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字路上影评_影评

1、情字路上影评

情字路上影评(一)

2007年的最后一天,天晴,明亮金黄的阳光铺天盖地,可是冷得厉害,我缩在电脑前面花了3个多小时看完这部《情字路上》,房间内很冷,因为暖气故障,前几日就报修了,却一直没有解决,现正逢假日,维修人员也放假了,倒一杯热水,杯水取暖的温度,当然还有这部宏大的好看的印度电影,些许暖意。

古鲁酷学院是印度是一所有着骄人荣耀历史的高等学院,校长撒恩卡先生25年来一直用传统、荣耀、律己的精神管理这所学校,期待这些全国各地的尖子生们可以成为坚毅的有用之材。古鲁酷学院有着严格的不近人情的校规,撒恩卡先生也拥有无上的不容冒犯的权威,学生们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被古鲁酷学院开出的学生,不会有其他学校接收。有一天三个浪漫的男生和一位神秘的音乐老师进入了古鲁酷学院,一切开始改变,爱开始挑战畏惧的力量。

古鲁酷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撒恩卡先生的女儿么葛卡和古鲁酷的一位男生深深相恋,这件事情引起了校长的愤怒,他甚至没有见那男生一面,就开除了他。后来么葛卡不忍相思之苦,投河自尽了。人们都以为撒恩卡先生会有所改变,可是一切没有改变。当然你应该猜出来了,这位神秘的老师就是当年和么葛卡相恋的男生——拉吉。阿雅恩。他教会学生们用爱去挑战畏惧,教会学生们爱和生命的真谛。结局,悲伤、顽固又孤独的撒恩卡校长终于意识到,对于他的学生,当他们害怕时,不应吝啬他的微笑,当他们做得好时,可以拍拍他们的肩膀,当他们悲伤时,应该向他们敞开怀抱,终于意识到“尊敬不应源于畏惧,而应源于爱”,终于不再认为“对爱与感情的任何表达都回导致痛苦,而痛苦导致脆弱”,而是告诉他的学生,“生活就是对爱的给予和接受,不再有其他”。

这部影片或者更恰当的说是一部印度歌舞片,华丽,奔放,热烈却不失曼妙的印度歌舞,特别是盛大的集体舞场面,整洁的动作,简单的表达,飞扬的伴奏,一切都给人以震撼。整部影片的音乐,舞蹈,剪辑,摄影,都无可挑剔。印象很深的是,当撒恩卡校长意识到爱的力量时,准备对他的学生们宣讲的时候,有一个大礼堂的镜头,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接着阳光慢慢的开始充盈了整座礼堂。还有很多浪漫的镜头,三个男生分别和他们爱的女孩在雨中共舞,树叶传情,以及如梦如幻的雪山脚下,草地丛中的舞蹈、奔跑,一切都是浪漫美好的。

剧中还有很多经典的台词,阿雅恩老师说,爱,音乐最大的灵感。爱和音乐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两者都是发自内心,两者的命运都取决于内心是否将其表达……只要倾听你的内心并按照它的意愿行事。……爱情就像生活,它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它也并不能总是带来快乐,既然我们不能停止生活,我们为什么要停止爱?

此外的经典台词还有,他应该爱你真实的一面,而不是他要求你的一面,如果谁要改变你,不是爱你,而是伤害你,爱一个人不是去伤害他。

或许我始终都是个感性的女子,对着冰冷的屏幕,会忍不住流下泪来。幸好没有人会看见。不知道该不该去相信这童话般的故事,或许这只是电影所传达的一种理念,爱,无论如何,都是力量巨大的。

情字路上影评(二)

什么样的人生可以称得上精彩呢?象蝴蝶一样舞着奢华的舞步算得上吧。()最开始认识这部电影是源于一支mv《为何新郎不是我》,那时候刚过完春假回来,朋友热情的推荐,便找机会下载了看,然后才知道郭富城号称亚洲舞王,这牛皮不是那个懦夫有勇气去吹的,而平时电视文艺节目上看到的集体舞蹈更加是小巫见大巫,以后怕是再也看不进去。

宏大的场面,整洁的动作,简单的表达,飞扬的伴奏,而且,而且印度电影里的女主角都漂亮得让人把眼睛都看直了,而这部电影里,有三个女主角,ashley扮演的校长的女儿,虽是配角,其光彩对于任何一个主角都是不遑多让的。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可是我说,我们为什么非要自找苦吃,简单点不是很好,中国人似乎有这样的恶癖喜欢把复杂当作高水平,所以一句话可以讲清楚的,我们要先拐几个弯,这叫含蓄。

我不清楚为何这样一部各方面都很出彩,剪辑,舞蹈,音乐,摄影,结构,在豆瓣里面竟是会如此的默默无闻,很是奇怪,好像这里面更多的朋友对欧美的东西更加的感兴趣,这未免是一种遗憾,印度的电影还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尤其是其歌舞片,在这个美国大片大行其道,各国纷纷仿效的时代,能坚持着自己民族的本色,能把世界的观点放在国人的观念之后是不简单的,也是值得我们国家的导演们去思考的,借着文艺的名义用中国的电影资源拍外国人看的电影合适吗?

在这里抛砖引玉,《宝莱坞生死恋》,《大篷车》,《海誓山盟》,《奴里》都是值得我们珍藏的,留着在合适的心情那出来享受。

2、影评

影评(一)

——《干娘》影评

在星美国际影城上映的国产影片《干娘》,让观众感动的潸然泪下。在北京这十多年,我有很久没有再看到过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了,今天看了电影《干娘》之后,让我不由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来!尽管我迟迟快三年不敢写《咱爹咱娘》的第二篇章,但是我对母亲的那份怀念和深爱却始终没有变。《干娘》片中的场景是那么的陌生而又熟悉,乡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又回到眼前,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以往的片段无法再追忆,失去的也不会再回来,安然无恙的时候,我们才懂得什么是感动和珍惜了。

《干娘》是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内蒙古兴和县政府投资拍摄的电影,导演师跃并没用什么夸张的镜头迎合观众,甚至直接平铺直叙的来讲述这个几近俗套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妇女结为姐妹,对方由于临终前把两个无亲无故的孩子托付给了姐姐夏玉莲。玉莲为了这一句承诺,把两个孩子收养并培育成大学博士生。但她却由于常年的操劳过度营养不良,积劳成疾,她患上了胃癌。临终之时,她还不让正在考博士的干儿干女回家看望,当双双成为博士的小虎和小莉回家向干娘报喜时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裹着黑纱的干娘的遗像,兄妹二人跪倒遗像前痛哭失声。

其实《干娘》的故事情节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甚至有点俗气!没有什么大气的场景和画面,镜头来回对准干娘豆腐坊磨豆腐的情形、崎岖的山路、轻冷的小镇、热情的村长、同情的储蓄员等等。主演王亚军和王刚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尤其夏玉莲的扮演者王亚军,将干娘的角色演绎到了实处,让观众觉得这根本不是电影,而是身边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但正是这实实在在、平实而简单的生活往往更令人感动。

《干娘》是2006年1月获取公益许可证的影片,但是这样的影片在大城市放映,也多少给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一次洗礼,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无法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的窘迫,更甚至是无法想象。其实那些从农村考学到大城市的莘莘学子们,对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变得比城市里的孩子更懂事,更成熟。

影片中,干娘是一位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的母亲,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所留下的遗产是那块儿八毛的钞票,正是这点滴积累的积蓄,让小虎和小莉双双成为了博士。孩子出息了,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干娘的时候,干娘却撒手人寰,当小虎和小莉回家向干娘报喜的时候,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裹着黑纱的干娘的遗像。说实话电影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电影该结束了时候,这让我常常想起那些出门在外的为了生计忙碌的人们,他们由于工作或学习等种种原因不能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但当一旦失去的时候,才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的借口所愧疚了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其实,我们明明知道这点却做不到的时候,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干娘》,一个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故事,却折射出干娘的勤劳而艰辛的一生!干娘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干娘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和博大!干娘是伟大的,正是母爱的这种默默无闻和无私,才使得干娘在平淡朴实的生活中显得那么的伟大和不平凡。

影评(二)

——《杀生》影评

《杀生》的海报上写的是: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与其说这是本片的主题,不如说是这部个性张扬电影对于大众惴惴不安的观影提醒和总结:其过份繁复、极致癫狂、主流意识之外的非线性、多角度的故事能否让观众梳理出欣赏的主线和快感?万一它实在有high到不知所云的危险,至少还有这句话来道明主旨与价值观。

但《杀生》是不是只意味深长了“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这一点?或者,是再次重申了“为恶有罚恶有恶报”的终极传统价值观,又可能,是申诉了被主流集体悄然扼杀的反制度个体那戏剧式的宿命?总之,这个黑色又喜感的故事以其本身的多意性表达了世界的多意性,寓意了每个人生存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冲撞,在管虎尽皆癫狂的镜头语言下,电影也意味深长的碎片化了。

和《斗牛》一样,《杀生》的故事背景也是在民国封闭安静的小镇,同样是几近架空的时代和风格舞台式的取景,用湿润的四川山区来贴合影片本身的阴郁,而男主角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则更是极端符号化的,他的一切夸张行为都是为了浓缩其反制度、反权威、反主流的个体元素。观众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烦死人的市井无赖,在平安、祥和又无比团结的封闭小镇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偷窥夫妻做爱、给百岁老人喝酒、偷邻居的东西、抢人家的寡妇、粗暴的欺负小孩,到处惹是生非肆无忌惮,让整整一镇子人都恨得牙根痒痒。

这种个体角色对于同样被符号为社会化的小镇群体而言是异己的存在,电影也特意强调了牛结实父亲就是外来者的身份,某种程度更做实了他宿命性的突兀。所以,或者我们再把牛结实的身份和性质放大到宏观视野里,那他无疑代表的是质疑传统的无政府者,浑身上下抖搂的都是粗砾而张扬的肆无忌惮和自由主义。

而《杀生》的故事就是一场对这种逆端和异己实施驯服+扼杀的死亡设计故事,影片在混乱的开头之后,以另一个外来者任达华充满疑问的视角切入,围观了这个封闭小镇的压抑固执,铺垫抛出了此处略显传统和神秘的不可为人言,进而一步步还原和提炼出牛结实在这里的成长往事,尽管这个段落是欢脱荒诞又充满黑色幽默的,但牛结实一个人对抗、质疑整个群体的宿命悲剧感还是通过他几乎是盲目的癫狂表达出来了,他的没心没肺和毫无逻辑映衬的是长寿镇整体群像的传统、规律、平静自律乃至自抑,管虎对于群像部分的描写同样是黑色欢脱又幽默的,那些鲜生活脱的各怀鬼胎们其实也活得很荒诞,道姑头和老公做爱被偷窥时龇牙咧嘴,百岁老头喝着白酒断气却急不可待,痴傻小孩不合时宜的实话实说、卖肉大叔怕事下的愚蠢毒辣,但无论众生的个性如何,他们在表面都坚持、认可和贯彻着传统的价值观,维护着许多似是而非又光怪陆离的传统:努力出产百岁以上的老人,并以此为最高荣誉和任务,让年轻的寡妇陪葬死去的老者等等。这些仿佛不合理在群体行为下被合理化的贯彻,甚至得以制度和纪律化。

可牛结实貌似盲目的惹是生非却混乱了传统、打破了规则,甚至破坏了宁静,也带来了村民的集体憎恶,这让后半段人们集体除之而后快有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于是当苏有朋这个角色出现后,《杀生》正式进入了不寒而栗的迷局推理,他带领群体完成了一场集体洗脑式的杀人计划:别样态度与目光组成了令牛结实自我怀疑的氛围、转换的烈酒摧毁着其生理上的强悍、而最后雨中的狂欢则仿佛是仪式性的洗礼,这所有的过程推进是故事性布局与推理,但同样也是带有符号隐喻感的。

从某个角度讲,此番“杀生”是柔和的、细腻的、团结的,甚至充满牺牲的(镇长因此阵亡),因而看起来是场宗教式的救赎,对于罪的惩治和教诲,对于野性的驯服,如同孙猴子被佛祖降服的过程。但从另个方面来看,这场群体性施暴中诽谤攻心的阴暗感、精细缜密的计划性,堂而皇之的虚伪度,让它又像是众口铄金和铲除异己的隐喻化处理。任达华在最终破局之时,也用一句“您看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传递出了对牛结实这个反制度个体的再鉴定和认同,他给老头喝酒让对方临死而乐,他强抢寡妇是救命与真爱,他使用催情剂戏弄全村带来了生命,还可以被看作荡漾了情欲、自在了空气。无论你认为这是解释或者洗白,但很多时候,世界就是如此多意的,对错也因角度性不同而并非绝对,这世界上,有多少人用自己立场去评点和孤立他人,有多少人犬儒主义的去追随主流寻求庇护?这场杀生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外界充满生机和自我的价值观因被认定野蛮和突兀而遭致集体扼杀,这个尖刻与讽刺的局面,几乎聚合和意味了所有普遍意义上常发常新的社会性悲剧。

总体来讲,《杀生》是部形式感和傲慢感都达到极端的作品,它采用了密室杀人式的惊悚推理做包装、含混、多角+多线穿插做叙事模式、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夸张作为风格,最终在高度浓缩的夸张人物符号身上传达了社会意义层面上的隐喻:关于反制度的个体与高传统群体在社会纬度上的对峙,关于多意性世界在几种价值观和角度下的被争议和被传达。尽管《杀生》的结尾小心翼翼的用煽情表露了慈悲的传统关怀,但这还是一个残酷的故事,管虎对于来自人性之初的恶劣并不是身处高位的分析、抨击和批判,他用“爱谁谁”的态度让观众和自己都浸泡和投入进了极具争议的气氛,手段是凌厉利落的,态度是戏谑嘲弄的,其实最终也是无奈的。

每个人都是对抗他人的异己,每个人都是扼杀异己的凶手——我们都逃不出《杀生》这场浓缩了争议与对抗的黑色寓言,电影的最后,整个镇子的人身着黑色的披风齐整而悲怆的对天嘶吼,地动山摇,仿佛这世界有什么在被动摇、被质问、被哀悼,但又仿佛,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影评(三)

——《观音山》影评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

3、奔跑在路上

奔跑在路上

在部队这些年,几乎每天都在奔跑,记不清跑了多少公里,也记不清在多少地方跑过,只有那年在云南为他跑的步还记得清清楚楚。

他叫潘永兴,是和我交情极好的一个战友,我去部队的时候,他已经在那个地方待了整整七年。虽然我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军官,但部队里的事我实在知道得不多,相比之下,潘永兴技术过硬,轻车熟路。刚开始,我叫他潘班长,后来改叫潘头。

在云南驻训时,我和潘头驻守野外射击场,射击场四周都是山,山的外面还是山。我和潘头早晨必须五点半起床,提前预设场地,晚上我睡在指挥所旁边的卡车里,潘头扛着单兵帐篷去山里守靶子和钢索。这个没有任何投资的天然射击场白天人声鼎沸、枪炮轰鸣,晚上的时候死一般沉寂,让人忧伤和绝望。潘头说,当兵七年来,每年都有三个多月在这里度过,有好几个战友把鲜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甚至把生命都留在了这里。潘头深吸一口烟,憋得满脸通红,再徐徐地吐着烟圈儿,眯起眼睛凝望着远处的山,轻描淡写地继续说,我的老班长就死在这里。也许这就是他每年申请来这里的原因吧。

夏天的云南雨很多,有时下雹子,令人猝不及防。我常常被淋得像落水狗一样,但又不得不在泥地里跋涉、收旗子、装靶、舀水。最痛苦的是我们两个必须有一个回野外营区吃饭,再给另一个带饭,来回少说也有十五公里。坦克轧过的地方看起来很硬,可有的仅仅表面风干了,一脚踩上去稀泥直接没过膝盖,刚开始我经常陷到这种泥潭里,哭笑不得。潘头看到我浑身是泥的狼狈样总会不屑地边摇头边说,看看你这军校毕业的军官吧。为了让带过去的饭菜还有点温度,每次我都会跑步,我发疯一样飞快地跑,因为我知道还有一个兄弟在等着我手中的饭。我感觉从来没有跑得那样快,似乎路旁那唧唧喳喳的小鸟都不如我的身躯这般轻盈。

潘头和我无话不谈,也许是在只有两个人的世界里不说话会闷死的缘故吧。有一天晚上,潘头给我讲他的班长,他说:“班长姓李,贵州人。那一年,我还只是个上等兵,班长第九年,是我的新兵班长。由于我既懂事又能吃苦,班长非常喜欢我,做什么都带着我,大家叫他老李,我不敢。

“那年守射击场还有一个排长。有一天,部队训练完带回了,老李坐在炮塔上抽烟,排长站在坦克上教我打高射机枪,子弹上了膛,我兴奋地瞄啊,瞄啊……突然,不知道为什么发生了180度大调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排长,我一慌神就扣动了扳机,子弹嗖嗖地蹿了出去。(励志文章  )说时迟,那时快,班长奋力跃起,把排长一把推下了坦克,可他自己却来不及躲闪,胸口被子弹打了两个茶杯口那么大的血窟窿。我们都吓坏了,害怕得大哭起来,班长在排长的怀里不停地抽搐着,惊恐地忘记了哭泣。殷红的血顿时流了一地,我赶紧把自己的衣服脱了绑在那巨大的创面上,背起来就跑,班长身上全是血,血顺着他的腹部和我的脊背一股股地往下淌。

“班长缓缓地抬起自己的手放在我的大臂上,我哽咽着尽量跑得不要太抖。

“接下来的十分钟,我奋力奔跑在这条小路上,排长紧跟在后面托着班长的屁股。班长捏着我大臂的手时紧时松,仿佛是在表达他痛苦的程度,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

“我强忍着泪水开始祈祷起来,把一切能够浮现在脑海里的任何东西都说了出来,上帝、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真神阿拉,但是没有一个回应我,在这条杂草丛生的小路上,在这荒无人烟的野外驻训场,一个老兵正在和死神抗争,他的两个战友正在和绝望抗争,而那个守望一切的上帝却什么都不做。突然,班长抓住我的手开始抽搐起来,现在他的手是如此用力地抓住我,以致我不得不停下来,以免更坏的情况发生。我把他放在一块有靠背的草地上,排长去背他的时候,班长示意不用了。他的眼睛里浮现出一种奇异的神色,我的心剧烈地跳动着,以致胸口都有些疼痛。我不愿相信这即将到来的事情。

4、在路上

在路上

文/布衣粗食

一个人总是走在陌生的路上,看着陌生的风景,听着陌生的歌曲,然后你陡然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某一个终点。其实你会发现,你依然还是在路上。

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常常会想到这样的事情。譬如说,生活遇到了极度的困难,你会想,要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家人和孩子该怎么办啊?工作遇到了挫折,你会想,要是我下岗了,下一步该怎么打算呢?出门在外,要是我意外死亡,那些活着的人怎么活啊?要是在医院,无意中发现我得了癌症,该怎么面对啊?不经意,这样那样的烦恼囚禁着你的思想,你在生活和工作的路上,不断地祈求上苍:请容许我顺利度过这段时间吧!请容许我顺利完成这项工作吧!请容许我挨到某一个点再死去吧!

每一次生活和工作的小结,你都把它当成了一场归宿。而事实上呢?每一次小结又成了下一件事的开始,没完没了的事情又开始萦绕着你,一场接着一场的虚拟恶梦,它们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贯穿始终,不断循环往返。

就说,一次出行旅游吧。你出发时,你是在朝目的地出发的路上,你到了目的地吧,你又在去旅游景点的路上,你到了旅游景点吧,你又在去下一个景点的路上,你旅游景点全部看完了吧,你又在回家的路上,你到了家里吧,你又在准备下次旅游的路上。道理就这么简单,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你自始至终是在路上。即使一件事情结束了,那也是宣告是一个段落,那也是在路上遇到的十字路口。

每天,回到简朴的家里。看过的书停在了某一页;浏览过的网页到某一个地方,就下线了;用过的碗筷洗干净了,放在碗柜里等待下一次用餐;灯光总是开了又关,关了又开;冬天的取暖器被搁置了整整一个夏天,冬天却又尽显生机;孩子用过的玩具布满灰尘,却成了其他孩子的宝贝;(励志文章  )那些简单的拖鞋被趿了,往鞋架上一挂,下次又趿…。。总之,不管你看到哪件物品都是在使用的路上,今天的小憩就是明天工作的开始。

按这样的逻辑来说,每天上班下班,下班上班,你勿需害怕了;你遇到人生挫折也勿需懊恼了;你准备寻短见的想法该放弃了;你面对喋喋不休的妻子该坦然了;你被人误解或者劈头盖脸的辱骂该反省了;你徘徊在某件事的某个点该醒悟了;你那嫉妒和埋怨别人的想法该放弃了;看到生命的离去你该止住悲伤了!因为这一切都还在路上啊,你何必独自走到了终点呢?

现实的生活就像苦涩的菠萝,只要下一步加点盐,就会流出甜蜜的汁液。物欲横流的社会的大染缸里,你下沉了不要紧,只要你还记得上蹿下跳,你又会自然地浮出水面。就像电影《英雄》里演绎的一样,使用“十步一杀”,杀杀杀!杀到最后就胜利了。因为张导演参透了人生秘籍——在成功的路上,每杀出一步都有新的路口在等你,每一个路口都有转机!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