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机会来临时,总是披着黑暗的外衣
机会来临时,总是披着黑暗的外衣
文/温言
1
在之前的一份工作里,有个核心员工突然离职了,她负责的业务很重要,但一直招不上来合适的人。管理层最后的决定便是:先让她原先的下属顶上来,同时寻找更合适的人选;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就破格提拔这位下属。
正好我和这位下属关系很好,闲聊的时候提醒她:“如果最近有让你顶替原来老大的工作,哪怕工作量大,不给你名分也要接下来,这绝对是一个好机会!”
她将信将疑:“真的吗?其实老大已经找我谈过了,再晚一步我就要拒绝她了。”
后来,她从别处打听到了小道消息,果然管理层的决定是:因为这个职位太难招人了,所以改为内部培养,但她的资历暂时又无法直接被提拔,因此先让她在这个岗位上熟悉一段时间做出些成绩后,再给予相应的title。
这位同事是极其幸运的,在最需要做决定的时刻,恰巧有局内人提供了可靠的情报,让她明白多出来的工作责任其实是宝贵的机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身边并没有这样的线人能及时提供内部情报,更麻烦的是,机会来时,总是喜欢披着黑暗的外衣——外表看起来毫无诱人之处,充斥着可怕的工作量、棘手的任务和模糊不清的前途,如果贸然前往,就可能落入重复劳动的陷阱,让人不知所措。
后来,这位下属同事获得晋升后问我:“你当初怎么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的?”我给她讲了我的另一段亲身经历。
2
我曾跟过一个女强人老板,她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们想升职,就要用更高职位的职责和工作来要求自己。你是经理,就要先做出高级经理的业绩;你是经理助理,就要先做出经理的工作成绩,然后你们才有资格找我谈升职加薪。”
大家听罢面面相觑,私下里议论:这老板真是太会当了,不给我们升职还想让我们主动给自己加活。
那次训话后,只有一个同事走了心,按照更高的标准工作。大半年后,果然率先被升职。
当时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令我非常疑惑。从结果来看,女强人并未食言,因为按照更高标准工作的人的确是被第一个提拔了;可另一方面,考察的周期也太长了,拼死拼活地干了大半年才升,很难讲最后的结果究竟是因为过了观察期,还是给了个安慰奖。
这个问题一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我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遭遇着类似的难题:该怎么判断这是披着黑暗外衣的机会,还是单纯重复型劳动的叠加呢?拒绝它,我担心和机会失之交臂;接受它,我又会担心付出没有相应的回报。
无数次碰壁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如果你想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自己心里要提前准备好一把标尺,而这个标尺,就是你为现在的努力所预设的目标。
假如你的目标是从一位平面设计师,转化为成功的交互设计师,那么你就需要在平时不断测算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通过衡量你还欠缺哪些技能、知识、项目经验,来打磨内心那把标尺。这样,当你的领导告诉你“有人离职、需要你承担更多责任”时,你就能很容易地判断这到底是你要抓住的机会,还是只是付出额外的劳动力。
3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更多机会,但大多数到头来都只能抱怨“为什么某某那么幸运,我就没有这种机会”。这是因为,机会很少会以我们所设想的方式降临。
它不会打扮得漂亮体面,金光闪闪地邀约:“快来尝试,人生从此就会不同!”现实生活中,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反倒是一些陷阱。真正的机会往往会以灰头土脸的形象出现,混杂着各种你并不想要的东西,打包售卖:它有你想学习的技能,却也有让人烦心的“杂碎活儿”;它有诱人的岗位,但薪水却很平庸……多种多样的组合之下,你只有揣着内心那把标尺,才知道该如何选择,又如何自信地去坚持。
心怀目标的人会明白,成功就在树上,等那层黑衣褪去,果实就会慢慢成熟,只是还需要一些时间的沉淀。而他们也不会再枉自哀叹,为何多产的总是别人的岁月?
2、当压力来临时
当压力来临时
压力来时别急着抱怨,想想看,还有人愿意找你麻烦,不也是一种看重?
「运到日本的于死了大半,怎么办?」丰群集团创办人张国安年轻时经营水产养殖,一箱箱的四破鱼运到日本几乎死光了,大家想尽种种办法,打空气或改善温度,仍然无法存活。后经人指点,放入鲶鱼,运到日本时,只有几只死亡,其余全存活。
「鲶鱼是四破鱼的天敌,情况不是应该更惨吗?」这就是自然生态奥妙之处,当四破鱼面对天敌时,警戒心倍增而求生之欲望被激发,全力抵抗鲶鱼的威胁侵扰,而加强了对运送过程的适应力,存活力反而提高。
访间的业务员训练过程中,讲师常提出一个疑问:「同样是种豆芽菜,为什么市售的比自家种的监挺壮硕,爽脆可口?」答案当然是我们不够专业,而专业的秘诀仅在于一块砧板。农夫都知道在豆芽菜上放一块砧板,让豆芽菜受到成长阻力,历经这样成长过程的豆芽菜长相不凡,卖相也不错。你想想看,我们自家种的,宝贝都来不及了,哪里舍得摧残它们。可是我们费尽心思照顾得豆芽菜,竟输给在困境中奋发向上的豆芽菜,这也是自然法则。打破习惯,是人们自我突破为一之道:走出舒适的环境,这是创造生命宽容度的不二法门。
康那香董事长载华锡曾问中原大学企研所教授吕鸿德,到中国大陆都住什么地方,获得的答案是三,四星级的饭店,载董事长摇摇头说:「太可惜了!」他自己住过一晚四百元美金,也住过一晚八块美金的饭店。前者太舒服了,他赚得一夜好眠,后者让他彻夜难眠,就跟隔壁房的当地人聊了一整晚,八块钱让我赚得整个中国的经验。吕鸿德授称这是策略性的压力,可以让人产生创新的思维。
若每天都活在()无压力状态中,很多人并不会感觉到舒适满意,反倒是空虚不满,一心想突破现状.所以当压力来时,别急着抱怨,想想看,还有人愿意找你麻烦,不也是另一种看重自己?接招吧!
3、机会
机会
大家都要把握当下的机会……因为我们都活着。
从前,有一位老人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有天晚上碰到一个神仙,这个神仙告诉他说,有大事要发生在他身上了,他有机会得到很大的财富,在社会上获得卓越的地位,并且娶到一个漂亮的妻子。』
这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个奇迹的承诺,可是甚么事也没发生。这个人穷困地渡过了他的一生,最后孤独的老死了。当他上了西天,他又看到了那个神仙,他对神仙说:「你说过要给我财富,很高的社会地位和漂亮的妻子的,我等了一辈子,却甚么也没有。」神仙回答他:「我没说过那种话。我只承诺过要给你机会得到财富,一个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和一个漂亮的妻子,可是你却让这些从你身边溜走了。」
这个人迷惑了,他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神仙回答道:「你记得你曾经有一次想到一个好点子,可是你没有行动,因为你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这个人点点头。神仙继续说:「因为你没有去行动,这个点子几年后被给了另外一个人,那个人一点也不害怕地去做了,你可能记得那个人,他就是后来变成全国最有钱的那个人。
还有,你应该还记得,有一次城里发生了大地震,城里大半的房子都毁了,好几千人被困在倒塌的房子里,你有机会去帮忙拯救那些存活的人,可是你却怕小偷会趁你不在家的时候,到你家里去打劫,偷东西,你以这作为借口,故忽视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而只是守着自己的房子。」这个人不好意思地点点头。神仙说:「那是你的好机会去拯救几百个人,而那个机构可以使你在城里得到多大的尊荣和荣耀啊!」
神仙继续说:你记不记得有一个头发乌黑的漂亮女子,那个你曾经非常强烈地被吸引的,你从来不曾这么喜欢过一个女人,之后也没有再碰到过像她么好的女人。可是你想她不可能会喜欢你,更不可能会答应跟你结婚,你因为害怕被拒,就让她从你身旁溜走了。」这个人又点点头,可是这次他流下了眼泪。
神仙说:我的朋友啊!就是她!她本来应是你的妻子,你们会有好几个漂亮的小孩,而且跟她在一起,你的人生将会有许许多多的快乐。」
我们每天身边()都会围绕着很多的机会,包括爱的机会。可是我们经常像故事里的那个人一样,总是因为害怕而停止了脚步,结果机会就溜走了。我们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跟人们接触;我们因为害怕被嘲笑而不敢跟人们沟通情感;我们因为害怕失落的痛苦而不敢对别人付出承诺。
「不过,我们比故事里的那个人多了一个优势。」那就是我们可以追寻自己的机会。我们可以从现在起抓住那些机会,我们可以开始去创造我们自己的机会。
4、机会来临时你挂几挡
机会来临时你挂几挡
“机会”仿佛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字眼儿。
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因为一旦抓住机遇,就意味着脱胎换骨,一扫阴霾。尤其是在职场上,对机会的渴求甚至毫无掩饰地写在菜鸟们的脸上。但实际上,“给我一个机会”的结果并不一定是“还你一个惊喜”,突然而至的机遇或许是职业发展的跳板,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稍有差池,它带给你的,也许是数倍于常规状态的损耗。
就像在路上开车,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路况。在突然而至的机会面前,踩油门还是踩刹车,低挡位慢行还是高挡位冲刺,除了依赖下意识的肢体反应之外,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以及沉着冷静的心态,才是立于不败的关键。
摆脱那些“稍纵即逝”的诱惑
老李从事的是跨国贸易。
作为销售,他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搭建自己的关系平台上。几年下来,从供应商到货运渠道再到客户,一个买卖关系的链条被他打理得有声有色。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口碑,老李在职场上做得顺风顺水。
机会突然找上门来,一个关系不错的老客户送来张大订单。老李知道,这笔生意要是拿下来,半年都不用干活了。客户说,东西要得急,问了好几个销售公司,都说没货,知道老李和供应商关系好,来碰碰运气。
老李迅速盘算了一下,俄罗斯的供应商是长期合作伙伴,订单额度也完全吃得消,货运渠道更不会出什么问题。他当即回复客户,没问题,一周之内发货!
客户乐呵呵地向领导汇报去了,老李却很快发现,事情根本不像他想得那么简单:寒冬腊月,因为温度达不到生产条件,俄罗斯供应商全面停产。那些天,老李把手头的资源翻了个遍,发现无论如何都凑不够客户需要的订单量。
老李事后总结教训:就是被突然而至的机会冲昏了头脑。在巨大的成功诱惑面前,如何保持冷静的心态,不为了“拼命抓住”而失去理智和判断,这其实更考验人心。
好在老李和客户只是口头协议,还没来得及签合同,这才避免了重大损失。后来,他专程去客户公司道歉,费了不少力气才修复了这个关系,重建信任。
这个故事,是我的朋友小雪讲给我的,那几天,她正面临着和老李当时类似的状况——唾手可得的大订单。小雪心里清楚,做销售的,动作慢一步,变数就会多三分——订单旁落或者客户临时变卦,只要不在合同上签字,一切皆有可能。
要是以前,她肯定早就拍胸脯了:没问题,您这单子我做了!可因为有了老李的教训,这回小雪谨慎了许多,她给客户的回复积极却留有余地:应该可以,我需要确认一下其他环节,尽快给您答复。
慢的这一拍,并没有影响小雪拿下这个订单,但是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风险,保证了她把机会变成收益,稳稳地揣在兜里。
的确,有些机遇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很多人才会死死盯着它,生怕错过些什么。但机会其实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指向成功。因此在它突然来临的那一刻,不妨稍作停顿,检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好准备,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住它。
放弃机会比创造机会更需要勇气
有些人苦于没有机会,有些人却因为机会太多心生烦恼。
你知道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有着让人羡慕的聪慧头脑,无论在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总能比大多数人更快发现规律、掌握要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总能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同学小枫就是这种人。凭着一路的名校背景和出众的成绩,经济专业的她毕业之后毫无悬念地进入“四大”,前途一片大好。也就过了两年吧,当同龄人都在职场闷头打拼的时候,小枫已经觉得厌了:“做来做去就这些东西,该学的也都学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简单重复,很无聊。”
那阵子,她忽然对时尚产业产生了兴趣,开始寻找相关的留学机会。在通过了一系列语言考试之后,尽管面试官惊诧于为什么这样一个毫无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会有此突发奇想,但小枫的诚意和聪敏还是让她获得了这个去意大利读书的机会。据说,在时尚领域,那个学校是全世界最好的之一,能拿到录取通知的中国学生屈指可数。
两年之后,小枫留学归来。她还没来得及在时尚行业有什么动作,原来公司的同事就抛来橄榄枝——那是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公司的金融部门正在招聘中层。小枫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一是她当时的确需要一份固定收入,更重要的,她觉得“时尚行业的人脑子比较简单,还是喜欢和做金融的人打交道”。
重返金融圈的那段日子,小枫过得并不开心。她也说不清为什么,工作总是提不起兴致,“可能是兴趣不在这里吧”。不到一年,她又辞职了,这次让她下决心离开的,还是一个“机会”。
小枫偶然间听人提起了英国一家顶尖时装设计学院,心生向往,虽然她知道这家学校“申请条件非常非常高,而且多招收欧美学生,在亚洲只招50人”。小枫毫无美术功底,一年前我们见面时,她还在学习立方体的素描和明暗关系,但她还是死磕了四个月,交出了三组设计作品,而且奇迹般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这几年,小枫活得就像个传奇,每一次的变动都毫无征兆,也没有固定路径可循。她就像悬浮在流体中的微粒,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或许,她的动力就来自于,力求把握住生命中出现的一次又一次机会。
那次我们聊起“慧极必伤”的话题。她承认,如果自己“拙”一点儿,就不会出现这么多机会,很可能还在做着最开始的那份工作,而且会晋升到一个不错的职位,生活稳定、安逸。
如果仅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小枫显然不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把职业生涯比作一条路,你必须首先明确的是,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机会就像旅途中不断出现的岔路口,可能是捷径,也可能将你引入歧途。(励志文章 )并不是见到路口就要转弯,只有明确了目标,找准前行的大方向,即便是一时绕了弯路,但总不至于始终在原地兜兜转转,甚至南辕北辙。
机会突然而至,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判断力和稳定性。有些时候,放弃机会比创造机会更需要勇气。
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机会
听到过太多人抱怨没有机会,也亲眼所见不少人急吼吼地“制造机会”,那分对成功的渴望,可见一斑。
的确,也许你每天加班至深夜,长期的辛苦付出反而比不上某次毫无预兆的临危受命让人印象深刻。谁都清楚职场上的机会意味着什么,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跳过辛勤积累的阶段,守株待兔般坐等好运气降临。一个恰当的态度或许应该是,机会未到的时候不强求,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机会来临时,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把它看清楚,好好把握或者果断放弃。
不管是小雪、老李还是别的什么人,在机会来临之前都是扎扎实实地打下了基础的。身在职场,人脉的积累、渠道的建设、客户关系的维护、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些似乎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细节,但你不知道其中的哪个环节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也无法预料那些近在眼前的机会,会因为哪个环节的小疏忽毁于一旦。
每一个成功者都在强调把握机会的重要性,这本身无可非议,因为这样的高光时刻确实是个人生涯中的重要拐点。但作为听众,如果我们只看到成功故事中机缘巧合的a面,而忽略其平凡、琐碎、庸常甚至是难捱的b面的话,就很可能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过于看重机会,急功近利,甚至成为投机分子。
成功本是水到渠成的事。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持之以恒,机会自然会找上门来。同样,如果你把精力专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是一心想着成功、名利、自我证明这些东西,当机会来临时,就不会为了抓住它而用力过猛,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