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_根本不是穷的事儿

1、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

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

文/李尚龙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师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个山峰?

大家异口同声:珠穆拉玛峰!

老师听完,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立刻问:各位,那第二呢?

全班哑口无言,鸦雀无声,于是,老师笑笑说:你们看到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比赛和考试中,度要去争夺第一名,因为,第二名永远没人记得。

故事讲完了,励志吗?

好了,接下来,我想继续讲完这个故事。

两年前,我把这个故事同样说给了几个美国学生,你知道他们怎么回答的吗?

第一位同学:老师,为什么我们非要别人记得,自己尽力努力过不就可以了吗?

第二位同学:第一名只有一个人,如果都去争第一,那谁得第二?得了第二不是会难受吗?

第三位同学,对啊,第二难道不应该很开心,而且被表扬吗?

最后一个同学直接用现实反驳我,他说,老师,谁告诉你谁都不知道第二高峰是什么,第二高的峰叫做乔戈里峰, 它的高度是8611米。我暑假刚和爸妈去过。

他们的答案瞬间让我震惊了,忽然,我开始反思中国这么多年的“第一名教育”,这些年,我们不停的教育学生第一名的重要性,逐渐忘记了,这个世界上,任何比赛第一只有一个,可是第二第三到几百确是大多数;我们过分的去宣传高考状元,却发现很多高考失利的人竟然在今后的生活里也能出类拔萃;我们一味的去追求金牌,却忘了银牌、铜牌也是拿汗水泪水拼搏出来的。

鲁迅先生曾经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些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而这些小人物,正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却从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褒奖和聚光,却被莫名其妙的忽视和批评。

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400自由泳比赛中,孙杨0.13秒之差败于澳大利亚选手霍顿,获得银牌,瞬间,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袭来,所有的标题,都在讲述着一件事情:孙杨失去了金牌。

这些报道让人不得不大跌眼镜,因为如果我写,一定会说,他得到了银牌,毕竟银牌已经很棒了,何况在此之前孙杨因为骨折耽误了训练,之后每天早起而且不停的恶补,就是为了奥运会能拼尽全力的比赛。

何况,本来比赛就不是为了别人,奥运精神更不是只为名次,为何要以冠军论英雄呢。

事后,孙杨接受采访,泪流满面,哭的一塌糊涂,哭的让人揪心,仿佛灵魂要被哭出来。

我不知道一个硬汉为什么会哭,但我明白,一定是他足够伤心或足够委屈,才会在这么多人面前流泪。

这些年,看孙杨的采访,媒体都在不停的强调他对金牌的渴望和决心,这一次次的暗示,就让大家潜移默化的觉得孙杨就等于游泳冠军一样。

我在微博评论里看到一句话,说他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瞬间我就炸了。

这些年,我们用第一名和金牌的道德观绑架了多少运动员。

何况奥运会最重要的应该是精神,是不怕输,不怕累的精神,不是金牌,更不是奖金,运动员只要拼尽全力大汗淋漓,就应该收到重视和表扬,他们没有对不起谁,要说对不起,应该是媒体对不起他们。

孙杨没有对不起国家,没有对不起人民,我们看到了他的尽力,明白了他的努力,仅此就好。

其实,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健儿都是好样的,他们为奥运会付出了太多,得到金牌我们为你骄傲,得到银牌我们为你自豪,就算什么也没有,我依旧在赛场上为你欢呼、听你欢笑。

说回第一名的事情。

每个比赛都去争夺第一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原来我在读书的时候,长辈总跟我讲木桶效应:他们不停的强调着我们一定要注意短板,有短板是装不了太多水的,所以,一定要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是。

我们会发现,如果有短板,完全可以通过倾斜桶去保留更多的水,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大的容器把自己放进去,也可以找一个木匠做一个密封套。

你会发现无论是牛人还是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短板,有短板的时候不是要全力去把它变长,而可以用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

慢慢的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缺的根本不是第一名,要的不是全面发展,需要的,是你是否不可替代。

这些年,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高考状元,仿佛他们就是人生的赢家,仿佛考试第一名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但事实呢?

中央教科院在2011年做过一个调查,叫做《上海教育》,得出调查结果:

“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相反,这些年,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些人,学历不高,却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世界崭露头角,他们没有考过第一名,甚至都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些人连学历都没有,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年,我们总是强调第一名的教育观,是错的,我们不停的给学生划阵营,说这些人是好学生,这些人是坏学生,也是错的。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性,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而是发现人的唯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世界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任何一个人,无论学历高低,无论读书多少,只要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插上一面旗帜,就是第一名,就是冠军,就应该被关注,被表扬,被重视。

每一个冠军的背后,都有着更多的人,每个人完成更细的分工,他们也是冠军,也是自己领域的第一名。

就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导演的功劳,也有编剧的剧本,演员的投入,还有无数幕后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做好了本职工作,虽默默无闻,但你能说,他们不重要吗?

他们也是英雄,虽然不是第一名,但也应该被重视。

愿我们的教育里,少用第一,多用唯一,少的表扬冠军,毕竟,每一个参与过比赛,每一个坚持到最后,愿每一个努力的人,都能得到体面的重视。

作者:李尚龙,微博@尚龙老师,着有新书《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2、根本不是穷的事儿

根本不是穷的事儿

文/王珣

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慢慢长大,你无意去教育别人,你只是真的觉得,男人别把自己老找不到女人的问题都推给穷,抑或是女人找不到男人,就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你正是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领一份还不错的白领薪水,但也常常要加班到深夜,然后在回家的末班地铁上睡着。你不算漂亮,但也苗条性感,不失可爱,是那种看起来还不错,越看就会越顺眼的女子。你大学时谈过恋爱,但终没抵过毕业各奔东西的分手,工作后又有过几场不咸不淡的相处,但都欠了点“初相见般”的心动和期待。你其实一点也不着急,在等待中努力是你现在的状态,你把自己变得美好不是为了某个男人,而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得更远,去看遍曾经想看的风景。

你最近被一个男同事的求爱弄得不胜其烦,他刚进公司不久,出身长相一般,学历不低,薪水只是暂时比你少,他不是这个城市的人,为了留在这里很努力地奋斗着。但他不是你喜欢的类型,你已经婉转拒绝了多次,他却知难而上锲而不舍,甚至每天用鲜花和星巴克来满足他想象中你会喜欢的浪漫。其实你一点都不爱喝星巴克的咖啡,办公室的花也不需要天天换。你也从来不觉得,同事投来的目光里都是羡慕,你只是觉得恋爱是纯个人的事情,晒幸福和揭伤疤都是明星们为了提高曝光率而做出的无奈之举,普通人的生活从来都不需要掌声。

终于有一天,那个男人再也坚持不住了,把你堵在公寓楼下大声咆哮:“你不就是嫌我穷吗?你们女人就是这样,我要是有钱早就扑上来了!都这么拜金,只看外表和现在,不看内在和将来!”而你那天刚刚完成公司的标书,晚上又在健身房跳舞瘦身,你正满身是汗,想回家泡个澡,想着明天还要开会。你不是不想恋爱也不是不需要男人陪,可现在的你已经不会再像小女孩般去爱,他却怎么也看不懂你不想伤害他的躲避。看他一副斗败的模样,你终于也忍不住说道:“那你跟我说说,你有什么内在?你哪个大学毕业的,是世界排名前50还是全国前10?献过血是中华骨髓库成员吗?见义勇为抓过小偷保护过女孩吗?做过义工捐助过慈善吗?你诚实守信从没违背过道德底线吗?”她问到这停了停,看到那个男人的目光开始变得混沌,于是她又问道:“好吧,如果这些要求太高我就换一下,你每天运动洗澡换内衣吗?你从来不闯红灯吗?你不讲粗话也没有乱扔过垃圾吗?你从不插队不占便宜又尊老爱幼吗?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你会哪一样?你跟我说说你有什么具体的内在?凭什么说我看不上你就是因为嫌你穷?又凭什么认定女人都拜金而不是你们男人不求上进?!”

听完你这段话,对方什么也没再说就默默转身了,从此再也没有给你打过电话,又屏蔽了你的微信,也没有了花和咖啡。不久他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据说薪水可以拿得比自己高了,你听了之后只是笑了笑,又继续去做手边的标书。这样不也是很好?如今社会,内在最是难修,所以,所谓“外在”才会让人追求并感到安全,即便是眼前的苟且,也会成为某些人的“诗和远方”。

其实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慢慢长大,你无意去教育别人,你只是真的觉得,男人别把自己老找不到女人的问题都推给穷,抑或是女人找不到男人,就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事情的真相往往是:比钱你丢人,比内在你更丢人,找不到对的人,可能是你改不掉错的自己。

3、你根本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怀才不够

你根本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怀才不够

1

我有个朋友特别有意思。

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报社实习,期间,他一直抱怨领导不给他上稿的机会,觉得自己就是怀才不遇。

为此,他觉得领导根本没有眼光。

有一次,他指着报纸上的一篇稿子和我说:“你看到了吗,这么烂的水平,领导就让上稿,我的水平比这强多了,但却没有机会,真是愁死了。”

我劝他冷静下来等等机会。

后来,领导派他去做一个采访,他非常高兴,因为大展拳脚的机会终于来了。可是采访完了后,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写稿,不是逻辑不行,就是结构有问题,不是语言不行,就是风格有问题。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水平存在极大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觉得目前的工作根本配不上我们,只要给我们个机会,就能一翅冲天。

我们一直以为自己缺机会,缺伯乐,所以才没发展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但凡有了机会,就能一鸣惊人,但当机会来了的时候,我们却又不知所措。

与其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还不如认真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克服困难,如果你这样坚持下来肯定有出头的机会。

2

同学小王就是个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

他是一家房产策划公司的老文案,大学毕业后,他就在这家公司干,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升职加薪,小王心里愤愤不平,他觉得经理就是故意的。

他在微信上和我说:“和我同期进来的同事都升职加薪了,很多人学历没我好,能力也就那样,不知道领导是怎么想的,我真是怀才不遇啊”。

刚来单位的时候,小王心比天高,发誓一定要混出一些名堂。很多基础的工作他根本不屑于做,好高骛远,总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应该做更重要的。

因为刚来单位,领导不敢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每次都会给他一些小活儿,小王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事,时间久了,领导再也不会给他活了,他自然也失去了表现的机会。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出来,一个人只要认真努力地做,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倘若你有真本事,那么一定会得到领导的重用。

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被动,失去原本应该有的机会,到最后一事无成,虚度了光阴。

其实,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怀才不遇。怀才不遇不过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大本事。

3

一个一直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必然不会有一份好的前程,因为从未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也不相信结果是自己造成的,更不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事,觉得这些小事对自己来说太low了。在别人的进步中,不断地用怀才不遇安慰自己。

事实上,抱有怀才不遇态度的人对自己极度不负责,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但从未为这个机会做好应有的准备,一旦获得渴望的工作,就会漏洞百出,彻底露馅。

怀才不遇看似很有道理,但这不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精神胜利法。一直抱有这个态度的人,根本无法认清现实。

对于这一点,朋友小李深有感触,他和大学同学进入同一家单位,两人专业水平都差不多,但是同学会认真完成老板交代的工作,而小李则一直在抱怨,他觉得老板安排的工作太小儿科了,所以根本不想做。

后来,同学越做越好,深得老板赏识,而他却被炒了鱿鱼。

抱怨怀才不遇的人可能不会觉得小事有多重要,你要知道每一件大事都是有无数件小事组成的,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做好小事,你的“才”才会慢慢地凸显出来,才会得到重用。

这世上没有怀才不遇的人,只有怀才不够的人。

4、我月薪3500,但真正让我害怕的,根本不是月薪3500

我月薪3500,但真正让我害怕的,根本不是月薪3500

文/木沐

最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小周今年24岁,毕业后在父母安排下做会计,每月到手3500元,工作轻松而稳定。

但小周并不喜欢文职工作,想当一名销售,父母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会计工作稳定,而销售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小周害怕一眼看到头的工作,后来偷偷辞职。父母知道后,却和她大吵一架,小周爸爸威胁她:“你要做销售可以,但只要还住在家里,每个月就必须交1000元生活费。”

无独有偶,一个女生交往五年的男友只因为在私企,就被父母逼迫分手,称对方的工作必须在体制内,最差也要事业编!原因一样,也是要工作稳定。

还有一个毕业于北京名校的硕士毕业生,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不属体制内,被父母要求拒绝工作,继续求职。

这些社会现象不约而同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稳定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护身符?

稳定的工作,真的会永远稳定吗?

稳定的工作背后,有什么让你更应该担忧和害怕的?

1

所谓的稳定,更多的是心里安慰

大多数人认为的稳定,其实只是因为这个岗位看上去稳定而已。

殊不知岗位再稳定,也不代表个人的稳定。在稳定的岗位上,你也不可能一辈子高枕无忧。

更何况很今天看似稳定的行业或岗位,正逐渐被取代,甚至消亡。

方便面销量3年下降80亿包,干掉它们的对手真不是白象、今麦郎,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崛起的互联网送餐平台。

不是因为方便面不好吃或者质量出现问题,而是外卖又好吃又便捷,大家就改吃外卖了,何必去啃口味单一的方便面呢?

塔勒布在《反脆弱》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有一对兄弟,哥哥是五百强高管,收入丰厚又稳定。弟弟是出租车司机,收入忽高忽低,虽然不稳定,但一年下来总收入跟哥哥差不多。

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哥哥失业,只能靠存款勉强度日,而弟弟依然靠开出租车维生,完全没受什么影响,收入跟以往一样。

塔勒布在分析类似的大量案例后,得出一个结论:越稳定的越脆弱。

紧随行业衰退之后的,是岗位的消失。

刘强东宣布未来京东的员工数量将减半,全面实现“无人公司”,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与服务方式。

很明显,50%员工将会被淘汰,正是那些贡献一般、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的员工。而留下来的则是更懂技术、更懂人工智能、更懂未来的人才。

在一个不再是找到“铁饭碗”就管一辈子的时代,任何岗位,任何人都可能被随时取代,不管你乐不乐意,高不高兴。

潮水来临时,你根本无法改变潮水的方向,你能做的,唯有让自己具备游泳求生的能力,降低被潮水淹没的风险。

2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稳定的能力

去年唐山高速取消收费站,面临下岗的收费大姐的一番言论让人唏嘘,她说:

“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十几、二十年在一个稳定的岗位,以为这就是理所

应当,却从没想过有一天会被淘汰,被抛弃,岂不悲哀。

唐山大姐恰恰不明白,这个时代不再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单位,有的只是稳定的能力。

与此相反,我们却被这样的一些孜孜不倦、追求进步的老人刷新认知。

阿里巴巴40万年薪招聘产品体验员,岗位要求如下:

60岁以上,学历不限,工作背景不限;

与子女关系融洽;

有稳定的中老年群体圈子,在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广场舞kol、社区居委会成员优先)等。

本以为根本招不到人,没想到应聘而来的候选人,让朋友圈沸腾,多少年轻人自愧不如。

83岁的李路阿姨毕业于清华,她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是十几个微信群的意见领袖,经常组织线下活动,充满活力。

62岁的黄大伯则直接做了ppt来介绍自己,身份标签包括:“淘宝12年买家经验”、“芝麻信用分785分”、“熟练操作photoshop设计软件”。

人到老年,不仅没有倚老卖老,拒绝新事物,反而一直保持对外界的新鲜感和敏感度,保持思维和认知的活跃。

他们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与时代同频共振,夕阳老人们不仅活得精彩,更收获了认可和尊重。

稳定的能力,背后是要有持续不断的学习力和自我成长的动力。

正如罗振宇提出的“u盘化生存”策略,他告诫年轻人: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

简单讲,就是要锻炼自己稳定而专业的能力,成为一个“手艺人”。即在组织中,将所有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是否学到了新东西,认知得到了升级,能力得到了提升。

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价值成长负责。

你的价值一旦积累起来,假以时日,时机成熟时,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动原因,你都完全有自由选择脱离那个限制你才能发挥的组织体系,一点遗憾和后悔都没有。

3

写在最后

工作的稳定,只是出于人类安全感的本能所带给人们的一种幻觉和心理安慰,它无法引领你走向终极的内心稳定。

内心的稳定,来自强大的自信和不可替代性。

而能够让你发生真正的改变和突破的,根本不是你适应和熟悉的事物。

只有那些你不熟悉、要脱离舒适区敢于尝试和挑战的事物,才有可能给你带来本质的改变。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想奋斗,再舒服的工作也拦不住你;不想奋斗,再不堪的工作,也会让你在此沉沦。”

年轻如你,却还在自怨自艾,用懒惰和无知麻痹自己吗?

也许,是时候改变了。

来源:职场木沐说(id: mumushuo2017)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