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一场长跑,首先你要跑过终点_人生是一场长跑:资质与成就的关联

1、投资是一场长跑,首先你要跑过终点

投资是一场长跑,首先你要跑过终点

文/水湄物语(长投网联合创始人)

假设你要参加一场全程马拉松赛跑比赛,一共100人参加。在这之前这100人都进行了一场10公里的跑步比赛,其中80人的成绩都比你好,请问你在马拉松比赛中成绩大概会排第几名?

大多数人大概会回答,大约70-90名之间,取决于当天你的状态如何。答案错了,别忘了,马拉松全程大约是42公里,10公里赛跑能跑过你的,未必在41公里的比赛中能跑过你,这是一场耐力的比赛,很多人甚至无法坚持到终点。当然,这也取决于你,如果你也没有跑到终点,那么你的成绩就是并列最后一名,无论你是跑了20公里,还是30公里,还是40公里,只要你没有完成全程,你的成绩就是并列最后一名!

其实这句话是着名的价值投资者,baupost基金的操盘手,塞斯卡拉曼在其2007年年报中说的,“投资就像一场长跑,不是比某一段时间跑多快,首先你要能保证跑到终点。”

很多人都会崇拜短时间内跑的快的人,你可以听到,同事朋友邻里之间,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某某上个月买的股票,这个月居然连续3个涨停板,某某投资的一个饭店,去年收入了100万。最夸张的是昨天还有人跟我说,他同事的妈妈去年做股票赚了400%。这真让我瞠目结舌。且不论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而是400%的业绩,我敢担保,一年两年或许,但是三年五年是绝不可能的,而400%的盈利,也可能面临更为惨重的损失。

但这绝不妨碍这类消息在朋友圈中的迅速传播,大家津津乐道与高收益,却忘记了,高收益一定会伴随高风险,这些人,或者是5公里赛跑的冠军,但很难变成马拉松全程的冠军。

还记得上一波牛市时,那些在投资市场上金光闪闪的投资大师们吗?号称坚定的价值投资者的但斌、在牛市疯狂之前就解散基金的赵丹阳、自称股神的林园、以及所谓巴菲特门徒的李驰,只要经历过上一波牛市的人,肯定都记得他们。

他们毫无疑问都是10公里赛跑的领先者,但是如果我们在30公里的现在再回头来看看呢?

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但斌,其经常在博客上公布其投资企业是如何之牛,比如涨幅百倍的腾讯、迭创新高的上海家化、广州药业、同仁堂、奇虎360、贵州茅台等等,然后真正的事实是如何的呢?但斌的旗舰的产品马拉松集合信托2007月2月成立以来,6年多的总收益率只有40%多,平均每年不到7%。另一产品融新263东方港湾1期2010年底成立以来,近三年总收益也只有10%多点,还不如银行储蓄呢。别忘了,这些收益还没有扣除基金经理们的管理费呢。他没有跑到终点。

曾经在股市大名鼎鼎的赤子之心基金的赵丹阳,因为入行较早,被称之为“私募教父”,在离开a股市场后,带领旗下信托投身印度股市,折损近30%而归,至今仍无翻身迹象。他没有跑到终点。

同威资产的基金经理李驰,曾被业内公认为中国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三位之一,最近曝出清盘危机,旗下多只产品净值都跌到了7毛甚至6毛以下,可谓触目惊心。他没有跑到终点。

再来看一下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也是大名鼎鼎的“股神”林园,林园曾在央视上自称股神,8000元入市通过炒股身价数十亿,他开通微博刚发三条信息就引来十几万粉丝,宣称自己长期投资贵州茅台、云南白药、同仁堂等长期大牛股,但就是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也难免俗,旗下基金产品表现堪比但斌,同样是成立于2007年2月份的林园1期如今净值也只有130多点,6年收益30%多点,最近六个月更是出现15%以上的下跌,林园2期和3期更惨,至今净值收益未负。他也没有跑到终点。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在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些随着牛市而被媒体和大众极力吹捧,站在潮头浪尖的投资大师们,随着潮水退去,终于慢慢露出了裸露的身体。

作为一名真正的长跑选手,首先要保证跑过终点。而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首先要保持常年收益的稳定性。在牛市的时候,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非常看不起巴菲特,因为“他的年收益率才23%”。在最疯狂的时候,哪怕是投资普通的基金产品,一年也很可能有100%以上的收益率,因此,看不上巴菲特是有理由的。

但是,别忘了,巴菲特维持这样的收益率已经将近50年了!在这场长跑当中,短期能跑过他的不在少数,可以在一场长达50年的长跑中,能跑过他的,还当真没有。

投资是一场长跑,记得别在终点前就倒下了。

2、人生是一场长跑:资质与成就的关联

人生是一场长跑:资质与成就的关联

文/水湄物语

“资质好的人成就越大”,没有人会认同这个命题,因为它忽略了取得成就的其他因素——个人的主动性。人生是一场长跑,犹如龟兔比赛,结局是可能逆转的。

是不是一个人,天生越聪明,他就能取得越高的成就?

我只想记录一个我非常敬佩的人,从认识他到现在,我所看到的变化。

认识潘大概2年不到的时间。最开始认识的时候,他并不是很起眼的,虽然长得很高,但穿着很普通。他不太擅长言辞,每到公众发言的时候总是只能说一句两句。他不太有幽默感,大家插科打诨的时候他也不太能插进话去。他好像不太关心娱乐八卦,小道消息。我们所说的上至拉登奥巴马,下到大小s,他好像都没怎么听说过。

我所接触的这群人里面,有一些非常耀眼和出众,虽然年龄都不大,但思维非常活跃,眼界又开阔,加上自己手上有些事业,因此“明星”式人物非常多。因此潘只能算非常中等人才。

但他确实是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常在家里跟暖手谈起他,说起他这些年的变化。

有一次,我们在谈非诚勿扰最火的,安田那集,他没看过。他问我们怎么查,又问安田那两个字怎么写,我看见他仔细记录在手机上。这不是第一次了,我看到他能越来越多地融入大家的话题,知道所有我们知道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是因为他“留心”了。

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在日常会话中会留心记笔记,然后回家做功课的人。

他的幽默感也有很大的增加。以前他是不会说笑话的,偶尔说下,也觉得很僵,大家只能哈哈打圆场。但他一点都不气馁,每次都坚持说点无聊小笑话。终于功力渐长了——现在他已经经常会变成话题的中心了。

他是很少数,主动培养自己幽默感的人。要知道幽默感在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作用,是无限的。

再说一些小事:

1、他每次参加活动时,无论是朋友还是工作人员,都会坚持送别人上车。如果别人没有自己开车,他会帮人家叫好车,然后送上车。然后再让司机开来自己那辆s600。

2、每次大家晚上一起吃饭,他都会提前买好单,几乎没有一次,有他在场的时候,我看到是别人买的单(这一点当然因人而异,但是对于吃饭的这些人来说,这些都是小钱,但能做到如此周到,他也是我认识的唯一的人)。

3、他每天6:30起床,锻炼,然后看书。虽然公司规模不小,但应酬也绝不抽烟喝酒。他每次聚会完毕都会发短信问候大家。

4、每次会议如果有他的发言,他一定事先写好稿子,然后提前几天准备。(励志文章  )我经常会在前一天晚上被他拖到2点以后,帮他准备他的稿子,怎么讲合适,什么语调比较好。如果主持人问到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等等。

5、他永远都是准时的,如果是大型会议和活动,永远提早30分钟以上到达会场(很多次,比工作人员还早)。

6、每次会议他都会跟他那个副总一起,把所有人的名片换好。他会统计出席的人员,包括重量级的嘉宾,精确到个位数。

7、他如果出差到某地,一定邀请当地的朋友一聚,然后还会打电话给不在的朋友。我就曾经有几次,被他从北京、美国等等地方的电话打过来,然后跟在场的十几二十个人一一说话。

8、他是非常执着的记事本控,每天记录重要事项,每天反省当日工作(实际上,我是从认识他开始,才重视记事本的功用的)等等等等太多例子。

哦,忘记说了,他是85年的。

说实在话,我对这个人的好感,也很大程度来自于暖手同学。暖手说他有“帝王之相”。也就是说,他有统帅的气度和胸襟。

他真的不算是聪明的,资质只能算是平平。但我认识他一来,眼见着他一步一步地努力,严格地要求自己,在所有的小事上。

开始的时候,吃饭买单,送人上车这种事,我只觉得他虚伪。可人家几十次都反复执行这个标准,最后剩下的只有敬佩。

现在我不能说潘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未来的光彩夺目,是可以预见的。

我不是一个精英主义的信奉者。虽然不谦虚地说,我自己不能算是非常笨的人。但是我从来不迷信什么名校啊,成绩单啊,或者iq指数啊。

我相信10000小时天才理论,我相信凡事都靠自己的努力。

潘是最好的例子。不要说可以反复练习的一些技能,例如英语,it技术等等。就连“幽默感”“人际关系维护”“战略决策”这类软性技巧,一样是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总结来提高的。

豆瓣上比较多的是文艺青年们,兴趣爱好广泛,言辞犀利,每个观点都能跳出来说个一二三四的。说实在话,我也是这种人,从小自持有些小聪明,从来都不肯好好地下死功夫。

但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昨天看《营销战》,以历史上的战争来影射现在的商战。实际上,战争中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兵力的数量优势”。但是很多人会迷恋于“以少数挑战多数而成功”的案例。实际上,很多人也迷信,“以非常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来达到非常好的水准”。

这些都不是王道。

潘是我的一面镜子,我从他身上,看到非常非常多的我自己的缺点。

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目的。

某种程度而言,也可以这么说。实际上,幼时太过聪明的人,年长时发展都未必好。因为你太依赖一种优势,样样都称心如意,哪还有闲工夫去发展其它的优点。

倒是天资比较差的人,饭一口口吃,路一步步走。发展出一点长项,内心仍然不安,还是继续努力,优势越来越多。

人生,是长跑,而不是短跑。

3、人生是一场长跑

人生是一场长跑

文/吴新颖

她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漫山遍野的樱桃,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从小要强、好学,不仅学习好,体育也棒,擅长长跑。她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医生、律师。但17岁高考那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报名参加了女飞行员的选拔,没想到竟顺利通过体检,并收到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幸运地成为了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中的一员。从此她与飞行、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空军飞行学院的生活是艰苦的,入校第一天,她就被迫剪去长发,来不及悲伤,就投入到了紧张的理论学习及艰苦的军训中。那时候,面对枯燥的理论及高强度训练,好强的她始终咬紧牙关。拉练、跳伞、游泳等特训科项目更是不甘落后,能争第一不做第二。特别苦时也曾偷偷哭过,但不服输的她总是擦干眼泪,又继续训练。两年后,她顺利地进入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

第一次在教员带领下飞上蓝天,当穿过洁白的云朵,俯瞰祖国大好河山的那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女飞行员的自豪和骄傲。尽管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样穿漂亮衣服,没有充足时间打扮自己,可作为飞行员,这种畅游蓝天的感觉,别的女孩永远也体会不到。从此她真正爱上蓝天上飞翔的感觉,更加刻苦投入到训练及学习中。两年后,便以第二名的总成绩被分配到素有“女飞行员摇篮”之称的航空某团队,开始了人生的另一段征程。她努力向前辈们学习,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技术,成为团里的骨干飞行员。之后,她多次参加战备演习,并驾机参加08年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消云减雨等重大任务。

2003年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成功升天时,作为飞行员,她心中的激动与兴奋同样难以言表。激动之余心中不禁升起一个小火苗,什么时候,自己也能飞上太空呢?这想法让她兴奋不已,她相信未来国家一定会培养出女航天员,她能不能成为其中的一名呢?想到这,她又有了新的目标。

2009年5月,通过层层严格的选拔,她成为我国首批女航天员。她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努力投入训练。刚开始,一直没能突破超重训练二级,身体极限难以承受。她急得不行,一面向航天员中“老大哥”们讨教,一面加班加点增强心血管和肌肉练习。第二年她的成绩就达到了一级。

2012年她成为神舟九号任务备份乘组成员,此时,唯一的女航天员将从她与刘洋之间产生。最终她以微弱的差距落选,但这足以说明,她离太空的脚步更近了,她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飞上太空。她微笑着祝福队友,丝毫不受落选影响,几乎没有停顿,即投入到后续训练中。2013年,她终于成功入选神舟十号航天员,与聂海胜、张晓光一起,进行为期十五天的飞行任务。她不仅负责监视飞行器、设备操控、照料乘组生活,还将担任太空授课人,向中小学生讲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作用,并与地面师生双向互动交流,成为继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后世界上第二个太空授课的航天员。

没错,你已经猜出来了,她就是我国第二位女航天员,“80后”王亚平。

回顾十几年飞行生涯,王亚平笑着说:“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我在飞行这条长跑路上,有困难,有险阻,但这里的风景也独一无二。我会继续飞下去,因为只有坚持,才知道哪一站的风景是最美丽的。”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