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太差,还是别人太优秀_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1、是你太差,还是别人太优秀

是你太差,还是别人太优秀

文/阅读时间作者·小云

01

你真的比别人差吗?

哦,不,大多数时候你可能只是忘记欣赏自己罢了。

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总是在欣赏别人,而忽略了我们自身。

譬如,老师提问一个问题,你明明知道答案,但是你却迟迟不肯举手回答。因为,你不够自信,你总是觉得别人的回答更精准。

但是,当那位同学回答之后,你才发现原来你和ta的答案是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总是相信别人做的比你好。同时,也说明我们对自己没有自信心。

我不是一个特别自信的人。

究其原因,可能是听了太多,别人家孩子的好。

导致我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好。

当我逐渐长大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缺点。

只是有的人善于展示自己的长处,有的人不善于展示自己的长处罢了。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欣赏别人。忽略自己,我们就会陷入自卑的泥潭。

有一个朋友,在别人眼中,她是聪明而有才华的,但是她自己却从来没有认真去看待自己,她总是觉得别人是优秀的或者美丽的,这致使她常常感到自卑。

偶然的机会,我告诉她我很欣赏她的时候,她很惊诧,甚至有点不敢相信我说的话。

其实,人就是这样,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别人的优势,而忽略自己。

所以,要想对自己有信心。

首先,要学着欣赏自己,认可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展示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

02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胸有气吞万里之志,身怀定国安邦之才,表面看起来什么事情都敢做,什么人都不怕,然而他的内心却有很强的自卑和多疑的情绪。这致使他后期杀吕伯奢、杀华佗。

曹操虽为英雄,但是却因为自己的身世感到自卑。因为,曹操的父亲是太监曹腾的养子。

这世上人无完人,更何况出身不是自己能选择的。

曹操作为才智过人的英雄,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然而,他却把自己的目光聚焦在自己的短板上,与袁绍强大的家族背景对比。

如此对比,就算他有怎样的雄才伟略,也难掩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我想这世间,任何一个人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对比多少都会有一点自卑感。

有时候,心态觉决定了你高度。

而自信是通往成功路上的基石。不同的心态,我迎来的也将是不同的结果。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别人,同样我们也要学着欣赏自己。我们不仅要对别人有信心,同样对于自己也要有信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的增强自我认同感。

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在数学方面不是很擅长,但是她懂得发现和运用自己的优势,她在美术方面很有天分,所以就报了美术学习班。

随后,她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了一名平面设计师。

有人曾说,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了地方的人才。

的确,如果每一个人都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我想都终将在自己的领域创出一番天地。

所以说,很多时候,让我们陷入绝境和困顿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是我们自己忽略了自己的优势。

正视自己,相信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然后欣赏自己,认可自己,增强自信心,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

自信往往会使我们拥有力量,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让我们不轻易服输!

自信能促进成功,而相信自己,是一种信念。而强有力的信念,有助于你披荆斩棘,登上巅峰。

作者简介:小云,平台签约作者,文艺而理性,爱阅读,爱写作,喜欢旅行,希望能发现更多的美好。公众号读享漫谈(id:duxiangmantan)。

2、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

“你看看邻居家的某某,天天一回家就学习”、“你的表姐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努力呢”……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当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

被这个“别人家小孩”一直打败的我们,如今是不是也在用同样的话来教育自己孩子呢?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宿敌”,有一个也许见不到但是无处不在,从来都不曾有缺点的完美小孩——“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刻苦学习,不玩游戏,不爱打扮却又可爱,听话又认真,成绩好、学历高、工作钱多又不累,还有一个完美的男/女朋友……微博上,众多网友吐槽“别人家的孩子”,可见深受其害。

总把别人家的小孩放在嘴边,其实是众多家长心中的一种投射,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完美,与自己的要求还有差距,所以他们只好将内心的期待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只看到其他孩子身上的某一种优点,便将其放大,认为其他的孩子就如同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完美,借以这种美好形象,来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让其意识到差距、懂得进步。

虽然众多父母希望给孩子找一个榜样,但是用这种对比方式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弄不好还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观念里总是需要和他人比,那么父母的眼中,总有更多更完美的孩子比自己优秀,孩子内心就会感觉“没希望”,因为做得再好,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更优秀。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客观向上的评价,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多数都是从身边人的评价开始的。如果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且关注自身的不断进步,孩子才能够感到被关注,才有进步的动力和信心。

转念一想,也许你的孩子现在正是其他父母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也许他们成绩不突出,但是他们做事总是认真踏实,也许他们没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并愿意努力付出,只要你愿意去找,孩子身上总是有许多闪光点。由于你的忽略,你对“别人家小孩”的关注,忘了给自己孩子鼓励,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势,他们会变得更加开心,更加自信。

完美的孩子并不存在,虽然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但有些父母身为成年人,却不能用成熟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将自己心中对孩子的完美期待无限放大,一旦孩子稍微不达标,就恨不得马上采取各种方式去操纵、去改造,对“别人家孩子”的赞美和肯定,实际上正是一种教育方式的冷暴力,家长通过试图用这种“榜样的力量”来修正孩子的时候,实际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对自己的否定和批评,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能接收到正向的信息,虽然他们可能犯了错,但家长又何尝不是以偏概全,全盘否定了孩子的现状。

一次次提到“别人家孩子”的好,其实就是对自己孩子一次次的否定,这种负面信息强加到孩子身上,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孩子的积极努力得不到认可,也会内心产生对“其他小孩”的怨恨,()他们认为有了他人的存在就让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好,这种负面思维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犯的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他们固执无端,希望用自己的权威来教育孩子,虽然内心满满的都是对孩子的爱,却不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他们并不把与孩子的沟通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而是习惯于发号施令,要求子女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这成为众多家长的标准。可实际上不平等的沟通对孩子是有害的,再多频繁的沟通都只能是徒劳。长久下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主意正、不好管”,孩子认为家长越来越“粗暴、不理解”,彼此都是由爱产生了怨恨、误解。

做家长的成人们,需要意识到你们的点滴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就会被吸收,成为孩子的观念。你的表扬肯定要多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让他们知道你的积极关注,并且愿意帮助他改掉坏习惯,扬长避短。当孩子知道原来,家长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是权威又是理解自己的伙伴时,他才能感到你对他的尊重,才能正面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不然无论别人家的小孩多么优秀,他的存在将会是孩子的噩梦,是孩子极度抗拒的形象。只有家长理解孩子,尊重他的意愿。孩子的成长才是良性循环,接收爱的同时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父母、爱别人。

3、你凭什么比别人优秀?

你凭什么比别人优秀?

别人会做的事情,你也会做,能不能表示你很优秀?不能。别人敢在领导面前说的事情,你也敢说,能不能表示你很优秀?不能。

那么你凭什么别人优秀呢?

别人都不敢去做的事情,你敢去做,这就是一种勇气,也是你比别人具备优秀的品质;别人都不敢说的话,你敢说,这也是你比别人优秀的地方,别人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你能想到很好的办法巧妙的解决掉,这就是你比别人的优秀之处。

你凭什么比别人优秀?是因为你和别人的差异化,别人具备的你都具备;别人不具备的你也具备;这就是你的优秀之处。

在无事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凭什么比你的同事优秀呢?你和他们的差别何在?你是否形成了你的独特的品质和核心竞争力呢?

你是否把别人都做不好的市场能做好呢?你是否能在汇报工作时,使领导对你眼前一亮呢?

人的弱点是什么?

是嫉妒、是被动、是懒惰、是逃避、是自卑、是恐惧……

你能克服这些弱点吗?如果能,那么你就与一般人就区分开来了,你就具备了独特的能力,因为你能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

中国有十三亿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普通人,只有百分之一是最优秀的人。

你想做那百分之一的人,你就要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愿付出的代价。

尽管你做了,但是也不一定能保证你完全成功,我只能说你具备了优秀的品质,你具备了成功的条件。

人生最大的优点莫过于积极、主动、敢作敢为,这些都是优秀的品质;人生最大的缺点莫过于做事被动、犹豫不决、唯唯诺诺,前怕狼后怕虎,这些都是人性的缺点。

成为优秀者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不仅要时时刻刻与自己的缺点,人性的缺点作斗争,而且你还要有启迪自己智慧的能力,知识可以灌输,可以通过读书去增长你的知识,但是智慧只能启迪。

而启迪智慧可以看做一个人的悟性,练武需要悟性,张无忌练就乾坤大挪移,一方面是他有九阳神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有练功的悟性,而这种悟性又可以称之为举一反三的能力,做一件事能明白一类事的道理,时时刻刻总结,总结自己的得,总结自己的失。刘邦没读过书,但是能取得天下,与他的悟性有很大的关系,他总是能很快的明白别人的意思。

你凭什么比别人优秀,这是一个人很重要的问题。

4、请允许别人比你优秀

请允许别人比你优秀

文/肚小豆

昨天回来的地铁上,肯尼亚来的的小哥和我畅谈他在非洲的四个废品回收公司,身边还有旁人,我也就自然心安理得地开了一些小差。

我开小差的时候,心里在想的是,让一个人这么自豪地说自己的梦想,究竟需要多少人的点头、许可和多少年的风风雨雨,还没有打灭这样的勇气。

我想这种青年在中国也是有的。小的时候,家里有去找外公诉说自己是画家却不能成才的年轻人,外公给他们几个豆包,打发走了。

长大了一点,我总能遇到许多有理想的青年,然而在很多场合,“有理想”和“幼稚”、“不谙世故”却已经成为了不能分的太清的同义词,很多有理想的青年,在这个社会,不能说,不敢说。他们期待一个热烈的回复,却处处遇到冰冷的墙壁和冷水,久而久之,只好把一团火在心里紧紧捂着,期望哪天这黑暗里断了氧气,那火苗也就灭了。

很多青年开始贬低自己,如英国人熟谙的人生哲学“laugh at yourself before others have a chance to do so”,人们开始自称“屌丝”、“屁民”,反映出一个非常残忍的社会现状:这样的自我贬低往往是出于自我保护,青年们想:在一个什么都不能成就,没有出路的社会,让我先把自己贬的一文不值吧:这样别人再没有贬损我自己的余地。

我看到英国青年踌躇满志互相交换理想的时候,我看到中国的青年互相踌躇满志地交换着嘲笑,仿佛自嘲和对自信心的先行摧残,在这个社会里是唯一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

他们想,我把自己贬低到不能再贱的地步,你们的嘲笑也就不能伤害我了。这是实用而可怕的自信心。

我们读教育的人,希望看到一代年轻人,他们走出去的时候,是抬着头的,是心里有梦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梦哪怕是一个角落,也曾实现过的。

而这个前提,是我们需要学会不去嘲笑这些有梦想的人。如果他们的想法看起来荒诞,这个社会给他们纠正的建议和理由,如果他们的想法看起来可行却遥远,这个社会给他们鼓励和认可,如果他们的想法看起来既而可行,这个社会给他们资源和渠道。

我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伟大的人,每天都会给有梦想的同行者一盆冷水。

有些人害怕积极进取的青年,因为他们害怕生活里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把一切都怪罪给社会和体制的人,害怕靠自己努力的人。他们害怕这些努力的人,因为这些人的故事,打在他们脸上,告诉他们:哦,如果我当初努力了,也许也能成功,所以到头来,我买不起房子其实也不全是体制的错。

这是很多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观点,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原来我的不成功也有我自己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更可靠的办法就是崇拜权威,在自己的价值无法和他人价值相比的情况下,通过极少数的成功来downscale/belittle身边的人的成功,从而保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通常的策略是:

“你这叫成功了?有马云那么成功吗?”

“你有四个废品回收公司,但能坚持几年?国家政策一变你还是啥都没有了。”

而他们不会在意马云的成功,他们劝自己说,那是极小概率的,不足以威胁到我的身份和自尊。

人们对自己心里健康的保护是非常本能的一种反应,然而这种反应被激化、畸形发展之后,却越来越危害到一个社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泼冷水的社会,这是一个泼汽油帮人自焚的社会,这是一个看谁爬高了就要拆谁梯子的社会。

更可怕的是,我想,这会长久以后,演变成一个不让人爬梯子的社会。试想在国内一个普通高校,一个想在非洲开四个废品回收公司的年轻人,会遇到什么样的冷遇?也许他的室友会跟他说:“回去打dota吧,装什么逼啊”。

这是我最害怕的对话。

很多人来剑桥,看到了这里的美景和传说,他们没看到,这是一个尊重观点的城市。这个城市最美的地方,就是一个本科生,可以在一个非常普通的下午,敲开教授的门:“教授,你有空吗?我觉得爱因斯坦可能是错的”。教授会和他耐心坐下来,一一听过他想说什么,然后肩并肩走向图书馆,彼此交换这个看法。

一百年前在剑桥,这位本科生叫做维特根斯坦,他带着这样的想法,敲开了罗素的门。那是一个按照现在的话来讲“屌丝”而又“奇葩”的青年:满脑子都是自己多么伟大的怪念头,而且愿意把这些危险的怪念头付诸实践。

回头看,我们庆幸人类有这样一个小镇,这样一个学校,收留了他,也改变了人类一个世纪自我内心探索的思考路线。

everymagnificent achievement in human history started with an idea heard, shared andcongratulated.

我在剑桥的这些年,听过许多奇怪的观点,在trinity吃饭的时候遇到过认为养老金是ponzi scheme的学生,在火车上遇到了在非洲开了四个公司的二十岁的青年。我也许没有足够的才华和野心去理解我听到的这些话,但我成为了一个聆听者,在历史眼中,我也只是一个聆听者。但我的桌子的另一边,总是坐着一个严肃的思考者。

我听见历史对我说,所有严肃的思考者,都是值得尊重的。所以我耐心听着,在历史里面,如果理解了,我就鼓励,如果认为不可行,我建议或者分析和劝导。()如果我什么都说不出来,我会哑口无言。

我想我死之后,我的墓志铭上会写:

“这里躺着一个非常平凡的人,但他的一生中,从没有将一面冷墙、一面冷水,送给一个认真思考的人。

他虽然平庸,但他有幸聆听了很多人类心灵中最美、最伟大的观点,并且让这些人得到了信心。

他庸庸碌碌的一生中,唯一的亮点就是在每个漆黑的夜晚,开门给每一个过路的、持着火炬的人,送上了几片面包和一壶热水。

他非常愚昧,但他没有让这些他不理解的观点,还没出发就死在他的冷漠和嘲笑中”。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