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一)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二)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从55岁开始,68岁时结束游历,共用了13年时间。然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讲学着书,7年后,即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
那么,在孔子长期的游历生涯中,有过开心的经历,也有过凶险的遭遇;有时被人欢迎,有时被人追杀,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在游历中失去过很多,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未变。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比如,明时的徐霞客,长年在外游历时,也遇到过强盗,并与之发生过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为游历途中会遇上坏人而停止游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记》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路,并要把这条路走到底、走出光明来,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压力与煎熬。倘若你坚持住了,就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坚持不住,中途放弃了,或许对你来说,一时可以轻松下来,但你在年老时,必会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种种艰辛,我想,上天应该是公平的,你的成就往往与你承受的艰辛成正比。如果你连这些艰辛都不能够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样的辉煌交给你,又怎能放心交给你?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现有金钱数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视化的物质,而应该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别人承受不住,你能够承受住,那么,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努力地在你的梦想征程上前仆后继。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三)
读了孔子周游列国我有很多感触。我不仅仅认识到了孔子为了和谐新的思想主义建设的伟大,而我更加佩服的是孔子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千山万水去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发表他的意见,是相当可贵的,不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可以从这句话表现出来: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可想而知,孔子虽然是奔波了许多国家,但是依然不会忘记为自己成长的鲁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非常值得人敬佩,尊敬的。从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无论去到那里都被国君驱赶,但为了他的和谐思想主义建设,不敢三七二十一,都要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值得人敬佩的。还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也同样是在他的教导下认识到了世上的不和谐的地方,并于师傅一同去周游列国,孔子真是个大教育家。
孔子成立的儒家学派在后世影响很大,把自己那种精神也传到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2、东周列国志的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的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集合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闻名历史典故。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候是我国历史上1个出色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构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由此引发了战争。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不仅仅有倾国倾城的褒姒,昏庸无道的幽王,还有骁勇善战郑伯友等人物。
读了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历程了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亲眼看到了正因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而置成的战争。心里感受到了当时奸臣的挑拨,致使好多忠臣被陷害,斩头。
在这本书中,我最中意的人物是白起大将军,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一齐大业立下了大功。只可惜,之后正因残忍的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又接连触怒了秦王,最后被贬为平民,被逼自杀。我想:假如没有范睢这些奸臣的的挑拨,白起将能为国内历史进()程再立下汗马功劳。
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一)
读《东周列国志》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为有智者可以生存。何为智者?简单的说智者就是有头脑的人。如宴婴﹑勾践。智者是时代生存的主宰,只有智者才能摆脱死亡的噩耗,智者永远都是时代的上从人物,当然作为一名智者是需要历史的选择。然而智者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也有无奈,因为他们也想名垂青史,至此不会做一些没有目的的事。智者之所以能成为智者是因为他们的心思缜密面面俱到。成为智者必不可少的就是知识,知识是成功的奠基石,有了它如鱼得水。所以我认为只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使我们屹立于世。
读《东周列国志》让我知道,当我们在痛苦绝望,对生命感到极度时如果只有一刹那的时间,听到生命意义的肯定回答,纵使下一刹那就被浊流所吞噬,我们也会觉得满足,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还会继续活下去,那不单只是忍受痛苦的活下去而已,而是爱生命的表现。只要我们心中有生的意念,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在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因为生命是人的本源,没有了生命一切只是空谈。但蓦然回首却发现,这这个世界的悲剧和无奈太多,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的生存,好好珍惜现有的美好,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做实际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然而当我把《东周列国志》读完两遍之后,却猛然发现,自己的见解有点偏激。这才发现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只是微乎其微。生命是孱弱的,她柔弱如花芯,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花瓣的保护,茎叶的扶持,硕根的支撑;生命是单纯的,她单纯的如一粒种子,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厚实的土地,和煦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生命是辛苦的,她辛苦如跋涉征程的溪流,所以她需要赞美,如同需要舒展的河床,坚固的堤岸源头的生生不息。因
此我们要热爱生命。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让我们的生命放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读《东周列国志》之后,仿佛脑海无形中有了规划,也许是潜在意识上的熏陶,他好像指引我前进,为我明确了方向。是生命在背地里操控着一切呢?又是谁将我带到这无暇的空间?原来是理想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理想是人生的指明灯,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前进的路即便障碍重重,也挡不住我们理想的帆舵。明确了自己的理想,我想生活也会因此而精彩。
读《东周列国志》我知道了许多精彩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无不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在于它拥有了后无来者血的经验,也是中华民族血的教训。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无一不是历史瑰丽的“结晶”,然而这却是亿万人民用生命所衔接起来的,是人类的瑰宝。读了它真让我获益匪浅。希望大家也来读读,相信定有所获。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二)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三)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里讲述了西周的败溃、东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兴起。
这本书讲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韩、赵、魏、燕、楚、齐),以“三皇”里的“皇”和“五帝”里的“帝”合体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之后,修建万里长城,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这本书里讲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赢政、吕不韦、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图穷匕见、焚书坑儒这些成语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我喜欢其中“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历史事实使晋国分裂,也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
晋国实力非常强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晋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每军都有一个正统帅和副统帅。打仗时,他们是统帅,不打仗时,他们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实权。由于晋献公时期,听从宠姬骊姬的谗言,残害公族,导致同姓公族势力急剧下降,这异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实权。当时六卿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接着,其他三家要地。由于当时智氏的智伯实力最强大,韩氏族长韩康子听从家臣段规的意见;魏氏族长魏桓子也听从家臣的意见,给了智伯地。可当智伯向赵族族长赵襄子要地时,赵襄子却说:“地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不能给你。”智伯很生气,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在赵族的领地晋阳打了一仗。由于晋阳城异常坚固,赵军又军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来。智伯想了一个办法,派士兵堵住晋水修建一个渠,放晋水水淹晋阳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树上了。赵襄子没()有办法,就找他的家臣张孟谈商量。于是当天夜里,张孟谈爬出城墙,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了他们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水声,原来韩、赵、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变了方向,直淹智军军营。智伯夺了一艘船想逃走,结果被张孟谈的伏兵抓住杀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布:晋国正式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我对这个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实力强大,想独吞晋国,在第一步时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骄傲,结果不但没有独吞晋国,连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给他传下来的地也丢掉了,太可惜了。像这种有趣的故事,《东周列国志》里还有很多。
我喜欢看《东周列国志》这本历史书!
4、春秋列国读后感
春秋列国读后感(一)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书,书名《东周列国故事》。此书分上下两侧,讲述了东周的属国之间发生的故事,是一本好书。
在此书中,东周的属国都想争当霸主,并不择手段。其中有许多好君王,当然也有昏君。有的君王治国有方,善待大臣。有的君王花天酒地,虐待百姓,令人发指。他们都想成为中原霸主,好君王是靠赢得民心成为霸主,但是再好的君王都有做错的时候。有时他们会因做错一件事儿得不到小国的信任从而失去霸主的名称。其实君王难当,好君王更难当。如果想成为好君王,就要体贴民众,但这不免会得罪 有权势的奸臣。他们很可能会勾结一起拉你下马。但是如果你成为一个昏君,奸臣会奉承讨好,但是你一昧的花天酒地会引起民众和忠臣的不满。你的统治最终不会长久。这是难处之一。另外的难处是,当你决定选择一个儿子继位时,又不得不面临后宫的妃子都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引发的风波。有的儿子甚至去杀父来争夺王位。你又不得不提防自己的亲儿子。而这一切都是王位惹得祸。
如果你是个小国君王,你就得面对被大国吞并的可能。你必须时刻警惕,否则随时会被大国吞并。有时经管你做到了这些你还是被吞并。东周的许多小国都被吞并,并在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结束了周朝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这本书讲述了周朝属国的故事,讲述了秦国从小国到帝王的过程,令人感叹!
春秋列国读后感(二)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的书。
这本书它使我知道了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即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东周没有约束立,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在书中我“认识”了“战国四公子”,它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书中也讲述了东周列国时的许多史实,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已变成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春秋列国读后感(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很混乱的时期。里面很多很难分好坏的人,每个国家里,忠臣有很多,但奸臣也有很多。当奸臣计划成功时,忠臣只能逃亡别的国家,我很为这些真正忠心的人感到遗憾。
那些君王总是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我觉得他们应该慎重思考一下。也不要因为什么好礼物就以为别人是好心。当然也不能随便怀疑人,不过我觉得他们可以依照平时那些人的做法来判定。
古代也有很多聪明的人,比如蔺相如,他聪明的让和氏璧安稳地回赵国,我很佩服。还有他的勇气,敢和秦王面对面不害怕的交谈。
但是,战争不断爆发。为什么就为了一些利益就要打打杀杀呢?()我实在不懂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和和睦睦的相处呢?
最后,六国统一,秦始皇出现了。我也读到了最后。我还是希望,世界不会出现太多类似古代的“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