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读书笔记《杨绛传》:一个划时代的知识女性
读书笔记《杨绛传》:一个划时代的知识女性
文/柚孑君
读书可以让我无比的快乐,但是这本书读完心中却满是苦闷,这不是杨先生的苦闷是我的杞人忧天,特别是讲到文革时期的钱杨和女儿、钱老相继撒手人寰的时候,我甚至边落泪边看完的!
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记录,很零星也很琐碎,就全当个人的心得略加记录了!
一、恋家的杨先生
杨绛非常恋家,并不贪玩却贪看书,回家还帮助父亲做些事情。有一次,杨荫杭(杨绛的父亲)问她:“阿季(杨绛原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杨荫杭笑道:“我也这样。
也许我们现在娱乐活动太丰富,科技发展太快,如果他们父女间对话中的书改成手机是不是和当下贴切多了。
二、钱老的“痴气”
杨绛介绍说:“锺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
钱老的“痴”其实也是很可爱的!
比如:
那时杨先生刚刚生完孩子,还在医院里,钱老每天都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第二天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看吧,这哪是什么“痴”啊,明明是可爱,而且从杨先生口中讲出来还略带炫耀的意思呢!这样鲜活的两位大家也只能在书中慢慢品味了!
三、文学创作的小感悟
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所介绍的内容是有关别人的,还是她自己的,行文都含蓄、简约,其思想、情感,不予以特别强调,宁肯少说一点儿,给人多些可以回味的东西。所以杨绛的散文处处散发着大气的美,成熟的美。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在艺术创造中,想象极其重要,但它必须贴切真实,离不开“判断力”的调控。杨绛通过对众多作品的分析,理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小说家的构思,一方面靠想象力的繁衍变幻,以求丰富多彩,一方面还靠判断力的修改剪裁,以求贴合人生真相。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逻辑思维,二种思维同时并用。
近日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找了些杨绛的散文来看,看完以后受益匪浅,然而自己的创作却进入的死胡同,每每一篇很简单的文章都要几经修改,甚至写到一半写不下去,又不得不推翻重来,这个过程很痛苦,我和朋友玩笑这种感觉有点像不孕不育或者根本就是难产。曾经一气呵成的写作状态突然没有了,苦闷至极。
四、传统的知识女性和一生的相爱
杨绛待人接物,一招一式无不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陈子谦曾告诉读者他“一直难以忘怀”的一件小事,他写道:“1984年5月我去拜访钱锺书先生,那天是杨先生开的门,她是那样温文尔雅,一副娇小文弱的样子。当钱先生让我坐下以后,杨先生从里屋用旧式茶盘端出两杯茶来,递一杯给我,递一杯给钱先生,然后双手托着茶盘一直背朝里屋退下,直到我告别时她才从里屋出来,满脸微笑送我到门口,我连忙请杨先生留步,只有钱先生送我下楼。杨先生端茶的动作,特别是她的‘却行’显然是一种旧式礼节,这在当时我真还觉得不好理解,特别是对一位后生晚学,何必如此‘讲礼’,这般客气?我真是谜一般地猜不透他们的心蕴。现在看来,这就叫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不管你如何漂洋过海,懂得多少门外语,受多少西洋风气的影响,到头来骨子里的还是本民族的东西,根子还得牢牢地扎在民族文化的传统中。
是的就是他们对传统的认知,也是相互的爱慕。
又比如:
杨绛夫妇医院病床对谈的情景:夜渐深,敲窗的雨声时缓时紧,大颗小粒的雨珠沿着玻璃拉长,零碎地折射进星星点点的光亮。
“季康,不是说咱们找的人手明天就来吗?明天你就回家吧。”黑暗里钱锺书说。“这怎么行?咱这只是从帮忙辅助的意义上找的人,我不走。”折叠床上的杨绛说。“你可以站在一旁看看她做,看过了你总该放心,就明天一天啊。”
“默存,我发现《槐聚诗存》上有几处我抄错了字,书都印出来了,这可怎么好?”“打岔,说你该回家的事。”“我怎么能把你的诗抄错了呢?真是的。我怎么会抄错了呢……”小床上她叹着气。“明天你就回家去吧。……”没有回答。在被街衢道路包围的医院里,夜深时总能听见车声。雨地过车声又有不同。床头柜那边传来钱锺书摸索的动静。杨绛问:“找安眠药?”“睡不着,闹离愁了吧?吃一片吧。不用你,不用开灯。”
杨绛起身,按亮壁灯,端上温开水,看着丈夫服下舒乐安。她自己也拈出一片,钱锺书伸手接住。杨绛争道:“这不公平,在家时不是我吃安眠药你也陪着吃吗?你说过中毒俩一块中,岂可让我独中乎?”
就是这样,连安眠药都要分享,这就他们一辈子的爱,在钱老生病的过程中他们的唯一的孩子去世了,读着读着我的眼眶也湿了,好像还轻轻的呜咽起来!????
五、反倒成了被安抚者
据舒展介绍,钱锺书离世后,他的老伴去看望杨绛,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绛孤身一人,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绛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锺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锺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舒展的老伴回来向他传述以后,他说:“瞧你这点出息,让你去安慰老太太,反倒成了被安抚者。”
六、读书就是精神家园
解放前钱锺书和我寓居上海。我们必读的刊物是《生活周报》。寓所附近有一家生活书店,我们下午四点后经常去看书看报;在那儿会碰见许多熟人,和店里工作人员也熟。有一次,我把围巾落在店里了。回家不多久就接到书店的电话:“你落了一条围巾。恰好傅雷先生来,他给带走了,让我通知你一声。”傅雷带走我的围巾是招我们到他家去夜谈;嘱店员打电话是免我寻找失物。这件小事唤起了我当年的感受: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是啊,读书就是可以丰富人精神的,他就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只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渠道太多了反而被束缚住了吧。
七、她就是我唯一的杰作
杨绛在《我们的钱瑗》中以《尖兵钱瑗》作为代序,说钱瑗:“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杨绛回忆早年与丈夫钱锺书在探讨女儿个性时,钱锺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 两位祖父迥然不相同的性格,在钱瑗身上表现得都很突出。杨绛在文章中提及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北师大曾和英国合作培养“英语教学”研究生。钱瑗常和英方管事人争执,怪他们派来的专家英语水平不高,不合北师大英语研究生的要求。结果英国大使请她吃晚宴,向她道歉,同时也请她说说她的计划和要求。钱瑗的回答头头是道,英大使听了点头称善。杨绛听女儿讲了,也明白她是在建立一项有用的学科。
所以说杨先生总说钱瑗是他唯一的杰作,但从钱授的治学上来说,这是令人佩服的,当然英年早逝,也确实让人觉得万分惋惜。
八、论语的指导意义到今天还是有用的
杨绛对《论语》有很独特的见解。她说《论语》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很久之前看了《孔子如来》好像也是这样的,孔夫子与弟子们的对话确实是鲜活的,却又可以把道理说得浅显,让人一看就明白,当然真要明白其所以然的话,还要颇费周章的,毕竟太过久远了,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我的悟性太低了吧。
九、杨先生的教育观念是超前的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杨绛称:“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关于教育这个话题,杨先生的教育方式还是非常超前的,关于韩美林的这个小故事来说,也确实是让我们有所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不是存在着价值观的取向问题,是我们相关做教育的人来说颇值得关注的,也是应该予以纠偏的事实所在。
十、过年的年味丧失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
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
一句贿赂五路财神,诠释了我们当前对于过年的偏颇,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前社会的唯金钱论的诡异的价值观。现在的人们不得不从中汲取些营养,让我们的小一辈能够在正常的价值观中茁壮的成长。
十一、钱杨的婚姻是经过风雨洗刷的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看看,杨先生对于婚姻的现状是有预知的,我们的婚姻与爱情已经是如此的物质化了,所以那些所谓不相信爱情的实质是自己把爱情弄岔了,还是杨先生的爱情是经得起风雨和细细品位的。杨先生也从未落伍。
十二、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老的痴气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这个钱锺书成了他父亲一辈子担心的儿子,而我这种“洋盘媳妇”,在钱家是不合适的。
一个饱读诗书,留学海外,精通多国外语的时代女性却又是如此的传统。这种相夫教子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一路成全丈夫又不断成就自己远比一门心思嫁入豪门来的有趣的多。
end
整数读完了,胡乱的整理了下笔记,慢慢品读一个百岁老人的一生还是颇有启迪的。
2、党读书笔记
党员读书笔记(一)
——读《红色情书》读书笔记
提笔写下这个古老而永久的话题,我心中怀着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这是70封写在战火纷飞年代的情书,枪林弹雨,或是白色恐怖,阴森的囚牢,或是血腥的屠场,这些艰苦恶劣的环境确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与坚守。他们为革命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血战沙场,但他们也有似水柔情,慷慨悲歌,也有着殷殷祝福和依依爱恋。之所以称之为“鲜红的爱情”,是因为他们用生命与鲜血谱写的爱情之歌,璀璨了历史也照亮了时代。他们是爱情路上最忠实的追求者,更是革命路上最勇敢的领路人。
那些鲜红的爱情,有平凡的感动,也有远方的思念,有爱的期盼,也有生死诀别。读起来,可以让人心平气和,也可以让人潸然泪下;可以荡气回肠,也可以悲戚涟涟。
理想与现实总有矛盾的时候,而爱情与革命有时二者也只能顾其一。严酷的战争环境,聚少离多的艰难状况,那些鲜红的情书成了他们之间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的唯一牵连。
培根说:“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他们因为相爱走到了一起,而更多的是他们之间拥有共同伟大的事业和崇高的理想。是这理想和事业鞭策他们在革命与爱情的道路上共同进步,哪怕赴汤蹈火,哪怕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阵亡的最高将领左权将军用11封弥足珍贵的家书诠释了革命年代爱情的真谛。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身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他还能细心的为远方的妻女准备生活日用品,还反复劝慰和鼓励妻子要不断学习。他说:“不管走到哪里,离开你有多远,只要我俩的心情紧紧地靠拢在一起,一切就没问题了。”爱情的纯真与伟大就体现在这里。他对妻女的思念是深沉而细腻的,他并没有沉湎于个人的感情之中,而是化思念为力量,“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左权将军牺牲后,妻子刘志兰说:“为了革命我贡献了一切,包括我的丈夫。你所留给我的最深切的是你对革命的而无限忠诚,崇高的牺牲精神,和你全部的不可泯灭的深爱。”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崇高理想,用鲜血书写了革命年代爱情的忠贞与深沉!
一切的伟大都孕育在平凡之中。那些鲜红的爱情,那些浸透了鲜红血液的红色情书,深深震撼了我!在追求理想与爱情的道路上,我将与之共勉。理想与爱情没有矛盾。革命是不朽的,青春是不朽的,爱也是不朽的。只有把唯一爱化成对天下的大爱,只有把自私的爱变成博大的爱,只有让漫天星辰,让汹涌海涛,让溪流百川都体会到你无言的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那么你的每一份爱才有真正的意义。世界上没有只为纯粹的爱情而存活的人,只有当爱情和理想二者相融合的时候,生命和爱才有存在的价值。
党读书笔记(二)
——《思维的乐趣》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这本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人带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
恩格斯说过,思维之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正印证了关乎思维具体而清晰的美——新奇、有趣、自由、平等。在这个年代有人用感情写作,有人用政治写作,到后来还有人用身体写作,但在王小波看来,能够用思维来写作,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思维的乐趣》自有它的耐读之处。因为讲的不是乐趣,而更多是时代与政治环境带来的思维的恐慌与孤独。插队年代里“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地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这种反思的境界,正是王小波的力度所在。在那个年代里,思考是件充满恐慌与致命孤独的事。要么是不能跳出桎梏思考,要么是走出来,却看不到可以对话的伟大心灵,空荡荡的,被孤独淹没。
有趣在王小波的写作里,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他从来不把道理说得太清楚,但你仔细一琢磨,也能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说清是他给你的,不说清是你想明白的,而这琢磨的过程,也就成了一种思考的趣味。写作和阅读一样,都需要有趣味,都需要把一切庄重和崇高拉下台来,戏语一番,落下满纸荒唐言。说俏皮话、讲黑幽默、讽刺而不怒骂、谈笑而不猖狂。王小波对于有趣的定义,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可见王小波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他讲的道理不很大,但足够他被称作异端;也可见王小波是一个重独行的人,他走的路不很长,但到今天,却少有人能够重行。王小波说过,趣味是感觉这个世界美好的前提。这种美好之中,也就糅合着冷静严谨的思索和奔涌而出的热情。如果需要打个比方,那我们可以说:这世界上有趣的思想就正如王小波蓬乱的头发,永远交错杂乱,但是自由生长。而在王小波看来,最不幸的,就是被扼杀掉这种有趣了。也就是说,当有一天没有办法讲道理了,在他看来比尸横遍野更遭;又或者,别人的思维被强加在你头上,人丧失了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和掌握话语的权力,这也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然而王小波恰恰目睹和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在他父亲的身上,在他自己的身上,在文革跃进的口号中,在上山下乡的山路上。于是,王小波仿佛很痛苦地看到,乱糟糟的头发被一根根地拔去,又被别人植上了假头发。这头发不是他的,终究水土不服,估计后来都掉光了。于是,王小波自喻为一个时代的幸存者之一。王小波说过:“作为一个有过幸福和痛苦两种经历的人,我期望下一代能在思想方面有些空间来感到幸福,而且这种空间比给我的大得多。”如今,不知道王小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多少。倘若看到很多人还在争取这样的空间或者不自知有这样的空间存在,我想他会不耐烦——我们进步也太缓慢了一些;倘若看到我们还把他挂在嘴边,我想他也是会不乐意的——说自己的话才更有趣一些。但是我想,记挂他,总比记挂别人要好一些。
《思维的乐趣》从关注现实、正视历史、剖析人性诸方面阐述了思维的重要,没有积极的思维,人类就会故步自封,安于现状,何谈新奇与乐趣,就更不用说得到自由与平等了。《思维的乐趣》除了给人思想,给人精神,给人趣味外,它语言上略带调侃的轻松的聊天式风格,也往往让人忍俊不禁。读《思维的乐趣》,不仅有思想上的犒劳,同时还有语言上的爽而不腻的享受。
党读书笔记(三)
——《白鹿原》读书笔记
《白鹿原》注定是本值得传世的书。他没有高深的道理,玄难的词藻,只有在已成为纸张的历史中,无数先人挣扎与希冀的故事。他也注定是一本不能只看一遍的书。就像一张纸,在不同的角度看,样子也是各异的。
内容简介:最初的白鹿原,像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个小小缩影,典型的农业自给自足的社会。随着白孝文、陆兆鹏,白灵这一代长大,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动,尽管这白鹿原深居内陆远离了战火,但时代的洪流还是冲击到了原上,国共合作的旗帜也插到了原上,进而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一再地冲击着白鹿原。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和朱先生正是儒家文化的代言人,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卫道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身上凝聚着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白灵等年轻的一代却与父辈背道而驰,成为儒家文化的叛逆者。
下面来谈一下小说人物之间相互交错而发生的事件:
1、白嘉轩和鹿子霖之间一辈子的争斗。这构成了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也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地变换着胜者的地位,他们都是旧时代的人,都从旧时代走入了新时代,并且不断地被时代的观念影响、改变。可以感受到的是,人毕竟还是要适应社会才能更好的生存,同时,做人的根本是永远不可以忘记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在白、鹿两人身上深刻地体现。
2、白孝文、陆兆鹏、黑娃等儿时的相处。小时候孩子们的相处都比较单纯,虽然从儿时的特点就能看出些许他们日后道路的方向,但童年的时光还是美好多余苦难。兆鹏、兆海去城里读书,预示着他们提前走进了新时代,预示着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甚至观念上发生重大的改变,也预示着他们分别走上革命道路。()留在原上读书的孝文、孝武则更多的保留了旧的、流传下来的观念、理念,但却本本分分做人,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或许安分守己也是中国人传统中的一部分。黑娃从小的胆大、独立的行事作风,也是他日后走上曲折道路的原因和基础吧。
3、陆兆鹏、鹿兆海与白灵之间的情感。白灵与兆海最初相恋,都是满腔热忱的爱国少年,都急于报效祖国,因而掷硬币选择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然而世事难料,他们的思想在改变,他们对待党的了解和认识发生分歧,党派政治干预进他们的感情生活,即便他们相互喜爱,却都不愿意也不可以为了对方而发起自己的政党,情感被政治思想所阻碍。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永远存在,他们两个的对立也永远存在,他们的感情终不能有结果。白灵与兆鹏通过工作假扮夫妻而假戏真做,他们在共同的坚定信念、信仰下,共同努力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同时产生了更为稳定、深刻的感情。可是兆鹏在原上有妻,若是白灵没有牺牲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他们两人的情感也是以悲剧而告终,在那个年代,哪有时间去考虑儿女情长呢?
4、小说中的人物们与朱先生。朱先生是一个诸葛亮一般的神奇人物,从白嘉轩、鹿子霖到他们的子女、黑娃等人都受到过先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帮助,每个人物于先生之间所发生的事情,都是先生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导和帮助他们。
越是回想小说给我的整体感受,越是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深刻的蕴意,越是感到生命的、历史的厚重、深邃。
3、我的大学读书笔记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一)
这本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二)
主要内容: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读书收获:夜深了。喀山河上乌云密布,搬运工们是叫是喊,骂完天又骂地,骂自己的生活处境,
他们在甲板上懒懒散散地躲来躲去,企图避避风雨。看着他们晕晕乎乎的样子根本不像干活
的,我看不太可能去打捞出快要沉下去的船货。
半夜,终于到了那艘船礁的地方,大家把空拖船和出事的船甲板对甲板系在一起,这时
搬运组第出现了,他是个面带凶相的老头儿,一脸麻子,生性狡猾,爱说下流话,长一双
鹰眼和一只鹰鼻。他摘下秃顶湿透的帽子,用女人一样的声音喊道:“伙计们。祷吧。”
工人们在甲板上聚成一个黑团,像一群狗熊,他们狂叫起来。组长率先灯。伙计们,看
你们的了。小伙子们出点力。
上帝保佑我们,开始干吧。”
于是刚才还蝇一愁莫展、散兵败将、浑身湿透的从们一个子变得生龙虎一般,他们像
上战场一样,纵身跃到触船上,一边呐喊,一边狂叫,说着笑话干起活儿来
我想说的话:高尔基生活于一个大杂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们到这里来找东找西,监视人们的行动。有那么一位老警察还盘问高尔基看过哪些书,并警告他不要看禁书。但对于青年的高尔基来说,那些所谓的禁书却正是他的真正所求因为只有它们能真正让人民清醒,让人民明智,让人民有打倒推翻沙俄的信心。
若真有心读书,书是绝对可以看到的。高尔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开杂货铺的人,名字叫捷林柯夫。看到他那满密室的藏书,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和禁书,高尔基说不出的高兴。也因为经常在这里看书,他结识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让他了解了革命的重要,和自己现在应该做的事情。
我的大学读书笔记(三)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长篇小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一九二三年在国外疗养期间完成的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他在十月革命之后写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小说叙述十六岁的主人公满怀着上大学的愿望,告别了年迈的外祖母,从下诺夫哥罗德来到了伏尔加河岸的喀山市。到了喀山,主人公就清楚的看到,严酷的现实生活使他上大学的美好愿望顿时化为泡影,因为他必须直面人生,必须首先为生存而受雇去干活。于是喀山的贫民窟、穷街陋巷和轮船码头变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头一所社会大学。
《我的大学》描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报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他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4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4、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意志力读书笔记
向前一步,女性工作及意志力读书笔记
读这一本书,作者不厌其烦地重申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因为自己是女性就不去争取领导位置。即不要为了家庭、备孕,或者其他的任何事情去放弃事业的追求。
谢丽尔作过多次类似的演讲,并激情昂扬地说道:“请找到适合你自己的事业,而后坚持走向顶峰。在出发时,你们应该定下远大的目标,不断努力,要非常努力。”
以力量与决心为指引,平衡生活,怀着进取心,向前一步,在事业里全心投入,去掌控世界。
对我们来说,所能做的是:
一、往桌前坐
1.假装自信,直到变得自信。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就是做某项工作的最佳人选。
2.不要自设障碍,低估自己,而成为旁观者。
3.机会正是来自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全情投入,而这件事随后就会成为他们的工作内容。
4.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在某个特定时刻,迅速学习并做出成绩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二、要成功,也要受欢迎
1.要有恰到好处的“女人味”。
2.在谈判时,要做到“思考个人化,行动公共化。”即把自己与一个群体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在提自己的诉求。使用“我们”而不是“我”。
3.为谈判提供合理的解释。有高层人员的支持,或者引用行业标准。每次都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方式。
4.温柔的坚持,保持微笑。
5.学会更加关心他人的幸福。
6.学会接受批评。
当你想要让事情有所改变时,你不可能取悦每个人;而如果你去取悦每个人,你就不会获得充分的进步。
三、职业生涯中的长远梦想及短期目标
1.职业生涯是方格架,而不是竖梯。
2.同时确定两个目标:长远的梦想和“18个月”的短期目标。
3.考察一个公司,看其快速成长的潜力及发展目标。
四、如何找到你的人生导师
1.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联结。
2.经过深思熟虑,明确直接地提出问题。
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绪
1.谈吐得体且态度真诚,其关键点在于你不需要直愣愣地冒出大实话,而是适当修饰后的诚实表达。
2.精简语言。
3.倾听,与说话一样重要。
4.征求他人的建议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
5.保持开放的心态迎接真相也意味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6.公开地谈论自己的缺点。
7.有幽默感和分享自己的情绪。
六、不要“身还在,心已远”
1.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位越满意,就越不可能辞职。
2.在职场上退缩,应该是在真正需要休息或是孩子即将出生的时候——但不应该是在这之前,更不能提前好几年就这么做。在不得不暂停工作之前,你应该向前一步,更加进取。
3.我没有武断地认为创业和生孩子之间是完全冲突的,而是把它设定为一个命题,然后运用设计思路来寻找答案。
4.任何幸运到可以自由选择的人都应该保持开放度,不要在刚刚驶入职场高速路时就寻找出口。
七、让你的另一半成为你真正的“人生搭档”
把对方看成与自己地位平等(也同样有能力)的好伙伴。
八、“全能女人”是个神话
1.你不能过度地迷恋那些不重要的事情。
2.当你做父母时,真的没办法控制住所有的变量。
3.完成,好过完美。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可实现的计划为目标。
4.为生活和事业腾出空间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并设定好界限,然后严格地遵从这些界限。
5.控制负罪感和时间管理一样重要。()
6.我喜欢我的工作,也喜欢那些既有才干又有趣的同事们。
7.成功,是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并且接受它们。
九、让我们开始讨论吧
不再假装性别偏见不存在,或是避开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