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扎克伯格:不要一味地问怎么做,最要紧的,更要问问为什么而
扎克伯格:不要一味地问怎么做,最要紧的,更要问问为什么而
文/扎克伯格
今天我想讨论改变世界的话题。很多人会问我是怎么创立企业的,或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但是,今天我想要讨论一个不一样的问题。不是“怎么去创立”,而是“为什么创立”,这是使命的本质。
今天我想说3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相信你的使命”。
2004年,我之所以创立facebook,是因为我觉得能在网上和人连接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那时候,互联网上有很多网站,你可以找到差不多所有的东西,如新闻、音乐、书、电影、商品……可是没有哪种服务能帮我们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人。
人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请大家看这个房间,你们看到了什么?不是这张桌子,那把椅子,而是这里的人。这就是人的特点。
每个人都想跟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联系。当我们可以分享和联系时,生活会变得更好。当我们分享和联系时,我们可以和家人、朋友有更好的关系。我们的企业会变得更强大,是因为可以和客户有更好的沟通。社会会变得更强大,是因为我们知道得更多了。
当我创立facebook的时候,我不是要创立一个公司,而是想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当你有使命,它会让你更专注。
第二个故事关于“用心”。
如果你有了使命,你不需要有完整的计划,往前走吧!你只需要更加用心。
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和朋友每天晚上吃比萨,讨论未来。当我们推出了facebook第一版的时候,我记得我们非常高兴,因为我们的产品连接了学生们。当时,我们想,总有一天有人会创造连接世界的产品。
有趣的是,我没想到我会创造这个连接世界的产品。我只是一个大学生。我觉得一个大公司,像微软公司或谷歌公司会开发这个产品,他们有好几千的工程师和上亿的用户,他们应该开发国际社交网络。
但是,他们为什么没做?
我常常想这个问题。我们只是大学生,我们没有计划,也没有资源。我们是怎么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有15亿人以上的互联网社区的?
我觉得我们只是更加用心去做。
在路上的每一步,都会有人说新的想法不会成功。
我们遇到过好多问题,需要改变好多次。我们开始只是一个小产品,为美国的学生们服务。
开始的时候,有人说:“facebook只是给学生们用的,所以它永远不重要。”可是我们还是继续做,把facebook开放给所有的人用。
后来,又有人说:“好,现在别人也用facebook了,但是他们很快就不会再用它了。”
可是我们还是继续做。
人们一直在用,因为人跟人的连接是很重要的。
然后有人说:“可能它在美国有用,但它不会在其他国家有用。”可是我们还是继续做,并且延伸到了世界其他国家。
又有人说:“社交媒体永远不会赚钱。”可是我们还是继续做,建立了强大的业务体系。
然后又有人说:“人们不会在手机上使用facebook。”可是我们还是继续做,现在我们成立了以移动业务为中心的公司。
当时,我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人知道。
我们坚持继续做是因为我们用心。
很多公司在创造社交媒体,但是他们害怕这些问题。
我们相信,社交媒体和连接世界是重要的。我们相信,虽然我们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但我们还可以继续帮助人们,连接人们。
我们只是更用心了一点。我们一直在努力,现在有15亿人在用facebook。
不要因为要改变就放弃。我觉得中国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直努力,你就会改变世界。
第三个故事关于“向前看”。
我很喜欢马云说过的一句话:“和15年前比,我们很大;但和15年后比,我们还是个婴儿。”
为了重要的使命,你了解得越多,你就会觉得要做的事情越多。
10年前,我们的目标是连接10亿人。因为以前没有互联网企业做过,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
当我们达到了这个目标,我们开始意识到10亿只是一个数字,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连接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这就难多了。
世界上差不多有2/3的人没有使用互联网。我们如果要把他们连接起来,就必须扩大整个互联网的覆盖范围。
要做到这个,我们要解决很多的问题。超过10亿人不住在网络附近,所以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技术,像卫星和飞机,把他们连接起来;超过10亿人没有钱使用互联网,所以我们需要让互联网更便宜;大约20亿人没有用过电脑或互联网,所以我们需要创造新的方案,帮助他们连接起来。
3年前,我们成立internet点org(主要使命是为没有联网的人们提供互联网服务——编者注),去扩大互联网。我跟我们的董事会说:“我觉得我们要花10亿多美元。”他们问我:“这个东西怎么赚钱?”我告诉他们:“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连接人是我们的使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向前看,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整个计划,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人们,未来我们也会受益。”
这就是向前看的意思。每走一步,你就可以做新的东西。以前你觉得不可能,现在就有可能。当你面对非常大的挑战时,如果你努力,也许就会战胜这些挑战。一直向前看。
历史上,中国人一直在坚持创新。中国给了世界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学习对于创新来说最重要。几年前,我的妻子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学习。她选择北京,因为她想向中国最好的老师学习。
我的中文很糟糕,但是我还是很喜欢学习中文。
如果你多学习,会在生活里创新,也会在企业里创新,你就什么都可以做。
在你开始做之前,不要只问自己你怎么做,要问自己为什么做。
你应该相信你的使命,解决重要的问题。非常用心,不要放弃,一直向前看。
你们可以成为全球领导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用互联网影响全世界。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连接世界。
(本文整理自扎克伯格2015年10月24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演讲)
2、扎克伯格:一个“恶作剧”的意外
扎克伯格:一个“恶作剧”的意外
“你或许会成为一个很成功的计算机人才,但是,这辈子都不会有姑娘喜欢你。这并不是因为你脑子一根筋。真正的原因只有一条:你就是个混蛋!”电影《社交网络》开场便借“前女友”之口抨击影片男主角扎克伯格,戏剧化地描述了“脸谱”(facebook)诞生的起因,一个恶作剧的意外。
不过,这“混蛋”扎克伯格,不仅登上了2010年《时代》周刊的封面,还在日前正式向美国sec提交了ipo申请,计划为其一手创立的社交网站“脸谱”融资50亿美元,并已选定摩根士丹利等5家承销商。
那么,“脸谱”背后的扎克伯格,究竟长着一张怎样的“脸庞”?
成名之路
《社交网络》被影评人贴上了“虚构”的标签。至少,“前女友”的故事子虚乌有。不过,“很成功的计算机人才”的说法倒非常贴切。
1984年5月14日,扎克伯格在纽约州一个犹太人家庭出生。11岁时,受其父母之聘,前来传授软件开发技术的家教,将扎克伯格视为“神童”。此后不久,扎克伯格还旁听了一所大学的计算机课程。
在六年级时,他为其父亲的诊所编制了一套“zucknet”的即时通信软件,以使门口的接待员免去大喊“病人来了”的苦恼。中学时期,他为学校设计了一款音乐播放器,引起了业内关注。微软早早盯上了他,甚至在其高中毕业时就送上了年薪95万美元的工作合同。
不过,扎克伯格选择了继续求学。2002年秋,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计算机和心理学。在电影《社交网络》中被“前女友”臭骂一顿的扎克伯格,边喝啤酒边搭建了一个叫做“facemash”的网站,把哈佛的学生名录和照片搬上页面,让所有人对哈佛女生展开投票,进行排名。一夜间,哈佛校园网陷入瘫痪。
事实上,扎克伯格确实做过类似的事。只不过这个网站最终只有450名用户,得到了2。2万次点击投票。但此后,三名哈佛高年级学生找到他,请他帮忙开发一款名为“哈佛连线”的网站。
与此同时,矛盾的种子也就此埋下。电影里,扎克伯格从温克莱沃斯兄弟那里剽窃了基本创意,却对开发进度一拖再拖,背地里开发自己的项目,最终导致原始项目的流产和“脸谱”的异军突起。现实中,双方也就此对簿公堂。
但这并未阻止“脸谱”赢得众人青睐。2004年底,“脸谱”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为保证网站正常运行,扎克伯格也决定从哈佛退学。六年后,“脸谱”宣布,注册用户已逾5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
帝国阴影
如今的“脸谱”,以8亿用户之巨,被称为世界上的第三大“国家”。招股书中称:“根据行业数据,全球目前有超过20亿网民,我们的目标是将这些人全部联系起来。”
不过,充满壮志雄心的宣言也引起了不小争议。扎克伯格的控制权过大便是其一。《彭博商业周刊》撰文指出,“脸谱”56。9%的投票权牢牢掌握在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的手里,使其在“国家”中居于绝对领导地位。事实上,招股书已经明示,如果扎克伯格离世之际仍然控制着公司,其有权任命接任者掌管这家社交巨头。此外,扎克伯格还拥有战略定夺权,即使目前已有数位知名投资人加盟该公司董事会。
“脸谱”的成长史上,与扎克伯格一道创业的元老们相继离开,部分也能归咎于无法忍受其全揽大权。又有消息称,扎克伯格曾在新雇高层上任仅十天后就打算让其走人。
如果说扎克伯格的独揽大政,使得“脸谱”有了“帝国”相,那随之而来的隐私政策更是让这个帝国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华尔街日报》分析师撰文称,对于“脸谱”而言,隐私策略将成为该公司的“致命伤”。
2009年2月,“脸谱”宣布,不再允许用户随时删除已上传的内容,并在用户终止账户后,“脸谱”还有权获得该账户信息。最终,这项政策在招致全球用户的强烈不满后得以终止。事实上,“脸谱”的业务非常依赖于收集用户的详细数据。
“如果你需要哈佛任何人的资料,尽管问我,我有4000多个邮件、图片、地址。”“都是人们提交到网站上来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们就是相信我。一群白痴。”此前,上述匪夷所思的聊天记录,被一家媒体披露出来,并获得了扎克伯格的证实。
“我已经长大了,并且得到了许多教训。”2010年,扎克伯格接受《纽约客》时懊悔不已。然而,就在这一年,“脸谱”又出现安全漏洞,用户私人聊天信息大规模泄露,引发人们对互联网隐私保护的担忧。无疑,未来将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李彦宏:“中国不打折”
“中国有计算机吗?”当年23岁的李彦宏,从北大毕业后,带着奖学金来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却在一次面试时遭到一位考官的羞辱。
这激发了李彦宏内心不服输的精神。他在读了两年半研究生后,退学成为工程师。由他发明并获得美国专利的超链分析技术,被全球搜索引擎采用。
1999年底,李彦宏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一笔风险投资。2000年1月,回国后的他创立了百度。似乎是对中国有没有计算机的问题积郁在心,按李彦宏自己的说法,当初从宋词“众里寻他千百度”中找来了灵感。那正好是一个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年代。李彦宏最初租用北大资源宾馆的两个房间作为办公室,整个公司也仅8人而已。
在质疑声中,百度不断壮大,并在2005年迎来了美股上市。2005年8月5日,百度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交易首日收盘时,股价涨幅达353。85%。李彦宏本人的身价也因此达到9亿美元。
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后,李彦宏一句“中国不打折”成为当时各大媒体的头条。据李彦宏回忆,当时负责上市的美国投行认为,百度来自于中国,就是落后,因此要求股价打折,以吸引美国投资。
丁磊:看淡华尔街
不过,并非上市便意味着身价大涨。2000年,中国企业扎堆美国上市。丁磊的网易也位列其中。2000年6月30日,网易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开盘价为15。3美元,收盘时,跌破发行价,跌至12。125美元,跌幅21。77%。尽管当时年仅29岁的丁磊,也因为网易的上市而身价突破2亿多美元,但2001年,网易陷入经营财务危机,股票一度跌破一美元,面临摘牌危机。
“上市可能是个美丽的陷阱。”对此,丁磊曾在多年前这样回顾这段历史。(创业 )时至今日,丁磊依然看淡华尔街,“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企业说,他听华尔街的话把企业做好了。”
2011年,众多在美上市的公司遭遇空头猎杀。在于2004年上市,并为当时的陈天桥带来6亿美元身价的盛大网络成功私有化之后,传出网易也有可能跟风的消息。有内部人士这么透露,丁磊认为,“华尔街的分析师既不懂游戏,又不懂中国互联网公司。”甚至在一次分析师会议上发飙。
奥米迪亚:勇闯资本市场
ebay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少年时期就自学了basic编程语言。高中阶段利用pascal编程,将图书馆索引卡片成功计算机化,并挣得第一份有报酬的工作。
不过,皮埃尔的创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于大学毕业后与朋友一起办公司,研究开发替代键盘的写字板,但未能赢得当时的市场认可。
转机来临。1995年,28岁的他在业余时间写下了ebay的源代码。年底,ebay主持了几千项拍卖,竞标人次过万。此后,皮埃尔开始着手ebay的发展壮大。当ebay前ceo梅格·惠特曼第一次参加ebay的管理层会议时,皮埃尔·奥米亚尔就拿出一张纸对她说:“这是时间表。”时间表上,ebay将谋求在1998年上市。
然而,1998年股市自6月份开始下挫,没有一家公司敢在股市低迷时贸然上市,直到9月24日ebay打破僵局,当天的收盘价上涨了166。3%。1999年7月,皮埃尔以101亿美元的身价进入《福布斯》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