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越幸福,就越能成功
越幸福,就越能成功
“幸福的人都不怎么聪明。”
在给纽约一家大银行做演讲之前,我和一位股票交易员进行了简短的交谈。我想他一定以为我也是做股票交易的,结果我们的谈话让我感到有些尴尬……因为我这次演讲的主题就是要探讨幸福。
“幸福的人有好多事都不懂。”他继续说道,“他们不明白市场是如何运作的,也不清楚公司为什么会倒闭……”
这类观点并不少见。我们的文化认为幸福的人都智商不高、自欺欺人或浅薄无知。“无知是福”这一说法广为人知。但事实上,我们整个社会对幸福缺乏根本的认识。
每个人都碰到过这样的人:他们聪明但不幸福,或者他们事业成功但也不幸福。我在哈佛大学和对《财富》500强企业进行的研究中,就经常碰到这两类人。当你碰见这两类人时,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幸福与成功或智力毫无关联,甚至是对立的。
然而,近十年的研究表明,这两类人(聪明但不幸福,和成功但不幸福)实际上都远远没有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为如果你提高他们积极情绪的水平,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成功率就会提升。(励志电影 )幸福的真正实质是,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潜能——无论是智力、运动能力、音乐才能、创造力还是生产力方面的,当我们乐观积极,而不是消极或感到无所谓时,我们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例如,我们的身体会释放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多巴胺,它帮助我们体验快乐和幸福,不过它还有一种辅助功效:能够激活大脑的学习中心,让大脑成为吸收知识的海绵体。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的时候,你临时抱佛脚参加某次考试,心里很焦虑,考试过后,哪怕只过了三天,你可能就不记得所学的内容了——即使这些知识会对你的工作有帮助,或者你需要这些知识参加jeopardy知识问答节目。
但是,你很可能还记得十年或更久以前的老歌词,即使这些信息对你没有什么用(除非你经常去唱卡拉ok),你的大脑还会保留着。这其中部分是由于音乐类型的缘故,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多巴胺激活了大脑的学习系统。
在心理学实验中,某种“刺激”会让人体验到某种情绪,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新状态会如何影响人们的表现。你可以给予人们一些小的恩惠,从而激发他们变得更加利他。你让一个四岁小孩回忆最快乐的事情,他就会变得很开心。这时候,他的空间记忆力会大幅提升,拼积木的速度可以比正常孩子最多快50%。医生的情绪一旦积极起来,他们做出正确诊断的速度会比消极的医生快19%。在情绪乐观的时候,销售人员的销售额会增加37%。事实上,对企业员工进行的荟萃分析表明,当员工的大脑处于积极状态时,几乎每项业务结果都提升了。因此,幸福是一种重要的优势。
事实上,在现代经济中,幸福是唯一最重要的竞争优势。据估计,只有25%的工作成就归功于你的智力和技能,尽管我们的教育大多花在这上面,大多数公司也是根据这些因素来招募人才。75%的长期工作成就则依赖于你积极适应环境的能力:乐观心态、创造社会支持、将压力视为挑战而非威胁。
也许那位股票交易员的意思是,幸福的人浅薄无知,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经常错误地把“深沉”的人和忧心忡忡的人相提并论。电影反映得越黑暗、结局越缺乏救赎,人们就越认为它具有艺术性。画家或音乐家的生活越混乱,我们就越认为他们具有创新力。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逆境中,人们需要一种难以置信的深沉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实际上,消极情绪来自大脑中对恐惧和威胁做出反应的最原始区域。意识到消极情绪是很容易的,但要制定出积极应对挑战的认知策略,则需要大脑中更高级的功能区域。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等研究人员发现,当我们处于消极状态时,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抗争或逃避”来应对外部世界。但当我们处于积极状态时,大脑则会选择“拓展和建立”,让我们能够创造新的成功模式,拓宽大脑可以处理的各种可能性。
如果你想看看自己的大脑在工作或学习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那么在你应对挑战前试着去提升你的幸福水平吧。
从有关幸福的好处以及积极情绪如何提高工作业绩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保持幸福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2、幸福和成功都必须往土里砸
幸福和成功都必须往土里砸
文/海清 卡玛
“也许人生就是一场追捕。那些想要追得一切的,最终往往一无所获。那些为爱可以奉献一切的,往往得到上天的垂爱。”
“人生70%要靠自己努力往前冲,享受其中的快乐,酸甜苦辣都是你的人生;30%要交给老天爷,因为有些东西是要讲缘分的,你只要尽了力,就可以无怨无悔。”
亦舒说:“美则美也,没有灵魂。”她说的是那种顶级花瓶大美女。而有一种女人,长得很干净,没有攻击性和侵略性,内心却有坚韧的灵魂,比如海清。在女演员竞相争妍的演艺圈里,海清不算是漂亮的,只有一双含水的大眼睛朦胧湿润,写满故事。因为是厚积薄发,所以海清更多了些待人去发掘的内容。
倾听自己的声音生活
“有些人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并按这个声音生活,这样的人,不是疯了,就是成了传说。”海清说自己当然不是疯子,也没有成为传说,但这句话确实是自己从影之路的最好写照。海清说自己走上演艺的道路并不顺利,要不是她的一路坚持,要不是她坚持内心的声音,也绝对没有如今的成绩。
从《双面胶》里的说着一口娇嗲上海普通话的小媳妇“丽娟”,到《王贵与安娜》里有点小资、有点矫情的“安娜”,再到《蜗居》里踌躇满志的房奴“海萍”。每一个人物都饱受争议,每一部戏都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清是当之无愧的事业成功人士。所以经常有人包括很多粉丝会向她讨教成功的秘诀,海清觉得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倾听自己的声音”。
19岁那年,海清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决定:“我当时挺想上大学的,那时候不像现在,我这样的中专生是没有资格考大学的。同时,我也挺喜欢表演,唯一能够满足我这个要求的就是上艺术学校,那么就只有北电、中戏。”人在年轻时候最有理想,不会去考虑后路,也不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考不上怎么办?而且父母还坚决反对:“你这样的考电影学院?人家长那么漂亮,会那么多东西,还有关系……”林林总总的反对理由一大堆,总之就是认定了不行,但海清还是坚持倾听了自己的声音,结果也考上了。从影之后,因为觉得这条路好难啊,也想到过改行。但是因为喜欢,所以还是选择坚持,才一路走到今天。
有一种品质叫做勇敢
曾经有粉丝在她的微博上留言,向她倾吐内心的困惑:“清姐,我觉得这个社会好现实,去年研究生毕业,找了大半年才找了份半死不活的工作,而原先班上好多不如我的同学凭借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比我好……”海清的回复是:“很多人都有你这样的经历,包括我。把它看成是生活对你的磨练吧,因为上天要你更坚强,要你更勇敢。”其实这不仅仅是海清对粉丝的劝解,也是她对自己的鼓励。
海清说自己曾经吃过不少苦,但自己是勇敢的。面对演艺圈林林总总的美女,海清坦言:“我长得不漂亮,到现在也不是美女。说实话,我曾经很自卑,也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我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但我骨子里又有不服输的一面”。
3、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文/李月亮
01
跟邻居聊天,她说四年级的儿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二,她挺欣慰的。因为这孩子以前很贪玩,成绩从来都是中等,她为此每晚都盯着他学习俩小时,不做完练习题不许睡觉,这才把成绩赶上来。
正说着,她儿子过来,说想去广场打篮球。她立刻问:数学题做完了吗?儿子显然有点反感,说好不容易放暑假,你就不能让我放松一下吗?
你到底想让孩子幸福,还是成功?
她一脸严肃:一放松你成绩又得掉下来,别觉得考个第二你就厉害了,你比人家第一差远了。
儿子走了。她跟我说:我真不敢夸他,这孩子本来就不知道争强好胜,得使劲拎着他才对自己有要求。否则考不上xx初中,还有什么前途。
回家后,我跟我儿子聊起那个邻居的小孩。儿子说:他呀,太小气,每次比赛输了都生气,我们买什么新玩具他都说他也有,其实他根本没有,我们都不喜欢跟他玩。
我哑然。
这哪里还是“不知道争强好胜”,分明已经好胜得过头了。
晚上,我看到邻居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孩子挑灯夜读的照片,并附言:儿子,为了明天的幸福,加油!
我当时就想:她其实更该说的是“为了成功加油”。
在这位妈妈的艰苦努力下,她的儿子应该会越来越接近成功,但,可能也会越来越远离幸福。
02
成功虽与幸福密切相关,但并不能直接导致幸福。这是常识。
而为人父母,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出幸福感。只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一面在推动孩子成功,一面夺走他的幸福。
比如那个被改造得“争强好胜”的男孩,他将来可能会考上好初中好大学,做出堂皇的事业。但他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不能容忍自己的一点失败。而不管他多出色,这世上也肯定有许多胜过他的人,那他会幸福吗?
我有个在外企做高管的朋友,认识十几年,我没见他笑过——礼节性的假笑是有的,但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从未出现过。
他老婆有次跟我抱怨,说这个年入几百万的老公,就像一架机器,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完成现实的目标。他不喜欢旅行,没有个人爱好,对艺术和大自然毫无兴趣,偶尔踢球是为了锻炼身体,去打高尔夫是为了跟上层人士交往,对红酒有研究,也是为了社交需要……
“用四个字评价他,就是了无生趣。”他老婆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他小时候除了学习,他妈什么都不让他做,连历史书都不让看,以前他家有条狗,他有时候会跟狗玩,他妈为了不让他分心,把那狗也送人了。他妈现在还挺得意的,四处炫耀自己培养出了这么能赚钱的儿子,还强制我按照她的方法教我女儿。”
把一个热气腾腾的孩子,培养成了一架冰冷的赚钱机器,还深以为傲。
这样的妈,可怕吧?
03
可是同样的事,很多父母也在做。
——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许他看电影、听音乐、玩航模、踢足球、参加社会活动、投身大自然……扼杀掉他所有与学习无关的兴趣,使他丧失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让他的世界只剩单调枯燥的“功利”二字。
——为了让他有学习的动力,给他各种各样不合理的刺激,让他觉得“只有学习好,妈妈才会爱我”“只有考第一,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只有上了名校,人生才有意义”……于是他的思想构建起畸形的逻辑:好成绩=好人生,坏成绩=全完了。而一旦成绩不如意,他必然万念俱灰。那些高考失利后自杀的孩子,想来多是如此。
——为了让他取得成功,四处给他树敌。他做得再好,也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比他好。于是他便觉得是别人妨碍了他的幸福,开始嫉妒、怨恨,对他人失去爱和善意,心理越来越阴暗,不愿意分享,不能与人团结,更不肯给别人帮助。这样的孩子,即便考上名校,恐怕也很难融入社会,更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至于内心的幸福,就更没指望了。
——为了让他发奋努力,拼命打击他的自信。永远在强调他这里很差、那里需要提高,“就算考第二,也比第一差远了”。你想的是“只有让他觉得自己差,他才肯用功”。却没想过,这个“我好差”的定论会伴随他一生。就算最后取得了成就,他内心也会惶惶然戚戚然,觉得外界都是虎狼,心头压着大石。而这么差的自己,根本不配得到幸福。
……
仔细想来,很多口口声声希望孩子幸福快乐的父母,其实只是自私地希望孩子成功,以分享他的胜利果实,或者无知地以为只要成功,他就能幸福。
他们并没有真正去想孩子是否幸福,更没有尽力去引导他走向幸福,所以才会不惜以折损孩子幸福的能力为代价,去换取世俗上的成功。
他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许多努力,其心可悯,但其行可哀。
他们所谓的“为了孩子好”,只是让孩子拥有了“成功”这个外在形式,却没有“幸福”这种内心感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哈佛幸福课说:成功(包括物质、名声和地位),只能影响一个人幸福感的大约10%。剩下的50%是基因,还有40%的幸福感,是心理决定的。
如果这40%被我们抹杀掉,他再成功,恐怕幸福感也很难及格。
所以,每一个父母都有必要扪心自问:我到底是希望孩子成功,还是希望他幸福?
若是后者,就请为他种下幸福的种子,让他自信、乐观、豁达、有爱心、有情趣,让他活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一定要比别人强。
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培养他幸福的能力。
不管以什么名义,毁掉孩子幸福能力的父母,都是愚蠢和自私的。
4、我们都以为,有一天成功了就一定会幸福
我们都以为,有一天成功了就一定会幸福
今天中午吃蒜薹炒腊肉的时候,我想起两个人来。
她们是我曾经租房子时候的合租室友,根据年纪排序,她两分别是老大和老二,我是老三。老大有一个奇特的减压方式就是早晨做饭。因此我们三个人商定,每人每月交100元钱,老大每天早晨做饭,我们仨人都中午带饭。老二每天负责下班买菜和管钱,老三我不太会做饭又能折腾,因此老大老二坚决不让我进厨房,只让我等着吃就是对她们最大的回报。三人一个月共300,这个费用太少了,我提议多交点钱,但老大老二坚决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因为我经常有约不带饭,对吃饭也没什么大兴趣,因此我也不知道她们都吃什么,也没太注意我每次都带着什么饭。
有次我下班回到家,老大从屋里伸出一只脑袋问我,明天带饭吗?我想了想说:“带吧。”话音刚落,老大把头扭向另一个方向,朝老二的屋子喊了一声:“老二,买蒜薹,明天老三要带饭。”我有点奇怪地问她:“什么叫老三吃饭买蒜薹,你们平时不吃么?”老二边换鞋边说:“我们平时就吃白菜土豆什么的,老大说你爱吃蒜薹,所以你吃饭的时候我才买蒜薹。蒜薹比较贵嘛。”
我有些发愣,但也不知道说点什么。她们两个各干各的,跟没事儿人一样买菜的买菜,拜佛的拜佛。我才回忆起来,每次带饭都有蒜薹这道菜。我一直以为,她们也爱吃。但没想到她们这么迁就着我,自己辛苦劳动,还要顾及我爱吃什么,还要为我去买贵的菜,自己平时就吃便宜的。
其实老大每天早晨7点就起来做饭,而我每次都是从门缝里飘进来的菜香所惊醒。老大的菜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这种味道包含在所有的菜里,土豆、萝卜、豆角、番茄炒鸡蛋什么的,都有同一种味道,以至于跟她学做饭的老二后来做出的菜也是同一种味道。每天早晨八点半左右,都会在朦胧中听到老大推开我的房门,拿走我的玻璃大饭盒,装好满满一饭盒菜和米饭,再开着饭盒盖送进来,放在我的写字台上,巨大的、统一的菜香味儿此刻飘在我房间里,让我再也睡不踏实的想起来吃两口。等我磨蹭半天起来差不多晾凉了,可以吃两口再带走,也可以直接盖上饭盒盖带走。每天中午,我都会在办公室吃掉老大给带的满满一盒饭菜。同事一直以为我家人在身边照顾我,但每次听说室友做的饭,大家总是惊讶的不得了。
除了做饭,她们也从不让我做家务。现在回忆起来,跟老大老二一起合租的两年多时间里,是我毕业后最忙的时间,每天昏天暗地的,夜里两三点还在工作。这期间,我似乎不记得倒过一次垃圾,拖过一次地,每次她们都以我太忙,晚上还要写作太辛苦为由帮我顺手干完。我晾在阳台的衣服,也每次都是她们来收。我过意不去,想要多交点钱,但总被以公平为理由拒绝。其实我比她们工作早一年,工资高一些,我愿意多付一些钱,想以此回报她们的劳动。但我也知道,钱并不是她们对我好不好的理由,但我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一下,尽管还是被拒绝了。
后来,我们渐渐分开了,各自有了新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大的城市的三个不同的角落里。但总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我们还是会去老大家吃她刚研发出来,可其实还是那个味儿的各种饭。每次,老大都等着老二,然后一起接上我,慢慢回家,慢慢做饭,三个人像以前一样,围在一个小桌子上闷头吃上一大碗,临走老大还恨不得给打包一份带走。前几天老大买了房子,我说我还想吃你上次做的那个乱七八糟的面啊,老大毫不犹豫地说:“赶紧来,我家厨房第一次就用给你了”。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在远方,心里冷得要命;有时候你拼命想找个男朋友,以为那样就有了全世界的温暖;有时候你孤独寂寞得想哭,总觉得自己没有依靠。但有些很小很小的细节,蕴藏着点点滴滴的温情,其实就弥漫在你的身边。这种温暖很微小,微小到你如果不写下来真的会忘记。
相对于小小的你我来讲,每个城市都很大,大到像洪荒宇宙,你与一个人分开,就可能永远不想见;每个城市也都很小,小到只要你诚心相待,破房子也是温暖的家。城市里的每一个孤独的灵魂,可能孤寂、可能寒冷、可能不安、可能哭泣,但总有那么一刻,你会在自己的生活里找到一丝温暖,包围着你,裹挟着你,慢慢长大。
我们都以为,有一天成功了,一定会幸福;有一天我有了大house,有了豪华家私和太空棉被就再也不会冷。可无数前辈在回顾往事的泪光告诉我们,所有关于青春里的奋斗故事,都离不开艰苦的环境,捉襟见肘的窘迫,但那些回忆起来能让你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的人和事,才是你绵长的生命时光里,最温暖幸福的事。
我是幸运的,遇到她们,遇到你们,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