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三励志文章:就是倒下,也朝着未名湖的方向
高三励志文章:就是倒下,也朝着未名湖的方向
说实话,我觉得考北大的人都好“痴情”,可能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座未名湖吧!
当分数出来时,我一直在震撼:看看大家的分数,看看考号与你相近的跟你在一个考场的人的分数。
你无言了吧。你们一个考场就没有几个上线的!
报了两千来人,要130个,绝大多数是炮灰,绝大多数注定是炮灰。
还要两战三战四战,北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用来朝觐。
读完《胡适传》,我同样在震撼:1962年2月24日,胡适病逝于台北,身上覆盖的不是某国旗,而是北京大学校旗。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啊?
能让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开天辟地的人物为他魂牵梦绕!
能让考研绝大多数注定是炮灰的还心甘情愿,痴情不改。
就是因为,她叫北大!
北大,读到这两个字,无疑触到了多少人心底里面深处最软的地方。
北大,她的意义已经超出了一所大学所能承担的名字。
一提北大,就是沉重,和她对这个苦难民族百年的启蒙与奋进,这使得北大具有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不能比拟的精神气质
一百多年来,她和这个民族的兴亡紧紧相连。她让女人放弃了小脚,她冒着血腥走过了“三一八”,她告诉这个国家要学会重视教育,她教会民众,启蒙社会。
一旦成为北大的学子,上苍注定我们成为这十三亿人们的儿子,这五千年文明的香火。注定要站在昆仑之颠同魔鬼说法,注定成为这最后一个谋杀案的被害者。我们纵然要割下自己的手臂砍下自己的头颅,我们也要为此去煎翥一方医治民族的良药!我们将用我们的眼泪鲜血骨髓,把所有的希望幸福写遍这快土地的大街小巷,人们的额堂!因为身在北大,就是肩负历史
就是因为这些,使多少人魂牵梦萦的恋上了北大。
于是多少人想去北大读书,真的很想,痴痴地想,傻傻地想,想得心刀割般地疼,想得鼻子发酸,想得眼睛发涩,想得头脑发昏。
多少人想北大,想发疯似的去听讲座,挤进那人头攒动的大讲堂,满怀虔诚默默地注视着沉潜的长者,去聆听思想者的声音……
多少人想躺在北大的草坪上,仰望蔚蓝的天空,默默地念着海子的诗,放飞梦想……
多少人想在黄昏的时候,去未名湖畔坐坐……
北大,就因为这二字,深深地嵌入心底。曾经有个朋友说,在北大,空气中都有大师的气息;曾经为了pku三个字母有人整晚整晚的失眠……
一次喝完酒,一个兄弟流着泪对我说,这辈子不能去北大读书,老子不服!
每个中国学生在小时候就都做过这个梦,有这么一天,兴奋的喊出“我考上北大了”。
有多少青年在夜深人静时,梦见过那个两座石狮子护卫的神圣的大门,醒来泪流满面。
可是古来征战北大几人回?
圣地,为了去这个地方朝圣,多少人战死在路途中,脸还向着未名湖的方向。
前世今生,为什么那么多人对他,一种莫名的乡愁
北大,对未名湖,纠缠至今……
忘不了的北大情。
胡适,三年不见,就自信把他忘了。
今天又看见他,这久冷的心又发狂了。
我终夜不成眠,萦想着他的愁、病、衰老。
刚闭上了一双倦眼,又只见他庄严曼妙。
我欢喜醒来,眼里噙着两滴欢喜的泪。
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你总是这样叫人牵记。
2、励志文章:有梦想才有方向
励志文章:有梦想才有方向
常常忙着赶路,忘了奔波的方向该是何方,常常流汗满面,不知追求的星光离自己还有多远。是付出的不够还是自己的懒散?为何得到总不是自己想要的。不,我想都不是,只是心中所追求的那盏灯——目标还未点亮。
寒风犹在春中,温柔的阳光下,两片绿正映着斜阳在土中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沉睡了一冬的梦呓终于在此时得以展现。天空横飞的燕子它们毫不动摇的坚定的朝着太阳飞去,即使一路上有风雨,有冰雹,也会奋力振翅,勇往直前。因为有梦在心中。
有梦才会有远方,才会有为目标和理想奋斗的勇气。有梦的人的眼睛是光亮的,因为他们怀揣着乐观,满怀着希望。即使遇到再多的险阻,再大困难,他们也会奋力攀登。没有梦的人,眼睛是干涸的。(励志名言 )迷茫的他们只能成为他人的傀儡,只能碌碌无为,只能逃避现实,不懂得如何面对。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
无畏艰险,心静如水,淡定超然,因为他心中怀揣有梦。即使在阴霾的云沙下,也会想到苍天苏醒的风和日丽。即使在封闭的角落中也会让心灵驰骋在广阔的草原上。因为有梦,所以不会被眼前的路石所绊倒,会抓住自己的梦,找到自己的路。
青春年少的我们常因自己拥有的资本——青春,挥霍时间。但当我们扪心自问之后,谁会说出自己的追求与目标,谁又会对未来的方向作出明确的判断。
前方的路,需要梦的引导,前方的桥需要有梦做支柱。
无梦的徒劳到头来只能是两手空空,只有有梦的追求才会到达理想的尽头。
地平线的那一端是太阳的梦,长成参天大树是小苗的梦,秋实成熟是花儿的梦,为明天的辉煌而拼搏是我们的梦。
只要有梦就不会丢了方向,只要明确了目标便会乘上飞往成功的热气球。
有梦才有远方,才有为理想奋斗的方向。
3、高三励志文章:高三路上
高三励志文章:高三路上
学习是要吃苦的,是要能忍得住板凳上、台灯前的孤独。不管你的起点如何,最终到达终点的人一定是勤奋且有目标的人。学习是通往自我理想的铺路石,只有勤奋努力,才能披荆斩棘,乘长风破万里浪,到达梦想的彼岸。
一个人只要有了奋斗的目标,就会笑着迎接挑战,视困难如草芥,将汗水比黄金。经过了挫败,游历了迷惘,开始清醒,即使一无所有,但会努力拼搏,为了理想与最斑斓的梦。成功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有梦,且不轻言放弃的人一定会到达他心中的彼岸!
为了学业而奋斗、拼搏、吃苦、牺牲,是一种高尚享受。将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勤奋贯穿于学习生活的每一天、每一课;把高考的成功仅仅当作是积铢累寸、厚积薄发的一种回报,越是困难,越要坚持,才会看到希望,才有可能触到幸福。
把追求本身作为追求的目的,不计成败地追求知识本身。(励志名言 )这样,可以使自己在高考面前放松下来,还能感觉到追求过程中的快乐与充实。获得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目的,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是我们终身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浮上水面的能力,只是缺少沉在水底的耐心。一件事情,看来和做来的感觉永远不会完全相同。不去做它,虽然回避了经历这个过程时可能会付出的艰辛,但却永远难以体会那份忙碌的充实与奋斗途中收获的喜悦。
高三就像一次长跑,需要毅力、勇气以及一点点的技巧。其实,高考的成败关键在于内因,而非外界其他因素。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意外,我们都要相信自己,坚持自己,成功也最终会属于我们自己。因为,胜利往往来自于坚持不懈地付出和努力!
让我们用暂时的枯燥和寂寞打造未来的鲜活,让我们用现在的汗水和泪水洗亮他日的欢笑!放开胸怀,去迎接人生的挑战,无论是胜还是败。
4、一个北大人的成长足迹:未名湖是个海洋
一个北大人的成长足迹:未名湖是个海洋
《未名湖是个海洋》
2007年7月我开始看北大数院的招生简章,上面赫然写着“每年有数十位学子赴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这是一句改变我一生的话,它让我知道美国除了哈佛和耶鲁之外还有两所学校,也让我知道“出国深造”是可以写在招生简章里的体面事情,它让我在高考之后稀里糊涂地找到了下一个人生目标。一个月后哈尔滨一家报纸采访我,问我四年之后的打算。“去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我装作一副了然于胸的样子脱口而出了那个我刚刚听说一个月的名字。就这样我的北大生活开始了,带着出国深造的梦想。
来到数院之后我很快清楚了出国留学的要素和步骤,并且建立了一套简单的逻辑:学好数学分析等于拥有好的成绩等于去好学校。所以我大学前两年的学术生活就是踏踏实实的学分析。后来深感院里竞争激烈,光学好分析是不够的。于是我又剑走偏锋,开始学看起来跟分析很相近而其他同学很少关注的概率论方向。对出国的憧憬让我有了高三复习时的动力,一直埋头困干,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有些愚蠢的经历除了可笑之外,毕竟帮助我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功底。
但是光学分析和概率是不足以打发时间的,于是我决定睁眼看看这个世界。就这样未名湖成了一片海洋,让我在其中任意遨游。每周听四到五场讲座:听于丹讲段子,听陈丹青骂人,听贾樟柯谈电影,听饶毅抒发智识理想;学各种各样课程:研究六方会谈背后的东亚博弈,思考休谟、康德、福柯的哲学思想;每周都去听数学报告,印象最深的有夏志宏、严加安、堵丁柱、smale、王诗宬、陈木法、孔良等人的报告,他们告诉我数学里除了我每天专注的分析和概率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在图书馆乱翻书:最重要的罗素和弗洛姆的书,我的世界观中最核心的一部分来自他们;听胡涛老师的经济学原理和刘旭峰老师的数理经济,他们让我开始尊重一个学科;听朱青生老师的艺术史,他向我们讲解蒙娜丽莎的微笑和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并借助一部艺术史来阐释世界史;听马伯强老师的理论物理导论,物理学的精彩让我兴奋,这份兴奋最终决定了我未来五到十年的研究方向。剩下的时间我在未名湖畔胡思乱想。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随性的探索是值得的,自己最深刻的变化就在这个过程中酝酿,而北大给了一个随性探索的人以最好的资源。
数院的讨论班文化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大二时候参加柳智宇师兄的讨论班,柳智宇博大的胸怀和对世界对他人的热忱深深感染了我,他让我知道自己是个多么自私狭隘的人。大三我和余越、张龑、沈才力三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数学讨论班,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而又特别贪玩的余越、在考gre前一天还在研究《诸葛亮集》最后gre660分的张龑(没办法,他貌似懂希腊语和拉丁语,它们是英语的祖先)、拿过两块imo但讨论班上经常不听你讲话而是笑嘻嘻看着你的沈才力,他们向我呈现了大学之前从未见到,难以想象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他们让我知道自己是个多么庸俗和功利的人。
在这些探索和交流过程中一些思想被建立,另一些被颠覆。可以说四年的生活颠覆了我入学以前的所有赖以生活的观念。其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游泳。我大三开始学习蛙泳,由于自己的笨拙、懦弱和不虚心,我是班上唯一一个没有学会的同学。老师说我很“笨”,这个字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终于又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28次课之后学会了蛙泳。后来我又找泳协的同学学自由泳,我在三次之后就游得有模有样了,教练夸我:“你水性真好,这么大年纪还学这么快。”我顿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承认我水性很好,因为我现在确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但我又仿佛听到了蛙泳老师的笑声。我意识到多年来一直相信的“天赋”概念是虚假的,一个人一开始由于某种原因被一个东西吸引,在那里浸淫长了自然就有了“天赋”。游泳是我四年里最重要的一项成就,除了让我历经艰辛做成了一件事外,它让我从一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从小到大,和身边的每一个同龄人在一起时我都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他的天赋是不是比我好。”而在旁落无人的时候,我也时常问自己:“我有没有做这个事的天赋。”原来自己一直执念于一个虚假的概念!
2009年4月,抱着进则一篇论文,退则一封推荐信的目标,我开始在王正栋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没想到这一单纯为了出国而进行的工作竟成了北大四年中对我影响最深远的事。最初的一年里我和刘党政博士合作解决了随机toeplitz矩阵的中心极限定理,这是平生第一次解答一个未知的问题,也是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儿时起就一直幻想的发现和创造的喜悦。后来我开始关注李一霆硕士在研究的一个计数问题,06级的郑骋师兄令人惊讶地将它和曲面的拓扑联系在一起,顿时打开一片天地。随后我发展了郑骋师兄的拓扑观点,并加入了自己的群论想法,与李一霆硕士的组合技巧结合,将这一计数问题逐步推进,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开始发现曾经望而却步的拓扑和代数并没有那么恐怖,兴趣激发出来之后它们反而可以成为有力的工具,相反自己学了那么多的分析和概率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然而就在我和李准备撰写论文的时候刘党政博士发现我们的结果已在04年被人得到而且就是用和我相近的群论方法。但与此同时刘又发现计数代数几何中的一个结果可以帮助完全理解这个计数问题,从而得到我们一直想要计算的一个概率密度的表达式。于是我们没有气馁,继续沿着这条路,刘展现了强大的计算功力,几乎算出了这个表达式,后来他远走智利,这个任务落到我的头上。
11年元旦那天我带着好奇心搜索与问题相关的关键词,结果一幅令我震惊的壮丽图景展示了出来。原来那个计数问题以及郑骋师兄的拓扑想法70年代已被物理学家在研究量子引力时发现,弦论诞生之后这个问题又成了弦论和量子引力之间的一条通道,而弦论和计数代数几何息息相关,witten(90年fields)沿着这个思路提出这个领域著名的witten猜想,被kontsevich(98年fields)发展其中的技巧解决,后来沿着这条路okounkov(06年fields)解决了bdj猜想,而这一切又与自然界中许多生长现象以及数论中鹤立鸡群的黎曼假设联系在一起。(经典语录 )数学的统一性和自然界精致的和谐彻底震撼了一个青年的心灵。原来对科学的探索就是在朦胧的水汽中游向那片神秘的美丽境界。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王羲之通神的书法不也是使人通向这般境界吗?科学像太阳一样辐射她的能量,照到农田里就长出庄稼,即使照到岩石上也反射出光芒。我想这就是科学对于为她耕耘的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
这个科研对于我的意义还不止于让我从卧薪尝胆于分析和概率的学习中、从殚精竭虑于成绩中解脱出来从而看到科学真正的美妙之处,它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观。从小到大我一直认为只有科学研究是崇高的事业,当不上科学家就是人生的失败。而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好的生活不是当科学家或不当科学家就能实现的,好的生活应该这般度过:一个人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投入到他心灵所选择的那个事业中,不断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永远没有终点。这是我在科研中体会到的真切感觉,它最值得一个人去追求。而这种感觉必然在人类活动中普遍存在,奋勇拼搏的运动员,有胆有识的商人,日理万机的政治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达到这个状态。而这一事业也未必是做科学研究,它可以是哺育一个婴儿,烹饪一桌菜肴,攀登一座山峰。我想正因为这种超越和实现的感觉是相通的,所以一个奥运冠军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一个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可以成为一个统计学家,一个出色的几何学家可以成为一个顶尖的基金经理。这正是罗素和弗洛姆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
最后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是申请出国的过程中师长的帮助。为了能成功出国,我想尽办法寻求师长们的帮助,他们包括北大的王正栋老师、陈大岳老师、王保祥老师,西北大学的徐佩教授、布朗大学的郭岩教授和舒其望教授、密歇根大学的邬似珏教授和smoller教授、科朗所的chatterjee教授、斯坦福大学的dembo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的borodin教授和strook教授、哈佛大学的姚鸿泽教授等。每次面谈都恨不得打一百遍腹稿,每封邮件都恨不得打20遍草稿,而每一次的交流都证明我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他们的交流如沐春风,他们教我如何做一名真正的学者,他们让我明白是困窘滋长了邪恶的念头,一个人在从容淡定的状态下总是坦然地帮助他人。国门对于我来说像是一堵要努力翻越的高墙,而高墙之后到底是桃花源还是万丈深渊,我一无所知。正是这些师长们的指引结合我自己在未名湖这片海洋里的折腾,逐渐把这堵高墙变成了透明的玻璃墙,透过这层玻璃我看到了墙的另一面的真实图景。“出国”不再是那个最能吸引我的光纤字眼,而变成了为“深造”而不得不承受之重。
回想四年的大学生活,脑海里唯一的画面是一个人在未名湖里游泳,在水中成长、实现和超越。如今他要游出未名湖,经由北极穿过大西洋,进入波士顿的查尔斯河,那片新的水域等着他去探索。他多么希望自己多年之后能按原路返回未名湖,因为那里是他精神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