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给考生的建议
关于填报高考志愿给考生的建议
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和新生上学后一段时间,总有一部分考生,对自己上学的学校,重新认识,总有学生因为学校属于高分低录取,退学复读。距离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大概10月,希望充分讨论,查询、了解,尽量少走弯路,做到早了解。
一本是报名中最难的,以北京为例,分析如下:
1.国家985高校8所,清华、北大(包括医学部)、人大、师大、北航、北理、农大、民族;
2.中央部属211高校17所:交通、科大、邮大、化工、林大、传媒、外经贸、外国语、地大、矿大、石油、财大、政法、华电、中医药、体大、音院;
3.北京市属211高校一所:北京工业大学(包括工大实验学院);
4.非211的教育部、中央属高校: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戏剧、美院等
5.只招一本市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
6.招一本但有二本专业(二本专业为定向、护理、小学教育对一本专业不构成影响):首医、首师、
7.一本二本全招(二本专业和一本专业很难区别):首经贸、中华女子、北建工、北京工商、北京信息科大
所以报名顺序就是按照上述顺序报名从1~7,这样才能保证考分不会浪费,上学后会减少失落。
在北京如果在一本线以上,可以报北京和外地的211大学,但是很多学生放弃,而报其他普通大学,而很多普通大学连博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学校的教学水平可见一斑,211高校的重要性,只有毕业的学生最有发言权,现在有些高校招博士教师,已经要求本科、硕士、博士必须都为211高校毕业的,国外留学也优先承认985/211高校,但是北京招生的部分211甚至985高校在北京过线就可以上。
所以简单说报考大学优先报考985/211高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只招一本的普通大学,学理工专业尽量不要到偏文科大学,学文科专业尽量不要偏理工类大学,避免错位。(励志 )除顶尖大学可以不看专业以外,其他大学需要看所报专业是否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以确定该专业在行业内地位。
很多考生还会进入高校名字的误区,名字好听就报,其实仔细查询一下很多打着信息、科技、理工的原来是气象学院、矿业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
毕业以后大学名字就不是很重要了,因为业内人士都清楚,和公众理解不一样,比如行业内211院校农大、矿大、石油、地大、华北电大、东华大学、长安大学都是鼎鼎大名的,都是排名国内100名以内的高校,北京那些一本二本兼招高校连博士学位授予权都没有,高校排名都在200名以外。
2、关于填报高考志愿的三点建议
关于填报高考志愿的三点建议
建议一:细节决定成败
高考志愿填报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也不要忽略细节,有时因为忽略了一些细节而导致全盘皆输。
例如:①学校代码与专业代码混淆,导致高分低录。
②单科要求不能忽视,填报志愿时,只关注总分,关注专业录取线,而对某些专业的单科成绩或其他要求忽视,造成退档的结果。
③单科特殊要求特别要重视。
建议二:后续批次不要留白
考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把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透彻再报,尤其是第一批次的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招生录取规则。对于后续批次志愿,如果你不报,就浪费了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励志名言 )高招报考中出乎考生与家长意料之外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不要认为自己分数高就一定会在第一批次录取,而忽略后续批次志愿的填报,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建议三:用“就业眼光”选专业
在填报志愿时家长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就业”问题。读大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找个好工作。因此填报高考志愿,需要用“就业眼光”选专业。
第一,不要去报目前太热的专业,应考虑新增设的专业。太热的专业四年后人员可能爆满,就业会困难。而一些新增设的专业,是高校根据社会调查而开设的,四年后社会和市场发展正需要这些专业人才,就业较容易。
第二,对高科技或边缘学科的专业,要给予重视。当今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对一些在科技方面有远大理想,条件又好的考生,填报这些专业,前途会是无量的。
第三,对将来的就业要务实。有些专业,表面上看前景不错,但实际上,对一般考生而言,读了这些专业后,要进入这些行业,难度很大。不如选择一些人们认为不吃香的专业,认真攻读。他人不愿做的事情我去做。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今日是冷板凳,来年可能是香饽饽。总之,填报志愿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填报那些四年后好找工作的专业。
第四,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战略眼光。
对于家境一般的考生而言,为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状况,应选择自己的高考成绩够得上的一些学校和专业,先进去再说。四年后,先就业,力争不要失业。就了业后,再继续学习新的专业,再选择对自己更有发展前途的专业去发展,去拼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3、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三大建议
误区一:家长越俎代庖
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家长既要引导,更要尊重子女的意见。人们常说,高考考的是学生,填报志愿考的是家长。家长作为过来人,比较成熟,考虑因素多而全。学生年纪轻,阅历少,单纯,考虑问题较单一,但时机感强,有激情和热情。有的家庭,在填报高考志愿上,有过长期酝酿、磨合的家长与子女意见比较容易一致,因而填报志愿难度不大,甚至是零难度。但当家长与子女意见不统一时,家长则要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道理很简单,书是子女去读,而不是家长去读,家长不要把意见强加给子女,或者说子女为了满足家长的心愿,勉强去读了,结果读起来缺乏热情和激情,有的甚至读到了大三,最后还是退学复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误区二:把平行志愿当成“平等志愿”
今年通过推行平行志愿,我省考生录取时可在同一批次中填报5个志愿,相比往年,每批次考生可多获得4次录取机会,但有的考生与家长没有意识到填报平行志愿的技巧,误把平行志愿当成了“平等志愿”。
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考生与家长在填报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同一批次的平行志愿填报,一定要拉开梯度,不要搞“平等”。平行志愿本来是为了让考生增大录取的可能性,但如果每个志愿的填报都差不多,就大大降低了录取机会。
因此,建议家长与考生一定要认真研究省招考院专门制作的《云南省2009年高考平行志愿解读》光盘,仔细了解平行志愿的政策、录取程序、优缺点、填报注意事项等,使填报平行志愿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被录取的几率。
误区三:奔热门
有些家长与考生坚持就业至上的原则,认为热门的专业将来才好就业,一味地去奔热门专业。实际上,所谓的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都是相对的,它是各个行业因经济发展需要而对人才需求不同,这种需求的差别,体现到高等学校招生中,就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
其实,“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现在的热门专业,再过几年未必还是“热门”,而现在的冷门专业,也不一定永远是“冷门”,它们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像前几年法学、金融等专业很热,后来因为就业不理想就不再热了。(励志名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热门专业并不是需求量大的专业。一些专业性强的专业,其就业面相对较窄,招生并不多,但因为它是社会急需人才,就业率高,也算得上是热门专业。
误区四:只盯发达地区高校
有些考生与家长只盯大城市的高校,一定要去读发达地区的高校。不容置否,沿海或发达城市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发达,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求学的理想场所,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和工作待遇也较优于其他城市,但同时这些城市的高校录取分数相对偏高。
相比发达地区的高校,报考条件艰苦地区的高校,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本地高校离家近,招生计划多,报考本地院校被录取的几率也较大。
总之,考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要对地域因素有清晰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填报志愿更像是一场“心理战”,针对填报志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状况,建议家长和考生要避免以下现象:
1、盲目心理:切忌随大流,和自己伙伴,男女朋友等关系好的同学报一个学校。更不要觉得自己成绩好就可以乱报学校,乱选专业。现在有不少家长,不顾一切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外送,送不到国外也要送到香港台湾。实际上,出国也是有利有弊的,如果盲目地轻信了某些不良机构,到时候读个n流学校,不仅耽误了孩子,更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服从心理:有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一切都交给了父母,结果在父母的一手包办下,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高校。甚至有的父母喜欢把子女留在自己的身边,在填志愿的时候仅仅考虑本地学校,在选择上狭窄了很多。对此,考生需要聆听并尊重父母的意见,但切忌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给父母操心,自己应该比父母更关心所选的学校及专业,仔细评估各方面,如前景好不好、兴趣强不强等等。高中生多数已经成人,也有自己的主见,家长要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空间去思考,支持孩子的选择。孩子虽然永远只是孩子,需要父母的照顾,但是孩子也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
3、碰运气心理: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填报志愿时可上可下,就更加考验了考生与家长的评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全凭运气。现在高考录取比率虽然很高,但是依然有竞争的存在,如果考生有其他方面的特长或自己把握很大等,可以考虑填高些,但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要把赌注全部都押在自己的运气上。
4、高考志愿填报前给考生和家长的三个重要建议
高考志愿填报前给考生和家长的三个重要建议
建议1、以考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条件为依据选择专业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在八几年参加高考的,大概是在恢复高考(1978年)后七八年的时候,当时的情况是,社会青年和回城知青已经没有了,考生几乎都是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他所在的省理科录取比例为1:11,也就是说他得淘汰掉10个人才能进入大学!在那样一种形势下,出现传说中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壮观场景也不足为奇,什么个人专长、什么兴趣志向,统统让位于“考取才是硬道理”的以结果论成败的模式,在巨大压力下,当时的考生和家长都信奉类似“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有些偏激悲壮而压抑的信条。如今,距离他高考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但是因为当初的选择使得他把一生都押上了,后来当社会开始多元化,考生可以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他已经渐渐老去,失去了选择的资本。
我和各位考生和家长说这个故事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的时候,能够以之为鉴,在填报的时候一定看清招生学校的章程、招生专业目录、有关招生规定等,要考虑到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高校所处的地域和专业等因素,如果能够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那就更好了。需要提醒各位考生和家长的是,考生极有可能在数十年里从事现在所选择的专业,所以建议各位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专业。
建议2、以一模成绩排名为参考选择学校
一模考试的区排名表和各分数段学生数早已出来,家长和考生可以查到您的排名情况,我在这里拿海淀区一位一模成绩为620分的理科同学给大家举个例子,因为海淀区520分~524分的同学有77人,所以620分在海淀区的排名大概是450名前后,这样算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其实不然,因为有一些考生没有被统计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参加高考,参加海淀区“一模”考试的理科考生有8913人,而报名参加2010年北京高考的理科考生有9510人,也就是说有597名理科考生因故没有参加一模考试,但将来这些考生肯定会在海淀区参加高考,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597名考生成绩是个未知数。换句话说,如果这些理科考生参考一模考试的话,一定会对现在的区排名情况产生影响。
那么怎么样才能算是比较科学的重新排名呢?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用你的排名除以参加海淀区一模考试的理科生总数,得到一个分数;再用这个分数乘以海淀区未参加一模考试考生的总数,结果取整数,大致就是你应该往后退的排名。还拿海淀区那位考620分理科同学为例,450/8913*597,约等于30,这就是说这位同学的比较科学的排名应该在480名前后。一个考生的排名越靠前,未参加考试的考生对他的排名影响就越小;一个考生的排名越靠后,这个影响就越大。( https://)还有一点不得不说,这里的排名是裸分的排名,所谓裸分就是没有附加分,这也是影响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算好了考生所在区的排名,家长可以用相同的方法算下孩子在北京市的排名。拿这个最终算出来的排名和往年的录取排名情况做一个横向比较,基本可以得出一个考生能否报考一定层次的学校的结论了。
建议3、以所在区一模线盒往年分数线对比为参考选择学校
先给大家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海淀区另一位理科同学的目标学校是北航,他的一模成绩是560分,而海淀区的划的理科一本线是470分,就是说这位同学的一模成绩高于一本线90分。现在拿他的成绩和前几年比较一下:因为09年高考北京一本线是501分,470:501=560:?,大家可以算出来,这里的“?”约等于597分,而09年北航提档线是602分,这样一算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报考北航被录取的机会就比较小,所以建议这位同学不要报北航。当然,考生和家长可以按照我所说的方法拿考生一模分数海淀区一模本科线与08年、07年的一本线和北航提档线进行比较。最终,根据多次的分析,在综合比较历年被录取的机会情况下决定是否填报北航。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你也看看吧!
[高考志愿选择专业的方法] [填报高考志愿:兴趣未必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