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_孩子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1、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

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

文/卢璐

1

朋友搬到上海来,两百平方的房子等着填。我陪她去购物,购物车堆的像山一样高。

这时候,思迪跑过来,手里拿了一个塑料的喝水瓶子,说:“妈妈,我要买这个。”

我摇头,“家里有几个瓶子了,不买。”

思迪固执地举着瓶子说:“我就要买。”

我停下来看了看,是一个很廉价也不精致的瓶子,唯一可能打动思迪的是,瓶子上贴了一个蓝色的蝴蝶贴纸。

我再次摇头,“思迪,这个东西我们不需要。不买。”

思迪撅起嘴巴,使劲大声说:“我就要买这个瓶子。”

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

我一字一句的说:“思迪,我不会给你买这个瓶子的,走吧。”说完我推了推她,她执拗地不动窝儿,我绕过她,超前走去。

这个时候,我听到朋友的女儿小声给思迪说,“没关系,走,我让我妈给我们买。”

我转过头,对着正朝朋友跑过去的两个小姑娘说,“思迪,你停下;莫星,你先去你妈妈那里。”

大人发话了,小姑娘们不能不遵守。思迪眼红红的委屈地停下来,莫星一步一回头的跑去她妈妈那里。

我走回来,蹲下身子看着思迪。她低着头,把自己埋在自己的长头发里面,大眼睛里面蓄满了泪水。我问她,“你要买这个瓶子,是因为你真的喜欢它吗?”

我一开口,她的泪水像是断了线的珠子一样,稀里哗啦的往下掉。她抹着泪,断断续续地说:“我们什么也没有买,可是她们买了那么多东西。”

我给她拢了拢头发,给她解释:

“买东西不是比赛。今天妈妈是专门陪阿姨来买东西。有时候,妈妈也会买很多东西的呀。因为我们只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

思迪含着泪点了点头,我继续说:“这个瓶子,我们的确不需要。所以我们就不买了。”

思迪是一个讲道理的孩子。她点了点头,手松开让我拿过了瓶子。我给她擦了擦眼泪说:“思迪真是懂事。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加点冰淇淋,好不好?”

六岁的小孩子,冰淇淋的诱惑还是巨大的。小姑娘终于露出了笑容。

中午吃饭,趁孩子们跑到一边玩儿了,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坚决不买那个水瓶子,十几块而已?”

一个可以让孩子高兴的十几块水瓶都不给孩子买,让孩子哭鼻子,我这个妈妈,真是穷养的代表,抠门儿得可以。

为了奖励思迪,午餐的时候,我给她点了一份比利时浓香巧克力冰淇淋,四十八块。

原来我不是抠门儿,我是逻辑混乱算不过账来。

我只是要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买的起,就可以随便买。钱是用来买需要的东西,不是用来买个乐儿,听个响儿,更不是用来炫耀和攀比。

2

穷养,目前成了一个狭隘的代名词。被穷养起来的孩子,没有格局,没有心胸,一股小家子穷酸气。

女孩子要富养,开了眼界,才能抵御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诱惑。

男孩子要富养,有心胸,有格局,才能顺风顺水的当人生赢家。

我不知道哭诉“穷养”危害和抨击“穷养”落后的人,有没有看过名人传记?

总的来说,越有钱的家族,子女教育越克勤克俭,单个拿出来,简直是穷养范例。

盖茨的儿子为了雨天不湿鞋,赤着脚走回家去。

长江集团选了一个穷养起来,骑着自行车去麦当劳打工的李泽钜出任总经理。

看到这里的人,估计会拿着板砖说,“卢璐,你傻了吗?谁能跟李嘉诚比?”

对呀,我就是不能跟李嘉诚比,才会想膜拜着学习。我学习的结论就是,原来穷养本身并不是问题,谁在穷养,才是问题。

因为穷而没有选择的穷养,因为穷过而无意识的穷养,因为富而有目的的穷养……,穷养有千千万万种,来路不同,种类不同,不能并提。

3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被穷养起来的。

她的父亲是中学的教导主任,她的母亲是小学老师。所有的寒假暑假,父母亲都在外上辅导班赚钱。

她有个父母都只是普通老师的同学,可以穿流行的运动鞋,可是她就只能穿着别人的旧衣服,背着一个破旧的军用书包。

大学之后,她拼命打工,大二之后,就没有再向家里,要过生活费了。大三的暑假,她没有回家,照例打工。暑假快结束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父亲的短信:“女,给你打了三千块钱。在外保重。”

看着这笔巨款,她没有高兴,只有震惊,感觉出了大事儿,天要塌下来的惶惶然。她第二天一早就买了回家的火车票。其实家离学校不太远,两个小时的火车,她坐在车上胆战心惊。

她直接去了父亲开补习班的地方,父女相对,一个比另一个吃惊,同时开口问:“你没事吧?”

父亲带她去街上的饺子馆吃饺子,这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和父亲在外面吃饭,也是父亲第一次给她叙述家里的情况。

爷爷一直身体不好,是提前病退的老工人,奶奶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为了父亲可以进大学读书,姑姑高中没毕业就去工厂当了工人,工厂倒闭,和姑父一起都下了岗。

母亲来自城市近郊,外公外婆都是农民。八九十代,圈地运动还没有开始,农民常有青黄不接。舅舅在读研究生,不再需要接济,但也拿不出钱来帮助家里。

两个家庭都指望着她吃皇粮的父母,担子重的让人无法喘息。

她自己也还记得,小学奶奶中风后,一直瘫在床上,中学时外婆被发现乳腺癌,全家愁云一片。

现在,姑姑在父母的帮助下开了间袜子店,经营的不错,又开了第二间,第三间。舅舅进了研究院,待遇也还不错。终于可以有喘息的力气,父母就把他们暑假补习班赚的钱打给了她。

父亲说,“我知道做咱家的孩子,你受委屈了。日子会越来越好。你好好学习,今后我们会用尽全力供你。”

她趴在油腻腻的桌上号啕大哭。当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只是隐约觉得自己家不如别人,但是并不能确切知道,自己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

现在她和先生都有不错的工作,上海买了两套房子,股票,基金,投资若干,孩子上着国际学校,每年至少全家出国度假一次。

红果果的中产阶级,我称赞她的经营有道,她笑笑说:“还要努力。”

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在吃最近火起来的那间本帮菜。结账,她撇了一眼账单说:“你们多算了一个湿纸巾,应该去掉两块钱。”

贫穷是一把可以蚀心的刻刀,在我们的身上划出猥琐的印记。

虽然她还是会在意那多出来的两块钱,但是她也已经拥有不眨眼睛就吃掉上千块的支付能力。

4

幸福有很多指数,有一个就是:下一代要比上一代拥有更多的财富。就是说除了啃老和继承之外,下一代要自己创造出自己的财富。

不差钱的富二代,出格叛逆一个比一个能作,因为坐吃山空的感觉是惶恐而不是满足。老子留的钱越多,压力越大,活着阴影里面的日子,证明不了自己,人生就只剩下痛苦。

我和她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大学毕业去了法国,我决定不再管家里要钱。那个时候家里出现变动,也花了很多钱。所以我和老妈心怀默契,在几年中都没有讨论过钱的问题。

我打工,钱很紧,要量入而出。对数字不敏感的我,记得住每个超市小广告上本期促销的商品价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有个年三十,我一狠心,用洋葱炒了六个蛋,就着国内背回来最后一包榨菜吃米饭。看着黄橙橙的一大碗,幸福的想哭,然后真的就开始哭。原来我卢大小姐居然也到了,吃个蛋都觉幸福的地步。

5

认识卢中瀚,他就只是个小助理,贷款用低于市价百分之二十,买了一套1920年顶楼五十平的房子,买的便宜,是因为楼顶漏雨,一塌糊涂。

我第一次去他家,就是正在装修的工地,水泥,砂石,掀了一半的木地板。他把他当学生时住的两层木床从婆婆家拆了过来,床上罩着一层塑料布。

请不起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钱,可以一下子买完装修用的东西。是我们两个人用了三年的周末和假期,一点点把房子装好。

在法国宜家是便宜的代名词。买过宜家厨具的人都知道,贵的是有颜色的柜门。我们先买了柜子,过了三个月没门儿的日子。等我们两个人发了年终奖之后,才去买的柜门。

话说有了门儿,美是美观,但真心不如没门儿方便。

就是在没钱的日子里,我学会了诸多的生活技能,学会了计划自己的用度,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量入而出,自给自足。

几年之后,我给我妈寄了几千欧元。我妈收到钱,喜极而泣。到真不是老太太爱钱如命,也不是就等着钱雪中送炭。

对于生活,经济独立只是人格和能力独立的一种表现。只有实现独立才能作为一个人,站在当地。

做为一个妈妈,我真心希望女儿们成为仪态翩翩,高雅贵气的公主。

做为一个成人,我知道这辈子,我们不会有一个王国的财富。

与其咬牙拼命,省吃俭用的把孩子养成一个公主,等她长大了,再让她接受,原来她既没有王室的根基也没有王室的财力,还不如把孩子养成有能力独立,可以承担责任,清楚自己价值和位置的普通人。

我家的孩子常穿朋友孩子的旧衣服,旧鞋子;碗里的东西不爱吃也不能剩下,因为不可以浪费食物;想要东西的时候,要和妈妈陈述理由,“朋友有”,这不是理由。

在我顶着鼻炎头晕坠地,还去开车上课的时候;在爸爸晚归早出,和孩子们打不着照面的时候;在狂风暴雨寒风刺骨,阿姨准点来上班的时候;在周末假日,快递还敲门送包裹的时候,我会给孩子们说,生活艰辛,赚钱不容易。

赚钱不仅只是某天辛苦一下而已,而是自己知道什么是不可松懈的责任,自守自律。

为什么要做穷养孩子的败家妈?

可是从她们几个月开始,无论是海边度假,还是去林间徒步,还是去游览名城,再贵再麻烦,我们都会带她们去;只要有机会,我会给她们穿上合体的小礼服,带她们去参加正式的晚宴,指点她们在人前要坐直,不可以歪在椅子里;我带着她们去各种博物馆看各种展览,学过都快忘了艺术史,重读一遍;我给她们买很多好玩的玩具和很多美丽的书,让她们在家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我并不是育儿专家,也没有专业学过儿童心理。其实我不知道,我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不良的阴影。但是我就是一个穷养孩子的败家妈妈,我要用我的价值去教育我的孩子们。

6

贫穷就好像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面穿梭,我看得到远方那一点亮,可是我看不到还要多久才能走出去。

就是因为我穷过,我知道什么是穷,虽然我不喜欢穷,但是我不害怕穷,因为我知道我总有办法走的出去。

谁能确定自己的一生永远一帆风顺,风生水起?

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一味的追求穷养或者富养,都是非常愚蠢的错误。

孩子们不是一个摆在那里做装饰的布娃娃,总有一天,孩子们必须抬腿上路,离开父母。

“我成功就是为了让你可以不成功”?

我虽然不专攻算命,但是确定的是,这类孩子肯定会不成功。

父母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并不是身外的财富,而是自身的价值。

2、孩子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孩子穷养,富养,都不如教养

一个生在富人家的儿子,父母不可能会让他像穷人家的孩子一样,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而一个生在穷人家的女儿,父母也一样不可能让她像富人家的孩子那样,过着披金戴银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般的生活。

其实,只要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伟人或卓越者,并不是穷养与富养的结果,而是教养使然!

不管是司马光,还是曾国藩,都为中国在对子孙的教养上点燃了一盏盏的智慧之灯。

特别是诸葛亮的教子书,更是写得语重心长、言简意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教子书中虽然有一个“俭”字,但绝不是“穷养”的意思,可以说节俭是体现在一个人身上的永恒的美德,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

可见,教养,就是让一个人从年幼之时,是一定要明白的最基本的“是”与“非”的标准,是必须懂得的事理和常识;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良好的品格修养映射于外的优雅和从容之美,能让一个人从骨子里飘出芳香来。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了良好教养的时候,他就能举止合范,进退有度,在取舍之间能把握好分寸;在成功之时,他可以喜

不自胜,但不会得意忘形;在失败之中,他可以黯然神伤,但不会意气消沉;为官为富为贵,不会泯灭良知,不失侧隐之心;身为布衣匹夫,依然会傲骨凛凛,心清魂净地做人;在犯了错误之后一定会从自身去找症结,而不是怨天尤人,百般推脱责任……

教养,不是富贵人家的专属,也不是贫穷人家的私藏,而是任何一个家庭或父母或教师都能送给孩子的一笔无价之宝,是为孩子心灵世界打造的一盏智慧之灯。

孩子生于贫穷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自己怎样的立足现实和发展自我;()孩子生于富贵之家,拥有了教养,他知道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开拓未来。

因此,教养,是培养孩子成人的灵魂,是教育孩子成材的基础,是一个让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只想通过穷养或富养的捷径,剑走偏锋,看似奇巧,自以为可以出奇制胜,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不是“穷养与富养”所能涵盖的;教育孩子是一种智慧,亦是对父母本身所具教养的一种考验!

人类生存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学习佛法、传统文化,以真诚增进交流,以专修求生净土,做个有道德的人。

3、穷养,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太便宜

穷养,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太便宜

文/炉叔

中国人的家庭教育中,有一套简单粗暴的逻辑,就是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所谓穷养,很多人理解为就是少花钱,多吃苦,只有物质上给孩子多些苛求,他才能具备吃苦的品质,在未来走得更远。

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在所谓的穷养过程中,因为自己错误的教育观念,孩子的未来正在被你悄悄抹去。

1

我朋友的孩子,去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结果半年的试用期还未过,便被单位辞掉了。我的朋友很气愤,自己的孩子学历那么好,谁见了都夸,凭什么会被单位辞掉,于是跑到他们单位,和别人理论。结果两边一见面,对方便给他的孩子贴了很多标签:能力不足、心态不好、不懂交际……简单到去物业交水电费的小事都办不了,领导一骂就抑郁好几天,唯一的优点就是学历不错。

后来我才了解到,他们夫妻俩三十多岁才有的孩子,全家人的希望,自然也落在这个孩子身上。为了给孩子好的教育,他们对孩子从小就实行穷养,每次孩子一说什么请求,他们二人就反驳道,家里没什么钱,别整天想着要东要西的,男孩子要能吃苦。

慢慢的,这孩子变得很自卑,觉得自己天生就低人一等。不愿意进行交际活动,常常一个人闷在屋里;缺乏自信,很少主动尝试一些事情;没有个人意志,爸妈买什么他穿什么,做什么他吃什么;从来不对任何人表达自己的态度,即便内心有很多惶恐,也从来不敢和父母交流,因为他知道父母肯定会说,有问题要自己解决。

父母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孩子,结果却因为穷养,让孩子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世界,孤零零一个人站在了世界的边缘。

2

我身边对孩子实行穷养教育的家庭并不少,我有一个亲戚在国企工作,他的太太是当地一所高中的老师,两人的家境很不错。只是因为他以前当过兵,所以在子女的教育上,一直坚持穷养,并且对孩子的要求很苛刻。一周零花钱不能超过十块,衣服穿到掉色才能换,吃饭不能挑三拣四。

其实,孩子很早就因为父亲的严苛,表现出了自卑倾向,但一直到后来他考上大学,逃离了父亲的管教,才真正表现出来。当时家里人给他的生活费不多,他又总感觉身边的人瞧不起他,于是四处向以前的朋友借钱,在大学同学面前装阔气,以此掩盖内心的不安。

每次都是拿着父母这个月打来的生活费,去还上个月的债务,后来因为自己的开销太大,借了同学的钱还不上,他便跑去找高利贷借了钱。等到他们夫妻发现了孩子的问题之后,他已经在外面欠下了三十多万的债务。我的亲戚在得知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问题之后,懊悔不已。

穷养不单单是金钱上的约束,它是为了让孩子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知道苦是什么滋味后,能够思考如何摆脱苦,而不是在苦海沉沦,觉得自己没有一点价值。穷养中最可怕的是,你将孩子推入漩涡,却不教他逃离其中的办法,眼睁睁看着他越陷越深,还窃以为这样做会让他有一个好的未来。

3

事实上,孩子的教育,无关穷富,花钱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什么。穷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价低从优,社会也从来不会只靠人们吃糠咽菜而进步。

穷养更多的是要求父母,多减少对子女不必要的介入,用引导代替包办一切,用平常心代替过分溺爱,小事上别斤斤计较,大事上别轻易妥协,让孩子明白,即便环境再艰苦,人都有能力获得更好地生活方式;最终通过穷养来达到富养,富是富在孩子的精神上,富有学识,富有内涵。

如果单纯得以为把沉重的家庭负担,置于孩子身上,就可以激发出他向上的潜力,只会适得其反。

真正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独立、坚韧、丰盈、乐观的灵魂。(微信公众号/围炉夜读,id/weiluyedu_)

4、富养还是穷养,决定孩子的一生

富养还是穷养,决定孩子的一生

文/李雪

是什么决定孩子未来物质能否丰盛?为什么说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真的是父母必须有钱,才能大概率保证孩子未来富有吗?

事实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一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见过几个这样家庭出来的人,出生于中国最贫乏的年代,父母和大家一样接近一贫如洗,但即使半年只能吃一顿肉,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快乐分享,孩子们精神气质如贵族一般。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他们总是能最先找到出路。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才够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

所以说,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未来能否丰盛。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精神分析心理学说,童年亲子关系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通俗点讲,父母好比孩子的程序员,童年父母给孩子潜意识写入的是匮乏与沉重,孩子未来怎能丰盛流动?带着匮乏感来到社会上,潜意识指挥着自己,也容易处处体验匮乏与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配得好工作,总是能找到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例如曾经总被父母说不要浪费护肤品,自己赚钱后忍不住买大量护肤品,却舍不得用,最后都过期浪费。如果父母经常传递的是: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赚钱上“不思进取”,却又同时物欲难填,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盲目囤积。

一妈妈观察发现,给女儿买的玩具或手工材料,若教育说要爱惜,不要弄坏或浪费,基本上这玩具或材料就被女儿闲置,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完全违背当初买它们的初衷,造成更大浪费。还有妈妈反馈说,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只用画笔画画,不用颜料。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非常敏感,父母传递的是制约和沉重感,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就能感受到,所以宁愿不碰。

孩子不会用头脑自欺欺人,无论大人认为道理多正确,孩子直接从能量层面感受大人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如果父母持续不断以正确为理由强加各种负能量,孩子最终也就变得如大人一般,活得沉重压抑,制约在所谓的“正确人生道理”中。

有人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百分百满足?孩子的欲求满足还是不满足,取决于你的能力和意愿。有能力也愿意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多多益善。没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就直言相告:我暂时没有能力满足你,或者我就是舍不得钱。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诚实的父母,即使孩子得不到很多满足,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未来依然可以通过工作赚取丰富物质生活。

有一次孩子要一样东西,妈妈讲各种不给买的理由拒绝孩子,孩子直接问:“妈妈你为什么见不得我开心?”孩子经常能简单通透的看到本质。父母若对自己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自己小时候没得到过的快乐顺畅,所以也要跟孩子较劲,让孩子处处拧巴。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不要评判孩子的欲望,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孩子需要什么,就是需要什么,可能在你眼里那个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无论买或者不买,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

富养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一些身价千万的父母,去趟香港给孩子带一堆上千块的童装,因为这是父母想要的。而孩子喜欢的贴纸或摇摇车,却经常跟孩子较劲,给孩子制造匮乏感。这样的孩子长大一些,容易变得欲壑难填,跑车名表攀比着买,也很难弥补童年的匮乏感。然后所有人都会感叹一句:就是父母太溺爱了,造成孩子如此奢侈浪费。溺爱几乎是中国人的万金油标签,孩子出啥问题都往溺爱上贴,典型的中国式浆糊逻辑。那些口口声声富养就会把孩子养成李天一的网友,按照这个逻辑,岂不是穷养的孩子就要变成马加爵?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众人皆知,人类一个需求层次满足后自然向更高层进阶,这再自然不过的常识,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有些人竟生出“越满足越沉溺越疯狂要求”的妄想,而且以此妄想为理论依据时常跟孩子的需求较劲,看不得孩子顺畅开心。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心穷之人一旦拥有权力便容易穷奢极欲,刘志军成克杰等着名贪官都回忆说出身穷苦是“思想走偏”的原因之一。

诚意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在广州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经常有来访者因为孩子的问题找到我们。一个全职妈妈的儿子4岁,内向胆小,见人从不打招呼也不愿意跟人分享零食或者玩具。因为长期限制吃巧克力,儿子对巧克力呈现出成瘾般的痴迷。后来妈妈自省,决定彻底放开限制,去香港买了一旅行箱巧克力。()孩子开始不敢相信,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妈妈确认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怎么吃。结果孩子一路主动跟出租车司机聊天,电梯里见人就招呼,主动分享,单纯快乐得像小麻雀。一箱巧克力,就给孩子带来天堂般的快乐,充沛的能量流动。对孩子来说,快乐不在于价格标签,而是被父母充分的看见和回应。一网友说得好,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给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

童年长期的匮乏感,逐渐凝固成内心黑洞,真正欲壑难填的都是成年人的黑洞。成年后的黑洞依然可以通过自我觉察疗愈。若把最恶劣的想象投射给孩子,通过打压孩子欲求转嫁自己的匮乏痛苦,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则至少毁三代。

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着,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来不会在婚恋中只敢要安全无害的人;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一个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自由的孩子,自然绽放不可思议绚烂的一生。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家、哲学家大多出身富贵之家或者有贵族供养。

80年代大家物质条件差不多,但父亲给了我“富养”的感觉:我想要1他愿意给2,绝不会只给0.8。所以我对物质有很好的品味,清晰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成年后人生追求是了悟真相,在地球上尽情扩展生命体验,并深信金钱会应我所需流动,富养给与我醉心精神世界的自由。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着奢靡。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分享给他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请不要再倾述养家多辛苦,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