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凡的世界书评
平凡的世界书评(一)
这部书的名字叫作《平凡的世界》,可在我看来,路遥笔下刻画出社会的各阶层的人却是不平凡的。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在整部小说中,我最欣赏孙少平和少安兄弟俩。
文中少平从小学习勤奋,在读高中时,由于家境贫苦,只好只吃干馒头,从不曾去饭堂吃过菜。高考以后,他落榜了,可给他并没有倒下,他终于在做揽工汉后,变成了煤矿工人。在文革后,少平又因救人被砸成了重伤。但伤好了的少平,并没有被困难所压倒,他又回到煤井去了。
孙少平的哥哥少安跟弟弟的遭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从小帮家里种地,长大后曾帮忙拉砖,后来学会了记忆自己开始建了烧砖窑。经过一段的经营,他又买了新机器,扩大了生产,不料请来的技师并不会烧制砖瓦,迫使砖窑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他没有被失利所击倒,他在他人的帮助下又开始了烧砖。
文中这对兄弟共有的特点就是毅力和不放弃的决心。他们在各种困难、挫折面前毫无畏惧。他们在被挫折击倒后,又勇敢地爬了起来,去面对全新的挑战,甚至是危关生死的挑战,还是他们的这种不严放弃,坚强让我敬佩他们。认为他们是不平凡的。
这部小说将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进程中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书评(二)
书的开头,孙少平是个连“丙”菜都吃不起的穷困的农村学生;书的结尾,孙少平是个身有残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矿工人。从头至尾,孙少平都没有能够脱离所谓的“社会底层”。可是时至今日,每每想起《平凡的世界》,想起孙少平这个平凡的人,这个人物身上的自尊都令我汗颜。
初中时在读者上面看到了《早晨从中午开始》。工农兵大学生出身的父亲对这句话无限感慨,认为它概括了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轨迹。我却被这文章中记录的作者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的各种准备工作所吸引。头一次知道,原来为了写一本长篇小说,要在一个荒郊野外独居数年;要通读十年间的报纸,记录各种事件(后来知道,这也就是所谓的“doing research”),翻阅报纸到手指被磨得露出毛细血管。这些听起来艰苦以至于荒谬的事情,对我却有着巨大的感染力。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种被王小波描述为“反熵过程”的,人对于某一事物不合常理的执着,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
高中时终于读了这本书。
坦率的说,这本书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地方:作者强加在人物身上的褒贬之辞;书中没有一段善终的感情;孙少平和田晓霞好的莫名其妙;田晓霞的死和孙少平的尿失禁;外星人;等等。甚至每一个人物的身上,都能找到不讨我喜欢的性格。
可是这本书却最终吸引着我,也改变了我。这是因为它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更重要的是,它教我认识了一个平凡人的自尊。
孙少平在物质生活上是窘迫的,在精神上是寂寞的(田晓霞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我从来没有在生活中见到任何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些年来,我莫名奇妙的来到一个高尚的地方,作着深奥的学问,身边充满着各种或者聪明、或者自命不凡、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人。偶尔回到故乡的亲人中,短暂的享受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莫名的崇敬和优越感,似乎自己很有成就。但一想起孙少平,就如梦醒一样惊悟到自己精神家园的荒芜和贫乏。
我心中的孙少平,是个“讲究”人,在平凡的人生境遇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仍一丝不苟。和他相比,那些盛气凌人的“成功人士”们却大多活得像个动物。
儒家讲“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而孙少平的精神追求,也是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的个人的选择。()他的周围不是一个能够欣赏和奖励他的这种追求的环境;他也没有如许多“爱书之人”那样如孔雀般陶醉于自己的才情,展示自己的品味;他甚至不是因为专业上的纯粹的热爱而去学习。他对精神世界的一丝不苟,仅仅是因为他把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的人,来由衷地尊敬和爱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个动物,潦草的对待;或者当成某个社会角色:“白领”、“x总”,从这些角色中寻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成就感。
这样的态度比任何话语都有力量,这样一个高贵的普通人比任何社会角色都更令人诚服。社会上流行着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来判断他的质量;我身边也不乏动辄对他人的“成就”或“品味”作褒贬之辞的朋友。我总觉得我无法与他们为伍,无法接受这样的价值,因为我见识了孙少平这样的人,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人的存在。人可以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而自己尊重自己,做个高贵的人。
我对自己的种种一直都不甚满意。但《平凡的世界》教给我的,是为数不多让我为自己感到骄傲的地方。《平凡的世界》是一本我愿意让我以后的孩子读的书。不是为了让我的孩子更像他爸爸(我不是古人,不觉得“不肖”有什么不好),而是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让我由衷钦佩的人。
平凡的世界书评(三)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很棒的书。我很感动。
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门当户对的门槛,没有勾心斗角的纠缠。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有着默默坚守的爱情,有着贫富互助的温暖,有时候也会有单纯的心与单纯的心的摩擦。
我敬佩田晓霞。她虽然家世很好,不像孙少平出身在贫困家庭。但她并不高傲,总是能与人和平相处。她不嫌弃孙少平的工作、家庭,用心温暖他。后来,她为了在洪水中救一个小女孩而离开了人世。这也可看出她有多么善良。可以为了一个不曾相识的、在洪水中即将奄奄一息的小女孩而送掉了她珍贵的生命。别人都没这么做。只有她做了,一个出身在富裕家庭的女记者。我深深为她感动!
《平凡的世界》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
还有一个令我敬佩的是孙少安。
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贫穷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才能够勉强度日。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
就是这样一个青年,从13岁——才比我们大1岁的年龄就开始帮助父亲负担家庭。这样一个坚强的孩子愿意为兄弟姐妹和亲人付出,那是要多少的成熟啊!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后来润叶说愿意和他过一辈子。但他自己觉得家里太穷,润叶家世又好,他没有那个钱把她娶过来。虽然自己也对润也有好感,但是他为了让润叶死心,以后寻个比他更好的人家嫁,娶了个不要嫁妆的媳妇,也断送了自己和润叶之间的爱。值得敬佩。
《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哪怕在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就像孙少安和孙少平一样。
2、平凡的世界,一个路遥就够了
平凡的世界,一个路遥就够了
1966年,路遥考上了西安石油化工学校。但这一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他不得不留在延川中学参加文革。
他从一个农村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造反派“红四野”的头头。他给自己刻了个斗大的印章,带着一拨儿头脑发热、精力过剩的小青年,在城里呼啸而过,抢了延川县武装部的武器,砸了县银行的大门。
这些激进、冒进行为多少释放了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自卑、屈辱情绪。但这也成了日后反噬他的“原罪”。
路遥,1949年生于陕北清涧县王家堡村,家人给他取名“王卫国”。到他八岁那年,家里又添了弟妹三人,一贫如洗。
1957年深秋的一天,父亲说带他去延川县郭家村的伯父家走亲戚。母亲一早特地给他穿了新布鞋。走了整整两天,脚磨出了血泡,终于到了伯父家。歇脚之后,父亲说第二天一早要去县上赶集,下午就回。八岁的孩子已经很会装糊涂。第二天他早早起来,躲在一棵老树后,看着晨雾中的父亲夹着包袱,像小偷一样遛出村,过了河,上了公路……他的眼泪刷刷往下流,几乎在一夜之间,他把自己从一个八岁的孩子拉扯成了一个大人。
他个性独立,有主见,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在同学有限的资助下上了初中。食堂的伙食分甲、乙、丙三个等级,干部子弟们吃甲菜,他常常连丙菜都吃不起。在一个敏感的十多岁孩子的眼里,他目力所及的世界是悬殊分化的。
他常常饿得发疯,绝望,飞奔至野外找野雀蛋和能吃的野生果子和植物。
这种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和匮乏感,像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余生用超乎想象的能量去满足和填补。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这种饥饿感是尾随路遥一辈子的老狼。”
“哪一个本地女子能供我上大学”
1968年,延川县革委会成立,19岁的王卫国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要职。但很快,随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纸号令,他的人生再次被改写。
年底的12月12日,他带着一本红宝书、一把老镢头,一块新白羊肚毛巾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回到了家——郭家村刘家屹崂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村里书记同情这个心气高的孩子,1969年冬,将他选送到“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延川县百货公司开展路线教育。
在此期间,他与北京知青林虹陷入热恋。林虹来自清华附中,漂亮,出众,是文艺骨干。他们在下雪天一起延着河床散步,唱《三套车》和《拖拉机手之歌》。因为林虹,王卫国开始喜欢穿红色衣服,曾取笔名“缨依红”,后改为“路遥”。
1970年春,全国开始自上而下整肃造反派,路遥涉嫌在武斗中打死对立造反派“红总司”头头白正基。不久,他收到了林虹的绝交信和退回的提花被面。
爱情露出峥嵘、斑驳的底色。
在一天夜里,他走到郭家村的一个水潭,但最后“不仅没有跳下去,反而在内心唤起了一种对生活更加深沉的爱恋。最后轻轻地折转身,索性摸到一个老光棍的瓜地里,偷着吃了好几个甜瓜。”那一刻仿佛神迹显现,痛苦像灰霾一样散去,食物暂时疗愈了内心。
在林虹之前,有延川本地的姑娘曾向他表白。他支吾道,我其实是农民、地里的活十有八九不会干。姑娘率性地说:地里的活都由我去干,你在家里待着。把他惊得哑口无言,慌不择路离开。
路遥后来和朋友、作家海波谈到婚姻,海波问他:为何不找个本地姑娘,知根底,有挑拣?他有点生气:“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
路遥将自己的婚恋观投射进小说《人生》里。高加林虽然心底深爱着刘巧珍,但为摆脱命运,仍选择了干部家庭出身的黄亚萍。
“想要突围”的心情
失恋之后,路遥跑到好友曹谷溪那里痛哭了一场。
曹谷溪大路遥八岁,延川县小有名气的诗人,文革时因支持“红总司”,被路遥派人抓进监狱。后两人握手言和。
1970年夏,曹谷溪以路线教育积极分子的名额,调路遥到通讯组培训。在通讯组,路遥遇见了日后的妻子林达。林达性格单纯,文笔好。其父亲是归国华侨,曾担任廖承志秘书。与路遥恋爱后,林达特地去见了与她从小一个大院长大的林虹,据说林虹大哭一场。
1973年夏天,各公社开始向高校推荐工农兵大学生。路遥再次因为“白振基”案,先后被北师大和陕西师大中文系拒绝。在延川县文教局和县委的努力下,重新核查此案,证明白振基在4月18日早上已死亡,与路遥无关。
1973年秋,路遥得以推迟一周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他个头不高,看着敦实厚道。入学那天,他穿一身半新不旧的灰色长制服,挎黄帆布背包,“匈奴须”被仔细刮掉,脸青亮青亮的,嘴角透着微笑。他凭出色的组织能力,全票当选班长。
林达每月38块的工资,大部分支援了路遥,剩下的维持自己简朴的日常生活。在后来路遥病危时,许多人虽然对林达心有指摘,但从未有人怀疑她这一生为路遥做过的牺牲。
1977年路遥毕业,留在《陕西文艺》(后来的《延河》杂志)当编辑。林达在延川县委宣传部任干事。
一年后,1978年1月25日,两人结婚。婚房设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一张双人床,两床新被子,窑洞门口贴个“喜”字。路遥穿了件蓝衣服,戴顶蓝帽子,两人扭扭捏捏,隔得老远。1979年,女儿路远降生。
这时候的陕西作家群,人人都憋着股子劲儿,要拿出好作品来。
1978年,贾平凹的《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9年陈忠实的《信任》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
那时的路遥很苦恼,“想要突围”。他于1978年写的否定文革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两年间被所有刊物退稿。
在最后投《当代》时,路遥对朋友说,“如果再被退稿,就一烧了之”。但没多久,他就收到《当代》打来的、邀他去北京改稿的电话。
小说《惊心》在《当代》1980年第三期头条刊发。之后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79-1980年度《当代》文学荣誉奖。
《延河》诗人闻频回忆,一个礼拜天,路遥从前院急促进来,手里拿着一封电报,一进门便喊:我获奖了!说着扑过来,紧紧拥抱了他。
抽好烟,是心理需求
1981年夏,路遥住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写作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人生》,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昼夜不分,身如同燃起大火,五官溃烂,深更半夜在招待所内转圈,以致招待所的人怀疑他神经错乱。
路遥喜欢把自己投入这种如同炼狱一般的情境,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把身体和心都放得低低的,把生命填得满谷满仓,富饶丰盈,这是他的基本人生观。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路遥父亲砍了公路边的树,被清涧县公安局抓到拘留所。其实也是公家人欺负他家在“门外”不站人。路遥辗转托好几层关系向清涧县委书记说情,路遥父亲才得以释放。
权力,在城乡现实里所显示出的无往而不利的实用属性,以及底层农民对它的垂涎膜拜,深深地植根在路遥的精神里,多少影响了他后来的一些行为。
仅二十多天后,《人生》完稿。路遥特地到陕北着名的道教圣地白云山道观中抽了一签,显示“鹤鸣九霄”,大吉。
《人生》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头条刊发。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82年11月推出单行本。火爆程度超出想象。
出版社首次印刷13万,很快脱销。第二版12.5万,一年后加印7200册,总数将近26万册。
读者来信雪片般飞来,七八个电视台要改电视剧,传达室的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路遥常常刚接完电话回到家中,一只脚还没落定,又要转身接下一个电话。年轻人把他奉为“人生导师”,一些失意青年,规定他必须赶几月几日前写信开导他们,否则就要死给他看。
1983年,小说获中国作协的“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因创作成绩突出,1983年,路遥成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驻会专业作家。
1985年3月,36岁的路遥,与贾平凹、陈忠实、杨韦昕一起,当选为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
但是,路遥的生活窘迫也超出人的想象。他穷得叮当响,凑不齐去北京领奖的路费。
路遥好烟,而且抽好烟,每天两包。一百多块钱的工资有时还不够他的烟钱。再加上还要接济农村的穷亲戚,赡养农村的两双父母,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海波曾问他,为什么不降低烟的档次?路遥不同意,认为抽好烟不是生理上的需要,是心理上的需要。不是为了打肿脸充胖子,而是为了营造一种相对庄严的心情。
《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认为,抽好烟,“有扞卫其强大自尊心的一面,这毫无疑问”。
最后,领奖日期临近,弟弟王天乐在外借了500元,火速赶到西安火车站,送给焦急等待的路遥。
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1983年春夏之交,路遥已经功成名就时,他决心再次把自己投进“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写一部浩瀚的长篇小说。
经过两年的前期资料储备,1985年秋,路遥带两大箱书籍和资料,十几条香烟,两罐雀巢咖啡,到铜川矿务局的煤矿医院开始写稿。在弟弟的张罗下,矿医院为他安排了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室,一张桌子,一张床,一个小柜,还有一些塑料沙发。
矿上生活艰苦,没有蔬菜,鸡蛋,豆腐都难买到。路遥中午起床吃馒头、米汤和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
12月上旬,完成第一部的初稿。路遥怀抱着二十多万字的手稿,赶在元旦之前回家看望女儿路远。他与妻子林达的夫妻关系已是强弩之末。两人无论家庭背景,还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差得太远。
许是小时候遭受的饥饿之苦仍在心头作祟,他在物质上对女儿绝不克扣,女儿要啥,他就买啥。
他曾借钱女儿买了一架很贵的钢琴,但最后也没用上,只得搁在家里的角落。女儿春游要吃三明治,他跑遍了西安,最后在凯悦酒店花60元买了两块。这意味着一个大学毕业生两个月的工资。“它该不会是金子做的吧?”看见的同事问。
1986年初,路遥把第一部初稿给了《当代》分管西北五省稿件的青年编辑周昌义。周昌义后来回忆,他在西安期间,常有人问:看路遥的稿子吧?神色古怪。
“好似许多人都不看好路遥的这部稿子,似乎都不相信路遥在《人生》之后,还能写出更好的东西”。
但事实上,周昌义也不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没有悬念,没有意外,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
之后,作家出版社也退了稿。
1980年代中期,是现代主义横行,现实主义自卑的时代,要不写点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仿佛就没有资格谈论文学。
路遥悲愤对王天乐说,难道托尔斯泰、曹雪芹、柳青等一夜之间就变成这些小子的学生了吗?
最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于1986年11月由不那么主流的《花城》第6期全文刊发,12月,由文联公司出版。
1987年夏,等到路遥写完第二部,因为内部意见分歧很大,《花城》也不愿发了。转由更为边缘的《黄河》杂志刊发。
这时,他的身体已经完全垮了,像“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只能用腿、膝盖的微小力量,跪在地板上把散乱的稿页和材料收拾起来。每吸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全身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只要一坐下,就睡着了,打雄伟的呼噜。
在一次突然大吐血之后,王天乐陪他急往医院检查,结果是,必须立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
但路遥并不这么想。他去了趟榆林,找一位曾给王震、陈永贵看过病的老中医张鹏举。
经过张鹏举的调理,病情稍微好些之后,1987年10月下旬,路遥又开始了第三部的创作。
朋友白描说,路遥要强的心性不容许自己给人病恹恹虚弱的印象,因此他不愿向外人宣示自己的病情,甚至自己也不敢承认。
厚夫则说:“他怕像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半部书,留下人生的遗憾。”他同时认为,路遥的身上有一种“殉道”的悲剧精神。
弟弟王天乐在路遥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一直陪在他身边,路遥去世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名为“苦难是他永恒的伴侣”。
苦难、殉道、“牛马般的劳动”,这是路遥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在贫瘠土地上出生的孩子的内心,需要一种崇高的、悲剧性、毁灭性的力量,照亮和燃烧自己。
路遥也改变了弟弟王天乐的命运。他写作成名之后,将勤奋、有思想的弟弟招到铜川矿务局当采煤工人,又把他调到《延安日报》当记者。
“田晓霞死了”
《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创作地点在榆林宾馆,条件比之前强很多,能吃到丰盛的饭菜,还能洗热水澡。
他几乎完全忘记了自己。
有一天,正在洛川县采访的王天乐突然接到《延安日报》社转来的电话,让他速去榆林。洛川离榆林三百公里左右,需要一天时间才能赶到。等王天乐心急火燎赶到,路遥哭着对他说,田晓霞去世了。王天乐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田是作品中的人物,孙少平的女朋友。他又急又气,劈头盖脸数落了路遥一顿。
又一次王在黄河壶口采访,路遥的电话又追来。原来是他的咖啡和烟用完了。文联出版公司再也不能给他预支稿费了,手头一分钱没有,又不能找人代买。王天乐只好托朋友找到榆林的一位领导。领导很热情,先拿来十条“恭贺新禧”,五瓶咖啡,并叮嘱每月送一次,经费由榆林财政出。
1988年1月27日,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初稿。
两个月后,1988年3月27日中午12点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编辑叶咏梅是在一年前坐电车时偶遇路遥,才拿到了这本书。叶咏梅不知他的病情,根据播出需要,要求他在6月1日之前,交第三部的成稿。
路遥决定到他的风水宝地,《人生》的写作地——甘泉,完成他第三部最后的定稿工作。
5月25日,离最后期限还有五天,他的神经高度紧张,一写字手就抖得像筛糠,腿不停抽筋,常常从梦里惊醒,心脏剧烈搏动,跟随时会昏过去一样。
写完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笔从窗口扔了出去。走到卫生间的镜子前,看着苍老消瘦的自己,泪流满面。
6月1日,路遥在王天乐陪伴下到北京,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送第三部的小说稿。那里已经堆积了近两千封观众来信。
像干渴的夸父
虽然《平凡的世界》不断地受到评论界的质疑,但它受到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欢迎。
1991年初,作家白烨提前得知茅盾文学奖的评奖结果,他马上去给路遥打电报:“大作获奖,已成定局”。
当天下午,路遥在家里坐卧不安,总觉得有什么事,便到作协院子里溜达,走到门房,看见门口的信插里有一封电报,觉得可能跟自己有关,拿到手上一看,正是白烨发来的喜报。
他兴奋得要跳起来,第一时间找到王天乐,告诉他获奖了,排名第一。两人半天说不出话来。
此时,除了女儿,他几乎一无所有了。
早在路遥写完第二部,身体面临崩盘之时,妻子林达就已提出离婚。王天乐也劝他结束有名无实的婚姻,但路遥以女儿为由没有同意。
1991年3月10日,《人民日报》揭晓矛盾文学奖的结果。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委托陕西电视台新闻部,采制一条反映路遥深入生活的三分钟新闻片,供《新闻联播》播出。
身无分文的路遥再次借到了去北京领奖的路费,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一百套《平凡的世界》送人。王天乐凑齐了五千元赶到火车站,愤愤地说:今后不要再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奖,我可给你找不来外汇。路遥咬牙:“日他妈的文学!”
拿奖之后回到西安,贾平凹来向他庆祝。他说,你猜我在台上想啥?贾说:想啥哩?他说:我把他们都踩在脚下了!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强人。强人的身上有他比一般人的优秀处,也有被一般人不可理解处。他大气,也霸道,他痛快豪爽,也使劲用狠,他让你尊敬也让你畏惧。”
1992年元月,中国作协陕西分会面临换届,路遥是拟定的主席人选。
他跟朋友们敞阔地聊天,到兴头上,信誓旦旦:作协要成立一个公司,五个委员会,每年搞一次大奖赛,报名费就能挣不少。
朋友们问及下一部作品,他看了朋友一眼,一字一句地说:你小看我,这次,我不仅要在国内获奖,还要拿国际大奖。
也有不可对人言的难堪处。他与妻子林达已达成离婚协议,林达放弃一切回北京联系工作调动。
7月,女儿路远小学毕业,被林达接到北京外婆家过暑假。路遥开始装修作协新批给他的一套新居,自己搬到对门的朋友家住。这一段时间,人们常看见他坐在作协门口的破藤椅上昏睡。
8月6日,他带了几件衣服、简单的洗漱用品和作协会员证坐火车到他熟悉的延安,肝疼剧烈,病倒在延安宾馆。
8月12日,路遥住进延安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科18床,检查结果为,肝硬化腹水,伴有黄疸。延安宣传部认为必须要向作协通告病情,但路遥坚持保密。陕西省委在7月份已正式拟任他为作协陕西分会主席,但结果还没有最后公布。
但消息传开,省委很快派人来,安排他住进省城的西京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厚夫曾去医院探望,见他又瘦又小,满脸焦黑,在病床上蜷曲着,像一堆燃过了旺火的焦炭。妻子林达已在北京的中国新闻社上班。
虽然有医院的全力抢救,1992年11月17日早晨8点20分,路遥去世,享年43岁。林达于18日晚飞回西安,处理丈夫的后事。
贾平凹说:“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
3、励志小说:《平凡的世界》
励志小说:《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看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都能让我充满激情,非常励志。
《平凡的世界》内容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曰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作者简介: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文革开始后受影响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里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也相继获奖。1991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他的作品《人生》被改编成电影后,引起巨大的轰动。
4、悲惨世界书评
悲惨世界书评(一)
看完《悲惨世界》,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我想头脑中冒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沙威为什么要自杀?
有人说是因为被沙威追捕了近大半辈子的冉阿让在有机会杀了他的情况下却出人意料地救了他,帮助他逃跑,这让沙威感到愧疚,自己一直在追捕的逃犯竟然以德报怨,羞愧难当之下跳河自杀。这是典型中国人的思维。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部传承的几百年至今依旧光芒四射的名着实在是受之有愧,名不副实。
雨果是一个善于书写矛盾的作家,这也让他的作品读起来十分纠结,《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笑面人》中的格兰普温,《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和冉阿让莫不如此。在我们有限的价值观中,世事仿佛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非黑即白,却不知道在正义和非正义之间还有很长的灰色地带,而绝大部分的争议就在于此。我很不喜欢看中国史,因为每一部史书都带着天然正义的立场,洋洋洒洒的几千年中国史,讲述的不过就是所谓正义与邪恶的斗争而已。沙威的悲剧就在于他给自己预设了天然正义的立场,他代表法律,代表执法者。当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对上帝承诺一定要誓死找到冉阿让的时候,他就已经输了,彻底输了,法律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给每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也正是许多西方国家废除死刑的目的。当法律沦为惩罚工具的时候,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电影《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沙威摘下自己身上的勋章,戴在了刚刚在战斗中死去的小男孩胸前。我想,在这一刻,连最冷血的沙威也动容了吧,如果严苛的执法并不能带来现实世界的和平,如果自己心目中那些十恶不赦的暴民原来是一群不畏生死的英雄,如果连最无辜的孩子都不能幸免,那么这样的正义,这样的法律值得去维护吗?
沙威自杀正是因为信仰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他或许也想让这个社会变好,又或许他如此坚定的信仰只不过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这个社会也许最不缺的就是法律,严苛的法律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国家都曾有过,也不缺沙威这样的执法者,然而,似乎法律越严珂的社会反而越动荡。因为失去了人性的法律只能只能让人畏惧,却不能促使人性的改变,无论是冉阿让还是沙威的转变,都不是因为惧怕,而是因为感动。沙威最后跳入了滔滔江水,溅起一片历史的浪花,他纵身一跃的那一瞬间或许就是人性复苏的开始吧。
悲惨世界书评(二)
捧读这本雨果的着作,最振奋人心的,在于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之感,不仅是捧在手上,更是压在心头,这是对19世纪法国人类苦难积淀的细致入微的描摹。《悲惨世界》甚至可以独当的起“厚重”二字,只因这部书压在坐着心头已有三十四年之久。
这部巨作从1828年开始构思,创作动机来自一则报上的消息:1801年,一名叫做比埃尔·莫的穷苦农民,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了五年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处处碰壁。雨果以此为引子,打算写一个被释放的苦役犯受圣徒式的主教的感化,弃恶从善的故事。
冉阿让从偷了一块面包起,在监狱中艰苦的度过了十九年,四次越狱,四次又被抓回,入狱时,他是个后悔不已的小伙子,出狱时却是个碌碌无为,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就当他出狱时,拿着黄色身份证而走投无路之时,碰见了当地的本堂神父:卡福汝主教。他的得到了主教的关怀与感化,在他偷了银器而没有受到主教怪罪后,彻底进化为善良的人。
他化名“马兰德”,帮助蒙特伊小城发达,从而得到人民的信任,当上了市长。他曾救下方汀,领养“小百灵鸟”珂赛特,()又从巷战中,爬过又臭又长的下水道,就出了养女的爱人马利尤斯这些善良的举动甚至打动了冷漠,固执的警官沙威,是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
最终,这位可怜的老苦役犯在伤心与劳累中死去,唯一是他欣慰的是:他在临死前,马利尤斯看到了他的善良,又能在心爱养女珂赛特的怀中逝去。最终,他在墓碑上永垂青史,碑上刻着:他安息了;他活着,尽管命运曲折离奇,他死了,只因为失去了他的天使;生死由常,如同白天离去,黑暗来临。
雨果凭借着超凡的语言魅力,超越了时代的局限与束缚,向世间证明:不管他披着怎样合法的外衣,只要是使人性堕落的,都应该全力反对。
这部书是我至今难忘,时隔几百年,拍成电影戏剧,他仍然深深吸引着观众与读者。让这部伟大的作品,拭去时光带来的尘埃,在阳光璀璨的现代熠熠生辉。
悲惨世界书评(三)
在一个孤独而有寂静的夜晚,我读完了——《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多克·雨果。
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具备着一个人该有的良心:他本可以继续当一个众爱戴的马德南市长,可是他抛弃一切,只为了自己良心的谴责,而去帮一个被误认为是他的囚犯让他洗脱罪名。他还具备着各种非凡的体力:监狱生活中,他曾多次逃跑,也都被抓回加重刑罚,共服了十九年苦役。
冉阿让服完十九年苦役出狱后,又遭到了警察的追逐、社会的残害、现实的残酷使他逐渐成了一个凶残的野兽,发誓要对社会进行报复。但是,他在麦里哀主教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后,却又偷走了麦里哀主教家的银器,可麦里哀主教并没有怪他,还包庇他,冉阿让被深深地感动了。他逃到了滨海市,他为百姓造福,经过不断努力,他当上了市长。也因这样引起警方注意而遭到通缉。受到不白之冤,在伤心与痛苦中死去,才得到身边人的理解。
从故事中看来: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显露出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冉阿让这个具有人类全部善行美德的苦役犯,却有遭到众人的不理解。主人公冉阿让一生道路是那样的坎坷,他的精神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我为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而感到悲伤。而且,他还是一个具有伟大、人格和崇高的人物。从主人公冉阿让让我们看出了人性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