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邕的诗意_别董大的诗意

1、上李邕的诗意

上李邕的诗意

《上李邕》

作者:李白

原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释:

1、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2、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3、假令:假使,即使。

4、簸却:激起。

5、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6、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7、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8、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诗意: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

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

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

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

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

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

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jiéào],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2、别董大的诗意

别董大的诗意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着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3、梅花的诗意

梅花的诗意

《梅花》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知道。

诗意: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着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4、绝句的诗意

绝句的诗意

1、《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2、《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有篷小舟。

2、仗:拄着。藜:指拐杖。

译文: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

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3、《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注释:

1、迟日:指春天。

2、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3、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

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鸳鸯睡在沙上。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