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读后有感_《放学后》读后感

1、《放学后》读后有感

《放学后》读后有感

文/诗哈柯米

这是我读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目前是感触最深的一本。

读的第一本是短篇小说《加贺探案集》,5个故事,可能是因为比较短,读后感觉平平;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献身》,是看了电影之后看的书,知道答案在看文字,总是欠点感觉。第三本便是《放学后》。

《放学后》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时间从9月10日开始至10月7日不满一个月之间发生的杀人破案的故事,最初是“前岛”老师发现有人要杀自己(已经有三次被杀的案例),却不曾想“村桥”和“竹井”两个老师相继被杀死亡,然后记录警察破案的一系列过程。

小说采取了日记记录法,每篇的开端一律采用“时间,星期,放学后”的格式,然后讲述发生的事情,短短一个月,相继两个人的死亡,其中还穿插着几段回忆,节奏很快,看的入迷,眼看着凶手呼之欲出,但是作者却吊足胃口,就不告诉你杀人动机和杀人方法,着急。

看书第二天在群里和小伙伴们讨论这本书(群里很多小伙伴都看过东野圭吾),针对《放学后》里面的杀人动机表示“细思极恐”,我也一直在找代入感,把自己想象成杀手,在自己最隐私的事情“也许”被看到之后,我会不会起杀心。

很难,我想象不到那种情况,这也许是日本人特有的脑回路,另外不得不佩服杀手之一的设计布局,暗度陈仓,误导警察的等等方法,仅仅是因为自己曾经看过的一本破案小说,心理素质也是极好——而她仅仅是一位高中三年级的女生。

知道结局再去回想之前的细节,除去杀人动机,原来一切细节都在文字里面,衫田惠子和宫坂惠美的关系,惠美受伤的手腕,惠美的转变等等都是线索。一直让警察误以为是凶手的高原阳子,在一步步的追踪下也了解到她在前岛老师那里感受过一次温暖(一次爬山活动中,阳子脚踝受伤,前岛老师背她下山)。

似乎小说总会设置这样一个“明”看着就是凶手的人物,但是到最后往往不是。而看着越不像凶手的反而就是凶手。这也是常用手法。

最要感慨的是两个死者,两个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那一夜没人知道这两个人是不是看到了凶手之二的隐私,可是凶手之二就是认定他们看到了,本想自杀,却在凶手之一的劝说下,改成杀害两人。而凶手之一在平时的生活中是那么快乐烂漫,积极向上。青春期的少女,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

还有一个可怜之人,是前岛的妻子裕美子,我个人认为她是全书最可怜的,嫁给前岛,怀了孩子,可是前岛竟然让她打掉了孩子,很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书中有个细节是在前岛上班前,裕美子接到了一个电话,鬼鬼祟祟的压低声音,看到这里我产生一个感觉,觉得裕美子是杀前岛的策划人,但是又想到裕美子不太可能知道学校的事情,又有点犹豫,但是心里已经认定裕美子肯定有问题。

到了揭秘之后,前岛自始至终臆想自己被害事件终于水落石出,原来自己是个幌子,当一切身心放下来,却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死在了裕美子情人的车子下。这里是个反转,也很讽刺,一直以为是别人要自己的命,到头来,没死在别人那里,却死在了自己妻子手上。这里,我是直呼痛快,一个残忍杀掉腹中孩子的男人,这也许是你最好的结局。

很喜欢高原阳子和北条雅美,虽然阳子也产生过要陷害村桥的心思,并且制定了计划,但是还算是比较正常的高中少女心思,叛逆、但是心底依然温暖。雅美是学霸及女汉子的结合,性格好,讲义气,很为朋友想方设法解决难题。算是个积极的人物。()

最后,我很不好意思的说,作案手法我实在想不明白,不明白那个箭是如何抵住门的?有看过的小伙伴,不妨和我解释一下,谢谢。

2、《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读后感

文/星星点辰

续《解忧杂货店》和《白夜行》读完后,《放学后》是拜读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作品。

《放学后》是一部青春校园侦探悬疑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有吸引力。

故事讲述了在女子中学做老师的“我”,察觉有人三次想通过意外事件杀害“我”,而我都幸运的躲开后,发生的另外两起老师被杀事件。

我和警察通过各种线索推测凶手是谁。

最终,我通过各种证据准确的推测出了凶手,当和杀人凶手对峙揭开案情时,得知了那惊人的杀人动机。

这部小说,围绕着“密室杀人案”,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展开描述。

阅读过程中,会跟着“我”的经历和思考,去推测杀人凶手是谁。

本书迷人之处,是会让读者以侦探的角度,去分析作者零散的描述可能留下的证据,从而推导猜出最终的凶手。

而遗憾的是,作者强大的推理逻辑,会让读者一直处在迷雾之中。

直到书本的最后一章,才去揭晓最后的谜底,给读者一个惊叹的意外,原来凶手就在身边。

而当谜底揭开后,最后显露的杀人动机,却展现了青春成长阶段中,那些“纯真”、“美丽”、“梦想”和“友情”的青涩经历。

让人感慨,在成人的世界里,那些曾经自己也体验过的纯粹,随着时间的流逝,忽然有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遗忘了很多。

人心的复杂和单纯,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往往是分不清的,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会被分析的很复杂,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时候也会被人扭曲地看成很简单。

《放学后》这部作品,虽然没有《白夜行》给人强大的震撼,但是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也能看出他对侦探悬疑小说引人入胜的把控能力。

3、龙应台:放学

龙应台:放学

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用车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放学四十五分钟之后,她打电话给米夏儿——米夏儿是锡兰和德国的混血儿,安安的死党:

“米夏儿,安安还没到家,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我们一起离开教室的呀,我到家,他跟克利斯就继续走啦!”米夏儿声音嫩嫩的。

妈妈紧接着打下一个电话:

“克利斯,你已经到家了?那安安呢?”

“我们一起走的呀!我到家,他就跟史提方继续走啦!”

看看钟,距离放学时刻已经近乎一个小时。妈妈虎着脸拨电话:

“史提方,你也到家了?安安呢?”

“不知道哇!”史提方是个胖孩子,嘴里模糊不清,好像正嚼着东西,“我到家,他就自己走啦!”

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正准备出门巡逻,门铃响了。

安安抬头,看见母亲生气的脸孔,惊讶地问:“怎么啦?”

“怎么啦?”妈妈简直气结,“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

“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了什么?”

“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妈妈有点气短;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可是十五分钟的路怎么会用掉七十分钟?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你晚到妈妈害怕,懂吗?”

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好吧,洗手吃饭吧!

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有一次,他回来得特别晚,大概在放学过后一个半小时。妈妈愤怒地把门打开,看见安安一头大汗,身子歪向一边,“妈妈帮忙!赶快!”他说。

他的一只手提着一个很重的东西,重得他直不起身来。妈妈接过来一看,是个断掉的什么机器里头的螺旋,铁做的,锈得一塌糊涂,很沉,起码有十公斤重。

妈妈呆呆地望着孩子,暂时忘记了生气:“你你你这是哪来的?”

安安用袖子擦汗,又热又累两颊通红,却很高兴妈妈问了,十分得意地说:

“学校旁边有个工地,从那儿捡来的!”说完捶捶自己的肩。

“你——”妈妈看看地上那块十公斤重的废铁,觉得不可置信,“就这么一路把它给提回来啦?”

“对呀!”安安蹲下来,费劲地用两手抱起废铁,“就我一个人吔!不过我休息了好几次。”

说完一脚就要跨进门去,被妈妈挡住,“等一下,你要干什么?”

“把它带进去放好呀!”安安不解。

妈妈摇摇头,“不行,放到花园松树下去,不要带进屋子里。”

安安兴冲冲地往花园跑,勾着小小的身子搂着他那十公斤重的废铁。

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十一点半,钟敲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地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都是男生,安安不跟女生玩的),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十一点四十五。

经过一个庭院深深的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地撤退。妈妈看看手腕,十二点整。

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的在研究地面上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廿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十二点十五分。

史提方转弯。再见再见,明天下午我去你家玩。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住脚。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

oh,mygod!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塑料……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公尺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十二点廿五。

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那是米勒太大的家,安安停下来,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矮篱外、他们彼此用晶亮圆滚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只两公尺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4、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读后感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读后感《《放学后》读后感》。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杀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杀,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杀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杀——这次谋杀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杀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杀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杀,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杀——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杀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杀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