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生的25公里处,请继续前行
人生的25公里处,请继续前行
文/张戈
对于从考研的考场里走出来的人,我常常认为他们是非常有勇气的,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需要经历漫长的守候与煎熬的道路,而无论成功与否,他们都坚持走完了全程。
对于考研,向来有这样一个观点:踏入考场,就是成功了一半。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这条道路上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半途而废,最终没有走进考场。而进入考场的,“坚持”这一品质已经帮助他们淘汰了太多的竞争者了。
在此,无意夸大考研对人生道路的影响,因为考研显然不是成功的唯一出路。考研也罢,出国也罢,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也罢,每个人的性格、能力、机遇不同,所适合的道路也不同。但是,对于那些将考研视为人生理想的人,你们的放弃,真的很可悲。
考研很辛苦,我知道,因为我也经历过。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辛苦也许会被放大到痛苦的地步。当其他的同学在忙碌地网申、面试、找工作的时候,你们只能坐在教室里背着艰涩的英文单词;当其他的同学拿到海外大学的offer时,你们还是只能坐在教室里,面对着茫茫的题海。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尘埃落定,都会深深地刺痛你的神经,会让你不断地怀疑自己,当初这个选择是否正确,会让你不断地忧虑自己的未来,倘若考不上,路该往哪儿走?
然后呢,你做了什么?你居然放弃了,仅仅是因为这个过程太过漫长而又煎熬,仅仅是因为自己无法承受未来的不确定,而不是因为自己一路走来最终认清了自己的兴趣,权衡了自己的能力,理智地选择了其他可以到达终点的旅途。
那个25公里的例子就是个最好的写照。俞敏洪老师经常带新东方人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徒步50公里,一般人走到25公里时就不想走了,此时只有三个选择:回到起点,是25公里;原地不动,而周围荒无人烟,只能等着饿死;最后一个选择,就是继续走,再走25公里,到达终点,那里会有香喷喷的烤全羊等着你,还有,到达终点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把这50公里的徒步比喻成你的考研之路,你就会发现,当你在25公里处折返时,这是十分可悲的。除非,你有不得不回去的理由,譬如,意识到了当初的自己,不过是盲目地加入了考研大军;譬如,认清了自己的意愿,并不是考研,而是尽早地走上工作岗位累积经验或是出国留学等等。这些原因,都可以让你在25公里处的折返成为明智、理性的决定。其他的,都只能将你的折返定义为失败,而这25公里处的失败是不被允许的。因为,你在这一次半途而废了,那么在下一次,在人生的下一个25公里时,你是否会惯性地选择一如既往的放弃?
人生的25公里,处处都有。每当焦虑迷茫,不知是否应该坚持的时候,就是陷入了25公里的境地了。在25公里处,是选择坚持还是放弃,这时的抉择,至关重要。当然,人生并不一定是要考上名牌大学,拿到一张研究生毕业证书,才能够定义为成功,亦或是幸福。人生的机遇的确无处不在,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在未来的那份机遇是否会因为你今日的努力与坚持而被抓住,还是会因为你今日的放弃而错失。
有些坚持确实痛苦,就像走完那剩下的25公里一样,会筋疲力尽,但到达终点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只有坚持下来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当人生行至25公里时,你可以迷茫,可以焦虑,可以觉得难以支撑,但是,只要这是你清醒的决定与梦想,你就不应该放弃前行。
2、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
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
文/尹惟楚
1、
姑妈家的大表哥,一直是父母们眼中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到大,他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爱好学习,成绩优秀。家里面有整整一面墙壁,被用来承载他光荣的学习史。
每到逢年过节,大表哥都会被家族长辈们拉出来,当成学习楷模,然后对我们其他晚辈进行严厉的言语打击和深刻教育。
可以这么说,我们所有童年的阴影,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与大表哥有关。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大表哥高中毕业。
第一年应届高考,考试那几天他恰逢重感冒发挥失常,只是一个趔趄刚好过一本线。这对于一直便把985作为基本起点的表哥来说,自然无法接受,志愿都没填便扎进了复读的队伍。
那一年,他的体重由一百九成功降到一百四,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认为不说清华北大,top10至少没得跑了。
可造化弄人,成绩出来后,反而离重本线都差了几分。
家族的长辈们虽然都是和声安慰,但背后也都暗自嘀咕,这孩子应考能力不行啊,果然还是不能读死书……姑妈也不想他承受太大的心理压力,不愿意他继续复读。
2、
我不知道那段时间大表哥是怎么熬过来的,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整天,出来后便对父母做出了不再复读的决定,让姑妈他们松了一大口气。
我问他为什么放弃了,大表哥说,没必要把时间和青春耗在这里,后面还有机会。
其实我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他不想让父母担心。
暑假过后,大表哥便拖着箱子决然地去了吉首大学。
大学期间,尽管仍可以经常听见他获得各类奖学金的消息,但长辈们终究不再将他当作别人家的孩子。
大四那年参加考研,他把目标定向了本专业的顶级学校:上海财经大学。第一年败北,但得益于成绩优秀,毕业后有银行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姑妈他们自然是非常高兴,可无论他们怎么劝说,一向乖巧听话的大表哥,都坚决地予以了拒绝。
后来家里因为这个事情越闹越大,很多亲戚也加入了劝说的阵营,大表哥干脆一个人提着箱子又回了吉首,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专心考研。
那年十一月份,我和同学去凤凰旅游,途经吉首,在车站旁边一家火锅店里,大表哥招待了我们。我询问他近况,他用一句还好便回答了所有。
其实我知道并不好,很明显他的眼神略显疲惫,而且相比以前又瘦了。现在的样子任谁都不会想到,他曾经是一个超过一百九的大胖子。
3、
在去车站转车的路上,我几番欲言又止,最后他看出了端倪,笑了笑说你是不是想说我为什么宁可过这样的日子,也不愿听你姑妈的,选择去银行工作?
我委婉地说,我只是觉得如果当时就参加工作,几年的沉淀未必就会太差。
他看了我几眼说,你说得对,未必会太差。但我也没错,因为我想更好。
我小心地问,万一又没有考上你准备怎么办?
他顿了顿,说我知道你们都认为我偏执,但其实我没有,我只是在我还奋斗得起的年纪里,绝不容许自己选择妥协与放弃。
上车后,我望着他瘦弱的身子套在红黑相间的羽绒服里,形单影只地踏往回去的路,最后一点一点地消融在熙攘的人群中。
他对这座城市或许没有多少热爱,梦想成为了唯一让他在此驻留的理由。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有些感动与难过。
同行的同学说,其实你表哥没有骗你,他是真的很好,就和我们旅游一样,再累也觉得开心,我们体会不到他那种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断奋斗的乐趣而已。
或许老天和他开玩笑上了瘾,大表哥二次考研再次败北,这时候父母以及家族里的长辈们都不再言语,只是暗地里为他当时拒绝银行的决定而摇头叹息。
虽然他再次选择了拒绝调剂,却也没有再说继续坚持,而是默默地在长沙找了份工作,和普通的上班族一样,工资三千,朝九晚五。唯一不同的便是,在这座号称娱乐之都的城市里,下班后他不向往其他人所热衷的夜生活,而是选择关在房间里埋头耕耘自己的梦想。
幸运之神终于在第三次考研后降临,他收到了上财的录取通知书。我祝贺他,说恭喜你再次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大表哥笑了笑,一脸神秘地打趣道,这才中途而已,可不是终途。
果然,几年后他又收到了斯坦福大学的offer。
在家庭庆功宴上,大表哥梳着油背头,西装革履,人模人样。我突然忆起了那年在吉首汽车南站,他的眼神写满疲惫,裹着红黑相间的羽绒服,在寒风中向我挥手告别。
4、
如果不是那个记忆犹新的场景,我差点就忘记了他曾将自己置身在举目无亲的湘西边陲小城里,只为让自己远离流言蜚语,也忘记了他是怎样独自忍受着孤独,又是怎样一个人对抗着整个世界。
或许,世人皆是如此。
在别人登顶巅峰的时刻,我们都习惯惊羡于他绽放出的万丈光芒,却不能尝试将目光移到他的身后,探寻他来时的方向,那里才真正隐藏着助他翱翔的秘籍与宝藏。
在寻梦的路上,初出茅庐的你满怀憧憬,意气风发。可慢慢地你便动摇了最初的信仰,眸子亦逐渐淡失了昔日的清亮,甚至某一天当你拿起别在腰间的鼓槌,却发现它早已腐蚀在现实的风雨里,最后你跌倒在比肩接踵的人潮中,惊恐地看着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仓皇逃离。
你颓然地坐在原地,努力安慰自己,成功者只是源于上帝的垂青,梦想本就只能是梦想,它的幻灭正是自己成长的证明。
可你从没想过,哪一份自信从容的微笑背后,不是烙满汗水与泪水浸润的脚印。而春天之所以如此温暖,不也是因为历经了整个寒彻萧瑟的隆冬。
别再喊痛,喊累,责骂现实的残忍,痛斥上帝的不公。现实凭什么对你温柔以待,上帝更是没有闲情对你施以不公。
弱者才习惯把自己不能坚守而被现实磨灭的梦想,当成世界欺骗自己的理由。而强者,却把自己的梦想熬成了别人眼里的鸡汤。
谁的成功不是栉风沐雨,谁的人生不是斩棘前行。
3、人生的25个真相
人生的25个真相
1、满桌佳肴,你得有好牙;腰缠万贯,你得有命花。
2、赏一路风光,你得走得动;拣一座金山,你得能够拿。
3、垄沟里刨食的是条好汉子,病床上数钱的是个傻瓜。
4、千里纵横,你总得有个家,万众首领,你也得有个妈。
5、委屈烦恼,你非得有人听,出色得意,你还得有人夸。
6、酷毙了靓绝了,你要有人爱,摔倒了失足了,你得有人拉。
7、结怨不如结缘,栽刺不如栽花;富贵不如福态,高寿不如高兴。
8、同样的一瓶饮料,便利店里2块钱,五星饭店60块,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9、真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假好人。
10、成功有个副作用,就是以为过去的做法同样适用于未来。
11、幽默就是一个人想哭的时候,还有笑的兴致。
12、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13、说真话的最大好处就是你不必记得你都说些什么。
14、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
15、真正的领导不在于谁能领导多少君子,而在于谁能驾驭多少小人。
16、人生的财富,不是你拥有多少货币,拥有多少不动产;而是你帮助了多少人,支持了多少人,影响了多少人,在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有多少人怀念你!
17、男人再牛,出门在外,帽子的颜色,随时由妻子决定。
18、女人再美,不懂矜持,就像吃方便面时看见死苍蝇,看着都想吐。
19、朋友再好,别轻易称兄道弟,因为,药费太贵,好多人两肋都插不了刀。
20、父母再坏,生你养你,永远开着大门等你归来,要尽孝。
21、生活总嘲笑我们太年轻,可青春却不经易老去。
22、人生如戏,别老想当主角,因为,潜规则里灵魂和肉体都得不到安息。
23、耳根太轻,只能让心沉重,亲眼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的,何况只是听说。
24、感情再固,折腾多了,容易出现裂缝。
25、天太黑,如果不睡,白天也许就是黑夜。
4、改变很痛,但是仍要微笑着继续前行
改变很痛,但是仍要微笑着继续前行
文/宜默
1、即使时间有限,我依旧选择加倍珍惜
早在半年前,就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会有所调动,因为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所致,所以尽管对目前的岗位有千般不舍,却也不得不坦然面对这一天的到来。
以前在电影或者电视剧里看到,当一名医生告诉病重患者时日不多的时候,有些人选择在恐惧和不甘中度过,直至最后晃晃而终。而有些人则选择更加珍惜最后的时光,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微笑着,更加充实地过完最后的日子,到最后,即使有不舍,倒也多了一份释然与无悔。
这两者间,我更欣赏后者的心态和选择。自从知道自己在这个岗位上所待的日子有限时,我更加爱惜所剩的每一天,尽心尽力地完成最后的工作,不让自己留下遗憾。
但是,当真的接到通知的那一刹那,内心的滋味翻江倒海,莫名的怀念席卷心头,还没离开,却开始想念。
在静默了整整10分钟后,我站起来,向直属领导汇报了调动岗位的通知,领导对我的离开也表示了惋惜,毕竟他将少去一个卖力的帮手,也算是直接受害人。
接着,我便开始认真整理自己的工作内容,我知道即便已经知晓要离开,也要负责任地离开,那么当前,最重要的则是把工作如期交接好,安顿好。
即使情况再糟糕,但凡明智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责任”二字,把自己当作接手的人备足万全之策,而不是当作离开的人草草了事。
2、离开前,让我最后一次把你打扮地一尘不染
离开前的那个周末,我一个人来到了办公室,整理自己的工作用品,键盘、鼠标、笔记本、文件夹、计算器、订书机,每一样平时再普通不过的不起眼物品,在这一刻都变得如赋予生命般鲜活动人。
它们整整陪伴了我三年多时光,留下我多少体温与触摸,唯有岁月知晓。
如果它们也有意识,是否也会不舍我的告别,突然觉得自己感性十足。
每每想到要离开,即使新的部门距离原先单位并不远,岗位级别也算平调,谈不上吃亏,而且因为工作联动关系,今后也有机会仍与此地有接触。
可是一向重情义的人,对于离别,又怎会只局限于客观条件的对比,又怎能做到轻松挥手。
我之所以选择在人少的时候,整理和打包自己的物件,有三个原因。
一是可以不耽搁工作时间,从而避免扰乱别人的工作情绪。
二是在整理过程中,可以一个人安静地回忆过往,回首走过的路程,以便自己在下一站走出更完美与矫健的步伐。
三是预想着等到下周,可以轻松和同事们告别,不拖泥带水,不徒留空悲,便是最美的画面。
把落寞放在空旷里,把微笑留在人眼中,寂寥的桌子会读懂我的不舍,墙角的盆栽会记住我的温暖,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也是我当下的心境。
离开的方式有千万种,因人性格不同,无所谓是非对错,只要在将责任一贯到底的前提下,都是自己的选择而已。
物品整理完毕,擦干净了桌子,最后一次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即使要走,也要把你打扮地一尘不染。
3、如此不舍离开,最关键的是因为害怕改变
其实安静下来,仔细思考自己的情绪,才深层地发现,在岗位级别和薪酬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之所以会对岗位调动如此不舍,归根到底,是因为害怕改变。
虽然不可否认,对于一个从事三年之久的岗位,这其中必定存留下不少情意,但是我自己内心知晓,实际上,最关键的原因则是面对新的岗位,持以忐忑,怀抱着对于改变的害怕和惶恐。
从心理学上来讲,人对于固定和熟悉的环境有着明显的安全感,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或是发生了变迁,会对新事物、新环境持有不安的心态。
事实上也是如此,当我们熟悉了一份工作或是习惯了一个环境后,会从潜意识里将这种感受烙印在内心的柔软处,并自然而然地将这种感知当作自己身体感官的一部分。
所以当自己感受到这份熟悉时,能使自己从容淡定。反之,面临新的境遇,则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最常见的莫过于不舍难安、烦躁惶恐、茫然焦虑等,并且能轻易将自己推入一种伤感的漩涡中,一时之间难以解忧。
所以,对于我来说,除去这三年来对于这个岗位和同事之间的情谊外,最让我惶恐的则是对于新岗位的茫然,简言之,是改变让我不安。
新的环境、新的同事、新的工作安排,我心里琢磨着,天知晓将会遇到多少不同的人和事,而我是否能够淡然面对呢?
未知面前的惶恐,实属正常,但是如果因为害怕改变而失去迎接未知的勇气,那就是怂货一枚了。
我自然是不想成为怂货的。
4、深呼吸后,将未知当做挑战,为不安注入动力源泉
柏拉图说,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或永恒不变的,只存在不断变动和运动的事物,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和变化。
世界在不停地变化,幻想着顽固地停滞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环境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变化挡不住,那么但凡你不想自甘堕落,自暴自弃,最好的选择就是顺应变化。并且抓住改变这一契机,注入新鲜源泉,把不安转为动力,挑战新事物,争取早日成功将它制服,才是真正的王道。
那么在迎接改变,告别当前的时候,哪些环节需要我们注意和值得思考,结合本人案例,与君共勉。
(1)明确改变是正常现象
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从潜意识里真正明白,任何改变都是人生的正常现象,即使带着遗憾和不舍,都应该坦荡面对生命中的任何变迁,我们才能在接受“改变”这一事实后,由衷而真诚地去应对改变所带来的种种新事物。
列夫·托尔斯泰说,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
赞格威尔指出,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
是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又怎能因为今夜的月色太美,而拉着她美丽的衣角不放,去阻止日出呢?
我们没有这个法力,也没有这个权力去破坏万象变更的正常现象。于自然如此,那么于我们自身的所遇,便也是这般道理。
在确保自己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维护一份美好的前提下,这份美好可以是爱的人、喜欢的工作、在乎的友情、喜欢的环境等等,因为一些主客观多重原因导致改变,即使我们内心有诸多不舍情绪,还是应该释怀和坦荡面对。
与其抱着难舍止步不前,不如放开心胸坦然迎接。或许下一站,并不会那么糟糕。
当你怀着感激变化的心去看待,持以加倍努力去珍惜,那么未来的你,肯定会比以前更有魅力。
(2)将负责意识贯穿到底
这一点主要针对工作而言,这也是我个人十分看重的一点。
无论对于他人还是自己,我始终坚信,一个对于工作负责任的人,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至少他/她还有责任心。
当一份工作即将结束,绝对不能因为它的一切不久便与我无关而任由其自生自灭。
正确的做法,是哪怕在位一天,也应该谋职一日。该交接的工作,需要认真交待好,以便下一任同事方便接手。特别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文件和资料,更加需要整理清楚,归档完好,不能因为自己心情低落,而出现严重错误。
如果你前面很优雅地走了九十九步,却在最后一步上出现差池,你仍旧是亵渎了先前的责任心。
做这些带着“责任”帽子的后续工作,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么豁达和成熟,而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应当如此。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离职的同事,在离职时,许多工作不交接好,收尾工作更是马虎地草草了事,导致下一任接手的人十分被动,还得打电话给前同事询问,搞得这边抱怨连连,觉得前任不负责,那边牢骚阵阵,觉得我都辞职了还来烦我,真是可笑。
归根到底,都是不负责任引起的。我自然是看不惯那样的行为,我想,大多数有责任心的人,应该也不希望碰到那样的前任同事。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你不喜欢的类型,这也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好的选择行为。
(3)独自感怀,轻松离场
但凡离开一个自我感觉不错,且已产生依赖的环境时,要说没有不舍,必定是虚伪的,当然不排除那种特别豁达、凡事轻松放下的牛人,自是我等凡人不可企及的境界。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调岗经验来说,即使有再多不舍和伤感,在他人面前最好不要过分流露。
你可以和同事吃个散伙饭,为旧情谊划上圆满句号。也可以和他们吐露你的不舍,希望今后依旧保持联络。
但是,亲爱的你,请务必记住,除去工作关系实在好到已经晋升为朋友级别的人之外,你要明白,很多事、很多人仅仅只局限在同事关系里。一个转身,你们就有可能永远成为前尘往事,太过投入,但凡没有得到对方相等的不舍或者祝福回赠,你会失落,会徒增伤感,那又何必呢。
所以,即使再性情中人,记得保留几分情绪。我的建议是,自我淡然伤感,人前轻松挥别,可以拥抱、可以挥手,甚至可以流泪,但是不要抱怨离别,不要责怪缘浅,更不要一步三回头貌似生死离别般地情深意重。潇洒地转身,留给他人,也留给自己最优雅的背影,岂不更好。
或许有人会说,何必压抑自己来装逼,但如果在别人低看和自我潇洒之间,我选择后者。
5、改变或许会痛,但是未来的你,会比现在更好看
改变真的会痛,就像拔除深入指尖的刺一样揪心难耐。
但是,变化是万物之规律,许多事情,因为客观原因而发生改变,应当试着坦然接受。
雨果说,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所以,新的改变,特别是带着挑战能让人更快成长的改变,其实也是一种新视野的拓展。在付出殷切努力后,必定会收获更大的成果。
变化是生命之所在,我们谁都不要妄想去阻止变迁的人和事,而是应该放眼看开,明白许多改变实际上都是一种更好的发展。所以,面对工作岗位的调动,我也这样勉励和开导自己。
也希望自己的真切感受能够帮助每一个正处在矛盾和改变中的朋友,也能更好地走出纠结,微笑着迎接新的朝阳,明天的你,会收获更多。
我以为离开时,我会哭泣,结果真的在整理物品时留下了泪,不是因为难过,而是因为不舍。既不舍熟悉的环境,也感怀逝去的年华,那些熟悉的桌椅和文件,倾注了这些年的心血,满满都是回忆。
但是终将我选择微笑着挥手告别,迎接新的环境,未来的我,只要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用心努力,一定会比此刻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