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六个问题,你还敢再迷茫吗?_职场失意就从这六个问题开始检讨

1、看完这六个问题,你还敢再迷茫吗?

看完这六个问题,你还敢再迷茫吗?

第一问:成功路上,您是自己乱走,还是有老师指导更好?

人生路上,因为有父母,才有生命;成功路上,因为有老师,才有方向。父母优秀,才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优秀的老师,才可以带出优秀的学生。成功之父罗伯特清崎说,成功第一条,就是找到人生的导师。也就是,在成功道路上,先找到成功的导师,才能成功。很多人,人生路上有父母,却是成功路上的孤儿,没有人指导。自作主张,随波逐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没有方向,一片迷茫。父母我们没有办法选择,但老师,您一定要去学会选择,您觉得是吗?如果同意,请看第二问。

第二问:打工还是经商?

您打工这些年,您的工资涨了多少?一年下来,您口袋里增加了多少收入?如果您的工资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物价,油价,医疗费用,教育成本,交通成本的上涨幅度,您觉得结果是什么?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让打工者口袋里的收入越来越少!财富之父罗伯特清崎说:获得财务自由,唯一的办法就是经商!

那些不想赚钱的朋友,就不要继续往下看了。道不同,不想与谋。李嘉诚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实力决定尊严。别空口谈爱心,谈孝心。给父母买件衣服都犹豫半天,您还说自己孝顺吗?您忙得连陪伴父母,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都没有,还谈孝心吗?孝顺都需要实力,爱也需要能力,维系家庭也需要实力,贫贱夫妻百事哀,贫穷国家无外交。

当然,赚钱不是唯利是图,而是在奋斗中,用自己的胜利果实给自己一个奖赏。在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得到的开心才是最永久的。开心的赚钱,开心的享受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问:先打工,还是先创业?

您觉得现在是富人赚钱快,还是穷人赚钱快?一栋房子的转手,一打工者一生的血汗还不够!我们什么时候创业最好?答案是刚刚毕业的时候,是年轻的时候。

为什么?首先如果你去打工,可以预见那个环境是多么的消极。为什么那么多人本来有创业的打算,工作几年之后却意志消沉,失去斗志?就是环境改变了他,消极的环境把他同化掉了,这是非常可怕的。成功人士说:人最可怕的破产就是失去热忱。中国也有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

其次,你打几年工就能学到创业的经验,就有了阅历?充其量就是有了怎么样打工的经验,但是做老板跟打工是一样的吗?不一样。所以你那个经验和阅历毫无作用,甚至让你形成一种打工者的穷人思维阻碍你的成功之路。

第三,你打工能建立人脉?我们有句话说:成功者吸引成功者,打工者吸引打工者。什么意思?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思。你的周围全都是打工者,他们对你创业能起到什么作用?最后说资金,你打几年工能存多少钱?算你10万,能做什么?服装店都开不起。即使开得起,也是把数年的积蓄全部压上了,一旦失败将一无所有,而且白白的耽误几年大好时光。

所以创业越早越好。以一个大学生为例,毕业的时候按照23岁计算。这时候开始创业是最好的。首先年轻人有激情,有朝气;其次这个时候没有老婆,孩子,而且父母也不需要照顾,没有家室之累,可以放手拼搏;再次万一这个时候失败,也还有东山再起的时间,所谓年轻没有失败。所以我们年轻人一旦遇到了机会就要牢牢的抓在手里,看准了就立马行动,别犹豫。

第四问:能力还是借力?造船还是借船?

无容置疑,打工都需要一技之长,创业也没有白吃的午餐。李嘉诚说,创业,只有两个办法:造船过河和借船过河。显而易见,造船的更需要实力,比如您开家小店,资金、货源,物流,仓库,店面,房租,员工,人事,管理,人际关系,竞争等,都是要您去处理。跟30年前不同的是,今天早已经供大于求,今天很多开店的人,用尽心思经营,去竞争,到头来身心疲惫,去除房租,工资和各种成本,其他的钱很多又送给医院,到头来还是为“房东,员工打工”!

靠实力竞争,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所以,最智慧的人,不是能力强,而是会借力。神舟电脑老总,申请qq都不会。所以,先借力,后能力,就是最智慧的人。当能力不强到时候,先借力,借船过河,叫养精蓄锐,当实力强大的时候,在造船也不迟!很多人,自己没有实力却要打造平台,乐于造船,一生都在造船,结果人财两空,忘记过河了。

第五问:靠眼光还是靠眼睛?

李嘉诚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所有人反对,您要坚定的做,当95%的人反对的时候,您要赶紧做;当50%的人认同的时候,您就做一个消费者就好了!翻译一下:李嘉诚说当一个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所有人用眼睛看,您要用眼光看!但所有人都能看懂,您就要改行了!所以,一般来说,打工不需要眼光,所以,打工永远是多数人;做生意,尤其是把握机会,需要眼光,所以,富人永远是少数人!

什么是机会?现在很少人知道,很少人认同,很少人去做;未来很多人知道,很多人认同,很多人去做,这就是机会!

第六问:单打独斗还是借用一个团队去创业?

社会就是竞争,优胜劣汰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在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时代,唯有抱团,借助平台,借助团队,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是真正的取胜之道。国与国,企业与企业,商业与商业,朋友与朋友,人与动物,自然与社会,无不是如此。那种以为自己很厉害,目空一切的人,不懂合作,注定在市场的大浪中被吞没!

2、职场失意就从这六个问题开始检讨

职场失意就从这六个问题开始检讨

当你身陷困境时,你会检讨自己吗?作为职场的防身之术,我们不妨学学,以备后用。

检讨术之一:你喜欢算计别人吗?

任何人都对别人的背后算计非常痛恨,算计别人也是职场中最危险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轻则被同事所唾弃,重则失去饭碗,甚至身败名裂。如果你经常抱着把事业上的竞争对手当成“仇人”、“冤家”的想法,想尽一切办法去搞垮对方时,你就有必要检讨了。

作为老板,绝对不希望自己的手下互相倾轧,他们希望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而互相排斥只会使自己的企业受损失。周围的同事也同样讨厌那些喜欢搬弄是非、使阴招的人,每个人都希望与志趣相投的人共事,不懂得与人平等竞争、相互尊重,就会失去大家的信任。

检讨术之二:你经常会向别人妥协吗?

在与同事的相处中不只有互相支持,还有互相竞争的成分。因此,恰当地使用接受与拒绝的态度相当重要。一个只会拒绝别人的人会招致大家的排斥,而一个只会向别人妥协的人不但会被认为是老好人不堪大任,还容易被人利用,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在工作中要注意坚持必要的原则,避免卷入比如危害公司利益、拉帮结伙、危害他人等事件中去。在遇到这样的事情时要注意保持中立,避免被人利用。

检讨术之三:你喜欢过问别人的隐私吗?

在一个文明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隐私。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别人的隐私发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要好好反省了。窥探别人的隐私向来被认为是个人素质低下、没有修养的行为。其实有许多情况的发生是在无意间发生的,比如你偶尔发现了自己一个好朋友的怪僻行为,并无意间告诉了他人,造成了对朋友的伤害,失去了你们之间的友谊。

偶尔的过失也许会通过解释来弥补,但是,如果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事件,你就要从心理上检讨自己的问题了。除了学会尊重他人以外,在与同事的交往中还要学会保持恰当的距离,注意不要随便侵入他人的“领地”,以免被人视为无聊之辈。

检讨术之四:你经常带着情绪工作吗?

如果你在工作中经常受到一些不愉快事件的影响,使自己情绪失控,那可犯了大忌。如果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事情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只会造成同事对你的反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尽量学会包容或保持沉默。

你自己的好恶同样不一定合乎别人的观点,如果你经常轻易评论别人,同样会招致别人的厌恶,造成自己树敌过多,在办公室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如果学会包容别人,就会赢得别人的支持与尊重。

检讨术之五:你会拒绝同事进入你的生活空间吗?

如果只把同事当成工作伙伴是不对的。在你生活圈的朋友里面有自己的同事吗?如果没有,就要检讨一下自己对同事的交往态度了。其实和同事进行生活中的交往有很多好处,比如一起出去郊游、一起打车上下班、一起逛街买衣服、一起租房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促进工作的合作愉快,在经济上也可以互利互惠,在生活上可以互相照顾,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可以共同分享,有了难处也能够互相帮助。(创业  )让同事成为生活中的朋友有助于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有利的促进作用。

检讨术之六:你经常向同事借钱吗?

处理好同事之间的经济关系相当重要。由于平时经常在一起聚会游玩,发生经济往来的情况很多,最好的办法是aa制。在传统的交往中,大家习惯互相请客,大方的人会很吃亏,而把自己钱包捂得很紧的人会受到大家的蔑视。现在大家都逐渐接受了aa制,共同承担费用,不会造成某个人亏空过大,也不会出现因出钱多少导致的不愉快。

与同事划清经济界限是必要的,特殊情况下向同事借钱也没有什么,但记得要尽快归还。如果经常借钱别人会认为你是个没有计划的人,会对你的为人处事产生不信任。记得不要轻易欠别人一块钱,并把这一点作为一个原则。当然也不要墨守成规,遇到同事因高兴的事请客时不要刻意拒绝,同时记得多说一些祝贺的话。

职场中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行为与这些规则严重偏离时,千万不要固执己见,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利用上述检讨之术进行反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心理和行为的调整,避免出现像文琪那样的悲剧。

3、填报高考志愿的六个关键问题

填报高考志愿的六个关键问题

高校招生是按分数录取的,我们必须科学评判自己的高考实力,合理而充分地用好分数。高考志愿是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我认为以下六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个问题:如何判定高考实力

科学、客观地判定自己的高考实力是考虑报考大学量级的前提,每年有大量考生“低分

高报”和“高分低报”的原因,就是在方法上和心理上对自己高考实力的判定出现了失误。判定高考实力的总原则应该是:以考生的校、区排名作为确定报考实力的基本依据,而不是用某几次考试的分数值来计算填报志愿,更不能想当然地指望高考时超常发挥。

1.用重要考试成绩来确定校、区排名

填报志愿时首先要用分数来大体衡量一下考生与备选学校之间的匹配程度。分数主要是看一摸二模成绩,并从两次模拟考试成绩来判断和预测高考成绩,然后据此来考虑可以报哪个量级的学校。这个方法比较直接和简单,但可靠性不够。因为分数的高低受试题难度的影响,而考生的相对位置即排名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排名。排名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获得。

一是平时成绩:相关机构提供的研究信息表明,高考成绩与平时学业成绩的年级排名基

本一致。根据学生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期间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年级排名,其基本实力可以大体判定。在判断排名时要注意对历次考试成绩稳定、波动、渐升、渐降等不同情况做切合实际的具体分析。

二是模拟考试成绩:一模给压力,相对偏难;二模给信心,相对偏易。一模试题在难度、区分度、知识点、热点等方面的把握上更接近高考,但由于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时间,学生变化较大。但考生要认真分析哪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更接近自己的真实水平。从两次模拟考试就能直接知道考生的区排名。另外,各区教研中心在一模二模后都要统计分数,给出相当于去年一本、二本、三本线的分数(分文、理科),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一模二模成绩推算出在市里的大体位置。

2.用校、区排名来推算大学量级

校排名(年级排名):假如某所市重点中学往年能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在150名左右,考生的年级排名在120名左右,则报考北京大学基本上有把握。

区排名:某高校在海淀区往年一般录取到第1000名左右,如某考生两次模拟考试成绩为区排名800名前后,则报考该校基本有把握被录取。

3.调用各种可参考的有效信息

第一,填报志愿前与班主任或有经验的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自己两次模拟考试成绩的排名情况,了解本校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并听取老师对你填报志愿的建议。

第二,参加招生院校现场咨询和高校开放日,向高校招生办询问,了解高校往年在本市、本区录取人数及名次等情况。

4.戒躁求稳,留有余地

考前估分误差较大,高考临场发挥等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多,高考发挥超常和失常两种可能都存在。高校招生有“大小年”之说,连续两个“大年”或连续两个“小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当年降分和提分两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指望高考超常发挥和招生“小年”的冒险心理是极端不科学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教训十分深刻。

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要冷静客观地判断和评价自己的实力,不要考虑面子,不要盲目攀比,不要受朋友或同班同学的影响,要坚定自己的选择。

一般讲,学业优秀、平时考试成绩稳定、心理素质好的考生,填报志愿不用过于保守。平时成绩起伏较大、情绪易波动的考生,应该适当谨慎一些。

第二个问题:如何安排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现在北京市招生实行“小平行”志愿,它是指:在本科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每名考生可在本批次内报四所学校,第一志愿一所学校,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包含a、b、c三所学校,每个志愿学校可选报5个专业。

1.第一志愿至关重要

什么是志愿级差分。又称学校级差分,是指高校在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和第二志愿考生时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分数差。即:第二志愿考生按减去志愿级差分后的分数作为学校排分来确定录取。

学校在招生章程中一般都表示不拒绝招收第二志愿考生,但同时又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志愿级差分通常在30—50分之间,个别院校高达80分,但也有些高校不设志愿级差。

降低第一志愿报考风险。高校当第一志愿人数比较充裕时,一般不再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很高,占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80%左右。考生和家长要将所有精力和智慧用在使所报志愿能确保被第一志愿院校录取上,力争不出现失误,要慎之又慎,稳之又稳。如果因几分之差被一志愿院校拒绝,“下嫁”到第二志愿院校,损失的将是三五十分,甚至更多。同一所中学或家属院内,高考成绩差不多的两名考生,一个上了北京理工大学,一个却上了北京工商大学,就是因为后者第一志愿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而以第二志愿录取到工商大学,冒险和侥幸心理导致了重大失策。

“平均分”参考意义最大。从填报志愿的方法上向大家介绍三个分。第一是“调档线”。一般的家长会看高校往年的调档线,这是很不可靠的,因为调档线低于实际录取线。第二是“最低分”。也有的家长看高校往年的最低分,这也是不够稳妥的,风险很大,因为最低分是该校录取的最后一名学生的分数。所以调档线和最低分都是不能作为报志愿时选择学校的依据的。第三是“平均分”。我们应该将平均分作为选择高校的主要参考依据,你的高考分在该校的平均分左右,录取的把握就比较大。

不要指望“附加分”取胜。各高校是按计入附加分的总分投档,但进档考生录取专业时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的。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附加分进档的考生,所以按实考分报志愿才有把握。

2.第二志愿不可忽视

填报第二志愿的平行志愿要从四个方面来考虑。

a.了解平行志愿投档原则。我们在填报平行志愿时如何理解和用好上述投档原则,避免失误。其核心内容是三条:一是“分数优先”。将所有第二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并进行投档。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平行志愿是学生选择学校,分数高的学生较分数低的学生有优先选择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根据考生高考分数实力来选择学校。二是“遵循志愿”。每个考生投档时,根据考生所填报平行志愿从a校到c校的顺序,投档到排序在前且有计划余额的学校。这就提示我们填报志愿时应该将办学实力强、录取分数高、考生最喜欢的学校放在前面。三是“一轮投档”。某考生投档后,就没有再投到同批次下一所学校的机会。由于北京规定平行志愿各学校的调档比例统一为100%,所以考生不存在分数原因的退档风险。

b.锁定第二志愿招生学校。二志愿招生数量相对较少,我们要从三条渠道做工作。

首先,要找出上年度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学校,只有这样的学校才能作为第二志愿的备选学校。不能仅根据学校上一年度录取的分数高低简单的判断是否可以报考第二志愿。有不少学校录取分数不高,但第一志愿生源充沛,第二志愿的学生被录取的机会几乎没有,除非学校在招生简章中有特殊注明,可以接受第二志愿学生,但往往要附加一些条件,考生要特别注意。其次,要认真阅读高校招生简章关于第二志愿的规定,用“本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招收第二志愿考生”表述的学校,一般第一志愿生源都是充足的,我们在选择时务必要慎重。再次,为了更可靠起见,最好直接向高校招生办咨询,得到有关招收第二志愿数量及附加条件等情况的明确答复。

c.降低平行志愿报考风险。与第一志愿不同的是,第二志愿很难从平均分和市区排名等因素来判断,招生资料中也不容易找出规律来做参考依据。我们也不能简单的用一志愿的最低分加志愿级差分来推算二志愿录取分,因为实际录取分与志愿级差分的差别在各个学校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做工作。(励志名言  )一是向招生办联系,了解该校往年第二志愿录取分高出一志愿多少,这是有非常实际和可靠的参考意义的。二是平行志愿的三个学校需要拉开档次,不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可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思路来填报。a校“冲一冲”,报考比考生平常成绩水平稍高的学校;b校“稳一稳”,报考和考生平常成绩水平相当的学校;c校“保一保”,万一考试失误,可以确保就读本批次学校。这样,无论考生在高考中的发挥如何,都不会因为志愿填报不当而遗憾。

d.平行志愿后的录取机会。如果第二志愿未被录取,剩下的机会是录取到一次性投档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参加征集志愿填报,或者参加下一批次的录取。

3.专业填报避免“三误区”

前文讲到选择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学校时降低风险的问题,在专业填报上也同样重要。由于家长不大了解高招录取投档的规则,忽视专业填报的方法和技巧,每年出现上线学生未被录取的情况。这往往让考生和家长觉得非常“冤枉”。针对专业填报上容易出现的三种错误,我提出相应的三种方法。

a.“不拉开档次”。我们选取的五个专业在录取分上要拉开档次。这样安排专业就可大大增加保险系数,道理跟平行志愿三个学校“冲、稳、保”的策略是一样的。高分专业是供高考超常发挥,考出了超出预想成绩的情况下录取的;中间专业是考生心中的实际报考目标;低分专业是“托底”的,如果高考没有发挥好,成绩不理想,总还能被志愿学校录取。一所学校中不同专业的录取分相差是很大的,不能认为我的考分只要够这个学校,报任何专业都没有问题了。如果你报的五个专业都是这个学校的高分专业,就意味着存在很大风险。

b.“不讲究排序”。五个专业在顺序上不能随意填写,而要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否则,可能由于专业级差分导致未能被理想专业录取。

同一所高校的五个专业之间在录取时一般要设置专业级差分,其含义是:若考生未达到第一志愿专业的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志愿专业排序。专业级差分一般在1—5分之间,但也有学校不设专业级差分。

c.“不服从调剂”。一般情况下,“专业服从调剂”一栏应该打钩。不然,如果五个专业都没有录取的话,招办是不能擅自做主给你再选专业录取的。

第三个问题:如何选择大学

1.分类了解全国大学概况

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将全国大学分为以下五种类别,对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从总体上把握和认识高校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综合性大学: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历史悠久、理工文医学科门类齐全、文理渗透,文化底蕴较为深厚。

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这些大学工科专业实力很强,但理科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对稍弱。

准综合大学: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这类大学以为各类工业、农林牧水产业、地矿、财经、政法、语言等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主体专业实力很强,行业特点明显,与行业有天然联系,又都在逐渐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师范类院校: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为代表。属综合类大学,其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往往超过同批次的准综合大学。这类院校都陆续开设了非师范专业。

专业院校:如医学、艺术、体育、军事、警察等。这类院校专业性很强,培养目标明确。报考此类大学应充分考虑考生的天赋、特长和兴趣。

上述五类大学,各自的发展历程不同,办学实力和特点各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有差别。这都是填报志愿时需要认真分析和考虑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视。

2.百所大学列举

每年在北京招生院校800多所。

北京高校按录取分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航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内顶尖大学。

第二梯队(一本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大医学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这些大学属于同一量级,原来都是部委办的院校。

第三梯队(二本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方工业大学(以上学校录取分相对要高一些);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这些学校录取分不太高,但主体专业办学条件不错,教学很有特点和优势)。还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也属这一类。

外地一本院校中70%-80%,特别是省会城市的院校,办学水平都较高,有明确的主体专业,是行业领军者。列举如下: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大学。

外地二本院校办学水平都不错,只不过在北京招生列入二本,值得相应分数段的学生选择。

华北地区: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医科大学。

东北地区:沈阳理工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大连交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

华东地区:上海海关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力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宁波大学、中国计量学院。

其他地区:安徽财经大学、山东财政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邮电学院。

由于北京考生对外地大学了解较少,填报志愿时觉得无所适从,所以我在这里列举上述数十所,不是全部,仅供大家选择时参考

3.从“大排名”了解办学实力

《挑大学选专业》一书对全国高校做了大排名,这是根据各高校的教授、院士、博士点、科研成果、科技论文等评分排定的,大体能反映高校的办学实力。尽管这个排名不尽科学和完善,社会各界对此议论也较多,但它仍不失为填报志愿时了解全国大学基本情况的重要参考。

在解读“高校排名”时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要从总体上看待高校的大体排名位置,相差一二十名的位次也许不好说在办学实力上有质的差别。第二,同类院校是大体可比的,如同是师范院校或政法大学,从排名大体可以了解其办学规模、教学科研水平等。(励志名言  )不同类的院校是不能简单相比的,如排名相当的综合大学与专门院校,谈不上属于同等量级的办学水平。第三,还要了解下列情况在排名中的特殊性:高校合并规模越大排名越靠前;有医学院的大学排名靠前;理工类院校排名靠前,文史类院校排名靠后。

4.上“专门院校”和读“主体专业”

一是要去专门院校上学。语言类、法律类、师范类、财经类、土建市政类、计算机类、农学类、电子信息类、医学类等都有专门院校。在专门院校得到的训练跟在其他院校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是法学类专业,华东政法、西北政法的法律专业跟北航的法律专业是不同的。同是土建类专业,北京建工学院不单讲授基本知识、书本知识,还要讲大量工程实际知识,这跟北方工大的土建专业有很大差别。

二是要读学校的主体专业。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准综合大学多数都有主体专业,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相当强。如学生物工程报中国农业大学,而不要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国际经贸、金融学专业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不要报中国农业大学。学语言类专业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而不应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样道理,学中文专业报首都师范大学,而不应报北京理工大学。

5.报考外地院校也是不错的选择

北京市现在高考录取率为80%左右,如果只在北京上大学,录取率只有60%左右,选择余地就大大减少。北京考生往外地迈出一步,就会有很多的选择,不但分数低,还有降分录取的可能,可以提高就读学校的量级,专业选择余地也较大。对于高考成绩在批次线附近的,可以保证不落到下一批次。

有些分数段的考生,心里目标中的北京院校风险较大,选择下一量级学校又不甘心,或者在高校和专业的选择生很难两全。对这种情况,我个人支持报考外地院校。理由有两条:一是考分会用的比较“实惠”,二是孩子在外地能够获得更多的人生历练。

具体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可供家长参考。

首先,分数用的“实惠”,多了选择。这里举三个档次考分的情况供大家参考:不够北大清华考分的学生,到外地可上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而在北京没有这的档次的大学。第二,不够北航、人大、师大考分的学生,到外地可上哈工大、川大、重大、厦大。第三类,二本分的学生如上外地二本院校,办学水平都很不错,是行业领军者,甚至在全国小有名气,一般讲比北京的二本院校好,或者好得多。

其次,在选择外地院校时,要考虑学校所在城市的综合情况。如果有可能,尽量选择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发达地区。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可做适当考虑。

再次,北京考生在京城长大,走出去既可以开阔视野,又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要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出去闯世界,这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早走出去比晚走出去好。

最后,报考外地院校,考生必须是自愿的,对自己有信心,能承受压力和挑战。大部分到外地读书的学生,一两年后会显得比在京读书的同学成熟,各方面进步都很大。

第四个问题:如何选择专业

1.高校本科专业分类

按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两个大类,11个学科门类,71个类别,250多个专业,如果再加上专业方向,共有700个以上。

理工类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4个学科门类。文史类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

以“工学”这个学科门类为例,还可以细分出以下21个类别::地矿类、材料类、机械类、仪器仪表类、能源动力类、电气信息类、土建类、水利类、测绘类、环境安全类、化工与制药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轻工纺织食品类、航空航天类、武器类、工程力学类、生物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公安技术类。

以其中“电气信息类”为例,包含以下7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2.主要专业类别介绍

下面按照社会上的习惯名称,对十种重要的专业类别做简要介绍。

理学类: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及其分支学科生物科学、天文学、地理学。综合大学、师范院校都开设这些专业。理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注重培养科学创新精神和能力。毕业生无论是继续深造考研,还是走上实际工作岗位,都会有比工科专业毕业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机电类:包括各种机械、电器等行业,专业性非常强,毕业后适合进入电机工程系统工作。

电子类:这类毕业生的适应面非常宽,涉及行业非常多,互通性强。只要涉及弱电(包括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控、医疗器械)的各行业都属于此类专业的就业、深造和研究范畴。

计算机类:计算机技术可细分为硬件、软件、研发、应用等不同方向,是持续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但在需求结构上的差异很明显。对高层研发人员求贤若渴,对低端应用型技术人员大量需要,而中端人才却不易找到合适位置。

现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的院校多达500所,可以说鱼龙混杂,办学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建议大家尽量考虑报考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情况不要首选文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

读计算机专业第一要有足够的兴趣,第二要有足够的热情、坚韧、精力和耐心。

土建类:适合在建筑、市政、交通等行业工作。典型的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前者是搞设计的,后者是搞工程施工的。这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人员流动也大。

医学类:医学类又分为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等四小类专业。立志到大医院当好医生的,必须上名牌医科大学,甚至考本硕连读。

语言类:有三类院校开设语言类专业,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专门院校毕业生适合做语言应用工作,师范院校毕业生适合当老师,综合性大学毕业生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

文化产业类:包括新闻出版、广告、印刷、传媒、中文等专业。这类专业要注意两点:一是行业用人机制是聘任制,要有拼搏和牺牲精神;二是靠天赋和悟性,不靠学校“出身”和牌子。

法律类:综合大学如北大、人大的法学专业理论深厚,适合搞研究。而中国政法大学要讲大量司法实践案例,还经常请律师事务所、司法系统专家做讲座,毕业后适合在公检法系统工作或律师事务所工作。

管理类:包含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市政管理等。综合性强,课程设置宽泛,管理工作越来越体现科学化和专业化。

3.从课程设置看专业内涵

不能望文生义。不要看了专业名称就立即定性属于哪个行业,最重要的是要看专业的内涵——该专业包含哪些学科?设置哪些课程?培养目标是什么?这才是决定将来从事职业和继续深造发展的核心因素。

同一类别或相近类别的专业其课程设置相差并不大。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较接近,2/3课程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励志名言  )更宽泛地说,看起来似乎相差较远的专业,如化工、应用化学、制药、药学专业,其实也都是可以在同一领域深造,在同一种行业或同一类职业就业的。

高校实行按院系招生。在大一、大二学完基础课再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模糊渐成趋势。如北京大学按理科试验班类、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招生。同济大学按经济学类、生物科学类、电子信息类、环境科学类、机械类招生。

4.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怎么判断哪些专业适合自己呢?认真分析考生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性格类型和行为特点,你会发现这些个体差异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职业生涯和人才发展。北京教育考试院周军研究员对下列7类考生的建议可供大家参考:

擅长逻辑思维的学生,适合搞学术研究,从事理论工作。

有标新立异想法的学生,可能具备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

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对专业不必过分看重,学校的整体氛围可能更具决定意义。

没有坚持长期学习思想准备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较高,也未必适合从事医生、it研发工程师等职业。

惯于听命于人、案前久坐的学生,最典型的专业选择可能是会计、审计类。

乐于助人、性格温和的学生,适合做一名教师或社会工作者。

语言模仿能力强的学生,学习一门应用语言应当不费力。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质。学生对自己性格行为特点的分析,最好还是和家长、老师交流一下,可以参考测试结果,但结论还是要建立在对自己的理性分析基础上。

考生由于受阅历限制和尚无职业经验,往往对专业没有成熟明确的考虑。可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我不知道学什么专业好”的学生,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平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学科兴趣高,成绩好;那些学科兴趣不高,成绩不好。对于“我只想学某专业”的学生,家长可从两个方面做思考和引导。第一,人是有多方面兴趣、特长和潜质的,一个学生可能在理科方面喜欢电子、通信,在文科方面对法律有兴趣,在管理方面对工商管理有天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要注意细心发现和科学引导。第二,学相关专业将来是可以从事同一行业或同类职业的,如学中文、法律、新闻专业的都可以当编辑、记者,只是发展方向、特长、风格会有不同而已。

在高校更加强调“通才”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真正进入本“专业”工作,大体要在毕业后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学习,才能最后完成。对大部分考生来讲,可选择一个应用性、业务性较强的、适合自己的专业作为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再逐步积累学识与能力,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新的发展。建议高中毕业生对专业的选择不必过分苛求。

5.从北京服务业发展看职业规划

以往考虑就业和职业规划,首先想到的是机关公务员、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岗位。现在就业方向和职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服务业已成为职业主体。北京市2009年服务业产值占全市gdp的75.8%,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我们不得不改变就业观念的重要现实因素。

服务业大量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主要分布在电讯、金融、商业、餐饮、交通、旅游、物业、计算机、文化产业、汽车维修等专业。

思维方法、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适合上述专业和职位要求的,可考虑北京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应用型、有特长和发展的职业人才。

6.专业选择的两个相关问题

传统专业问题。属于长期需求的专业,就业和深造的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性强,不会出现短时异常过“热”现象。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影响行业发展,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但是,不论怎样变化,有些传统专业如机械电子类、土建类、医疗类、会计类、语言类专业的社会需求量相对稳定。

热门专业与就业率问题。有些热门专业都是短期需求的专业,多属操作性学科,人才适应面比较窄,用人有较大限制,受政策影响大,持续“高热”时间短,也有可能突然出现降温变“冷”。因此,专业的冷热是变化的。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前几年冷,现在不冷;财经类前几年热,现在就业比较困难。大学教育与就业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不能将就业率或失业率作为填报高考志愿的主要参考。如有人调查,2007、2008届毕业生半年内失业最高的八个专业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我们填报志愿时不要为这类信息所左右。

第五个问题:如何综合考虑分数、学校与专业

要从学业和潜质出发来考虑学校和专业。

1.高分考生。最好考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可以偏于基础,毕业后再确定发展方向。这实际上是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做出新的发展选择。

学校背景对学生非常重要,将来承认你的第一步的是教育背景。如卫生部部属大医院是不会招收地方医学院毕业生的(当然这些医学院有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特色)。

2.重点本科中间段的大部分学生。应学校与专业并重,比较理想的是选择专门院校的主体专业。学校与专业不能兼顾时,如果以选择学校为主,专业要尽量靠近学校的主体专业,或是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如果以选择专业为主,就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整体情况,专业最好是自己感兴趣或毕业后找工作时有优势的专业。如何把握好学校与专业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北航的航空机械专业(非主体专业),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管理专业(主体专业),就是要看哪个对你是有意义的,这绝不是用分数来“买”学校。

3.一般本科范围内的大部分学生。要优先考虑专业,其次考虑学校。这是因为一般本科院校中,除少数专门院校及原来隶属国家部委的学校外,其他大部分学校整体水平接近。这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虽在同一水平上,但努力程度并不同,学习潜力也不同,其优势和潜质即使个人和家长也未必认识到,这种差异对大学的专业学习往往影响较大。

因此,选择适合于自己潜质的专业,会给个人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这部分考生毕业后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最大的、在一线从事常规性技术、技术管理及业务工作的主要来源。因此,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重要。

4.准备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应主要以专业作为填报志愿的出发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因此,考生要从选择职业角度出发选择专业。

在选择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的专业虽然很热,但就业面却较窄,只有一、二个行业需要,而有的专业广泛分布于多个行业,就业面较宽。二是充分考虑本人的兴趣及潜能,对于一线的技能性岗位,如果考生始终抱有足够兴趣,工作能力、生活习惯适合岗位需要,不仅可以更好地胜任工作,而且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准备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要对前途有足够信心。比如金融、交通、物流、物业、it、商业、电讯等行业今后必将快速发展,这些行业的技能与管理岗位正呈融合趋势,传统意义上的蓝领白领已无明显区分。未来几年,行业将需要大量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训练有素的人才。

第六个问题:如何总体把握高考志愿

每年填报志愿,考生和家长往往如在云里雾里,理不出头绪。我们从宏观上冷静的理一下思路,需要明确两条主线。

a.高校招生是按分数录取的。我们必须科学评判自己的高考实力,选择与考生学业成绩相应量级的高校。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将分数用好用足而又避免风险。这个问题是每年考生和家长在操作上始终把握不准的难题。

b.高考志愿是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和选择适合考生学科特长、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的专业。这是一个往往容易被考生和家长忽视的问题。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无论是大学四年的学习,还是将来深造和就业都是无法重新再来的。

我们所有填报志愿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两条主线来思考和谋划,不要被一些细节问题所左右和误导,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们不妨从填报高考志愿的一些具体思路、方法和技巧中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原则。我认为以下三条尤其重要,需要牢牢把握。

a.留有余地,降低风险。无论第一志愿还是第二志愿,都不能冒进,不能抱侥幸心理。一志愿报高了只能“下嫁”到二志愿学校,二志愿报高了只能指望征集志愿补录,但这种机会非常有限。

b.设置梯度,拉开档次。无论平行志愿的三所学校之间,还是同一所学校的五个专业之间,都需要拉开档次,不能在同一水平线上选择,这样会大大降低风险。

c.方法互补,综合谋划。无论看分数还是看排名,都不能简单计算或推算,还要通过向中学老师和大学招生办咨询、参加高招咨询会和高校开放日等渠道,全面了解情况,既有定量测算,又有定性分析,做出综合判断。

最后,关于家长的角色扮演

基本原则是:帮助孩子进行选择,尊重孩子的选择,引导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家长要围绕孩子准备报考的学校、专业,去学校咨询、上网查询,做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信息、处理分析信息,将这些信息给孩子,以节省孩子的时间。选择基本定向的一两所大学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去志愿高校详细咨询。

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包办代替。

要从了解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4、人生六个经典问题

人生六个经典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家附近有一家餐厅,东西又贵又难吃,桌上还爬着蟑螂,你会因为它很近很方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光临吗?

        回答:你一定会说,这是什么烂问题,谁那么笨,花钱买罪受?

可同样的情况换个场合,自己或许就做类似的蠢事。

不少男女都曾经抱怨过他们的情人或配偶品性不端,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明知在一起没什么好的结果,怨恨已经比爱还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要和他搅和下去,分不了手。说穿了,只是为了不甘,为了习惯,这不也和光临餐厅一样?

励志感悟:做人,为什么要过于执着?!为了不甘,为了习惯。也许这一次表面上你取得了胜利。可是,最终你还是输给了自己,甚至,你是用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做的赌注。

问题二:如果你不小心丢掉100块钱,只知道它好像丢在某个你走过的地方,你会花200块钱的车费去把那100元找回来吗?

回答:一个超级愚蠢的问题。

可是,相似的事情却在人生中不断发生。做错了一件事,明知自己有问题,却怎么也不肯认错,反而花加倍的时间来找藉口,让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大打折扣。被人骂了一句话,却花了无数时间难过,道理相同。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损人不利己,不惜血本,不惜时间,只为报复,不也一样无聊?

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还是那么伤心,而且一伤心就是好几年,还要借酒浇愁,形销骨立。其实这样一点用也没有,只是损失更多。

励志感悟:做人,干吗为难自己?!

    问题三:你会因为打开报纸发现每天都有车祸,就不敢出门吗?

回答:这是个什么烂问题?当然不会,那叫因噎废食。

然而,有不少人却曾说:现在的离婚率那么高,让我都不敢谈恋爱了。说得还挺理所当然。也有不少女人看到有关的诸多报道,就对自己的另一半忧心忡忡,这不也是类似的反应?所谓乐观,就是得相信:虽然道路多艰险,我还是那个会平安过马路的人,只要我小心一点,不必害怕过马路。

励志感悟:做人,先要相信自己。

问题四:你相信每个人随便都可以成功立业吗?

回答:当然不会相信。

但据观察,有人总是在听完成功人士绞尽脑汁的建议,比如说,多读书,多练习之后,问了另一个问题?那不是很难?

我们都想在3分钟内学好英文,在5分钟内解决所有难题,难道成功是那么容易的吗?改变当然是难的。成功只因不怕困难,所以才能出类拔萃。

有一次坐在出租车上,听见司机说看到自己前后都是高档车,兀自感叹:“唉,为什么别人那么有钱,我的钱这么难赚?”

我心血来潮,问他:“你认为世上有什么钱是好赚的?”他答不出来,过了半晌才说:好像都是别人的钱比较好赚。

其实任何一个成功者的钱都是艰辛取得。我们实在不该抱怨命运。

励志感悟:做人,依靠自己!

        问题五:你宁可永远后悔,也不愿意试一试自己能否转败为胜?

回答:恐怕没有人会说:“对,我就是这样的孬种”吧。

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不该打退堂鼓时拼命打退堂鼓,为了恐惧失败而不敢尝试成功。

以关颖珊赢得2000年世界花样滑冰冠军时的精彩表现为例:她一心想赢得第一名,然而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总积分只排名第三位,在最后的自选曲项目上,她选择了突破,而不是少出错。在4分钟的长曲中,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了两次。她也可能会败得很难看,但是她毕竟成功了。

她说:“因为我不想等到失败,才后悔自己还有潜力没发挥。”

一个中国伟人曾说:胜利的希望和有利情况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励志感悟:做人,何妨不放手一搏。

问题六:你的时间无限,长生不老,所以最想做的事,应该无限延期?

回答:不,傻瓜才会这样认为。

然而我们却常说,等我老了,要去环游世界;等我退休,就要去做想做的事情;等孩子长大了,我就可以……

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无限的时间与精力。其实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实现理想,不必在等待中徒耗生命。如果现在就能一步一步努力接近,我们就不会活了半生,却出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局。

励志感悟:做人,要活在当下。

站长推荐阅读:[励志感悟:信念的力量] [励志感悟:跌倒的收获]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