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学里风生水起的那些人,后来呢?
大学里风生水起的那些人,后来呢?
文/勺子调羹盆
都说大学如同一个小社会,但是再像,也不是真的。
01
大一刚入学,有一次看学校非官方的一个大型活动,活动开始前按照惯例是介绍一些到场的嘉宾。当时我以为学生自己办的这种活动是没有这个环节的,即便有可能也是请来的少数几位老师,应该很快就可以正式开始,但实际上这个环节持续了将近20分钟。
主持人自然也是学生,介绍到场的两位老师后,从校学生会主席开始到各个学院的学生会主席介绍了一遍。学校一共27个学院,一个个介绍,起身致意,10分钟过去了,接着是校学生会主席致辞,又10分钟过去了。其实看着当时在台上意气风发的校学生会主席,有一种错位感,似乎这不是在大学礼堂,而是在办公楼的会议室。
身边已经有其他同学开始讨论主席是哪个学院什么系有没有女朋友这类八卦问题,但也有人提到学生工作太繁忙,肯定成绩不好的情况。说实话,我对于这种说法很认可,每个人精力有限,两全其美是很少的。不过有消息灵通的同学说,学生会主席是可以直接保研的,成绩过得去就行。
因为这场活动身边很多同学立志要加入校学生会,一方面平台好,可以锻炼自己,另一方面也能向优秀的人靠拢学习。
02.
我们宿舍四个人也都报名了,但结果是校学生会一个都没通过,院学生会只有我和小音通过。后期由于我选择转专业,和学姐说明情况后就几乎再也没参加过学院的学生工作。再一次有接触已经是大一下学期了,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次。
当时我们学院组织的话剧表演,宣传部部长担心来的同学少,就给部员门下达任务,每人至少带一个同学来捧场,宿舍两位本地的同学回家,小音就带着我去了。不过由于室内比较闷,我坐在了靠近门口的地方。活动开始前15分钟,主席带着女朋友也到了门口,因为邀请的其他学院的院学生会主席陆续到场了。
因为在距离我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清楚的看到双方握手,寒暄:
“谢谢捧场,前面入座吧”。
“应该的,那我先进去了”。
话剧结束的时候,自然是欢送:
“节目很精彩,安排也都很好,以后我们院得向你们这多学习”。
“哪里哪里,比你们那歌唱比赛差远了”。
当时的画面感是,穿着正装的主席,以及,旁边穿着类似晚礼服裙装,有精致妆容和得体微笑的女朋友,这给我的错位感就是,领导携夫人出席重要场合。
当时的我很赞同开头的那句话,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同样学院专业只相差两届,但似乎大不相同。
03.
前面两种情况是学生会,普通社团中有吗?也有,只不过情况不同。
在院学生会呆的半学期,是一个学长带我们小组,其实组员也就三个人。学长很热心,专业上的问题帮我们解答了很多,所以后来学长推荐他所在的一个社团时,我们三个都去了宣讲会。
说实话,学长推荐的这个社团逼格很高,宣讲会在一个咖啡厅里举行,社团成员之间交流都是60%的中文加40%的英文,中间的一些演讲都是全英文,一些测试也都是很新颖并且有深意的。当时就感觉这个社团很不一样,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我们三个人都报名参加了。
一面后是二面,二面还有终面,最后可能因为有学长帮忙的缘故,我们三个人通过了两个。当时刚加入进去,感觉这和学生会主席-中层-成员这种明确的划分不太一样,相对更自由更畅所欲言,所以一直很积极。正好刚加入进入第一个月就有一个社团的活动,是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
其实大一是大学四年里课最多的,当时几乎一周都是满课,还有三天是上到晚上十点。晚上没课的时候我一般都是下课后直接过去,一直到晚上11点才回宿舍,中间有课给学长请假时候,学长很理所当然的给我说没事,这个老师不点名,不用去了,作业抄室友的就行。
虽说大学上课这方面真的和高中不一样,很多同学也都比较随心所欲,想去去,不想去不去。但对我来说之前一次课都没翘过,这是第一次。那一周,老师可能点名的课我去,老师不点名的课直接翘,最后活动完成,有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感慨学到一些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会做海报了,会用office里面原来不知道的功能了。
但这种满足感很快就破灭了。写作业时,书上的内容是基础性的,扩展性的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即便看了室友的笔记,该不会还是不会;上课听老师讲课,也由于缺过课的原因,有些跟不上了。社团这边又有新的任务,这次学长说,没事,期末老师会划重点,一周时间,肯定不会挂的。
这次,我没相信。因为所学的专业是理工科类,对女生相对没有优势,而且仅仅以不挂来要求自己,还是不能接受的。后来去社团的时间少了,工作也是另一位同学做的更多,最后换届时就被淘汰了。
04.
现在已经是大四的老学姐了,这些毕业年份在我之前的学长学姐的出路也都渐渐明确了。
校学生会主席:当时所说的保研,其实是行政保研,需要在学校行政部门工作两年后,才能在学校读研究生。有一次在食堂碰到他,我根本没有认出来,听小音说他学生工作做得也不顺利,换过两次岗位。
院学生会主席:由于成绩不好,没能保研,出国英语成绩不够,最后家里希望他能考公务员,也没考上,后来怎么样就不知道了。不过他女朋友,最后去了英国top30的学校继续读研,两个人随后也和平分手。
社团学长:当时他英语口语真的很好,但后来我才知道他英语六级一直没过,一直到了大四最后一次低分飘过。也因为成绩不佳,没能保研。一开始听说他回老家工作的,但是后来看朋友圈里他选择去美国继续读书,但到现在学校还没定下来,在找我们这届的学弟学妹帮忙询问学校情况。
社团成员:当时和我一起进社团的同学,后来我被淘汰,她留下。因为转专业后来几乎没再见面,最后听小音说她选择了考研,但好像没考上,在犹豫是工作还是二战考研。
难道大学里学生会和社团里的人,最后都这样?肯定不是。
之前看《在清华当学渣是什么感觉》,中间有提到一个情况,本以为自己只要学习好没什么才艺也行,可到了清华才发现那些会唱歌会跳舞会谈琴还做着学生会工作的人,成绩比自己还好。
虽然我的大学不是清华,不过也有这样的全能型人才,但真的是个位数的。我相信即便是在清华,这种情况也不多,一些人真的是在天赋上就领先了一大截,更多的其实是普通人。
05.
其实刚开始在大学很不适应,对环境陌生,对学习方式陌生,甚至一度自卑,似乎我只知道学习,学习还不是最好的。
加入学生会,但在学生会中感觉没有学到有用知识,甚至不适应同学关系转变成工作关系的情况,也不适应本应尊重学习知识的老师转变成在行政上相处的上级;加入社团,感觉在社团能学习到一些知识,但前提是不能耽误学习,在有舍有得之间我选择了学习。
随着在学校的时间越久,也逐渐走出了当时的一些误区。
学生会:即便是学校官方的,也只是个学生组织,是全部由学生构成的。喜欢做很好,相处愉悦更好,但如果在里面做的不开心或被使唤被指派做一些工作,不用犹豫,那就不做。在那里面你所谓的中层高层,都是不同学院的学长学姐,即便是同院的,也就是需要尊敬的学长学姐。从长远角度看,在学生会工作的经验,可能有利于适合将来从事行程工作的同学,但行程方面的有行政管理专业,即便没有在学生会工作过,以后再学也是可以的。
社团:想通过社团参加公益类支教活动,只需要报名就可以,并不需要一直在里面工作;想通过参加社团而学习某种兴趣爱好的,例如钢琴,我不太相信一年10元社团费用,组织一次钢琴基础知识讲解就能让你学会弹钢琴,更多的还是自己去琴房练习;通过社团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爱好有基础的了解,如果喜欢,肯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的付出,才能学到;想通过社团认识志趣相同的朋友也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如果在同学院几十几百个人中都没有,那十几个人的社团几率应该是更小的。
适合自己去做,不适合自己就不要强求。即便是在大学,本质还是学生,学生的本质就是学习。如果是想早日工作,在外实习,耽误了学业,那找到了好的用人单位,积累了经验,也是值得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这些学生工作和社团而影响了学习,在大四能通过考研来弥补是最好的,玩三年学一年也是值得,但更多的是玩了三年已经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沉淀下来去学习。大学是步入社会前最后一站,如果在这里用四年的时间还不能看清自己,那以后只会耽误更长的时间来寻找自己的道路。
大学里的风生水起,真的只是在大学里。
大四学姐的真实感慨,希望对刚进入大学的学弟学妹有所帮助。(来源:简书)
2、那个当年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那个当年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文/张军霞
01
自从有了微信,不管失去联系多久的人,似乎都能慢慢联系上。这不,坐我对面办公的老李,近日在一个微信群里,跟当年高中的同学又相聚了。
此群刚成立的那几天,气氛也是格外活跃,大家抢着询问彼此的情况,照片发不停,红包雨下不停。老李在激动之余,讲起了当年跟他关系最好的两位同学。
男生a,是高二那年从外地转来的,他不仅聪明,长得帅,嘴巴又甜,来到班里没多久,就得到班主任的青睐,把许多原来由老李承担的任务,都派这个男生去做。这个男生也是洋洋得意,几乎无心学习,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课本之外。
直到高考来临,a才有些傻眼,临时抱佛脚也没用,他毫无悬念地成了落榜生,背起行李就回农村老家去了。
后来同学聚会,他也从来没出现过,当时大家提起他,都说本来是那么聪明的一个人,可惜把功夫用错了地方,否则考个差不多的大学,对他来说绝非难事,太可惜了!
谁也没想到,事隔多年,当a出现在同学群里时,大家随便翻翻他的朋友圈,看到的竟然是他经常带着妻子女儿外出旅游的照片,而且出行方式几乎都是乘坐飞机,这家伙混得相当不错嘛!
原来,他当年落榜之后,也曾消沉了很长时间,每天麻木地跟在父亲身后去干农活,以为自己这辈子也没什么指望了。不料,有一天,开诊所的叔叔找上门来,问他是否愿意跟自己学医,治病救人。
叔叔手里有一样祖传秘方,对骨折特别有效,在方圆几百里之内都很有名气,每天都有外地的患者专程跑来求助。a同学立刻把这个机会当成了救命稻草,他铁了心学好这项本领,从在诊所打杂开始,慢慢学习每一种中药草的习性与功能,光是笔记就写了厚厚的十几本。
接下来,他并不满足于从叔叔那里学到的本领,又自掏腰包到外地的大医院去学习,终于慢慢练就了一身真本领,慢慢把诊所开成了医院,地点也从偏僻的乡镇挪到了市区……
从a同学奋斗的例子来看,高考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的态度,是就此放弃,还是继续寻找机会,决定了一个人将拥有不同的人生。
02
跟a同学不同,b同学当年学习非常努力,同样出身农村的他,一心想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每天总是凌晨起床学习,晚上12点之后才休息。
可是不知他天生有些愚笨,还是求胜心太切,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如意,考试成绩一出来就会唉声叹气,甚至躲到角落里去哭。
高考刚结束,他就说自己太紧张,,肯定考砸了,整理行囊准备离开时,他倒不哭了,反而笑着说:
“我这辈子注定没什么出息了,你们如果想到乡下玩,随时都可以来找我!”
那一刻,他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比哭还难看,给当时的老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b同学回到家之后,农活忙时就一头扎在地里,不忙时,就在附近帮别人干点零活儿,这么多年过去了,倒也娶妻生子,只是收入微薄,生活的艰辛都刻在脸上,不过刚四十岁的人,看起来比五十岁的人还苍老。
其实,命运后来也曾给过b同学机会,只是他一听到“学”这个字就退缩,自嘲当年那么努力地学,也没有实现梦想,何必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比如,有一次,当地一所职教中心要招收一批高中毕业的学生,入学三年,就可以成为公办的教师,他觉得自己学不会,放弃了;
比如,他曾长期在建筑工地打工,总是干些搬运水泥之类的苦力活儿,收入低,还特别累,有位电工师傅,看他年轻,又有文化,干这些杂活儿太可惜,出于好心让他跟自己学技术,他又打了退堂鼓,说自己太笨,根本学不会……
于是,当年跟他一起落榜的学生,后来当上了老师,这个职业收入虽然不算高,总比他四处打零工强得多。
当年跟他一起在建筑工地搬水泥的哥们,有的渐渐成了工头,事业越做越大,有的因为本领过硬赚到了不少钱,家里至少也有房有车了,可是他,人生快过去半辈子了,还在拮据的日子里挣扎……
条条道路通罗马,一次高考失败并不能决定人生,但是如果你放弃自我成长,就算有一条黄金大道在眼前,你不敢迈步前行,老天爷也不能继续帮你了。
03
接下来,该来说说老李自己的故事了。
他当年的高考之路,走得一点也不顺畅。
第一年,他的分数,距离当时最低的录取分数线,仅差6分;
第二年,他的分数提高了,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也提高了,因为2分之差,他又一次
错过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第三年,他准备得很充分,信心满满,考试前一天晚上,却突然感冒,第二天状态非常糟糕,考出了自己的历史最低分……
算了吧,别再考了,再也没有脸考了!
他高中时的同学,都快大学毕业了,邻居们也早就在背后笑话他的父母,养着那么一个吃白食的儿子……
他灰心了,也绝望了!
他跟着亲戚跑到北京去散心。第一次来到繁华都市的他,很快就被那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子弟,要想在北京生活和工作,最快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参加高考!
于是,他因为爱上一座城市,重新鼓起了学习的勇气。
第四年,他成功地被北京一所大学录取。
那时,大学生毕业之后,想留在北京相对补容易得多,但他工作五年之后,却又选择重新回到故乡,因为他喜欢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同事,也是他的老乡,她是家中独生女儿,父母身体不好,需要她回家照料。
就这样,老李跟着恋人的脚步回来了,转眼之间在县城安家也有十几年了。有人得知他的经历,不由为他惋惜:如果他一直留在北京,发展机会一定比小城多得多!
老李却不以为然:
“人生就是有得有失,回到这里之后,生活节奏缓慢下来,我这才有时间实现多年前的梦想,开始练书法了……”
对了,别看老李八小时之内,跟我们一样坐在这里上班,业余时间,他一直坚持练书法,他的作品已经相当有名,不过刚50多岁,在书法圈子里,已经有人尊称他为“李老”了。
老李的经历也够曲折了。
当年没考上大学,他不服输,硬是又考了三次,不是谁都有这种屡败屡战的勇气的。
好不容易在心仪的大城市站稳了脚步,却又为了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回到小城重新开始打拼,工作之余不忘业余爱好,十几年坚持做同一件事情,如今这爱好反而为他换来了意料之外的名利……
像老李这样拥有好心态,随时可以调整自己,不管他是否能够考上大学,都可以成就人生的辉煌,对此,我坚信不疑。
04
这些年以来,对于高考的种种诟病,人们看法不一,一直颇有争论。
我更相信这样一种说法:在不能拼爹的情况下,拼高考是一个人改变命运最好的机会。
当然,它并不是唯一的机会。
金榜题名,如愿跨入心仪的学习,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接下来的路,一样是勇于拼博者才能胜出,碌碌无为混时光,到毕业时照样要傻眼。
落榜了也不要气馁,在现代这样一个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你想要学习,并非一定要进入大学的围墙,网络中各种视频公开课多得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学不到。
重要的是,就算身处逆境,也能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对自己的人生不放弃,对心中的梦想不抛弃。
作者简介:张军霞,主打情感、励志类暖心文字,每天凌晨4点开始码字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