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日边缘影评
明日边缘影评(一)
《明日边缘》的爱情故事浅浅的,不那麽明显,些许的暧昧,却又还不到可以用爱情形容,但我们都知道,两人的情感越来越深厚了。汤姆克鲁斯(tomcruise)饰演的痞子英雄凯吉,在意外中获得能够控制/重新启动时间的能力,而且不会失去记忆,他需要透过这能力,日复一日,找出停止战争、大获全胜的关键。重点在於,每次重启时间後,相关的人事物和关系都像白纸一样要重新开始,谁也不认得谁,但是男女主角的关系没有因为时间因素而重新建立,每次相遇和相处都累积着情感,一层堆叠一层(按照故事设定来说是重新建立没错);无论只是凯吉一见锺情,或者两人真的情愫催化,战局紧迫,没时间谈的恋爱,却让我看得特别脸红。
前阵子《遗落战境》汤姆克鲁斯透过帝国大厦的望远镜,一窥前世今生的爱恋,但火花烧得有点勉强;这次《明日边缘》描绘出单纯有趣而且後劲很强的明日情人,编剧在刻划男女主角的个性或特质力道十足,细心的程度就像凯吉没有忘记咖啡加糖,编剧在他们互动里加的这三包糖,反而不会太甜太腻,有种回甘的趣味。
《明日边缘》的动作戏算是水准之上,也许因为部分镜头都是特写,或者移动太快,虽然看起来非常真实,但实在让我眼花撩乱,所以没有受到震撼。真正留在我心中的反而是男女主角的互动戏,看的时候还好,有点感动而已,後来心里不断回想的却是那段农舍的对戏啊!汤姆克鲁斯和爱蜜莉布朗(emilyblunt)的合作很精彩,真心认为女主角的角色设定非常成功,比男性还要阳刚却依旧性感美丽。
明日边缘影评(二)
总的来说《明日边缘》在我看来是近些年阿汤哥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观影之前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之前没有做太多功课,包括原作漫画和故事背景都没有去了解,后来听说剧本相对原作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因此也没必要再去补习了。
故事架构是教科书式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不过在一部纯正的科幻片里揉入类似《源代码》式的软科幻元素是非常令人感到新奇的,这也使得影片并未单纯走爆米花电影的路线。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主人公不断重启同一天试图改变战局,在这样不断重复的情节设置中,只要能让观众看到两点就算是成功,一是主人公面对不断重复的事件感到无奈,二是情节反复带来的笑料,好在该片在这两点上处理的不错。尽管全片在几个场景间不断轮回,但并没有觉得乏味,这也得益于导演与编剧在叙事手法上所做的设计,将一些重要的细节分散在影片各个阶段而不是一味的反复,节奏上毫不拖沓一气呵成,单从叙事这方面来说很难再去苛求更多。
仅仅从叙事方面简单谈了一下,其实画面、配乐以及演员表演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惊艳之处,都在一个正常水准的范畴之内吧,因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由于近期手头也有软科幻类型的项目,因此这部《明日边缘》也能给予一些启发以及世界观方面的参考。总的来说值得一看,特别是在目前这个百家争鸣但缺少统治级超级大片的档期。
明日边缘影评(三)
文/温翔
先说这片名,真是和《杀戮轮回》大相径庭,《明日边缘》少了影片本身的激烈生死未仆的纠结状,而也没有体现影片男主角一次次在时空轮回的闯关斗法,所以说这名让人莫名其妙。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的轻小说《杀戮轮回》,好莱坞通过高科技的玩转让影片本身充满魅力。
该片和《x战警:逆转未来》的穿越玩法有些神似,前者是通向未来之路不断轮回改写,目的就是如何毁掉外星大脑欧米伽。而后者玩的穿越是回到过去,同样是在过去改写历史,避免杀戮重现,理性的争取和平。前者更像似是现实版的闯关游戏,编剧就是写游戏的高手,如何避免男主角凯奇中校在死去的危机中短暂断电重新回到现实。
影片的叙事手法很是新颖,当然这得于编剧的智慧给力,在凯奇的无数次轮回中某些片段不断的重现,有些显得过于的重复和多余,当然如果不这么的折腾,似乎就无法上下链接,容易给观众较为突兀的感觉。其实影片是表现凯奇具备在时空上的短路能力,通过意识上的穿越,预见未来的结果。而对手们似乎永远在暗处窥视愚蠢的人类,借以扰乱他们的计划,企图借机快手消灭人类。而凯奇和瑞塔都具备这种能力,只是瑞塔没有再具备这种预见的神力,而这个重任委托给凯奇。
凯奇作为一个毫无战斗能力的中校,却硬被捆绑参加未来之战,这本身就足够荒唐,所幸的是凯奇在不断的预见中修改自己的不足,从而充满战斗力,改写了人类的命运。影片虚实线索两条,一是凯奇在参战中自己为了避免被打死而轮回重启战斗,另一条就是如何在超时空中感知敌首欧米伽的存在之地。如此虚实交替,构架了影片奇葩的景象。
说说汤姆。克鲁斯的表现,其实靓汤一直非常有职业道德,虽然近几年来人气有些滑坡,但没有谁阻止其成为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好演员。在该片中靓汤可谓低调做人,高调行事,尽管俊脸已经被岁月杀猪刀划上痕迹,但依然没有抹掉锐气。我们不难想到和靓汤一样帅气的刘德华,他们都非常热爱电影这事业,都几乎一直在努力拍摄口碑票房都不错的影片。()靓汤在该片角色变化魅力十足,做过神奇十足的中校,又坠落为逃兵的衰样,在战斗中被炸得灰头土脸,最后嬗变成生龙活虎的救世英雄。毫无疑问靓汤已经放下过去耍帅的招数,完全的融入角色中,并没有让人感觉到虚假和做作,领悟到他在用心的塑造角色,不顾形象,像一个新兵一样的重新塑造自我。感觉靓汤在好莱坞独门独户,没有和老硬汉们去《敢死队》晒基情,也没有和休。杰克曼他们去《x战警》大炫酷技,当然也不会和小罗伯特。唐尼们抢《钢铁侠》,其实靓汤都是在寻找自己的另类突破,看来《明日边缘》让他有再度咸鱼翻身的机会。
机甲战士自然要炫一下装备,这似乎已经成为好莱坞卖弄的招牌,从《环太平洋》、《极乐世界》、《机械战警》、《钢铁侠》等影片中我们见识了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结晶,而《明日边缘》凯奇们的装备同样没有重复只有唯一,而这款式积极响应未来高科技的发达,全部智能化,唯一的就只需要手指按一下。貌似很笨重不灵活,但还是装备齐全,开打火力十足,功能超群,需要时一点也不含糊。
影片炸了外星人欧米伽的老巢,虽然没有多费气力,但还是犹如原子弹爆炸,威力十足。凯奇重回现实,遇到了女汉子瑞塔,一切似乎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唯一的是男人还是那么硬汉帅气,女人还是那么的英姿飒爽。我们似乎看到了《x战警:逆转未来》的另一个翻版,原来你还在。
该片毫无疑问是最像游戏的电影,简单的认为就是一个闯关游戏,但其实不然,影片充斥着科幻厚实的内涵。能够像《盗梦空间》一样烧脑的剧情,又像诸多科幻片一样的爆炸、械斗的各种控,看来《明日边缘》注定要竭力的讨好观众,内外兼具迷人品质。
2、明日黄花造句
明日黄花造句
1、克拉克曾说过:“我天生秃顶!”的确如此,当他33岁那年首次上银幕时,他们头发已是明日黄花了。
2、不错,感情在她来说,已成为明日黄花。
3、此前那些依靠化石燃料的设计不良的建筑将成为明日黄花。我想每个人都应该适应这一切。
4、加顿?阿什先生2005年游伊朗时写的评论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明日黄花了。
5、在风云变幻的房地产界,今日英雄也有可能沦为明日黄花。
6、到80年代中期,在糟糕透顶的坏运气的袭击下,特拉沃尔塔躲闪求生:他的确已是明日黄花了。
7、四天之后―――“靠关系”拿到廉价土地、大量囤积土地却不开发的“发迹捷径”将成为地产界的明日黄花;
8、“是啊,这一切已是明日黄花!……”他说道,他脸上自然流露着幸福的童稚的微笑,这个年轻人于是酣然入睡了。
9、两年没去书店,阅读大部头书本对我已是明日黄花了。
10、在许多欧洲人看来布什比失败者还要差劲,他如今不过是明日黄花。
11、伦敦能成为金融中心,正因为其独树一帜的宽松监管制度,如今这些已是明日黄花。
12、在通讯方面,当时外界信息来源只有报纸、收音机、或者道听途说,而当它们断断续续地传到人们耳朵里时,早已是明日黄花了。
13、因为土地政策改革的趋势就是协议拿地的上游逐渐成为明日黄花,靠关系能人拿地终将被土地公开交易所取代。
14、目前的教育体系已是明日黄花,只不过有幸残存下来而已。在过去那个年代人们认定母亲就是一份全职工作,而譬如在法国,这种态度早就已经被摒弃了。
15、很多人说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论调已是明日黄花。
16、此诗之意谓重阳过后,菊花就逐渐萎谢,连彩蝶也愁无花可戏了。后常借明日黄花以比喻过时的事物。
17、难道“新兴市场”的说法已是明日黄花了吗?
18、坦克使骑兵成为明日黄花。
19、1883年暹罗发行第一套邮票,标志着其邮政体制独立,外国邮票在暹罗的使用也随着其于1886年加入万国邮政联盟(upu)而成为明日黄花。
20、过去那种拿到地就差不多“万事搞掂”了的好日子已是明日黄花。
21、她原本要出演《实习医生格蕾》本季的最后五集,但这已是明日黄花。()
22、帝国的鼎盛繁荣早已是明日黄花,而这些衰退的国家也不像另一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如美国、中国、印度、或许还有巴西)。
23、“你是否常有这种情形,”当他们在摆满沙发的休息室里坐下来,娜塔莎对哥哥说,“你仿佛认为,将来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已成为明日黄花?
24、南京两大全国知名高等学府的大规模”东扩“,使曾经备受”宠爱“的浦口似乎一下子变成了”明日黄花“。
25、然而记者日前在对本市一些小户型公寓租赁市场作调查时,发现有一些小户型公寓已经成为明日黄花,难以博得租客的青睐。
26、反犹主义在西方早已如明日黄花无人问津,却随着欧洲人的一整套种族理论来到了亚洲,且根植于这些人民的心中。
27、那出戏,一度似乎相当时新,如今已成明日黄花。
28、顺带提一句,白宫在二月份还曾预测,今年的失业率将达到8。1%的高点。余音犹在耳旁,便已成明日黄花。
3、今日的习惯,明日的命运
今日的习惯,明日的命运
有这样一句话:今日的你是你过去习惯的结果;今日的习惯,将是你明日的命运。
改变所有让你不快乐,不成功的习惯模式,你的命运将改变,习惯领域越大,生命将越自由、充满活力,成就也会越大。
成功有时候也并非想像中的那么困难,每天都养成一个好习惯,并坚持下去,也许成功就指日可待了。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很容易,难就难在要坚持下去。这是信念和毅力的结合,所以成功的人那么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个人要有伟大的成就,必须天天有些小成就。”穷人和富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差别。这里有个小故事:一个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难过。穷人于是把牛卖了,买了几只羊,吃了一只,剩下来的用来生小羊。可小羊迟迟没有生出来,日子又艰难了。穷人把羊卖了,买成了鸡,想让鸡生蛋赚钱为生,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最后穷人把鸡也杀了,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了,这就是穷人的习惯。而富人呢,根据一个投资专家说,富人成功的秘诀就是:没钱时,不管多困难,也不要动用投资和储蓄,压力会使你找到赚钱的新方法,帮你还清帐单。这是个好习惯。性格决定了习惯,习惯决定了成功。
有人说,上帝对人类最公平的两件事之一,就是每个人都是一天只有24小时。记得小时候曾经念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话,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所谓“一寸光阴”到底有多长,但是既然光阴与黄金相比,其价值昂贵也就可知了。那么如何利用好每天这24小时,好好管理自己的时间,以求得最大的效用,这无论对个体或集体而言,都是十分必要的。
美国富兰克林时间规划公司(franklin quest company)的创办人海蓝密斯(hurum w.smith)在其大作《打开成功的心门》(the 10 natural laws of successful time and life management)一书中提出十大自然法则:
1、掌握生活大小事——通过掌握时间而掌握生活。
2、确立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是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的基础。
3、排定优先顺序——当日常生活反映了你的核心价值,你就能体验发自内心的平静。
4、设定明确可行的目标——为达成重要目标,必须远离安逸区。
5、规划每日工作——每日规划做得好,时间宽裕效率高。
6、检视行为与信仰一致——行为是真实信念的反射。
7、改变行为以符合要求——当信念与事实相符时,需求就自然得到满足。
8、重新开信仰之窗——改变错误想法,克服负面行为。
9、以个人价值为依据——自尊必须发自内心。
10、在奉献中成就自我——付出愈多,收获愈大。
一个人是否每天都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每天有合理的时间安排,而不是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的生活,这对于他离成功的远近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是在现代化的大都市生活的人们,形色愈是匆促,日子过得愈是紧张,每个人的时间就像高速公路上面瘫痪的交通状况一样,应该做和不得不做的琐事塞得满满当当,真正想做的事却又找不出空档来,“忙、盲、茫”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只有保持好的生活习惯,有明确的时间管理观念,才能够在匆忙的人群中寻找到一丝安逸的步伐。
4、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边缘人”
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边缘人”
几年前,我和朋友特雷弗来到诞生苹果那间简陋的车库时,我真的无法想象: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在一个车库里,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才能获得创业的成功。我想“他们当时肯定都被冻僵了!”
在硅谷,有很多着名的公司在车库诞生。乔布斯的苹果甚至已经成为一个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但现在,即便是苹果公司的公关人员也认为,这种工作方式并不是主流路径,甚至过于边缘化。
在大多数人看来,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也都是边缘人物:他们虽然很聪明,但学习成绩并不好,先后辍学不说,还做过为电话系统安装“蓝盒子”这种既不赚钱又不合法的蠢事。
但这些大多数人也无法预知的是,正是这样的,当时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边缘人,恰恰在改变着世界,而最终让他们哑口无言,甚至啧啧称赞。
当然,现在的硅谷,在一个车库里诞生一家公司已经成为一个传统,至少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1976年,当时的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976年,所有人包括创业者自己,都看不起在车库里创办的公司。乔布斯自己也是如此:在有了一些资金后,乔布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租一间办公室,因为他想让苹果公司看上去像一个真正的公司。
很多创业者和乔布斯的心态一样,他们已经有了一家真正公司该有的东西,比如说设计不错而且性能优良的产品,你会觉得,他们本应更加自信才对,事实却不是这样。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创造了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但却为“我没有漂亮的商务名片、我的办公场地看上去很low”这类的琐事而焦虑。而这个过程,很多创业者也都经历过。
而这正是我想去探讨的:伟大的新事物往往来源于“边缘力量”,而发现他们的人,却往往低估了这种力量。
我想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伟大想法都来自于边缘?它们具体是些什么样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做些什么来鼓励这样的想法,如何帮助他们,才能推进这种力量?
1、内部人
好的想法往往来源于“边缘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边缘人往往是大多数,相对于那些“内部人”来说,他们往往更为机警,更为敏锐,更为灵活。
如果政府想找一个作家去写一本官方版的“伟大的美国小说”,你觉得政府会找谁来写?
首先,大多数最优秀作家都会被排除,因为他们派系划分鲜明,容易触犯到其他派系。而在剩下的那些人当中,聪明的人,会选择拒绝,只有一小部分人,会接受。
然后,政府会挑选一个正处于创作巅峰的人,就是已经有些名气,有成功作品的人,然后交代给他无数关于政府的禁忌,条条框框,又要尽可能正面积极,继而给你搬来许多可供参考的文献等等。
这个悲催的作家,将会坐在桌前背负着巨大压力,进行中规中矩、任务般的写作。而这样被创作出来的小说,你会看吗,谁会看,必须为美国政府买单的人当然会去看,这是任务。然而这样的创作往往不会成功。
这个小小思维试验说明了“内部人”做事情的弊端:首先,选了一个错误的人;其次,过泛的范围;再次,无力承担风险,还得看起来严肃正经,有过重的期望值负担,受既定利益力量影响;还有,面对一群没有辨别能力的读者。
而最可怕的是,这类工作更可能成为一种责任,而不是乐趣。所以这就是内部人和边缘人的差别,内部人眼里它是责任,是任务,边缘人把它当成乐趣,去创造。
2、测试
如果这样来看,这世界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内部人,一种是边缘人,那么怎么区分这两种人,我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测试。
但是问题来了,大多数挑选“精英”的方法,都面临一个难题:是以他们所在领域的“出色度”为标准,还是以他们完成测验的出色度为标准?
所以,首先,我们用什么方法的测试最可靠。
如果选拔精英的方式腐化到不可理喻的程度,那么多数真正的人才,都将成为大多数人眼中的“边缘人”。
比如在艺术领域,有关艺术家的一个形象标准是:普遍而且贫穷。但如果你用这种方式去解读,非常有可能误判一个天才。因为普通而贫穷,不能代表所有可能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人物形象。正如不是所有的白马都是王子一样。
在这里,最讽刺的是,测试竟然演变为“反测试”,因为,这恰恰是在一群不符合要求的人当中,来挑选出合乎要求的人。
比如,能在一般大公司中晋升,你往往需要懂一些政治等一些和业务没什么关系的事情,而真正有想法的人,却很少有时间花在这些不太相关的事情上面。
就像比尔·盖茨,他能把这么大一家公司经营好,但你很难想象,他会有时间和精力在通用电气领域里去一点点钻研。恐怕,即使是在微软内部,也很少有人能做到。
也许你会觉得有些奇怪,因为官僚结构的公司都是那样的,整体上看也没什么问题啊。但是你没有意识到,世界本不是这样运转的,官僚结构不代表世界上的一切。这就是大公司经常被刚刚成立的小公司打得措手不及的原因之一。
而大公司员工,更无法意识到,他们所工作的环境,恰好就是一个巨大的、正运转中的、有着错误标准的测试。事实上,这些人就是内部人。
如果你是一个边缘人,打败内部人的最佳时机就是,在由腐化测试选拔出无能精英的那些领域做出点成绩来。
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陷阱,如果这个测验本身是腐化的,你再怎么杰出,你的成功也不会被认可,至少你这辈子都不会。你有可能会打败某些内部人,但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里,比如世界范围,特别是更为公正的领域内,你会因此丢失机会,没有任何成就感。
3、冒险
即使是在一个有公正测验的领域,能成为边缘人也很好,但最明显就是:边缘人没什么失去的,因为你本来也没有什么。你可以去冒险,去尝试,即便失败又怎样,没有什么成本,怕什么。甚至,都很少有人在意你的失败。
相反,内部人,特别是那些成功的内部人,会被他们取得的成绩拖垮。就像是穿了一套不怎么样的西装,外表看上去还可以,但穿着它的人就会受它束缚,这些内部人穿上西装,自然不会去做一些看上去很蠢的事情,最可怕的事情,他们大多不愿意把这身西装脱下来。
边缘人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没人想当傻瓜,但是有资本,当傻瓜,还是很有用的。当那些传统的东西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不仅是因为世界发展变化太快,或是世界变得更为复杂,而是有些人甚至愿意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傻瓜。
4、拆解
越是成功的人,心理压力越大,他的成功反而让他成为自身的囚徒。所以,如何去正确看待一个边缘人,就是看到内部人的弊端和束缚。
如果你去问那些精英、成功人士,他们生活中出了什么问题,他们首先会抱怨:我很忙,没时间。
我有一个朋友在谷歌做高管,他的财富已经积累到完全可以不用工作了,我问他,你会容忍一份工作的种种苦恼吗?他说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烦恼,除了那些多到处理不完的邮件。
精英们的生活被严格限制住了,而这不利于他们思考和创新。作为一个边缘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你有大量的、连续不断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另一方面,精英们普遍采取做回管理层,来应对没有时间的问题,他们往往被一群菜鸟包围,给他们提供帮助,或者实施监督。他们可以通过让菜鸟工作,来解决自己没有时间的问题。有些好员工,恰好也正是这么来的。
但是这个方法其实无法解决的是:解决问题所要求的能力,都在一个人的脑袋里。菜鸟永远不能代替你去解决问题。
比如,最近报道的着名玻璃艺术家戴尔·奇休利已有27年没吹制过玻璃艺术品,他有助手替他工作,但是,在视觉艺术中最有价值的创造,往往是不会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以他27年来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艺术品问世。
理论上,你可以借助媒介达到你想要的结果,但实际上,媒介有它自己的生命,它不是你的复制品,不但取代不了你,还会误解你。有很多事情,如果你不事必躬亲的话,你就无法从中学习,无法得到提升。
那么,有没有一种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呢?其实,你可以试着把那些通常需要多人合作的事情,拿过来,尝试自己解决。
伍兹尼亚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自己做出了所有东西,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最后结果,更是无比精妙。他声称:appleii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找不出任何漏洞。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找到值得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找到任务的分割点,把一个任务拆解成几个任务,然后把不同的部分,分发给不同的人。就像你找到整块巧克力上的凹槽,你把它掰开就会很容易。
如果你要打败那些精英,就要聚焦到事物的垂直面上,比如,同时担任作家和编辑的工作,同时设计并建造楼房。在大公司中,程序设计、制作和发行,是由三批不同人完成。
而在创业公司,通常只用一个人来完成。虽然创业者常常感觉到压力山大,但这也正是创业公司胜出的原因之一:能够快速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因为他都只需要一个大脑来完成。
5、聚焦
精英人士的本领往往成为他们的软肋,因为人一旦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往往就会要想动用一切时间去做那件事。精英人士的专注当然很有价值,但是他越专注于专业本身,却越容易忽略这一领域之外的世界,在其他领域,精英变得一无所知。
要想胜过精英人士的边缘人,这个时候你有两条路可以选:其中一个,便是让自己什么事都做一些。
既然你选择一条狭窄的路,就意味你的收益可能会很少,但你可以广撒网,从不同领域的相似处获取利益。你可以横向竞争,也可纵向竞争,好比出书,不仅写写文章,而且给还要给书画上插图。
第二种,找到他们可能忽视的点,特别是那些新事物。如果目前你不擅长做些什么,不如考虑做一些新的、别人没做过的事。
尽管做这些,暂时不会有什么成绩,但是你要知道,这件事目前没人比你更擅长,你一旦做成了,你就是这个领域的老大。比如雕刻,是把图片化的东西实体化。但是在杜勒尝试雕刻前,没有人把雕刻当回事,更别说艺术。
那些所谓的内部人员,除了比较喜欢做些固定的工作之外,还有一个既定兴趣,就是通常他们也希望能保持原有工作模式。大多数公司也是如此。
许多成功企业的唯一弱点,就在于他们不会想要去打破它现有状态,他们习惯了现有的状态并且安于现状。许多创新,其实只是用一个更廉价的选择,来代替目前选择,而许多公司,却永远不想尝试的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短期内可能会被牺牲掉的利益。
所以,作为一个边缘人,你应该努力去找那些内行人觉得不行、冷门的东西,而不是去做那些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东西,或者去模仿他们方式,试图做得比他们更好。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方法,并不是那些内部人觉得完全没戏的方法,而是那些内部人因为觉得它们还不够完善,因而被忽略的方法。
6、小事情
沃兹尼亚克在设计了苹果二代电脑后,他先将他的新产品交给他的雇主——惠普,惠普却驳回了他的设计。
因为他们认为,沃兹尼亚克设计出的苹果二代,竟然需要借助电视作为显示器,他们可不能生产这么低等糟糕的产品。沃兹尼亚克使用电视作为显示器,只是因为他个人在设计期间没有多余资金用来设计显示器。
边缘人虽然在思想上更为自由,但是他们不得不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因此只能做一些便宜、无足轻重的东西。而这两个特点,都是进步的希望:因为便宜的东西传播得更快,轻便的东西也发展得更快。
相反的是,那些精英人士,内部人,几乎是被强迫去工作的,他们不会去建造花园里的小花棚,只能去建造那些大型艺术博物馆,而他们做大事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做到。
一个花园里的小花棚,就算再可爱、再精致,也很容易被忽略;有些人,甚至会嘲笑这样渺小的存在。这些人知道你们不会嘲笑一座巨大博物馆,即使你并不很不喜欢。最后,那些精英人士手底下总会围着一些人,还有许多人是靠着他们吃饭的;而这些精英人也必须给他们手底下的人找些活干,让他们有钱吃饭。
边缘人就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了。他们可以从小东西做起,即便是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这也是很好的。因为它足够小,就不容易出问题,也更容易发挥主观去创新,周期更短。你可以像等待晚餐一样,闻着锅里冒出的香味,来期待自己的创造。
从小东西开始,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机会。最重要的学习其实就是通过一个小课题连着一个小课题这样做出来的,这些小课题你完成的越快,做得越多,你就会进化的越快。
7、责任感
当你年事已高,功成名就时,回忆那些年轻而又迷茫的岁月时,你回忆的又是什么呢?人们最常回忆的,大多是年轻时无拘无束的自由岁月。
责任意识,是身处高位的人们所患的职业病,即使你是个边缘人,你也仍然被“责任感”牢牢束缚着,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责任感,又是怎么绑架我们的呢?它会使你无法集中注意力,在真正要紧的事情上。那些工作中的琐事,往往是降低你工作效率的最大敌人。
你的时间就这样被一些琐事瓜分,但出于你的工作职责,你又不得不去做,于是工作变成了任务。他们找不回年轻时那种纯粹的动力,像一条被牵着散步的狗一样工作太久,而不是一头套上犁的目标明确的公牛。
这就是他们怀念年轻时候的原因。
边缘人,小人物的痛苦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意识到自己有拖延症,但这其实也是好事,至少,你无时无刻能感受到,使你努力投入工作的动力。
8、模仿
许多边缘人都会犯这种南辕北辙的错误:他们崇拜那些已经成名的人,甚至连他们缺点也一应模仿。模仿,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一定要模仿那些好的地方。
当我在大学时,我经常模仿教授说一些华而不实的话,但他们之所以成名,并不是因为这些看似浮夸的言辞,这些浮夸的言辞,甚至是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有名,才养成他们这种浮夸陋习。这就像是为显示自己很有钱,就故意装出患了有钱人常患的痛风一样。
名人也有很多陋习,不要被他们的光环所蒙蔽,模仿这些东西,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会让你在自己的偶像面前像个傻子。因为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些是他们的坏习惯。那么,作为一个成功人士究竟有哪些优势是真存在的呢?
9、观众
其实他们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他们有观众。
通常,小人物都以为这些大人物的优势在:他们有钱,以及他们拥有足够资源做他们想做的一切。但其实,小人物们缺的是观众,让人们看到你正在创造的东西,有助于鼓舞士气。
那么,我们的确是活在了最好时代,因为过去十年,互联网让观众的眼睛变得更为雪亮。边缘人不再因为有几个朋友作为观众,而感到满足。
如今,通过互联网,他们现在能够培养自己的观众。这对站在边缘的人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不但能拥有一般人应有的权益,同时也能像那些精英一样,分享只属于他们的特权——观众。
互联网,让一切变得更平。
10、尝试
如果我不得不将边缘化力量浓缩为一句话,那么它会是:尝试做出点什么吧。这个短语,理清了我在此文中留下的许多线头。
尝试做点什么,意味着自己决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一味执行老板命令。这同时也暗示了:其结果可能并不是很好。
通常一个作品,都是在材料不充足的情况下,将就着,匆忙做出来的。也许,做出的东西有点用,但却没有好到让人愿意把自己名字贴在产品标签上。而那些一群人一起试着搞出来的东西,通常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或甚至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但你,却能找到另外一条路线:尝试。
我认为,人们应当想着尝试。这意味着:就算你失败了,你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你的动力,源自于好奇心而非责任感。所以,你将不再受到拖延症的影响;你不会去逃避这样的工作,而且,在你做这样的工作时,你也会感到快乐。
工作越需要想象力,就意味着想象力越重要,因为大多数人心情好的时候会有更多点子。
如果我能回到20岁重新来过,有件事我会花更多时间做,那就是,尝试着做出点什么。就像许多20出头的年轻人一样,我曾花大把时间为我该做什么感到焦虑,但其实上,我应该少花点时间去犹豫和顾虑,应该多做一些有真正有意义的事。
比如50年前的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出一部影片,但现在,你甚至一个人就可以批量生产很多影片,只要做出样子来,放到网上卖就可以了。
11、正确的路
如果你真的想去干点大事,那么,你就该着眼于边缘中的边缘区域:那些仅在刚刚被精英人士占领的区域。
在那,你会找到很有油水、但却还没人做好的事。也许,就是因为做这些事太冒险,或者大部分精英都不会在每个很小的点,好好研究一番。
一直到几年前,写文章还一直都是精英人士的游戏。某个专业领域的作家才能发表他们领域的文章。而现在,体制完全推翻了当时那一套。还有许多领域的内容,目前还没人尝试去写,虽然比较难,但这就是机会。不要只盯着那些精英人士的盘子,在那些成熟的领域里,基本都被瓜分完毕,好的内容,主题都已经被写烂了。
这是我最后一条建议:教你确定自己是否走上了一条正确道路的技巧。当人们觉得你不行,或者认为你做的事情不对的时候,你应该知道,你已经走上一条正确的路。如果人们对你一直抱有这种态度,这就意味着,你非常有可能,做了一件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前提是你没有虚度光阴。
最好的就是,当人们对你说“你这样做不太好”的时候,你记住,作为批评,这只是一句空话,他内心深处其实是再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罢了。
所以,我认为听到“你这样做不太好”,正是边缘人的终极目标。当你听到别人这么说你时,其实你已经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而他们,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12、后记
我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家银行,开了三个窗口,三个窗口都排满了人,当第四个窗口打开的时候,是谁最先站过去?
很显然是那些排在队伍最后面的人。
因为他们足够机警,总是在观察周围的环境。他们不在前排,没有那么多诱惑,没有那么多束缚,他们就站在边缘,随时可以灵活改变。所以创新总是发生在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