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绝大多数人拥有的不是梦想,而是梦幻
绝大多数人拥有的不是梦想,而是梦幻
文/李筱懿
今年年初大约有5个月时间,我都在参与一档综艺节目的拍摄,每个月抽一周,封闭式完成拍片进度,也是在那段日子,我认识了化妆师lucy。
她皮肤白得亮眼,并且,勤奋得无处不在。化妆师们通常都有分工,如果负责早起化妆,当天就不再跟妆补妆,更不会兼顾服装配饰,但她不同,我经常早晨被她化妆,下午看到她出现在片场跟妆,晚上又笑眯眯地到房间帮我试第二天的服装,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她是个非常得体的姑娘,不多话不八卦,工作爽利,预热了一个月,我们逐渐交流多起来。
一天早晨,她照例5:30来到我房间化妆,打开自己一尘不染的粉红色化妆箱,整排码得整整齐齐的各种色号粉、眼影、腮红、口红,林立的化妆刷,还有吊着hello kitty挂坠的睫毛夹,每一件都干净整洁,我们开始妆前打底。
“老师,以后织布面膜要躺着贴。”她小声提醒我。
我吃惊她怎么知道我习惯早上一边贴面膜一边工作,她娴熟地边画边说:“你的皮肤含水量充分,但线条有点向下走,说明有不良习惯。织布面膜不要站着贴,地心引力向下拉,时间久了面部轮廓会下垂,好在,你很轻微,来得及纠正。”
从此,我养成躺着贴面膜的新习惯,效果来得快而且惊喜。
并且,我和lucy成为亲近的朋友,她告诉我很多护肤与彩妆的专业知识,跟我解释“异硬脂酸”、“丙二醇”、“山梨坦油酸酯”这些奇特的名称究竟对应什么成分和功效,和我一起寻找最适合的彩妆与服装颜色,教我画高难度的内眼线,甚至独立贴假睫毛。
在lucy一对一的培训中我进步神速,两个月里配置了和她几乎同样专业的装备,自以为可以出师了,于是,有一天早晨,为了减轻她的工作量也为了炫技,在她5:30来到我房间之前,我自己化完妆,得意地问她:“怎么样?和你化的有什么区别?”
她默默端详,龇牙笑起来:“你知道吗,改一个看上去不错而实际上很烂的妆,比重新化一个费事得多,我和你最大的不同是精细度和专业性。”
她摆好装备开始修我的脸。
“老师,你每天花多久写文章?”
“至少3小时,但我其他工作也是和写字相关。”
“我原本在纽约学法律,因为喜欢、而且梦想成为化妆师转到化妆设计学院,回国后准备开工作室,但是,我觉得自己实践经验不够,接了各种工作单锻炼,综艺节目、剧组、宴会party,我到这里是因为这档节目的导师是化妆界大神,我想观摩偷师。所以,就像我写不出你的文章一样,你也不可能在两个月时间里化出我研究了两年的妆,你之所以这么自信,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太简单,而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工作,只有外行的误解。”
她利落地在我脸上涂抹:“你知道今天外景多,风力5级以上要用超强定型发胶吗?你知道哪个牌子的发胶能把头发定得7级风都吹不散吗?你知道自己要换蓝色和橙色两套不同色系的衣服,什么颜色改妆最方便吗?”
我确实不知道。
“你了解古装剧和现代剧打光不同怎样选择底妆的色号吗?我化过一个白领电视剧,为了表达不同职业、级别、年龄的女人各自的妆感和性格,在地铁、写字楼、咖啡厅观察了一个月,眉毛的形状、眼影的颜色略微调整,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物性格。这些,都不是你两个月能搞定的。捷径和技巧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可是,最大的捷径永远是:无他,唯手熟尔。”
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被改得越来越顺眼,默默佩服这个厉害的90后,她一下看穿了我表面的尊重心底的轻慢,毫不留情直接戳穿,她让我更加清楚,任何看上去简单的小技巧,实际都是精心钻研出的大学问,从而对专业心怀更多尊敬。
从此,我更加关注lucy。
这是个家境与家教都非常好的姑娘,父母有足够能力满足她的愿望,可是,为了化妆师的梦想,她宁愿坐普通座位住标准间拿每天180块钱最低的助理工资做全工种积累经验,她对我说过最多的是“梦想”,一个我本来觉得挺可笑的词,而她让我觉得不是“梦想”可笑,是一些可笑的行为把“梦想”的门槛拉低成了“梦幻”。
我见过很多梦想开服装店的女孩,却不了解衣服的材质裁剪、房屋租金、客流结构,以为凭借好“眼光”就卖出爆款;
我也收到过想当作家的姑娘的投稿,通篇自己的感悟感慨并不考虑阅读者体验,觉得有“才气”就能获得100000+点击;
还有想做“书吧”小而美创业的女孩,实际上对成本控制一窍不通;而“淘宝店主”和“代购”更是女性梦想的重灾区,多少人觉得“买买买”经验丰富的人,都有能力指导别人去买,都有资历把爱好变成职业,现实却是只有3%不到的店主有盈利的可能性。
可是,如果只动嘴,她们都能把“梦想”描述得特别漂亮,她们说得出梦想外在美好的轮廓,却无法用精细度和专业性把它解构成踏踏实实步骤清晰的骨骼,于是,梦想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幻。
在波光闪耀的水面活蹦乱跳地游离,大多是浮游一样小小的鱼类和虾类,而鲸鱼,往往深深地默默地稳稳地潜在海的深处,它们叫声低沉而震撼,有时到海面上晒晒太阳喷喷水,但更多的,是承受深海的压力,看到另外一个安静而伟岸的世界。
梦想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深厚踏实的土地,需要真真切切用脚步丈量,才有机会走向远方。
那些梦幻,总是漂浮在生活的海面。
梦想,则像鲸鱼一样深潜在生命的海底。
而lucy,就像沉静潜伏在海底的小鲸鱼,我相信她迟早会浮出海面晒晒太阳。
2、如果你比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强,那你该换朋友圈了
如果你比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强,那你该换朋友圈了
文/海
我有个北理工辍学创业,现在已经开第二家公司的朋友曾在认识我的第三天就送给我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比你身边的绝大多数人都强,那你该换朋友圈了。
这让我想起我很小的时候打乒乓球的往事,那个年代打乒乓球还是我们最经常的娱乐活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我们院子里都是顶级水平,直到有一天一群在队里训练过的孩子集训后加入了我们的循环赛,结果我就被这群高手打的丢盔弃甲。那时候比赛还是21分制的,而我经常一局只能得1——5分,这怎么受得了?有一次我输的实在没脸了,一怒之下把球拍给砸出去,坐在凳上就开始哭。在那个年纪我实在是没法理解当我不停的输的时候游戏有什么好玩的,即使旁边一个哥哥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没法懂:老跟比自己弱的对手打有什么意思,只有跟比自己强的人打才有意思。
生活中的道理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你在幼时的时候就会听说,在长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成长史中被同样的话语磨出耳茧,甚至用这种说法去多次安慰过别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正懂这些道理,直到你真正知道这些道理推理的过程或者亲身悟出来,它们才会真正起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仅仅被动的接受是无用甚至有害的,因为你看上去懂了,但实际上并不信服,当下一次同一个困境需要这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你还是会陷入迷茫。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朋友这个概念应该是和世俗无关的,所以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不应该注意太多客观要素,不应该弄的好似很物质。再探关于什么是朋友,朋友能做什么的理论,大众心中就更有定理了,什么朋友应该互相帮助,不离不弃……事实上,我对以上的诸多结论并无任何颠覆之意,也无意将情谊视为交易,交换基于物质。即使只谈交朋友本身,去认识更多强于自己的朋友也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情。在我人生这么长的一段经历中,我发现朋友能给予我的最大的一种帮助恰恰与金钱无关,与物质无关,甚至不是某种具体的东西,也不是痛苦之中的陪伴与安慰。他们所能给予的财富中最最珍贵最有力量的,莫过于三个字——可能性。
可能性是这样一种东西,当它出现在你周围时,给予你的不再是小问题上的反复与纠结,徘徊与踌躇,而是一种超越既有的机会,一种扭转全局的武器。当这一事物存在时,你就会发现平常那些与自己相近的朋友所提供的一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他们重要,但是并没有那么不可或缺。比起这些,超越现实困境的可能性显得重要的多。
当你确确实实却认识一个超乎之前想象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中人时,你会获得很大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起源于生命本来的好奇和不服输:什么,居然真的有人可以这样,而且这个人就在我的眼前?当一个人以这种姿态出现在你面前时,你对自我和周遭很多事物的定义会出现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你一飞冲天的机遇。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在某个科目的学习或某项工作的处理或某个技能的掌握中——你苦苦思索,和身边的人苦苦讨论,自己苦苦努力,但你所获得的成果却远不及你有一天遇到的一个人的十分之一。又或者,你干脆压根就没有遇到这个人,以至于你自以为很厉害,于是就在这样的自我陶醉中断送了进一步进取的努力和可能。直到某一天真刀真枪的较量到来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成果已经只有一个人的一百分之一、一千分之一……这时候再努力?来不及了。
当你在一件事情上反反复复试错,反反复复侥幸,反反复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至于不断的出问题,出差错,你应该求诸于谁呢。求诸于身边人吗?你身边都是跟你水平差不多的人,都是能力与你相近的人,也许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在一部分技能上略有精进,但这种精进并不足以让你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一个相对平庸的环境里,一个错误的方法都可能使你排到第一名,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真正的优秀,就更不要提卓越了。而要让你彻彻底底的震惊,有了一种完全被颠覆的感觉,则需要你主动去寻找或者有一天被迫遇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强者。他用他超乎想象的技能和知识量让你发觉,自己之前简直是多么的不值一提。
然后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如果你产生的想法是:哇,他真的好厉害,好出色,但他是天才,他不是我。那你关掉这个页面吧,很抱歉让你浪费大约180秒的时间,这篇文章不是为你写的。
如果你产生的想法是:哇,他真的好厉害。可是,他为什么这么厉害,我可不可以呢,我要怎么样才可以?那恭喜你,在这种想法上我们是同一类人。
从小到大,我活在对天才的盲目崇拜中,直到我真正的认识天才,并逐渐发现一条可能不是真理但一定有借鉴意义的事情,那就是恐怕并没有多少天赋是完完全全天生的——或者说,即使天生的,如果你没有,那跟你也没有关系。又或者说,如果你有,而你却感觉自己不是天才,你实际有的天赋却没有被发挥出来,那么你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这种可能的天赋给挖掘出来。再或者,即使你真的什么天赋也没有,那你也需要思考,自己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在可以赶超的领域做到和天才差不远的程度。好了,此处话有点多,我知道。
如果天才的天赋并不是完全天赋的,甚至压根就不是天赋的,那么他们来源于哪里?我认为,恐怕来源于耳濡目染,甚至于——想当然。
就我目前所认识的所有在各行各业卓越的人才来看,他们中没有一个是像传说中那样“天降”而成为天才的,他们都是因为耳濡目染成的习惯或者父母想当然下的逼迫中在他们所在的领域花了很长或很大强度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所以,如果你并没有付出像他们那么长时间或者那么大强度的努力,就主观认定为他们是“天才”,自己不是“天才”,自己不可能优秀,那理由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是那些优秀的人给的第一种可能性:首先他们可能不是天降的,其次你也有可能是“天才”,只是你被埋没了很久。
当然,最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昭示一点和你相近的人无法昭示出来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居然可以这样。
一个比你小两岁的人已经参与到十几亿资金的投资规划中?一个比你小三岁家境类似的孩子股票赚的钱抽成好几百万?一个和你一样大的人已经当了某着名杂志的副总编?或者,来个猥琐一点的例子,一个又不高又不帅还瘦十公斤的弱不禁风的小子居然阅女无数……(此处不要有掌声)为啥?为啥?为啥?
想一想,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被震惊了,被吓坏了,被激怒了,被恐吓了,我明白,我知道,我理解,我正在体验呢。
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居然可以做到这个份上?
当我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彻彻底底知道有人在并不比我掌握什么优势条件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时候,我内心的求胜之火就会被彻底点燃。
让你真正了解一种事物的可能性、胜利的可能性、超越的可能性,你就会被彻底激活。
你会陷入不可能的迷茫中,自我否定的圈套中,然后就在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迎来呓语,迎来念咒,迎来自我救赎,然后你将自己之前立定的目标向前推了十步,将自身的上限调高了五十档,将任何细节中对自己的要求升级了一百次——不这样,你怎么可能有机会接近别人啊?
最后,你就发现自己进步了,不是一点点的进步,而是超级的进步。也许你仍然和可能性的宿主有很大的差距,但你已经比之前强大很多很多了,远远超乎自己的想象。
就像引用科比的名言可能会有人不屑一样,要是引用一句彭萦的话,可能也会遭致争议。但我还是想复制她的一段话来表明一个共通的事实:当我每周工作四十个小时的时候,我没法想象工作六十个小时的人是怎么过的;而当我每周工作六十个小时了,我又没法想象每周工作八十个小时的人是怎么做的;现在我每周工作八十个小时了,又开始思索每周一百个小时的那帮人是怎么办到的。
是的,也许你可以觉得每周工作一百小时的人是怪物,是机器,或者不懂生活。但想想你的未来吧,既然你都读到这了,我相信你也是一个有野心,有梦想,有目标的人。当你所要达成的那个目标有人以比你快几十倍的速度达到了,或者在你达到的时候人家已经达到过很久很久了。当现实把你揍个鼻青脸肿,破碎你的理想,击溃你的幻想,你要怎么去跟你的梦想交待呢:“我已经尽力了”?
就如同我前几天刚刚发过的那条我说一样,曾经我也拿我以后只过平平淡淡、与世无争的生活这种幌子来说服过我自己,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信以为真。但当真正的事实扑面而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实际上是接受不了的。我不能接受被别人碾压般的超过,不能接受别人无视的表情,不想过庸俗平淡的生活,不想为买不起想要的东西发愁,不想因为无法跨越与爱人之间的物质鸿沟而分离,不想为一些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痛苦,不想尝尽失败者的苦涩,不想被怀疑的声音包围,不想只是空谈那些遥远的梦想,不想如同我吃烧烤的时候周围的那些中年人一样,只能在吃烧烤喝多的时候喊两句:老子当年牛逼过!
所以后来,我逐渐明确了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原则,包括我在交朋友时从来不交那些别无长处乃至不如自己、自我要求又甚低的人。这不是什么庸俗世故功利的问题,而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的问题。我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我自认为天赋平平,努力也很少,更没有受过什么真正的精英贵族教育。如果我认识的一个人连我都不如,我实在不知道我认识他的意义在哪。
虽然我知道这句话相当群嘲,相当有争议,相当容易被骂,但我还是要说:我相信,如果大多数人用我刚才所说的这种方法论去看待身边的所有人,你就会发现实际上剩不下几个真正有用的人。
当你认识的一个人是在智力、道德、经验、思考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办法给你可能性、赋予你一个榜样和目标的人,这样的人,你认识他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总有人会以“即使一台不走的钟,一天也有两次是准的”来说服我,我就没弄明白,为什么不去找一台走,而且走的很准的钟?
那些优秀的人,只要你虚心去结识,他们恰恰是颇为宽容且慷慨的,只要你认真去学习,他们就会赋予你他们思考中的精华。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懂了。使劲的努力,不断的调高自我要求,总有一天会懂。
当你有一天变得在各方面比过去的自己强大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过去你需要的那些东西——困难中的安慰,逆境中的陪伴,纠结中的纾解,难题前的讨论……这些东西,真的有很大的意义?他们也许可以陪你度过一时的难关,但终归结底,解决办法并不来源于这其中。
一个在封闭环境下的种子是无法长成参天大树的,一个很残酷的例子是,我复读时所在的那个学校曾有一个学生在高一的时候还能考高出一本线一百多分的成绩,最后毕业时却离一本线有二十多分,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其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而如果你把乔丹封闭在一个训练馆里,不和顶级高手接触,即使他在拼命的练习,你真的认为他可以打上nba吗?
环境可以影响人,可以决定人,但人因其伟大的主观能动性,却能逆环境而动,这就是人类让人动容精神的组成部分。()在现在,我们有了无数种可以击碎壁垒的方式去结识英杰,创造可能,突破自我,这种机遇可谓前所未有。当这样一种时代到来的时候,如果还有人不为所动,我只能为他的迟钝而感到深深的惋惜。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现在的这个时代有这样一种感恩,因为这个时代,你获得了以前几乎不可能获得的渠道,因此也就获得了以前几乎不可能的机会。如果你出生在过去的一个小山村里,你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去认识那些远山之外的强人,更大的可能是,你终其一生,也许都迈不出你所在的县城。然而现在,借助以往没有的工具,只要你有足够的诚意,你就可以认识某项领域极为杰出的人物,并把他们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
这是事实发生的,这是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的,这是在我身上发生的,千真万确的事情,而且只要你去争取就会有。
从现在开始,去调整你的计划吧,从现有的圈子中跳出,然后在对自我否定的落差乃至自虐中迎来反弹。首先认清自己是谁,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去做那些相应的事情。你不能从相反的方向走去罗马,也不能刚开到亚速尔就以为自己离开了欧洲。
去结识可能性,意味着结识最卓越者,而不是普通的优秀或成功。只有在巨大的差别面前,人类最本真的求胜欲才会被点燃。如果说我从这些朋友中获取了什么最大的财富,那就是这种认识本身。
最后强调一遍,只为那些只为习惯而读到这里的观众:你需要有那种强烈的求胜之火,深深的野心和不服输的态度,否则你尽可当我没写。不选择自有他不选择的自由,选择也有其必受的代价。
后记:
我写文章一旦定稿之后极少修改,也不为自己的观点做辩解,但在这里为了避免误导人,我还是补充一段:
我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挺聊得来的朋友,刚开始的时候他其实很多方面都不怎么优秀,但他一股子倔劲儿特别厉害。因为读书少,他就真的闷头在图书馆读了半年书,半年之后…结果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从此被震惊到的我迈上了和他互相鄙视+较劲的不归路,这个人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举例到此,我觉得我要讲的都包含在里面了。一个真正的、终生的好朋友应该就是这样一个人,而有些人却只能静态的看问题,不能动态的看问题。即使在我文头就强调的时候仍然纠结于功利不功利的问题,谁比谁强的问题。我写文章不是为了和人辩论的,这里我也不会去努力说服谁。我表达的想法是我漫长时间里思考的积累,你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而有自己的观点也很好。
最后送给愿意看的人一句话: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合群有一个同义词——浪费时间。
3、恕我直言,绝大多数人都是低质量勤奋
恕我直言,绝大多数人都是低质量勤奋
文/陌姐
01
努力实习半年却未转正,怪谁?
陌姐有个前同事群,平时主要交流分享公司动态和行业信息,算不上热闹。
下午两点左右,有人在群里丢了一个链接,看标题是一个实习生在前东家实习满6个月却转正未遂的故事,结果大家为此事你一句我一句,聊得不亦乐乎。
故事大致经过如下:
主人公丸子,是一个对美好事物极其感兴趣的在校妹纸,尤其中意有设计感的小玩意儿,还喜欢拍照和分享。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凭借自己在网络上发布的摄影作品获得了前东家的实习机会。
前东家是业内知名企业,像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样,丸子姑娘很珍惜这次实习,工作起来十分用功。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听话卖力,兢兢业业,表现出了吃苦耐劳、多才多艺的小能手特质,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也渐入佳境。
眼瞅着半年过去了,丸子如愿以偿进行了一次转正答辩,她花了一周时间准备ppt,总结成果,计划未来,有数据有思考,自信满满,按理说应该没啥大问题。
然而,主管最后告诉丸子,她没有通过答辩,理由是她的工作职责不是团队最亟需的,换句话说,就是可有可无。
这么大的落差,年轻的丸子姑娘自然就不服气了,老娘这么拼命,咋就不能转正呢?于是就找某大v投稿发了个帖子,诉说自己的不满,同时也寻求另觅良机。
几个前同事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各种八卦内幕,有人说丸子虽然尚可但不够拔尖,有人说主管没给她提前规划好方向,还有人打趣说她颜值一般,入不了主管法眼。
他们解读的原因可能都有道理,在陌姐这个职场老鸟看来,丸子工作确实上进,能力至少中上,但犯了一个根本性失误,那就是她这半年大多是低质量勤奋。
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她通篇说自己工作有多努力,工作效果有多赞,自己多有信心,却没一处提及她跟主管之间的沟通。
前东家是业内知名公司,每年大量实习生削尖了脑袋想进去,因此,丸子的同龄竞争者众多。一个员工,如果连领导到底想要招什么样的人都不清楚,除非撞大运,能转正才怪咧。
02
低质量勤奋,往往比懒惰还可怕
为了避免大家误解,陌姐先澄清一下,我可不是为懒惰正名,勤奋本身绝对是值得鼓励的,“天道酬勤”,“书山有路勤为径”,“勤能补拙”,这些古训统统都没有错,错在低质量。
什么叫低质量勤奋呢?
如果把勤奋、懒惰、低质量、高质量排列组合一下,我们可以得出四类人:
一、高质量勤奋:
这类人既勤于动手,又勤于思考,效率高,产出好,能高质量完成目标。
如果大家细心观察,自己公司的老板、团队的骨干,或是知名的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不是长时间高质量勤奋,很少有人能白手起家或平步青云,达到自己所在领域的顶级水平。
二、高质量懒惰:
这类人看上去懒是懒,但懂得什么时候可以懒惰,什么事情可以懒惰,关键环节不掉链子,吃着火锅唱着歌就把事情给办了,通常还完成得很好。
比如陌姐上学的时候,身边就有几个这样的学霸,平时也没见多用功,上课正常上,偶尔还睡觉,下课总是出去休息娱乐,从不上补习班,可期末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高质量懒惰一般人学不来,他们既聪明有天赋,又懂得劳逸结合,工作生活两不误。人比人,气死人!
三、低质量懒惰:
这类人既不想勤奋,又不想动脑筋,对生活没什么追求,得过且过,吃饱了饭就混天黑,妥妥的懒汉,陌姐就不举例说明了。
四、低质量勤奋:
最后重点说说低质量勤奋者。
从字面上看,勤奋的人不应该低质量,比如开头的那个丸子姑娘,她不能说不努力,工作也颇有成效。可惜她一股子劲儿用错了方向,这就是低质量勤奋的一种。
还有一种人:
他们分秒必争,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天到晚没有空闲的时候。
他们起早贪黑,见过城市六点钟的样子,搭乘最后一班公交回家,身体疲惫,行色匆匆。
他们鸡血满满,耳濡目染了太多励志故事,时刻关注着行业大咖的言论,流连于各种社交场合,一言不合就加微信、发朋友圈晒加班。
结果呢,靠兜售成功学励志课程的导师都财务自由了,自己却一事无成,原地踏步。
这类人也是典型的低质量勤奋者,摆出了一幅勤奋的姿态,连自己都相信了,却没有享受到勤奋的成果,甚至为此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和银子。
陌姐见了太多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天天表演着自己有多勤奋努力,事实上却连一本薄书都读不完,一件小事都坚持不下去,背英语单词永远都停留在前几页。
恕我直言,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我承认,自己也曾经多多少少是这样类型的人。懒惰是人的天性,而想积极向上也是人的天性,两种欲望碰到一起,就产生了一种叫低质量勤奋的陷阱,如果不跳出来,就会越陷越深。
03
怎样才能升级为高质量勤奋者?
好在,我们还可以反思,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脑子是个好东西,很多事情都需要过脑,爱因斯坦这样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哈佛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在《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一书中也发表过这样的研究: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金钱,而是心智的“带宽”不够用,疲于奔命,只看眼前的问题,缺乏行动的前瞻性和执行行动时的控制力。总之一句话,穷人太短视,无暇思考重要的事情。
所以,成为高质量勤奋者的关键不在于身体,而是头脑。
低质量勤奋者想改变现状,最需要做到这两点:静心思考,认真做事。
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我想要什么?我想去哪里?
比如前面的丸子姑娘,作为职场新人,她并不了解公司是怎么运行的,做好手头的事固然重要,但跟领导好好沟通,多多了解团队的需求,才能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展示出相匹配的能力,真正对转正起到加分作用。
不止是工作上方向不明,低质量勤奋者在爱情、生活、学习上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只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时候不妨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才能走路带风,活在未来。
其次应该问自己:我是不是有自己的思路?
陌姐发现一件很可怕的事,很多年轻人面对问题,直接放弃了自我思考,而是转向人生导师、成功学大师、名人大v寻求帮助,即使交智商税也在所不惜,然后亦步亦趋地按照别人的套路活着。
向别人取经没有不对,课就像齐白石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可以学习优秀者的经验,最终还是要趟出自己的路子,说不定你的办法比别人更好、更适合自己呢。
千万别低估自己的脑袋,不注意自己的口袋,别人愿意教你成功经验,八成是看上了你的钱包……
想清楚了这目标和思路后,剩下的就是认真做事,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一次最好做一件,魔鬼就在细节之中。
做的时候也要随时审视、反思,减少重复劳动和无用功。
04
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就此打住。
最后想分享一句多年前在看电影《乱世佳人》的时候,片中一块大石钟上刻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是富兰克林的名言:
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do you love life?
then do not squander time; for that’s the stuff life is made of.
翻译过来就是: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就请珍惜时间吧,因为那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低质量的勤奋者想修炼成为高质量勤奋的人,心中应该把这句话倒背如流。
作者简介:陌姐,85后媒体人,「佳人」公众号(id:jiarenorg)创办人。独立建过网站,做过微信公众号,拍过烘焙视频。座右铭:只为认真做自己。
4、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文/布洛迪的后花园
1
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或者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铁上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于穿梭于各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扫一扫,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的态度,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
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被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32个zan。
可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2
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
就像大多数人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
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自信满满地向女神大胆表白”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有出现,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相去甚远,压迫着你的神经,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你只是在表演勤奋而已,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
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
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几千块去听风头正劲的某大咖演讲,哪怕他标价¥38的书里所阐述的思想完全一样——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
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
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
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
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
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到这里,我有了这么个初步结论:“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
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
3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
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
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
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
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4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
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