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1、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活到现在,你感觉人生的路走了多少呢?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的话,我不妨换个角度重新问一次。如果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时间比作一天的24小时,那么你觉得自己现在正活在几点钟?是温暖和煦的清晨还是烈日当头的正午?刚刚大学毕业的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正处在刚刚吃过午饭、马上准备开工的下午一至两点呢?

我们不妨拿出计算器计算一下。假设你大学毕业时是24岁,又假如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24岁相当于几点呢?告诉大家,结论是——早上7点12分。

是的,是早上7点12分。大学毕业时的24岁顶多就相当于早上7点12分。

此时此刻,很多人才刚刚起床,为崭新的一天做准备。有些人甚至可能还没有起床。作为大学老师,我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成长,而这一经验帮我认识到7点12分背后所蕴藏的含义要比他们想象中巨大得多。

没错,24岁这一年纪顶多就是早上的7点12分。是正要出门上班的时刻。

度过幼年期和青少年时期,正要踏入社会的24岁,相当于一天中做好上班前的准备,即将要出门的时刻。

那么,退休后准备安度晚年的60岁相当于几点钟呢?计算一下会得出来,是傍晚6点。这是职场人士结束一天的辛劳工作下班回家的时刻,也是夜生活即将开始的时刻。这些数字是不是很奇妙呢?跟你想象的有所出入吧?因此,我喜欢将人生的80年跟一天中的24小时进行对照。

人生时钟的计算方法十分简单。24小时相当于1440分钟,而将此分成80年,每等份就是18分钟。1年相当于18分钟,10年相当于3个小时,以此类推,20岁是早上6点,29岁是上午8点42分。我所计算的人生时钟前提是将80岁设定为人的平均寿命,而随着未来平均寿命的延长,每个人人生时钟的跨度都将增长,单位时间也将变得更加宽松。

我将人生时钟介绍给其他人时,大多数人都会流露出惊诧的表情——他们都不敢相信人生时钟要比想象中来得早。当我对即将年满五十岁的前辈说出“前辈,您现在才处在下午3点哦”,对方会立即掰着手指掐算开来,并且惊呼:“真的耶!”当我将人生时钟的对应讲述给即将迎来毕业时刻的24岁年轻人时,大多数人都会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以为自己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人生,可现在才仅仅处在早上7点12分啊!”

没错,人生之路仍尚早。如果早上7点醒来之后,发觉自己已经比别人慢了半拍,不要焦虑和担心,因为这并不意味着会毁掉一整天。(人生感悟  )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快了一步,或者慢了一步,并不对未来起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人抱着“我已经来不及了”的态度自暴自弃,纯粹是一种自欺欺人。切记不能为自己制造放弃或逃避的借口。你现在所处的时间段还很早,现在的你拥有大把的时间,未来悬而未决,没有什么不能改变。

我桌子上的人生时钟此刻正指向下午2点24分。已经48岁的年纪,却才走到下午2点30分……在即将步入五十岁而知天命的年纪,每当觉得自己毫无建树而心生懊恼时,我总会抬起头看看自己的人生时钟——距离一天结束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记得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人生从不会嫌太年轻或者太老,一切都刚刚好。”

2、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文/孙圈圈

最近去各个城市做读者见面会,见到很多年轻人,跟他们交流,无一例外地:焦虑,迷茫,没方向,一无所有,着急……

但,这些“月经式”问题,谁年轻的时候没痛过?

一、从学校到公司,这条路有多长

刚工作的时候,我比现在有个性多了:我老板是区域总监,在她下面的一位大区经理(我非常不喜欢的一个人)让我做一份数据表格。

实际上,每个大区经理都有自己的助理,但他说自己助理太辛苦,让我做。

结果我不服,直接发了一封邮件给他,抄送我老板,把我的岗位说明书发给那位大区经理,跟他说:在我的工作职责里面,没有一条是需要服务你的。

现在想想,当时老板真的挺宽容我的,因为这样一来,她会处于很尴尬的境地,那位大区经理会以为,我的行为是我老板指使的。

反正,换做是我现在,遇到当年的自己,肯定火冒三丈。

那时候,还经常跟同事一起抱怨:公司培训机制不行、学不到东西;老板不民主、一意孤行;上层不体察民情、听不到员工的声音;公司太看重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发展……

等到后来,自己做管理者,才知道,一个团队的管理、一个公司的经营,远远不是我作为一个初级员工所想象的那样。

有很多文章,批评年轻员工不负责、不会站在老板角度考虑问题。但要我说,这些都没说到点子上,即:从学校到公司,到底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是:你给学校付钱,但公司给你付钱。

所以在学校里,老师为你服务,有义务帮助你学习;但在公司,你是为老板服务,有义务帮他解决问题。

对这个概念的模糊不清,是导致我们在职场屡屡受挫的最大障碍。

因为如果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知道:应该站在老板的角度,去了解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要他站在我们的角度,来关心我们要什么;不应该像在学校跟老师相处那样,向老板寻求答案,而是要主动学习,帮老板找到答案。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浸淫了20年、习惯了向老师寻求标准答案的我们,在进入公司之后,能够多快地抛弃这种惯性,从而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面前,去主动学习和思考、摸索解决方案,基本上决定了我们最初5年的职场上升速度。

二、焦虑感什么时候才会消失

科比说他见过洛杉矶凌晨4点的样子,我没见过,但我见过上海凌晨4点的样子,因为那时候我还没睡。

不是因为在工作,而是因为我焦虑,睡不着。

毕业那年,在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情况下找工作,所以第一份工作找得不好。

工作三个月后,就发现这个职位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发展。

从此就一直想要逃离,但毕业半年,谁会要你呢?于是经常焦虑、自我怀疑,总会想:我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是不是就要困在这儿了?

还好,一直都在关注外部机会,最后幸运地进了咨询公司。但马上又开始焦虑,因为进公司之后1个月,全球经济危机就开始了,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冻薪,甚至在传有可能会裁员。

如果被裁,那就意味着,我毕业1年,得第三次换工作了。

还好,又幸运地留在了公司。但公司冻薪了两年,不能加薪不能升职。

而且,公司还在那年取消了分析师级别,应届生一进来就是高级分析师了。这意味着,我毕业快3年了,还跟应届生的工资一样、职位也一样。

知道消息的那天,躺在床上焦虑得睡不着:毕业快3年了,事业还停留在起点,还没了男朋友,刚到上海所以也没有好朋友,租房子一年搬了6次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希望?

但后来,毕竟还是走出来了,经济危机终究过去了。

人生也终于开挂了,9个月完成别人3年达到的晋升、成为大中华区晋升最快的顾问、几次在1年内薪资翻倍、带着团队拿比赛冠军、转换到我喜欢的咨询业务线、买房子把家人接到身边、买东西开始不关注价格、遇到对的人……

当年焦虑的那些问题,如今都一一解决了。

其实,现在随便去问一个年轻人,都会发现,我的经历没有任何特别之处,这些问题都是大多数人年轻时候的必经之路。

只是,回头再看年轻时候那些焦虑的经历,我唯一想分享的经验是:在我们应对焦虑的时候,需要学会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比如,意识到工作没发展,就把一切精力放在寻找转行机会上;经济危机的时候,反正也没法找到工作,就干脆埋头苦干,等到危机一过,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工作顺利之后,才开始考虑感情问题,之前都先放一边;再次遇到天花板的时候,就尽全力转换业务线。

这些问题,几乎没有哪一个是我同一时间花时间去解决的。

没钱、没男/女朋友、没地位、工作不顺、人际关系受挫……这些都是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候躲不开的问题。

但是,当我们把所有问题混为一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奔命、无从下手,脑子里只有“焦虑”二字,一团浆糊。

只有当我们把问题掰开,逐个分析的时候,才会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我们想要的“解决方案”,逐个击破。

现在,我经常会对那些看职场鸡汤的人嗤之以鼻,但倒回很多年前,那时候的自己,面对诸多问题、急于一下子解决、又没有头绪的时候,不也曾诉诸鸡汤、试图寻求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慰藉自己的焦虑情绪吗?

等我们对鸡汤的粗暴答案嗤之以鼻、开始主动思考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认识世界、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

三、年轻的时候,做什么才不会浪费

线下签售的时候,有读者问我一个问题:我现在还年轻,现在的职业未必是以后要从事的,而且时代变化这么快,现在的工作也随时可能被淘汰。那我现在学的东西,是不是都白费了?我要怎么预测一下,未来10年的情况呢?

这个问题,几乎没人可以回答。凯文凯利在《失控》里面有句话: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

但是,虽然长期无法预测,有些东西是不太会变的。

《人类简史》里面提到,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只有智人能够表达出从来没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这种能力让他们得以聚集大批人力,灵活合作,从而战胜比智人更加强大的其它人种。

说白了,就是讲故事的能力。

而我们看今天,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讲故事的能力依然重要,不管你说服客户、说服老板还是说服投资人,甚至做自媒体,都很需要。

所以,不管行业、职业被颠覆成什么样子,有些核心的底层能力是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用得上的。那么,只要我们掌握这些能力,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了。

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都未必是将来想做的,也未必是适合自己的,从功利的角度讲,确实有些事情是会白费的。但我们做以下这些事情,是永远不会浪费时间的:

01

核心能力提升

就像上面说的,核心能力是能够让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这些核心能力,除了上面说的讲故事能力之外,还包括:快速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如果一份工作只能够给你知识和技能,却无法让你提升这些能力,那么就会是一份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当某种知识和技能不再稀缺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什么立足之本,瞬间回归起点。

而当你的工作能够帮助你提升这些核心能力的时候,即便转换职业,也只是一时下滑,很快就能够反弹上去。

02

认识自己的优劣势

过去给企业做咨询的时候,接触了很多人才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发现: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些人可以脱颖而出,更容易成功?

最终会发现,知识和技能这些,都不关键,而能力,有不小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我们的天性: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这些。

似乎这是个悲观的发现,因为我们在成年之后,除非遭遇重大的人生变故,否则这些因素几乎是不可改变的。

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白费力气去做什么努力呢?

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天性,几乎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比如在我们的社会,似乎外向的人更有优势,因为可以更加快速地跟人熟络起来。

然而,内向的人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很少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更加倾向于深思熟虑,所以往往在思考方面有自己的优势。

由此看来,任何天性,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了解自己、不满意自己、不想成为自己,跟自己的天性对抗,但没有关系,这些对抗最终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特点、边界和意义。

等到了一定年龄,就会知道,不应该再对抗自己的天性,而是发现并顺应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最大化自己的优势,成就自己。

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才是我们得以向前的高性价比方式。

03

广结善缘

年轻的时候,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自己苦干就行,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对事”,比如写好一份报告、解决一个问题、克服一个技术障碍等等。

而随着年龄增长、地位提升,要成就一件事情,靠苦干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工作变得主要是“对人”,比如管理团队、说服客户、拿到投资等等。

所以,越往上发展,你越需要与人交往,越需要更多的资源,越需要他人的帮助。个人英雄主义,往往会成为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最大天花板。

但人际交往这样的事情,不会是一次性的利益交换,而是基于长久积累的信任。

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计回报地给别人提供一些帮助,你将会在后面几年的人生中,收获意外惊喜。

我自己在几个月前开始创业,现在圈外的课程设计负责人,是我的前同事,一位非常资深的项目经理。

她本身对创业不感兴趣,在做自由顾问,但因为我们课程设计的要求很高,初创阶段又没有足够的钱,所以很难找到适合的人。

她就拿了相当于自己做自由顾问1/10的工资,帮我设计课程、培养我们的课程教练、带团队,丝毫没有犹豫。我几次觉得不好意思,想要多给她一些回报,她跟我说:“等你做大了再说,我现在还不缺钱。”

然后,最近因为我们产品内测,需要更多的课程迅速上线,她甚至推了报酬丰厚的咨询项目,投入了更多时间在圈外。

我从前极少麻烦朋友帮忙,但这段时间,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感觉自己消耗了前10年积攒的人品。

所以人际交往这个事情,真的是个长期投入,如果在你想用的时候才去培育,是来不及的。

年轻的时候,能多帮别人就多帮,别去计较一时得失,过几年自会发现,“帮助别人”是你在年轻时候做的最有价值的投资。

读完这篇文章,年轻的你就能接受并照做吗?未必。

你们可能会说我是在倚老卖老、讲大道理。然而,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有趣之处,总要自己痛过,才会愿意领悟。

年轻的时候,有的是资本去试错,也应该去试错,唯有如此,才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通过与现实的碰撞不断探索自己的意义,最终走向心智成熟。

还是那句话,只要还年轻,对未来的恐慌、对成功的渴望、对未知的不安、对想要而不得的不甘……这些弯路,该经历的都一定会经历,该焦虑的也一样都不会少,无处可逃。

3、高考结束后,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高考结束后,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文/公羽依娜

1

我曾经因为高中老师的一句话日日惶恐,他说:“高考能够改变你们的命运,一考定终身。”很多人认为,高考考得好,人生也将更精彩。

这话一定程度上也没错。但是,高考只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仪式,它以考卷的形式,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画上句号,再去开启新的篇章。而高考分数,只是决定着接下来三年或四年的时间里,你要去什么地方生活。

三四年之后,你将去什么地方,将走到怎样的位置,将面对怎样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并不是高考分数可以决定的。

高考,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高考结束后,你的人生才算是真正开始。

2

高考后,你要学的第一件事,是独立生活。

曾有位读者问我:“高考是四年前的事情了,只记得当时挺平和的,第一天高考完还一个人去逛街。其实我很佩服那时候的自己,一个人看书学习吃饭,从来不会觉得孤单,上了大学反而觉得孤单了。我想找回以前那个一根筋努力的自己,什么都不想,有自己的目标。”

高考前我们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有一群为了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的人,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可高考后,这样子的目标已经消失了,没有人再为我们定目标,再驱使着我们前进了,我们却突然无法适应了,不知道一个人该怎么生活。

何为独立生活?独立生活在于生活能自理,思想能独立,经济能自由。

离开了父母温室般的呵护,独自一个人去外面经历风风雨雨,该如何学会打理自己接下来的生活,这些是高考后应该去学习的技能。

思想的独立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不断地丰富起来,能够克服孤独寂寞,能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能够在合群人中有自己的特点,适当地不合群。

高考后的你,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学会做一个断奶的孩子,不要总是汲取父母的“乳汁”,好好为未来盘算,看看怎么学会经济独立,减轻父母的负担。

3

高考后,你要学的第二件事,是为人处事。

高考前,你所在的环境中,分数决定你的位置,决定你在大人眼中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可高考后,你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单单只是凭借着分数来衡量你。

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别人会根据你为人处事的方法,来衡量你在他们心里的位置。怎么对人,怎么对事,这里蕴含着你的三观,三观不同的人,为人处事的方法也截然不同。

你的处事方法让人舒服了,别人会把你放在心里。你的处事方法让人不舒服,别人会离你而去。

究竟如何为人处事,小到如何回复别人的一句话,大到如何大度地处理一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这些都是人生的智慧。

而这样的为人处事方法,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学习,甚至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智慧。

4

高考后,你要学的第三件事,是为自己读书。

高考前,我们是为高考而读书。高考过后,很多人庆幸自己已经逃离书本的苦海,能够远离每天与书为伴的日子,故而开始天天游玩。

殊不知,高考前的日子,你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可高考后的日子,才是你能够真正为自己读书的时候。

高考的结束,让我们迎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而我们究竟是从一个鱼缸跳往另一个鱼缸,继续挣扎,还是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吮吸知识的甘露?这些取决于我们的眼界,取决于我们的思维,取决于我们的智慧。

眼界、思维、智慧的提升,离不开平时读书的积累。人应该学会终身学习,而不是随着高考的结束,而结束学习。

5

高考后,你要学的第四件事,是交友。

人生最珍贵的,是有三两好友,彼此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有些人身边经常有成群结队的朋友,有些人却总是孤独一人,没有任何的朋友。

有些人总是会全心全意为朋友考虑,去帮助朋友;可有些人却总是想着处处压榨朋友。

有些人想着与朋友共同成长,可有些人却看不惯朋友的好。

不同的交友方式,决定着你的交友层次。你需要去考虑怎么跟朋友更舒服地相处,怎么让自己在朋友心里留下不可替代的位置,怎么让朋友跟你有聊不完的话题。

别紧张,高考成绩决定不了你的一生。高考只是为十年寒窗苦读画上一个句号,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来源:公羽依娜(id:gongyuyina)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