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那个焦虑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1、朋友圈那个焦虑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朋友圈那个焦虑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01

我是断不承认,自己,这个30多岁的女人是中年,可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年轻了。

不再是那个失恋会在街头痛哭的女孩,也不是那个碰到琐事就会烦躁不安的职场人,更不是胆胆怯怯始终害怕活在别人眼睛里的。

30多岁了,我真的在中年的边缘。这两天,满屏写的中年危机。而我想说,很多迷茫的中年人,都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没有解决焦虑;很多遗憾的老年人,都是因为中年的时候,没有解决迷茫。

曾经在读者会上的时候,有一个大学生问我:自己特别焦虑,甚至于失眠,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说了很多方法,我最后说,真羡慕你们年轻人,还有资格焦虑。到了三十岁之后,很多人的迷茫会定义你的人生,那个时候你才真的知道:

年轻人焦虑多好啊。焦虑至少知道方向,而迷茫却无所归去。

我一个开公司的朋友和我说,三十岁之后的中年迷茫如果不解决,那么五十岁之后,很容易后悔。

而我想说,焦虑的年轻人如果不努力,后来,很可能活成了迷茫的中年人。

02

曾经看过一部小说,里面讲的是,三个北上的年轻人自己砸碎了捧着的“铁饭碗”,去社会打拼,深夜在小屋子里写稿,却被骗了钱;再后来去炒股,每天几个人拼命打新股,每天惊心动魄地看着红线和绿线生生死死,再后来呢,他们又一块去做生意。

小说的结局都不会太差,太差就会被冠以“悲凉”,谁不想圆满呢,没错,他们最后都成了有钱人。

我和人讨论的时候,好友一直揪着那说,你看,一个人一定要打拼,才会成功。

我说,不,打拼只是增加成功的可能性而已,并不是绝对性的成功。但是,有能力地折腾,比有能力却享受安逸,好很多。可是如果没有能力,还是选择安逸。

三十岁之前,可以去不停地尝试。但三十岁之后,你要选择最好的方向。

而许多年轻时候焦虑的人为什么大部分成了中年时候迷茫的人。

因为他们的行动力永远是0,每一次入睡前的焦虑,都可以在睡完觉化解,不断在工作中自我怀疑,却又不肯为自己多走一部路。

当然,我也不提倡随便砸自己的饭碗。大部分因为冲动砸饭碗,而导致自己没饭吃。你砸饭碗的前提是,你可能拥有了一个更好的饭碗。

而这个饭碗是自己做的。你焦虑的时候,其实就是自己做饭碗最好的时候。少玩游戏多看书,少侃大山多务实,用发呆的时间去学习,用无聊的时间去学习,用所有不知道做什么的时间去学习。那么你已经走在了大部分人前面。

要知道,很多看起来牛逼的人,都焦虑过,都迷茫过,但他们牛逼的地方是,慢慢地,他们都解决了某段时间的个人的焦虑,哪怕下一段时间也迷茫,但他们迷茫的,是更深层次的迷茫。而你,却始终在原地焦虑和迷茫。

03

人活着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否定,然后不断斧正的过程。而否定的是你自己,斧正的也得是你自己。

前两天,我一个老同学来找我,他说自己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他跟我说,“以前的焦虑根本算不上什么,现在的迷茫,才是一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

他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八个字,他也曾经是那个焦虑的年轻人,可是,细数他一路走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在一个企业工作,也看不到什么前途;既不想朝九晚五,但也实在不能跳槽。手头没有钱,但又特别想赚钱。说到底,家里还有一群人要养。

他问我,有没有什么工作帮忙介绍?公司最好是行业内靠前,薪水的话,当然越高越好,接受加班,但要有加班工资。

我说,你有没有电子版的简历。或者你简单告诉我,你擅长做什么?

他说,他是单位的文员,平时就是整理档案、写写领导讲话稿。不算什么本事。

“我现在真的很迷茫,不知道去做什么。我想重新开始。我不想一辈子都这样。”

我不太认同他的说法。其实,无论每个工作中,只要你做到最好,就是一种本事。

你整理档案,如果你知道如何分类,如何归档,而不是单纯地放置,然后把工作外包了事,也是一项技能。

你给领导写讲话稿,如果知道提炼,知道如何写出彩,也是难得的本事。

我们最大的迷茫,还不是高看了自己,却看低了当下的工作。

我说,恕我直言,你的迷茫,是因为你永远只是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付诸行动。你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想办法去做,然后争取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

没有目标就找目标,不想找目标,就只能怪自己咯。

我以为他会生气,他说,谢谢你帮我梳理我的工作,我竟然知道应该怎么办了。有目标就找目标,没目标就做好当下的事。

04

没错。

一个人为什么会迷茫?

既不安于现状,又不肯努力去找人生的方向。

20岁因为焦虑而不行动的代价,是30岁的迷茫去填补。

而如果你30岁继续不努力,那么40岁乃至你一整个中年和老年,都会迷茫。最后迷茫一生。

治疗迷茫,没有任何好的方法。

记得,某一段时间里,我迷茫的时候,一个前辈和我说的话:

你焦虑有用吗?迷茫有用吗?别人都在赶路的时候,不用太羡慕,别人都在跑,你就努力跑。

如果有想努力的事,就朝着梦想去努力,如果无事可努力,就做好当下的事。

愿你有前程可期,也有岁月可以回头。这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在这里,送给大家共勉。

2、那些下班后还拼命工作的年轻人,后来都怎样了?

那些下班后还拼命工作的年轻人,后来都怎样了?

文/然雪婵

正值母校60周年校庆,班主任让我们把各自的职业、居住城市、联系方式接龙发到群里,以便统计校友情况上报学校。

我看了群里的统计信息,当初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起点,7年后的今天,各自的生活状态却千差万别。

有人一毕业回了老家,做着家里人安排的工作,岁月静好;

有人留在了长沙,至今只是领着几千块薪水的小职员;

也有人转行做生意,成为大老板身价不菲;

还有的人远赴一线城市坚守本职工作,如今已年薪百万……

覃同学就是那个在深圳投行工作的年薪百万的金领,因为毕业后都在深圳,所以我们一直都有联系。

1、所有的高薪背后都是玩命地工作

大学时,当所有人挤破脑袋修学分、争夺奖学金时,覃同学却经常翘课去图书馆看注会的教材准备考试,早出晚归。甚至每年的寒暑假,图书馆里都总能看到他奋笔做题的身影。

后来他不仅考上了研究生,还在读研期间拿到了cpa证书,并通过了司法考试。

毕业后,导师介绍他去了深圳的一家投行,那时他的工资是8k起步。

投行的工作强度众所周知,刚进去那几年,他除了吃饭就是工作,毫无怨言,做事严谨尽责,这一点也让带他的经理特别欣赏。

他从投行小白到独立带团队,只用了2年时间。

他说:在投行工作,最关键的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

所以在2年里,他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仅剩的一点空闲时间,也都花在了健身房。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没有娱乐,随时待命。

有次一个做了两个月的大项目在收尾时出了问题,他所在的团队连续开了3个通宵的紧急会议,而第二天还得在正常上班时间思路清晰地跟客户对接工作。

当这个项目圆满结束后,他拿到了一笔非常可观的奖金。

当他快速成长,能独挡一面升任经理时,薪资也有了一个梯度的飞跃,这时他已经将同龄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在职场,专业是一份工作的灵魂。

专业意味着高薪,也是对一个职场人的最高评价。

而所谓高薪,其实并没什么捷径,无非是玩命地工作并和自己的专业死磕到底。

高薪从不垂青那些朝九晚五的人,所有的高薪背后,都是一群玩命的人。

2、极致的时间投入,成就极致的事业和成功

2017年,国内跨境电商的龙头企业有棵树「卖身」上市公司天泽信息,三年估值从5亿飙至34亿,成为去年新三板第二大并购案。

除了34亿这个令人瞩目的价格外,有棵树还承诺3年近10亿的净利润,底气满满。

去年,有棵树创始人肖四清发布的一番言论也在朋友圈中爆红:

十点以前下班的直接开掉,别啰嗦,不加班来深圳干什么,早点回去。

我们往往更容易看到那些创业多轮融资后亮眼的数字,羡慕他们的一夜暴富、身价暴涨,而忽略了他们背后极致的时间投入。

职场中真正的高收入牛人,从来都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他们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将事情做到极致。

越牛逼的人越重视时间的价值,这也正是为什么比你有钱、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更拼命。

这两年,我之前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司郑总负责的ipo项目屡传捷报。

郑总是我进所时的直属领导,当时他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手头的6个ipo项目,未再承接别的项目。

从承接项目,到辅导账务,到递交资料,再到过会反馈,一整套ipo流程下来,非常考验人的耐力和定力。

我几乎跟过他所有的项目,只要是在出差赴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从未早于10点离开过公司。

即便是回到酒店,大半夜了他也依然在回复我们的邮件,梳理项目进度,了解每一个人工作中遇到的阻力。

那时候我们没有生活,只有工作。当别的项目经理和组员下了班一起去打球、按摩、足浴的时候,我们组只能坐在办公室和一堆底稿报告死磕。

2017年初,他负责了7年的ipo项目深圳市景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行价23.16元/股在上交所a股主板隆重挂牌上市,该公司连续三年总资产近30亿元、平均年净利润近4亿元。

该项目的成功,让他在审计圈声名大噪。7年的专注投入,也成就了他事业中里程碑式的跃迁。

从去年到今年,6个项目均已陆续成功上市。他一跃成为所里上市项目最多的负责人,直接被提拔为合伙人,还有多家上市公司以数百万年薪伸出了橄榄枝。

他用极致的时间投入,打造了自己的事业专属标签。而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几年也正是我打磨专业、成长最快的时候。

大家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

无论你想在哪一个领域成功,你都必须付出至少1万个小时的磨练。

作为不能拼资历的年轻人,当量变还未能引起质变时,你只能不断以时间的投入去积累经验,以博得漂亮的龙门一跃。

3、事业跃迁,往往来自你下班后的时间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

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

我之前带的一个转正实习生许澜,就是这样一个把业余时间用到极致的人。

他总是最后一个从公司走,有时是继续工作,或是总结最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我的邮箱曾收到过他半夜1点发给我的底稿;

他的桌子上总是放着几本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教材,下了班经常会看几章再走。

因此他在毕业第二年就把cpa考过了,专业能力是同级别同事中最扎实的。

中间升职级时,他还连跳了2级。现在他已经做到了项目经理级别,而与他同时进公司的同学依然只是审计员。

雷军说过:“任何成功,勤奋和努力是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一个最低6×12小时的勤奋和努力,为什么你会成功呢?如果你想干5×8小时就成功,别人比你工作时间长50%,聪明程度一样,人家比你一倍努力,这就应了中国的古话:天道酬勤。”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要高薪想要体面,必然要拿另一些东西去交换。

就像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米兰达说的:“当你的生活岌岌可危时,说明你的工作步入正轨了。当你的个人生活化为乌有时,就说明你要晋升了。”

上班时间大家都在办公室忙碌,努力工作。而下班后,有的人回家瘫着或和朋友宵夜,也有的人继续工作和学习。

你努力8小时就停止了,而别人努力了12小时还在奋斗,差距由此产生。

下班后的时间,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4、如何经营你下班后的时间

既然下班后的时间那么重要,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利用呢?

1.学习一门在工作中常用的技能

找到一个工作中你经常需要用到的技能,花时间系统去学习。

我做过很多公司的财务审计,发现企业财务人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excel技能不熟练,有人甚至连最基本的vlookup函数都不会用。

我去一家商贸企业做审计时,遇到财务部刚来的一个女孩儿,她却能将excel各种操作、函数和vba编程结合起来整理数据,效率极高,让我狠狠佩服了一把。

她说她用了2年时间,每天下班后自学表格的操作技巧和编程技能。

刚进公司时,就引起了财务总监的注意,经常被委以重任,每年两次的调薪中,她总是涨薪幅度最大的那个人。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比行业和职级更重要的,是你的傍身技能。

2.发展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副业

现在知识变现非常火,其中不乏教人“在30天内靠副业月入10万”的课程。

很多人都争先恐后,想要在知识变现领域分一杯羹。

讲真,我不是很相信这类速成法。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不具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甚至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你又如何通过所谓的知识变现月入10万呢?

实际上,那些下班后与工作无关的努力,并不能拯救你的事业,反而会消耗和转移你的注意力,让你的职业发展受限。

只有那些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努力,才能形成双向杠杆,最大限度地撬动你的本职工作。

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人员,你可以在下班后学习财务培训类的课程,将财务培训讲师作为你的副业和目标,也可以尝试为财经杂志供稿,这样既不荒废专业,也可以相辅相成地精进你的专业。

3.用创业心态取代打工心态

打工心态就是,反正这公司又不是我的,我只拿我应得的薪水。你给多点,我就多做点,一旦下了班,就没我啥事了。

一旦被这种心态控制,人就会丧失工作热情,格局逐渐变小,更别期待能在下班后有所成就了。

我有一个在阿里工作了5年的邻居虹姐,她跟我说起工作的日常:到了深夜,大厦依然灯火通明,不少人觉得白天没什么思路,反而夜里效率更高。

在阿里的办公室,下班后依然在办公的,不止是员工,更多的是业务负责人,甚至是公司创始人。

在定义「创业」时,马云说:

「国外的‘创业’一词,指的不完全是辞职创业,更多是指‘创业精神’——把公司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干,在公司内部实现自我价值,这也是一种创业。」

在马云的带领下,阿里巴巴的大部分员工,都把公司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虹姐的薪资能超出同龄人的三倍。

以「创业心态」对待工作,是最有效的一种自我投资,它督促你下班后仍然不断升级自己的价值,获得可持续成长的能力。

世间所有的牛逼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苦逼坚持。

努力和成功之间,永远隔着一段距离。

成功和平庸唯一的区别是,你能否利用一切时间,坚持挺过这个无法估量的距离。

来源:插坐学院(chazuomba)

3、朋友圈那个随便辞职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朋友圈那个随便辞职的年轻人,后来活成了什么样?

文/谢可慧

前些天,一个读者问我:

辞了职,现在后悔了,又回不去了,该怎么办?

“老实说,当时把辞职后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出来之后才知道,一切从头开始,而寻找这个开始的感觉,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我只给了他一个建议:学一项本事,越精通越好。

我说,我想梳理一篇文章,给许多希望辞职的年轻人,他说,你可以以我的例子开始。

大概是因为大家知道,我是从体制里出来的,目前看上去活得还不错。这里,我要重点划一下,是“看上去”。

所以,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后台问我:

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想辞职,我该怎样过上想过的日子?

我不知道做什么,就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我不知道该怎样努力,但我又不喜欢当下。

我觉得在这里,大多数人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辞了职,就有可能过上你喜欢的日子;不辞职,你可能永远过不上你喜欢的日子。

但你要知道,取决你过上自己想要生活的,不是你的职业,而是你的能力。

一、如果你什么都不会,不要随便放弃你现在的工作

你至少要学一项技能,学满七分,并且有能力超过你当下的工作,再来思考辞职这件事。

现在有一种鸡汤学是,年轻,一定要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所以,哪怕一无所有,也一定要去追求。

有一个小男孩来找我,二十六七岁,辞了体制内的活。他说,我怎么感觉一点都不开心呢,没钱没工作还没自由。

我问他,你会干什么,你大学学什么专业。

他说,大学的知识早就忘记了,毕业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考进了体制。不太适应,觉得太无聊了,就出来了。现在呢,好像也找不到什么好工作。

“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才有可能匹配什么样的工作。你考进体制,说明你在某些方面并不比同龄人差,也非常适合机关工作。但你盲目出来,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不要随便辞职,年轻人不要把辞职当儿戏。

你不知道做什么,也不会做任何事的时候,你想让这个社会如何接纳你呢?

那些本是平凡人,想一跃而上,手无寸铁,却成为落魄小王子的故事,一点都不感人,甚至听上去特别无知无能无本事。

二、不要让情绪左右你的选择

我从来不赞同冲动型辞职,而大多数人辞职,就是因为情绪不对,所以带着情绪,放弃一份工作。

有一种叫风险成本。

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勇气,但你要懂得,把风险成本控制到最低的时候,再去辞职,会大大提高你的抗风险能力,和降低你的风险成本。

“我在这里工作不开心,所以我辞职。我在这里感觉郁闷,所以我辞职。我被上级批评,被同事排挤,我辞职。”

我觉得,比辞职更重要的是,你更需要知道:你为什么工作不开心,为什么郁闷,为什么会被上级批评,同事排挤。

以及说到底,为什么这个人是你,不是别人。

你没有分析出原因而辞职,在进入下一份工作之后,90%可能进入同样的死局。因为,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你选择了逃避,而不是先找到答案。

三、别人的路对你来说复制性不强,你要知道你的核心竞争力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很流行,辞职后浪迹天涯,看世界。关键是,那些所谓的“浪迹天涯”看上去都是有钱有闲,还人美活好。

于是,所有年轻人都做起了一个梦。辞职,去旅行,然后写书,然后成名,然后发大财,贴上“自由自在”的标签。

我写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她当时太羡慕这样的生活了,辞了职去旅行,幻想着有朝一日“朝九晚五中,也浪迹天涯”。

确实,因为这段经历,有一段时间,有人找她写稿,也有一点收入来源。

然而,渐渐地,她发现,入不敷出,积蓄在减少,收入并不能支付开销,甚至不敢问家里要钱。

一旦生存造成问题的时候,或者说长期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很多人是会产生自我怀疑的。她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就说了一句话,还是回来吧。

你辞职去旅行,其实是想辞职获得生存。但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否真的合适。

因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这里,你却一意孤行。全凭运气做事,往往显得很被动。

所以,我在回答读者的问题时,经常会问他一句话:你会做什么。

那些你想走谁的路的人,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否有他的核心竞争力。

人的路不可复制,就像人的经历也不可复制一样,所以很多时候,只有殊途同归,少有先因后果。

我不鼓励年轻人随便辞职,但我也鼓励那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年轻人,看看外面的世界。

辞职不是一概而论的事,你要有穿越山川湖海的本事,才能跳出原来的江湖来闯。

世界,那么大,我们是该去看看,但首先是活下来,其次是去看看。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