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孝图读后感_24孝故事读后感

1、24孝图读后感

24孝图读后感(一)

放假第三天,按照原计划我每天在《朝花夕拾》的这册散文集中阅读一篇先生的文章。而今天所读的便是先生的《二十四孝图》。

鲁迅先生的此篇文章更像是《二十四孝图》这本古籍的读后感,而我所写的则是先生的这篇读后感的读后感,这边让我感到不少压力了。

鲁迅先生是20、30年代新白话运动的领袖人物,而这篇文字也正是从白话运动入手。先给予那个所谓的绅士冲击,阐明先生对于白话运动的立常为了加强说服力,先生便以而是读过的《二十四孝图》入手,揭开封建卫道士羊皮下的真狼面目。

为了读懂先生的这篇文章,我还将《二十四孝图》的原文找出,加以对比阅读,让自己能够更好地理解先生的这篇文章。“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文章都是传扬封建礼教中的“孝”的脍炙人口的文章。

文中表达的这些“孝”不少都是愚孝,违背了人性的孝道,甚至是为了人颂之为“孝”而“孝”,封建时代也讲求“礼仪孝悌”,但这些所谓的“孝”实在是无法用当下的孝道观念去衡量的。郭巨可谓至孝,家里贫困,孝母之心值得称赞,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实在违背了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便翻翻举目全是!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一种封建的吃人的礼教,实在让人感到可悲!

封建时代的信仰与理念并非都是要继承或抛弃的。但是孝乃百善之首,如何正确地进行理解才是最正确的。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理当传承发扬!但这样的愚孝是可悲的,而扞卫这些的披着羊皮的卫道士们更是可耻的!

24孝图读后感(二)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着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24孝图读后感(三)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2、24孝故事读后感

24孝故事读后感(一)

在周末,我读了24孝故事,有了深深的触动。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那《采桑救母》了。

故事说:在某朝,有一孝子,为了逃避这民不聊生,而又常闹旱灾的地方,背着母亲去逃荒。

他们来到荒山岭,母亲便饿了,对儿子说:儿啊,娘老啦,走不动了,我一个老骨头了,不想连累你。你到了县城,就享福了,你就别管我了!那怎么行!"儿答道。"儿乃娘生,怎能舍娘而去?您等着,我这就找吃的去!儿子说完就走。

他来到一棵桑树下,看见些桑葚,便高兴起来,一边采集,一边说:娘有救了。

就在他说话时两个强盗蹦了出来,张口便要钱,他大叫道,“我真的没有钱!"一个强盗看了看他身上,对另一个说:“大哥,这小子一根毛都没有。”强盗老大问:“你是谁来干嘛?”那人把前因后果都说了一番,

啷个强盗感动了,便把午餐给了他,并把它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这个人竟用孝心感动了恶人,这是不可思议的,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孝心能感化世间万物,我以后要好好孝敬父母,努力学习,让父母高兴,越活越年轻!

24孝故事读后感(二)

美德是中国的一种伟大精神。最近我阅读了道德故事——二十四孝,情节感人,让人不禁被他们的孝道所感动,心中油然升腾起深深的敬佩。

《二十四孝》主要讲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个孝敬父母的故事。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亲尝汤药》和《弃官寻母》。《亲尝汤药》主要讲述了汉文帝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怠慢。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以便母亲随时照用,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让母亲服用。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人丁兴旺,使西汉十分发达。汉文帝作为一位皇帝如此孝顺,怎能不让人敬佩。他更让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都忙,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重要,我们都不能对父母不闻不问。不管工作多忙,不管路有多远,都要心系父母,都要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一声嘘寒问暖,足以抚慰他们孤独寂寞的心灵。

更让我感动的是《弃官寻母》。朱寿昌七岁时,生母被嫡母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朱寿昌做官后,行四方寻找母亲。找到线索之后,他便弃官寻母。历经千辛万苦,他终于在陕西和母亲相遇了。多么感人的孝子啊!

这时一个声音在脑海中不停地问:“孙天乐,你呢?你是一个孝子吗?”“当然,可是有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会因为一些小事,冲着妈妈发脾气,让妈妈很生气。那一次,我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两包薯片,准备明天吃。可是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妈妈竟然正在吃我的薯片。我很生气,对妈妈大吼道:“你为什么吃我的薯片,你赔我。”“儿子,薯片这种油炸食品,你不能多吃,我煮了又有营养又好吃的鸡蛋,你快起来吃吧。”“我不吃,我不吃,我就要你赔我的薯片。”就这样我闹得妈妈很头疼。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妈妈为了我的身体发育,让我少吃不健康食品,我竟然冲她发脾气。就算是又有营养又好吃的东西,我也不能只想着自己啊!

我以后一定孝顺父母,一定不让父母操心,更不能让他们生气。

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人们必须有的精神品质。而孝道是拥有美德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有人说“教”就是孝道的文化。曾经我们可能都犯过错,但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孝道的文化,并践行于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好人,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24孝故事读后感(三)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04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3、水浒传第24回读后感

水浒传第24回读后感

闲而无事的我翻开了书桌上的《水浒传》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今天我看的是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这一回讲的是: 武松遇到哥哥武大郎。随后回到家中,与哥哥武大郎的妻子潘金莲相见。金莲看到武松后顿生邪心,调戏武松,被武松臭骂一顿。厚脸皮的潘金莲却反咬武松调戏她。之后武松要去东京出差,向哥哥、嫂子辞行,不料却遭到了嫂嫂的冷骂。只好劝哥哥安分守己。

看到了这里,我真是替武松感到生气:武松本是想回家与哥哥嫂子团圆,可没想到会遭到潘金莲的如此羞辱,唉,说实在的,潘金莲怎么如此的厚脸皮,被武松臭骂后还死缠着武松不放,看到这里,我想给大家在谈一谈我的想法:大人和老师经常教导我们,犯了错并不说明我们就是个坏孩子,只要知错就改,还是会受到大家欢迎的。

但是文中的潘金莲呢?却是一个知错不改的人,我想告诉大家,一定不要学习文中的潘金莲。

4、《24个比利》读后感

《24个比利》读后感

文/伍琳

这本书前部分讲了主角威廉·米利根在被确诊和治愈之前的故事,而中部讲了在他失落掉的7年里的所有事情。后部讲述他快被治愈时的悲惨遭遇。前半部分由24个人的中的几个断续着讲述和经历。中部由融合后的“老师”进行叙述(其实老师差不多就是威廉·米利根本人了)。后部就很令人揪心了,看的我很想打人(笔者平时是个很温和的人,但是看到这里尤其最后几十页的时候就很想打人)。

主角比利是二十四重人格,几乎每个人格都有他自己的特长。让我叙述一下几个受欢迎人格的特长(受欢迎是阿瑟判定的,根据是否守法、遵守约定以及利用时间的效益高低等,后来有所变化):

阿瑟(arthur)自修物理、化学并研习医学,能流利运用阿拉伯文。

里根(ragen)会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语,武器和军事权威,精通空手道,对生物学感兴趣,看了阿瑟推荐的一本书学会了有效控制肾上腺素,画黑白画(因为他是色盲)。

亚伦(allen)负责对外联络,口才很好,会打小鼓,画人像。

汤姆(tommy)精通逃脱术,会吹萨克斯管,无线电专家,擅长风景画。

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会吹口琴。

阿达拉娜(adalana)会写诗,烹调,操持家务。没错,她是女人。

其他人也有特长(大部分偏向于艺术方面)

是不是很厉害?但是你看到后面会发现他们还不止这么厉害。

他们明明失落着时间,大部分时间没有自主意识,一睁眼可能就是完全陌生的场景和状况,但他们却用常人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的时间,做到了这么多了不起的事情。

让我最为震撼的是 阿瑟 ,他意识到自己和很多人一起共用比利的身体,便制定出一些公约,以保证大家的安全。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第四条:

自我完善。不可浪费时间去看漫画书或电视,专业要精益求精。

阿瑟制定的规则

这个规定,类似于我们对自己规定不可浪费时间去看网络小说或者刷手机。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做不到这点吧。。。

还有一个情节很让我触动了。家里的电灯灯泡坏了,汤姆想学妈妈换个灯泡,结果被电了。按照常理电了一下也就算了。tommy不是,他查看了电灯里电的来源,来自电线,然后开始找电线的来源,找到了街上,看到了电线杆,再找到了街边的高压电箱,看到上边印着一个公司的名字。然后他回家找电话黄页,找到公司的地址,然后第二天他去看了公司,发现只是个办公室。于是,他去图书馆里查找资料。才开始了解到电力的来源,水力发电或者火力发电,了解到水库等等。

有没有被外国小朋友的求知欲给折服?

反正我是服了,向他学习。

现在再让我说说为什么看到最后几十页想打人。由于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们觉得让一个杀人抢劫强奸犯并且可能有反社会倾向的精神病人(大多数普通民众、当地法官以及关押精神病犯人的医院甚至觉得比利的精神分裂是装的)出院走动太危险了,当地法院不顾众多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反对,将比利送到了看管严苛的精神病医院式监狱,还各种虐待比利(看得我心疼)导致比利好不容易要融合的人格又分裂了,最后几十页里,理性的阿瑟和负责守护的里根还有很多的人格甚至只能把自己永远封闭起来,因为监狱的环境实在让人无法忍受。幸好最后还留有一丝丝的希望,比利被转回了之前的医院,能够再次接受治疗。但是很明显,在利玛医院里的遭遇使得比利的人格很难再重新融合。这种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这本书真的很棒哦,推荐大家!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