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不选择这种形式的成长_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在成长的年纪选择混日子

1、你可以不选择这种形式的成长

你可以不选择这种形式的成长

即使女人在法律意义以及现实生活中(至少是理论意义上)可以做到基本平等,这还不是“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好处,近来我越来越发现,如今的生活所能带来最优越的事情是女人多了选择的权利。

进化并不意味着高级,而是意味着将人生几个传统选项统统过一遍,逐个打通关。至少在几十年前,这并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就如同绝大多数的男人必须赚钱养自己的老婆,而如今这都只是一个选项而已,你大可忽略它。

在20多岁之前,几乎所有人的历程都是一样的:出生,受教育,恋爱,开始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然后问题出现了:你选择结婚吗?你选择要一个孩子吗?

别绷不住,以为这是一条看不清指示的路

我的朋友,35岁,一直在恋爱,随时把公司安排妥当了就给自己休假,大半夜背着一个大背包推开家门,一去可以去50天,保姆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家里人问结婚生孩子吗?她说,我看不到这两件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能够如何改善我的生活。

一矢中的。如果不能,那就不要去做。人只过更好的生活,这天经地义。

其实男人和女人在本质意义上是很平等的,所承担的责任和享受的性别优势没有高下之分,而众生皆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历程是以孩子出生为起点的“漫长隧道里的中段人生”,少年和老年都是被启示的时期,而青年和中年则是被世界缠绕。

你最好相信:生了孩子之后对于世界和自己的看法的确会和之前天差地别,我无法评论这是好是坏,但这绝对是人生中除了生死的思考之外另一次绵长的匍匐,我现在已经感受到了这种低头的压力。我决不劝说任何好友结婚生子。

而生物学里又有一个定律:女性总比男性在神智上先走一步——无论是智力发育还是思想境界的转换,对于世界的适应,大部分的情况下,女孩子都比男孩子要成熟得更早,身体心理都如是。我一直相信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她必然是个女人。

渐渐地我发现两性之间任何特质和事件都是经得起对比的,都是相对称的。例如生育这件事情对于女性的意义在哪里?除了一部分嫁给富人的妻子,生育都是一道五味杂陈的坎儿,她给一个女性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生命延续的快乐欣慰,也会带来危机感、迷茫感。

为什么我不再有足够的时间工作、享受生活,在之前的家庭里安全地生活?那个可爱灿烂、自由自在、享受家人宠爱的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我要孤独地度过一个个劳累、清醒的午夜?这个孩子给我带来的改变为什么没有在枕边这个睡着打呼噜的男人身上发生?他一点肉都没有长,还是睡得这么好,生活里只是多了一个小玩具。

别担心,世界公平得很,他的“这道坎儿”只是会来得迟一点,中年生活的危机感会让他突然获得飞跃性的“成长”,就像当你双手接过一个新生儿一样手足无措。他可能会失业、破产、在单位晋升无望,又或者卷入一次次要获得更多权力和金钱的痛苦循环。除了极少数一路顺利得离谱的人,几乎每个男人都逃不脱这个阶段。

但可爱的是,女人现在可以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生育孩子所带来的成长并不需要这个行为去完成,你仍然可以保持自由自我的生活,有可爱的宠物、一直换到够的恋人、永远足够的储物空间和睡眠,这大概是我能想到现代生活所能给予一个女人最大的解放。

你可以不选择这种形式的成长,哪怕需要从别的方面弥补,但我相信,如果有一万种孤独,人也会有一万多种方法去抵抗它,更何况生了孩子就不孤独吗?也许更孤独无助,因为你可能连以后的选择都不再自由。

前文提及的那个好友也对我说:你就是绷不住,以为这是一条看不清指示的路,而你的那条路你看得清指示,却不知道将你指向何方。

少关心点他人的意见,就能活得简洁高效点的

当然不选择走一条大众化的路——到年龄就结婚生子,就会迎来他人异样的眼光,也许没有老一辈的人嘴里的那么夸张,但是总还是会有一些。

然一个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这时代,大家了解旁人,习惯是拿些物化标签往人身上一插,加上一些浮光掠影的只言片语,就大致构成印象里的一个人了。谁在干点啥,其实谁都不了解。最后总是归于一些表面的标签的片断的印象流东西。这挺正常,谁都没权利要求别人来彻底了解自己。本来,被误解和误读是人生最不可避免。

许多压力,其实来自于外界“热烘烘的气氛”。在那个你所认识的小圈子,或者,你想像出来的小圈子里,你不希望自己被他人非议,然后开始顺从外界的标准。为什么要为一些也许并不怎么了解你的人,去把一些不属实的标签贴自己身上呢?

自己追求的东西,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人并不喜欢孩子,爸妈也没给太大压力,但是觉得“到这个岁数,都该要个孩子”,于是便想要个孩子了。诸如此类,许多需求并非我们需要,而是自我暗示出来的。

人是一种善于自我暗示的动物,能暗示自己走向消极,也自然能暗示自己朝向积极的方向,摆出一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有时也会无意间变成一种姿态。聪明人会懂得利用这一点,不那么聪明的人常会在“我是一个我自己很满意的形象”中快乐着。

所以,说到底,如果去掉“为他人忙碌”的虚耗时间,生活是可以大幅度简化的。把时间多留给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好了。

2、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在成长的年纪选择混日子

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在成长的年纪选择混日子

文/哈叔

人生总结起来其实就四个字:自作自受。

年轻时,你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因为这时候往往正处于“作”的阶段,等到了三十多岁、四十多岁,慢慢尝到自己种下的果子的时候,就会明白这句话有多真实。

对于年轻人来讲,我见过最愚蠢的一种行为,就是在本该野蛮生长的时候选择混日子。

所谓“愚蠢”,就是在多年以后,你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会发自内心地骂自己,会特别地懊悔。

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静下心来,认真地看完,然后有所思考,当然还有思考之后所带来的改变。

1

岁数越大,成长的障碍越多

虽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我也经常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空,人要活得没有年龄感,但客观地讲,成长是分时间段的。

不同的时间段,成长的速度和效率是不同的,所带来的影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今,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是读书到大学,不管学校好坏,好歹混个大学文凭,不然感觉这么多年书读得白费了。

在大学里浑浑噩噩地混几年,然后揣着毕业证书步入社会,开始四处找工作,人生序幕就此拉开。

这是人的第一成长阶段,可惜很多人做得并不好。

聪明的人,这时候对“自作自受”往往是有所体会的:在学校里越是混日子,满意的工作就越是难找。

但是,我觉得这并不足以定义人生,毕竟这时候还是很年轻的,大多数人正处于二十三四岁的年纪。

年轻,即代表着“希望”和“可能性”。

真正能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人生的第二成长阶段,也就是毕业之后的十年左右时间。

这段时间,我视为一个人的黄金成长期,也是“野蛮成长期”,很多人的人生改变,往往就是在这个阶段打下的基础。

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正视的:岁数越大,成长的障碍也会越多。

这些障碍,可能来自于你的家庭,你的精力、体力,你的认知水平等等一些特别现实的因素。

很多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在本该野蛮生长的时候选择混日子”是特别愚蠢的原因。

2

混日子,是没有未来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混日子是没有未来的,这个道理,我希望你能越早明白越好。

很多人会为找到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而开心不已,我倒不是要批这种行为,我只是想说,凡事都有两面性,别只看到好的一面。

一份工作很轻松,薪资不错,如果又还比较稳定的话,这对于年轻人来讲,并不是一件多好的事。

或者说,这值得保持警惕性。

因为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往往会很容易、会不自觉地进入到“混日子”的状态。

说实话,能主观意识上保持向上生长的人太少,大多数人的成长都是被现实压力倒逼的。

人一旦混日子,也就意味着他停止了成长,那么他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就随之下降。

而更现实的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人生变故太多,没一定抵抗风险的能力是特别危险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厚实的家底,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没有无与伦比的天赋,就请你别再混日子了,你玩不起的。

更靠谱地讲,即使你拥有这些,也不要混日子。

在这个时代,再大的船都可能翻,再壮的树都可能倒,再硬的关系也可能断,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

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交到别人手里,是特别危险且愚蠢的。

3

判断有没有混日子,主要看成长

一个人到底有没有在混日子,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案就两个字:成长。

很多人的理想工作是“事少钱多离家近”,我刚才就说过了,我不是要批有这种想法的人。

相反,如果你能找到这样的工作,是挺不错的一件事,至少你有了一份保障。

问题真正的重点是,你在清闲的时候,到底干了什么,是沉迷娱乐中无法自拔,还是在努力地自我成长。

这才是关键所在,也是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在混日子的标准。

所以,不要以忙碌程度来定义一个人,而是要看他到底在忙些什么,怎么忙的。

那些总是加班到很晚的人,并不一定就不是混日子的人;那些一下班就走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是不努力的人。

有人上班时间玩乐,临到下班才开始工作,做表面功夫给领导看;有人下班就走,去培训班听课,去看书,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时候,真正在努力成长的人,是没有时间演戏的。

他们并不需要演给谁看,因为结果往往会证明谁在真努力,谁又在假勤奋。

如果你正处于二三十岁的年纪,我希望你能好好思考,因为你当下的决定很重要,关系到你接下来的人生。

如果你已经不再年轻,我也希望你能好好反思,反思过去的自己,并立足当下,努力前行,这同样很重要,因为努力总会让你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好。

最愚蠢的行为,就是在最好的成长时光里,选择了混日子,

希望你不要犯傻!

来源:哈叔的职场微课堂(id:haerg7)

3、成长选择的智慧

成长选择的智慧

文/沙云龙

成长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面对人生无数个岔路口,每个人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选择了坚强,就放弃了懦弱;选择了奋斗,就放弃了安逸;选择了独行,就放弃了跟随。事实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选择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引导着未来的发展,一旦选择出现错误,更多的努力只会带来更大的偏离。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的智慧,是成功的关键。

“哈佛女孩”孙宇童笔下的十年,是激扬青春、点燃梦想的十年,也是认识自我、选择自我的十年。在这个大多数孩子还懵懂做梦的年龄,宇童的十年作出了十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这些选择伴随着艰难与苦楚、风险与挑战、纠结与挣扎,但却一次又一次被现实证明是无可置疑的正确。“成长路上一条条人迹稀少的小径,就这样将我带去梦想的远方。”这是宇童的结语,也是她成功的所在,正是对一条条未走之路的放弃,让宇童选择了正确的未来之路。在宇童的心路历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选择的答案。

第一,选择的智慧在于坚持自我

我们常常面临不敢选择、不会选择的困境,在无法确定如何选择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你的追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爱好是什么。宇童热爱模联,这潮涌般的热爱和近乎痴狂的执著,成就了她的梦想,也最终证明了她的选择。尊重内心的情感,选择真正的自己,这就是最大的智慧。有了强大的心灵支撑,即使未来的道路上有再多的艰辛、苦楚甚至失败,也会风雨无阻、无怨无悔、一路前行,终将叩开理想之门。

第二,选择的智慧在于果断放弃

学好既定的课程,做好学校的应试,进入北大、清华深造,这是一条传统的光明道路。但这种选择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宇童不是传统意义上“靠谱”的乖孩子,她起初并不适应学校生活。不幸中的万幸是学校、家庭和生活给了她选择和放弃的权利,她放弃了适应传统课程,放弃了成绩为主的道路,放弃了学生会,放弃了amherst,一次次适时的放弃,虽然有不舍、有遗憾,但果断而坚决。选择与放弃总是相伴而生,只有在取舍之间拒绝盲从、拒绝忧虑、果断放弃,才能有舍有得,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成功,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第三,选择的智慧在于挑战未知

“你总是选择更冒险的路”,这是宇童母亲对她的评价,也让人最为感动和激赏。十年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不断挑战、不断冒险、不断追求未知的过程。剪纸、奥数、校刊、模联,这一个个看似剑走偏锋的选择、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在宇童对话美国名校面试官的时刻仿佛被神奇地串联起来,共同构筑起一个自由奔放的灵魂世界。真正打动面试官的,不是剪纸的乐趣,不是模联的意义,而是宇童血液里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是那颗勇于挑战、追求未知的青春之心。每个人生来都带着勇气的火种,对压力的担忧,对失败的惶恐,对外来的干扰,对现实的屈从,往往让我们将这火种深藏甚至熄灭。既然时代给了我们选择更多挑战的机会,不如放手一搏,去品味更多的未知,挑战更多的可能。未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磨砺,但注定也会带来更多的收获、更多的精彩。

人生多歧路,临歧莫彷徨。十年风雨路,宇童用智慧的选择实现了“梦在哈佛”到“走进哈佛”的蜕变,书写了一段成长的传奇。宇童文中《未走之路》的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同样是在青年时期选择了钟爱的诗歌道路,历尽坎坷却坚定执著,最后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相信对于每一位青年学子来讲,多一点选择的智慧,多一份内心的坚守,尊重自我,坚持自我,挑战自我,也终将收获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