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寻父爱的故事——《中央车站》观后感
追寻父爱的故事——《中央车站》观后感
文/曼头妈
这部片子明线上是多拉帮助耶书亚找父亲,暗线实则是多拉寻找父爱,与已故父亲和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熙熙攘攘的中央车站。在这里被抓拿的小偷求饶时仍被警察当场击毙;警察会勾结人贩机构获利;靠帮人写信寄信为生的多拉却从没寄出一封;小男孩耶书亚在妈妈遇难后请求多拉再写第二封信给爸爸被多拉严词拒绝。这是巴西在上个世纪90年代文盲率高,治安残暴,人性淡漠和麻木的社会缩影,当地热带偏海洋性的炎热气候似乎也无法温暖冷漠的人心。
但是多拉有一个很给力的闺蜜:伊琳。在多拉要撕掉耶书亚和妈妈写给爸爸的信时,被伊琳阻止了;在多拉用卖掉耶书亚的钱换回新电视机时,伊琳及时识破并斥责了这种行为,多拉才得以良心发现;在多拉解救耶书亚逃亡到车站给伊琳打电话时,伊琳说:我就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勇敢的女人。同为单身大龄女性,伊琳更具有善良,明辨是非的清醒的品质,能够在朋友犯迷糊时当头棒喝,在朋友改邪归正时给于鼓励支持,这是真正的朋友所为。
小男孩耶书亚长到十岁都没有见过他父亲,尽管他的父亲事实上是个十足的酒鬼,但是妈妈阿娜却给儿子极力塑造了一个好父亲的形象。在耶书亚的嘴里经常会蹦出:我的爸爸工作很忙,他是个木匠,他的木工活很好,我家的房子是我爸爸盖的。孩子对父亲的憧憬中充满了对父亲的钦佩和敬爱。虽然孩子得到的只是片面的印象,但是相比母亲只会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的不负责任,大吐苦水,把孩子拉拢为一致不满丈夫的对立面的这种做法,却是避免母亲爽快,孩子却成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的结局。有妈妈的呵护和能干厉害的“爸爸”护航,耶书亚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却成长得阳光坦率,犹如一枚没有经受风霜的纯洁玉石。
女主角多拉的儿童时期,父亲出轨,母亲过世。离开家多年之后,父亲已经认不出成年后的多拉。她对父亲这个角色的印象不好,骂他们是笨蛋,蠢货。我想多拉是非常害怕分离的,或者说是没有得到好的分离,就衍生出被抛弃的不好体验。甚至于成年后单身的选择也不无可能受到小时候的创伤所影响,试想就连最亲近的人会离自己而去,也会将自己给遗忘,那为什么还要付出感情去建立关系呢,这些都是不靠谱的,犹如泡沫灰飞烟灭。既然如此,不如不付出即不会受伤害。既然不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就无所谓自我要求。所以她的人生都很暗淡,穿着朴素,不化妆,不抹口红。她对耶书亚说:“就算化妆化得再漂亮,像伊琳一样,不也是没人要吗?”
在两人到达北邦吉苏找耶书亚的父亲未果,两人又饿又累还身无分文,耶书亚问怎么办,多拉爆发了:“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这句话杀伤力十足,小男孩被气跑了。她否认了孩子的存在价值,事实上喊出了自己潜意识里的心声,内心千疮百孔的多拉持着一种否定自己的消极想法而过活着。但是这一回她不想回避分离,她赶紧去找耶书亚,在茫茫人海,在全城人都参与的向基督救赎的祈祷聚会中找寻男孩,最后因体力不支而晕倒。人群消散后,多拉枕在耶书亚的腿上睁开眼睛,两人相视而笑,化解了之间的隔阂。我想这也是多拉与自己的童年重新连接上,与自己做了和解,接纳了自己。
接下来,剧情开始了正能量的色彩。片中一共有三段写信的场景,第一段是开篇是路人各种宽恕亲人、朋友的信件,第二段则是此时两人在北邦吉苏为攒路费而摆摊写的,这时候写的都是感恩主题信件。我觉得编剧这样的安排是与多拉的转变有关,多拉早年家庭的不幸她认为都是由他人造成的,尤其是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是却又无能为力去改变,所以她只能站在批判的角度去宽恕别人。第二次写信时,多拉敞开了自己的心灵,不仅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世界,她的看法也变了。任何一个人都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感恩之处。当一个人不再自我攻击和否认,能量就开始向外涌出,她开始感受到了爱。
第三次写信是多拉自己写给耶书亚的信,在送男孩找到哥哥们的家以后,天还没亮就悄悄离开在早班车上写的。“你说的很对,你爸爸的确跟你想的一样好。我还记得以前我爸爸开火车的时候,他会让我这样一个小女孩儿,一路上一直拉着汽笛响个不停……其实我很想念我的爸爸,很怀念曾经的一切。”信还没写完,多拉已经泪流满面,这么多年的不满,其实深埋着的是对父爱的追求而不能。耶书亚的爸爸做得一手好木工,但酗酒卖房被二儿子嫌弃,多拉的父亲虽然一堆破事但在她的童年里也曾给过她些许宠爱呀。人无完人,想要个完美的父亲似乎真是太难了。事实上,我们对父母,对很多事情没有选择权。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离开时的多拉换上了耶书亚给她挑的蓝色碎花连衣裙,涂上了路人给的口红,用口红给腮边润色,迈上轻盈却又踏实笃定的步伐向着晨光走去。她已为父亲的不满在心中释怀了,完成了女儿和已逝父亲的和解,对生活更是激发了热情。多拉年纪不小,脸上都有褶子了,与年轻美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但是这时的多拉却美得发光。
多拉临走前把男孩母亲托她写的信送达到了她丈夫家里,和她丈夫半年寄回家的信,两封信放在一起相聚在他们的画像之下。信里面各自表达着浓浓爱意,迫切希望重逢相聚在一起组建家庭,这一情节重重回击了多拉之前的那句话:你爸妈就不该把你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事实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相爱的结晶,至少是曾经相爱过的产物。我们是为爱而生,我们也应该为爱而活。
2、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一)
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它多次被收养,但每次都逃出,回到火车站,孤独的守候着,直到去世。
狗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就如它一如既往的等待它的主人,十年,人生有几多个十年,车站附近的人们都很照顾它,而且它痴心等待主人,还上了报纸,我想其实它是知道的,看到主人家的老婆,女儿都那么伤心,它知道主人是回不来了,它可能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怀念他,在车站睡,在车站前广场等,让很多人都为之感动,人能做到吗?像狗狗那样对主人忠诚,人可以对爱的人,对婚姻忠诚吗?说话发誓谁都会说的,但是不是个个都能做到,而且每天都坚持去做。
从第一次在车站相遇,他见到小八,想找人收养,但是没找到,但却在身边有了特殊的感情,到他去上班,小八每天都来送他上班,下班后就在等他下班一起回家,小八与主人度过了不少欢乐的时光,一起跑步,一起玩耍,一起洗澡,等他上下班,那些情谊谁都不能代替,主人心中都有了它的位置。最后它孤独的等待,直到死去,可以跟主人在天堂相见。好令人感动的一部戏,而且这也是真人真事,在日本就有这只狗的存在,才拍成电影。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二)
最近看了个电影叫“忠犬八公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狗流浪于车站被一个大学教授在小镇在车站上偶遇一只可怜的小秋田犬,它孤苦无依的身影惹起他的怜悯,虽然妻子极力反对,但在女儿的强烈要求下,八公终于成为家庭一员,帕克为它取名“八公”。但女儿忙着谈恋爱,无暇照顾八公,所以养狗的差事便落到帕克头上。
八公陪着帕克全家一起成长,从小狗渐渐变成庞然大物。温文儒雅的帕克甚至趴在地上自己用嘴示范捡球动作给八公看,但却无法教会八公捡球回来的动作。
八公每天准时陪伴帕克上班,傍晚五点准时出现在车站门口迎接帕克下班,这可是他们的约会时光!在小镇车站站长,卖热狗的小贩,附近商店的老板娘的眼中这都是已经习以为常的画面;看到帕克从车站出来叫出那一声熟悉的“hachi”,八公兴奋地扑上前去撒娇的样子,已经成了车站每天上演的故事。然而,在八公学会捡球的那一天,帕克开心且骄傲,但也是最后一次两人的珍贵回忆……
但是有一天,帕克在大学演讲时突然倒下,他因病死了,再也没有回到车站。之后,每天傍晚五点,八公都来到火车站里等候、凝视……第二天、第三天……从夏季到秋季,九年时间里,八公依然风雨无改,直到它最后死去。忠诚于自己的主人。
看的时候就一直在哭看完了想想的时候还是在哭,hachi要是能听懂人话知道人死了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他也不会在那一等就是十年直到最后郁郁而死。临死前在他的记忆里看到它的主人。太感人了可见动物都是有感性的。可是在现在这个社会竟然有专门开狗肉店的,我对这些人和店是深恶痛绝更恨那些吃狗肉的人。那些杀狗的人在杀他们的时候就没有看见他们那可怜的眼睛在看着他们吗?他们怎么如此忍心呢?
当今社会的残忍让我越来越讨厌,人们之间存在的不再是纯情的友谊有的只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整天琢磨我怎么讨上司欢心。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可见是要什么有什么也有现代化的科技但是我们却少了真实的一面。人们在一起不过都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真正的朋友不知你一生中能有几个?
俗话说“狗不嫌家贫”此话真的不假。你养着它等他长大的时候他绝不会为了那几口好吃的去别人家。它会在你那一直直到死亡。所以请大家珍惜任何动植物的生命。保护他们吧!
忠犬八公的故事观后感(三)
当柳枝抽出嫩芽;当金黄树叶飘下;当枝条披上银装。一道令人感动的金黄色身影总会屹立在那里,它,就是忠犬八公。
昨天上午写完作业,爸爸陪我一起看了《忠犬八公的故事》。()这个电影主要讲了这样一个内容: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老教授在月台上发现了一直走丢了的秋田犬,没有人来领养,只好先抱回自己家里养着。老教授的妻子不想让丈夫在家里养狗,但看到丈夫那么爱狗,就同意了。老教授为这只狗起了一个名字:小八。小八每天送老教授上下班,火车站周围的人也都渐渐喜欢上了它。可在一天上班时,老教授不幸在教室去世,可忠诚的小八依然按时到火车站等老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老去的小八在火车站前永远地睡着了。
我刚开始看时,只是看懂了小八的可爱与好玩,不停地咯咯笑,可看到了老教授去世,小八一直等在火车站门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去了十年而永远走了的时候,我忍不住泪流满面,小八的忠诚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它的忠诚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心间。
这部电影为去我们诠释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令人们感动万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可以看一下《忠犬八公的故事》这部电影。
3、边红旗的故事观后感
边红旗的故事观后感(一)
看完边红旗的感人故事后,我脑海里涌现着这三个词,同时也深刻体会人生需要一份保障。
第一感觉:保险是神圣的
保险是神圣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保险这个行业,尊重这个行业的人。他们不是在推销产品,他们不是在提升业务,他们是在传递爱心,他们是在撒播爱心,保险营销员宣传的是爱心。保险营销员外出展业,碰到的多是拒绝,多是不理解,客户总觉得风险不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意外、重疾离自己很遥远,可一旦遇到,对家庭却又是致命的打击。很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可一旦遇到大病,不仅拖累家庭成员,有时也因此负债累累。
第二感觉:保险是一种责任
看了影片之后,我心中暗下决心:以后去宣传保险时,即使每次被狗咬我都要坚持让每一位客户得到一份保障。主人公被男主人放狗追,咬的他衣淋破碎,就因为狗咬过他,他没有再坚持,悲剧就这样来临了,后来当悲剧上演时主人公意识到了如果当初他再坚持几次或许男主人就会正确认识到保险的重要性,或许他再坚持几次小女孩妞妞就会得到一份保障,这样的悲剧就不会上演。
第三感觉:保险是一种感恩
看着影片,有那么一瞬间,眼泪淋湿了眼眶,滴落在心灵里最最脆弱的地方。同时也想到了感恩。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感谢我们身边的人。从保险角度上,我们要感恩为我们宣传保险相关业务知识的保险营销员;从为人子女上,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感谢他们为我们做出的艰辛劳动。
多一份保单,少一份悲剧的发生。作为保险营销员,让客户选择一份合适的保险,让每个人都拥有一份保障,尽心呵护他们的健康,让我们负起应该负的责任,不要让死亡重来,悲剧重演,不要以为只是被称作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才能够做救死扶伤,而我们这些保险从业员,也同样可以救人与水火,帮人于危难。
边红旗的故事观后感(二)
昨晚看了《边红旗的故事》,感触很深,今天又重温了一遍,触动着我的每一根神经!人生中的风险很多时候是不受控制的,那就是重疾和意外,在我近期的工作中,我也知道保险从业人员在很多时候是让人很排斥的,很多人并不理解,有些甚至是误解,觉得保险是在诅咒,觉得保险是骗人的,很多人在经历了身边的亲朋好友离去时,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也有的人在购买保险时在计较我最后能否把本拿回来,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我想说的是保险的核心就是在您发生风险的时候,给您分忧解扰!给您雪中送炭!就像边红旗说的:“当初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只是觉得保险是份普通的工作,是一个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是在刚刚我才知道,我们保险从业人员的重要性和不平凡。让我们付起我们应该付的责任,不要让死亡重来,悲剧重演!不要以为只是被称做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才能够做救死扶伤,而我们这些保险从业人员也同样可以救人于水火,帮人于危难!”即使这段时间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我会解决好的,我也不会轻易的放弃,加油!
边红旗的故事观后感(三)
今天看了《边红旗的故事》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其中一些剧情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事的内容很普通但却很感人很真实也很现实。它主要讲的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做母亲的想为自己的宝贝女儿买一份力所能及的保险。可做父亲的却极力反对,不但骂得那个业务员狗血淋头甚至不惜放狗去咬那个保险业务员。可万万没想到的却是人算不如天算他们的宝贝女儿没逃脱噩运的降临生了瘤。可这时只要有11万还是可以马上动手术抢救回这条鲜嫩的生命。只可惜后悔得想撞墙去死的父母求爷爷告奶奶都借不到那笔救命的钱。哪怕是跪在街头也乞讨不到多少呀!最后的结局就是撕心裂肺嗷啕大哭眼巴巴的看着那双无情的手拔走那条没有生命却可维持生命的胶管!
也许很多人会说这是电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有的,也有人会说自己年轻力壮什么都不怕,更有人会说大不了就一死百了。还有很多很多各种各样的说法一一去抵触保险,排斥保险,拒绝保险!可就是没人去想想自己可以什么都想得开可家人呢?他(她)们能跟你们一样想得开吗?能眼巴巴看着不去抢救吗?能不为能救自己的亲人去下跪去看白眼去东借西借吗?甚至心力交瘁的先你而去时你还会那么抗拒保险了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为什么不买份保险把这些风险都转给保险公司呢?每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同样有至亲的亲人都爱自己的亲人。可爱他(她)们就要给个好的保障,不要当你突然倒下时连为自己买单的钱都没有时却还要伤心欲绝的亲人们去负担!那是何其的悲哀,何其的无奈呀!醒醒吧,别再让爱抱有遗撼!()
4、中央车站影评
中央车站影评(一)
影片一开始看到的是一位在里约热内卢中央车站靠替人写信为生的退休教师朵拉,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男孩约书亚的母亲在车祸中丧生,约书亚开始流浪街头的事实。刚开始她还是做冷漠的旁观者,直到她看见一个年轻人偷东西在逃跑的过程中当场枪毙后,她开始转变对约书亚的态度,于是将他带回了家。到这里并没有说明她找回了良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她把孩子卖给了人贩子,后来良心发现,又夺回了约书亚,并踏上了带约书亚寻找未曾谋面的父亲的漫漫旅途。
在旅途中两个人从狐疑、防范到亲近和信任,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间触发的感情,虽不经意却很真实,流露出的是脉脉温情。两个人在这寻父旅程中,男孩找寻自己现阶段人生的定位,而朵拉则在给小男孩找父亲的过程中,寻回自己的人生、情感,发掘她已迷失的真正自我,朵拉的家的感觉复归了。她爱上了无私帮助他们的卡车司机,并试图展开爱情攻坚,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宿。等到她抹上借来的口红要向卡车示爱时,那个人却悄然离去。于是她对家的期待和追求成了泡影。
寻找的结果,两人各得其所。对约书亚,找到的是真实的家;对朵拉,找到的则是丢失以久的亲情。当影片最后两个人各自拿着合影幸福的看时,不禁想到了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爱上了一株花,这株花只长在亿万颗星之中的一个上面,那么观看群星就足以使人感到幸福”。虽然朵拉和约书亚可能不会再见,但他们会在底片上感受到彼此的幸福。中央车站,个人的自我寻找救赎之路。
影片的侧重点始终只有一个字“家”,而主题也是永恒的“回归”,不管是回归家园,还是回归灵魂。这在影片中是很亮眼的。回归的最终目的是重生。
影片中有一出鲜明的对比,那就是朵拉生活的中央车站和约书亚哥哥的生活的镇子,那么井然有序、美丽温馨的平房,那么悠闲、无争的场面,与嘈杂混乱的中央车站比起来,宛然一个“天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旨就是回归。
《中央车站》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既没有靓丽的演员,也没有精彩的对白;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壮观的场面。影片从头到尾都是讲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故事,其中有名字的角色都还不超过10个人,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屡获殊荣,我觉得这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首先是剧本相当成功。整个故事表面上看来是相当简单的,几乎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就是朵拉帮助小男孩寻找父亲的故事(最终并没有找到)。而编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用寻找某个具体的人作为主线,其实是在寻找已经迷失的自我。对于小男孩来说,自我的意识并没有形成,父亲、母亲和家庭对于他来讲,就是全部的自我,对于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来说,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就成了他生命中唯一的期望。而对于朵拉来讲,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尤其是在中央车站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她为了生存也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也许她第一次收别人的钱没有帮别人寄信时会感到一些愧疚,可是时间久了也就相当麻木了,甚至以此当成娱乐的项目。当他将小男孩卖给人贩子的时候,人性中的贪婪和冷酷达到的顶点。
可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切也渐渐地发生改变。虽然最终还是没有找到小男孩的父亲,但他知道他和他母亲并不是被抛弃的,而且父亲也在寻找他们母子俩,这使他重新获得到被人尊重的价值和自信。当朵拉决定将信真正寄出去的那一刻,她也找到了曾经迷失的自我,重新找回了人性深处的悲悯与感激。在电影结尾处,剧本不仅仅表现了朵拉与小男孩分别的伤感,更让人感觉到重获新生的畅快淋漓。表现上影片从头到尾要找的人都没有找到,似乎结局并不完美,然而在我看来,这是电影中最完美、最精彩、最耐人回味的结局!
第二,导演才华横溢。导演waltersalles对整个剧情的理解与把握是本片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一些细节的表达方面,将整个剧情和人物特征描写得入木三分,简直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不细细品味,几乎察觉不到其中的味道,可见是多么的自然流畅,毫无做作的感觉。
第三,演员表现平实自然。
第四,画面和音乐锦上添花。画面和音乐与剧情的配合恰到好处。
从整体上来说,《中央车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精品。本片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简单的故事、入情入理的叙述、完整的故事表达和关于人类渴望沟通的主题,感人至深。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人的心是一直在改变的,沒有永远的敌人,虽然一开始可能为了一己之私而失去人性,但过去不好并不代表未来也不好,两个人在透过旅途中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对方,也互相为对方付出,打开了彼此的心结。这社会上很多人也是因为生存在资本主义下而失去了做人的真正价值,迷失了自我,直到死亡。忘却了人应该是要用“心”去活,这真是值得让人检视自己的一部好电影。
中央车站影评(二)
不知从何时起,“车站”在文艺作品中渐渐成为了一个极具隐喻的词,似乎当大多数人试图去划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重大转变时就会习惯性地用“站台”进行注解。《中央车站》的片名一方面直指故事开始于中央车站这个现实的地点,另一方面又隐喻着故事中的这段旅途是人物生命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以中央车站为中心,生命可以自由地选择任意一条道路,然而每一个方向又都有着自身的不明确性,就这样,流浪成为了旅途中唯一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央车站”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流浪者,开卡车的凯撒、写信的朵拉、以及美丽的邻居艾琳,尽管他们经历着不同的故事、住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是他们有着一个最根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没有“家”的人。漂泊在外的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舒适的归属,熙熙攘攘的旅客找朵拉为他们写信,目的也多是为了寻找自己的根,对于根性的追寻是中央车站中所有人的核心目的。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约书亚执着地寻找自己的父亲,在众多找朵拉代寄信件的人中,约书亚的线索成为了影片的主线。这个可怜的孩子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生活在里约热内卢,母亲努力地试图联系失散已旧的丈夫,然而一次意外事故令约书亚成为了这个喧闹城市中的孤儿,约书亚只能徘徊在中央车站过着流浪儿的生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难以接受母亲离开人世的现实,他天真地坚信着自己的母亲总有一天会回到这里。朵拉把约书亚拉回了现实,并且踏上了寻根的流浪之旅。
《中央车站》的人物名字都带有着宗教意义的神性色彩,故事背景若是改成古代很容易被人误解为是一个另类的神话。《圣经旧约》中的约书亚是与摩西同时代的人物,后来成为了杰出的领导者,约书亚曾经接受过摩西的按手,他的身体被圣灵所充满,这致使他有着超乎常人般坚强的心。《中央车站》中的这个孩子也叫约书亚,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的父亲叫耶稣,在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发现约书亚还有两个哥哥,摩西和以赛亚。
乍看之下这里似乎很明显的出现了一个矛盾的地方,约书亚、摩西、以赛亚这三位先知均是旧约中的人物,而只有耶稣是来自新约中的。在《中央车站》中,约书亚这个叫耶稣的父亲被设置成了木匠,这似乎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双关含义的隐喻。仔细揣测一下我们会发现,耶稣作为“福音”的象征是毫无疑问可以成立的,约书亚寻找叫做“耶稣”的爸爸可以被看做是在寻找自己人生中的“福音”,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意义上的“启示”。耶稣在《圣经新约》中是一个牧师,耶稣的父亲才是木匠,而耶稣真正意义上的天父则是上帝,影片中把约书亚的父亲设置成为名叫“耶稣”的木匠,既有着福音与启示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被理解成上帝,如果说从木匠到人父再到天父的联系还略显牵强的话,影片中他的两个孩子摩西与以赛亚也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毕竟摩西与以赛亚都直接听命于耶和华上帝。
这个叫做约书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有着神话色彩的人物,他被遗落在了残酷的现实世界。约书亚要寻找自己的父亲,年幼的他急需一个人作为引导,于是就有了这个叫做朵拉的老阿姨,朵拉的名字在语言体系中同样存在着隐喻,dora作为女子名暗指“神的赠礼”。对于失去母亲的约书亚来说,朵拉成为了寻根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个向导,甚至一度接替了他的母亲。
《中央车站》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里约热内卢,这个被科科瓦多山顶宏伟壮观的“基督像”所俯瞰的城市,这里表面上有着极端的富有,暗地里也有着极端的贫穷。影片的镜头更多地还是聚焦在了黑暗的地方,只有充分感受了黑暗才能真正理解光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