过得悠闲自在,(https://)仿佛高考和自己无关?而还有的孩子成绩很好,为了高考这一目标不顾一切,却在考场上因紧张和焦虑而发挥失常。这些都是为什么?

  很大部分是因为这类孩子缺乏强有力的人生目标,缺乏足够或者安全的动力。动力是推着人朝一个方向努力的力量源泉,没有动力,人的脚步就会慢下来,就会东张西望,东瞅瞅西看看,就会有杂念,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阻碍,就会为推脱学习而找到各种借口。而安全的动力是指,孩子有一个长远的动力,不会局限于当前考试的结果,他(她)会认识到,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未来。一时的失败是正常的,只有失败才能吸取教训走向成功,所以他(她)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心情低落,也不会在考场上紧张发抖。

  有了人生的发展目标,孩子就能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就能看得很远,就能超越现实,就能主动找到学习方法,就能主动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就能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就能把“为了家长学习为了老师学习”变成“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学习”。

推荐阅读:[感动孩子,励志人生 ] [杨澜给80后女孩子的14个忠告]

2、《远方的远方》读后感

《远方的远方》读后感

仔细读了韩寒所写的《远方的远方》便不由得写下这段文字:

有人认为文章的观点有些模糊—像是赞同“去远方”,又像是不提倡“去远方”。我却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去远方”的人无疑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会为兴中所想的付诸于行动,不安于现状,竭尽所能。

而去不了“远方”的人会令“远方”在心中存在神秘感,有时距离会产生许多想象的空间,会产生期待,这便会让“远方”成为心灵最美的地方。安于现状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在我看来“远方”并不是距离,而是目标,是人生理想的终点站。

我的好奇心与好胜心让我注定是一个不能安于现状的人,我会竭尽所能去远方,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想至少要无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让我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可就算是“赤裸裸地去”,也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任何遗憾。

我们和这颗种子的处境相比之下竟是()优越了那么多,我们又有何资格放弃,如果我们在“去远方”的路途上遇到困难。请铭记,曾经有这样一颗种子,它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一颗“去远方”的心。这种精神将使我们在“去远方”的路途上一路走下去。

3、60个高考状元背后的真相:苟且的父母,养不出孩子的诗和远方!

60个高考状元背后的真相:苟且的父母,养不出孩子的诗和远方!

文/桌子先生

1

高考成绩出来,是这几天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了。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江西省文科第一名是一个叫做刘梦的女孩子。在今年高考中,她考出了674的好成绩,超过一本线106分。

在采访中,刘梦表示,当听到自己获得江西省文科最高分的消息时,还有一瞬间的懵。

虽然预估到自己成绩不错,但这个成绩,应该是超过了她的预想。

在考试结束后,她整理自己的试卷,堆起来的试卷竟然达到了一人高!

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寒窗苦读的故事,结果一个小细节却告诉我们,她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和妈妈的帮助息息相关。

每次女儿考试出现的错题,刘梦的妈妈就会收集起来,然后分类贴好,这并不是简单的工序。每天刘妈妈花在整理错题上的时间,都有好几个小时。

能够知道错题是什么类型,还能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想必刘妈妈本身的知识水平也不低。

以至于了解她的朋友都这样说:你自己都可以参加高考了,你女儿考清华,你可以考北大!

刘妈妈此举,不但为女儿的复习和归纳总结节省了很多时间,在无形中也给女儿树立了一个榜样。

她通过言传身教,让女儿知道,自己一直在陪着她成长,她不是只要求女儿努力,而是和孩子一起进步。

这样以身作则的父母,一般都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我见过很多家长,自己成天沉浸在牌桌上,却在孩子放学后就要求孩子马上写作业、上兴趣班;

自己每天拿着手机逛淘宝,刷微博,却要求孩子不准玩电脑,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自己下班之后只想躺在床上休息,却要求孩子周末也要坚持复习功课。

自己都坚持不了的事情,却苛责孩子一定要完成,这样的教育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2

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很多人以为她是书呆子,靠刻苦攻读才得来如今的成绩。

但她不仅曾经获得了中国奥数竞赛金牌、小提琴专业八级,并且是国际象棋国家二级运动员,而且还是一名运动健将,在网球、羽毛球、长跑等各类比赛中斩获名次。

她因此被称为“全能学霸”。

而这一切,离不开她父母的栽培。

董吉洋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爸爸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授,妈妈是工程师。

自小就很注重对她的兴趣培养,学业上也从不给她过重的负担,反而在言行举止上,用身体力行做到了教育孩子。

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不是口头教育,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曾看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人去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很不一样,在客厅、书房、卧室都放满了书,而家里的墙上,则贴满了女儿的奖状,荣誉证书和奖杯也有很多。

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他们家的女儿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谈吐不俗。

他十分羡慕,向朋友取经。

朋友笑笑说:我们还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我和我爱人都很爱看书。每天吃完饭,我们带着女儿去散步一小时,回来也不看电视,大家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一起看。

有时候看到书里有意思的地方,还会和家人一起分享。女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跟我们一样十分爱看书。

对她来说,读书就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看完不得不感慨,父母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所做的一切,皆是父母影子的投射。

孩子爱看书,父母大部分也是如此;孩子满腹戾气,父母必定终日怨天尤人。

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镜子。

3

之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他们调查了60余位高考状元及其家庭,发现这些家庭里,都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女儿小时候就总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每次都是耐心回答,就算不知道,也不会简单粗暴地打断或者不理会,而是和女儿一起查资料。

女儿在耳濡目染之间,感受到了父母对知识的尊重。

广东状元张恒说爸爸是个比他还爱学习的人。考中级绘图员的时候,即使爸爸是培训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即使患上严重的颈椎病,他也没有放弃。

爸爸的行动就是他最好的榜样,深刻展示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而还有一个颇为现实的现象,绝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于城镇。只有很少部分来自农村。

澎湃新闻在2017年也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高考状元进行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状元是城镇户口,只有15%的是农村户口。

一个出身于地地道道农民家庭的高考状元陈星表示,“贵门”的孩子确实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机会多。

“家庭背景好,父母学历高,孩子从小能够接受质量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和兴趣特长方面,这也是我和这些同学的差距。”

知乎上一个叫umika chan的清华学生,说他刚入清华的第一节课,老师让他们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后来老师公布了调查问卷的结果,他说他每年都会在清华做这个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绝大部分父母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能给孩子带来最好的教育资源。

那个老师对他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刘强东讲过,自己曾给人民大学捐了1000多万,用来帮助那些经济有困难的寒门学子,可是一两年之后,就连申请的人都很少。

人大负责人解释说,现在能够上人大的,大部分孩子家境都不错,不需要这笔助学金,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连30%都不到。

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父母文化素质高,并且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子女,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

而父母具备稳定的物质条件和资源,在能力范围内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这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

4

很多人说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资源,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父母能给孩子好的外部环境,意味着孩子的眼界能够更开阔,更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教育资源。

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教育,拼的其实是父母的见识、观念和学习习惯。

在对2007-2016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统计中,父母为教师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公务员和工程师。而最低的,是来自农村的父母。

教师是最有钱的吗?不是。但父母为教师意味着他们有一套教育孩子的理念,平时在家看书、备课,耳濡目染之间,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们总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自己家的孩子怎么不争气,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你带着孩子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背唐诗宋词,你带着孩子吃各种垃圾食品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学习怎么做手工面包,你家里到处是扑克牌和零食,而对方家里随处可见的是书籍……

并不是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而是作为父母的,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为人父母的,不应该是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着孩子向前,而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跑在孩子前面或者陪同着孩子一起进步。

每个孩子都要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只愿在他人生中最需要引导的那一段时间里,父母始终秉持着烛光,用自己的行动为他引路。

如果你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又怎么期盼孩子有诗和远方?

来源 |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4、爸爸的灯塔读后感

爸爸的灯塔读后感(一)

今天读了《爸爸的灯塔》这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灯塔”这篇文章,读后感触很深。

故事主要讲的是小主人公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师,体格健壮,对孩子和蔼可亲,就像是小主人公的好朋友,爸爸自幼喜欢灯塔,他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亲自设计出一座灯塔。这一天终于来临了,经过努力,爸爸终于设计出了一座新的、完美的灯塔代替了象贝岛的旧灯塔,小主人公深深地为自己的爸爸自豪,觉得爸爸就是他们生活中的灯塔,高高大大,永远矗立在那。就在全家人其乐融融、快乐无比的时候,命运却跟他们开了个大玩笑,爸爸为了抢救工地上的工人不幸受伤了,医生竭尽全力才挽回了爸爸的生命,但从此以后爸爸只能与轮椅为伴,而且不会说话又失去了记忆!

这真是一场灾难,小主人公与他的妈妈虽然很伤心,但还是决定要像以前一样快乐的生活,但无论他们如何努力,爸爸的健康和记忆力还是没有恢复,他们没有气馁,还是坚强的像以前一样对爸爸笑、和爸爸说话,他们努力使生活和以前一样。

“灯塔”是这本书的四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因为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是灯塔?灯塔就是在茫茫大海中给迷航的船只指引正确方向的,有了灯塔的指引,船只才不会迷航、不会触礁。而人的一生,一定要有正确的目标和追求,这个目标和追求就好比灯塔一样,会引导我们的人生之船朝正确的方向行驶,不会迷航、不会触礁。

书的结尾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是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座很好的灯塔,照亮别人的心,为迷失人生方向的人指路!就像小主人公所说:“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灯塔。我可以是一座很好的小小灯塔。”

爸爸的灯塔读后感(二)

爸爸的灯塔?为什么是“爸爸”的灯塔呢?当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它。书中的爸爸是一个爱运动、身体强壮的建筑师,爸爸能造出各种各样高大建筑物,爸爸手很灵巧,能用木头造出汽车、轮船等等。“他把木头小汽车和远洋轮船都漆成橘黄色,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颜色,他从来都知道。”爸爸的心中有一个梦想,他想建出一座由自己设计的灯塔。为此,爸爸画了很多的灯塔。“这些灯塔有的像古堡,有的像火箭,有的像海螺,有的像一条腾空的飞鱼。”爸爸把他的梦想都画在了纸上,也画在了他的心里。“我相信,世界上一定会有一座灯塔是爸爸设计的。”果真有一天爸爸受邀担任了一座名叫象贝小岛上灯塔的总设计师,建起了一座灯塔。“我的爸爸,他也像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那样了不起!面对灯塔,我感受到一股力量。”爸爸继续他的建筑之旅,可是有一天悲剧发生了,有工人在施工中操作不当引起危情,爸爸上去救他们,结果受了重伤,右手几乎没有了知觉,记忆也出了问题。不过“我”和妈妈没有放弃爸爸。“我想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照看着我,那么现在我就是爸爸的灯塔了。”

《爸爸的灯塔》看完了,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叫“爸爸”的灯塔了。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爸爸妈妈和女儿之间的深厚亲情。在女儿心中爸爸永远是那个有力量的、威武的,像灯塔般挺拔的爸爸。

我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灯塔。

我可以是一座很好的小小灯塔。

爸爸的灯塔读后感(三)

《爸爸的灯塔》这篇文章中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师。他有的时候也会像一个小孩子,有一次爸爸偷偷把我的遥控飞机拿去玩,飞机在天上自由的飞,但是却没有回来,爸爸在我面前羞愧得像一个小孩子,跟我说对不起,我也能理解爸爸,所以并没有责怪他。()

他会设计高大的建筑,他自己已经作出了很多用木头做的东西例如小汽车,轮船、他也会做各种各样的迷你纸房子等,但是这些物品还不是他的愿望,他最大愿望就是能设计一座灯塔,终于有一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但是也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能制造出文中他心目中的灯塔,他在纸上画满了奇形怪状各种灯塔,这些灯塔有的像塔。有的像箭。有点像螺,最后他终于制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灯塔,在建灯塔的过程中,危险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在他们建灯塔的过程中,悲剧发生了,因工人操作不当,爸爸上去救他们,结果自己身受重伤,右手不能动几乎失去知觉,记忆也出了些问题,爸爸躺在床上,但是我和妈妈并没有因为爸爸什么事都做不了就不管爸爸,而我和妈妈确是在爸爸身边,细心的照料他,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现在,我要变成爸爸的灯塔。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也向我们说明了,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有毅力,有梦想,可以和小孩子融为一体的伟大的爸爸,文章作者说:以前爸爸是我的灯塔,可想而知,以前他的爸爸,是非常照顾我并且,很爱我。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