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于寒门的你,该何去何从?
生于寒门的你,该何去何从?
文/枫
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家境一般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1
家伟结婚了!这位曾经和我谈天论地,立志走南闯北,再熟悉不过的好友,在经历过世俗的眼光,经受多年贫穷的煎熬之后,选择了早早步入婚姻殿堂。
当他喃喃讷讷地告诉我,村里同辈的青年都已经结婚,父母忧心如焚,而自己在深圳闯荡也混不出名堂,不如早点回家乡成家,两个人也能相互有个帮扶的时候,我也并没有感到非常惊讶。
试问,有多少梦想经得起贫穷的考验?
生于农村的我,这些年,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辍学,背井离乡,不辞辛苦,日晒雨淋,外出打工;有的邂逅一段爱情后便匆促结婚,花样年华却过着洗衣煮饭,相夫教子,周而复始的生活。我时常在想,我的成功是不是上天过于眷顾?同样于上帝的子民,是否对其他人有些不公平?
2
然而,我认为,上天从来就没有公平,伴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教育资源的分配越来越不均匀成为一大趋势。
而我的同学们,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正是受困于这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谁不曾有抱负,谁不曾有梦想,可是当你发现教你的不过是拿着三流大学毕业证书的老师,当你发现教你的老师连普通话都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让人听起来特别别扭时,你该怎么办?对于家境一般的孩子,其实,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当你还在牙牙学语时,城市里的孩子早已经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当你还在简单的加减乘除算术题愁眉不展时,城市里的孩子早已经遨游在奥赛题海里;当你还在玩泥巴时,城市的孩子早已在学习琴棋书画了;当你还在辛苦纠结老师带有口音的普通话时,城市里的学生已经在疯狂汲取知识。
家长会以“玩是孩子的天性”这样的理由来掩饰自己不愿意在教育上多投资的心理,但是,是抹杀天性,还是毁孩子一生的前途?
暑假回去老家,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正捧着不知道哪来的整容医院的广告杂志,双眼炯炯有神的盯着文字一字一字的阅读。我轻声问他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书,他说老师说多阅读才好,家里没什么书,就在路上捡了一本这样的书来读了。我听完一阵叹息......
贫穷地区教育资源落后,然而高考下却人人平等,这些孩子要跟千万的书香门第孩子比拼,实属不易。很多时候教育资源低劣,代表我们要走很多弯路,有些弯路,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歧途,有些弯路走着走着就没有了方向,更找不到前进的的路途。
3
那么,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家境一般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时刻做出改变。笔者上文所述并非鼓吹补课理论,是希望莘莘学子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处境,做出适当的改变。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都是跟上了时代,在智能机如此普遍的现在,网络已经极度发达,线上的资源应有尽有,学子应该好好利用手机或者电脑,多在网上查询一些有用的学习资源,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尽量赶上和一线城市孩子所获得教育资源
4
改变不了你的出身,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吧。教育资源的鸿沟就用努力来搭桥吧。努力一定有用?天道真的一定酬勤?没人可以给的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有时候努力可以是很廉价的东西。民工大叔很努力地工作,公司的小白领加班到三四点,甚至是不少学渣也常常学到深夜,他们在经济或者学业上并没有多大的进步。
然而,你还是要努力,即便你努力的程度无法读清华北大,鲤鱼瞬间跃龙门,但,上了大学比不上大学幸运,上了一流大学比上二流三流大学好很多。不是每个人都为清北而生。当努力了,结果却不尽人意时,那又如何,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摆脱惰性,一直秉持着努力的态度,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所谓近朱者赤,我建议大家多跟学霸交朋友。你的身边或许没有很高水平的老师,但一定会有天资聪慧,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多靠近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学习别人的思维模式,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多看看别人的笔记,多注意别人是怎么上课的。
很多人对此抱有鄙夷的态度,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们都是一群求知欲望很强的学生,在一起探讨学术性问题,这是很好的事情。其次,如果在经济上有困难,又需要很多书籍帮助学习的话,就去泡图书馆或者书店吧。我当时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书店,只要有时候在图书馆一坐就是白昼到黑夜,一边做作业,一边疯狂汲取课外书籍的知识,审视惬意。
4
穷,不能穷孩子的教育。当家庭经济情况还过得去时,在零食和奢侈品少花一点吧,多投资一下教育。要知道华语乐坛巨星周杰伦至今还一直感谢当年他妈妈逼他练琴呢。当然了,笔者并不是希望大家将钱随便投给教育机构,或者是盲目给孩子报很多的补习班,而是做一名理智的教育投资者,该花的一定要花,不该花的坚决不花。
中国教育资源合理分配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在此之前,得不到很好教育资源的莘莘学子,唯一能靠就是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毅力,一步一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明天!
2、福生于少事,祸起于多心
福生于少事,祸起于多心
最惬意的生活无非就是:心无挂碍,则无往而不自由。
中国有句老话,叫“无事小神仙”;西方也有句谚语“不要自找麻烦,除非麻烦来找你”。
因此,无事闹心,便是最大的幸福;而多心多疑,则极有可能招灾惹祸。
福,生于少事
住在我隔壁的王叔,有一段时间跟小区门口的保安,因一点小事而闹了矛盾。
王叔这人脾气不好,器量也不大。他每天早上从小区门口经过时,只要一看到那个保安,原本的好心情就会烟消云散,继而开始在内心深处辱骂、憎恨那个保安。
久而久之,这件事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搞得他终日抑郁。
某天,王叔和他的朋友下棋时,偶然提起了这件事。他的朋友便开解道:“老王啊,你这心眼儿也忒小了吧!一个保安天天站在那儿,无聊不说,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两千。你呢,天天到处耍,每个月还能拿个四五千的退休金。你还跟一个看门的保安一般计较!”
朋友的一番话,把王叔点醒了。
打那以后,王叔每次看见那个保安,眼里便少了几分仇恨,多了几分同情。他自己慢慢也想明白了:
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在心里放过别人,也是在思想上解放自己,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何必死死抓住不放呢?
想通了之后,王叔又变回了原来那个开心、自由的王叔。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要宽,才能事儿少。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如果我们能做到“抓大放小”,把全副身心放在真正重要的大事上,往往更容易获得人生真正的幸福。
有句话叫“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亦深”,说的就是这个理。
祸,生于多心
作家契诃夫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叫《小公务员之死》,讲的是一个庶务官的故事。
一个美好的晚上,在一个剧院里,心情美好的庶务官一不小心打了个喷嚏。
打喷嚏,是再平常不过,也是谁都控制不了的事情。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竟导致了这个庶务官的死亡。
原来这个庶务官在打喷嚏的时候,一不小心将唾沫溅到了坐在前排的将军级文官身上。他害怕极了,连忙向将军道歉,将军说:没什么。
既然将军都说没什么,那这事儿本就该这么过去了。但这个庶务官偏偏是个多心的人,心里总觉得将军在怪罪他。
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向将军道歉,将军一次又一次地说:没什么,让它过去吧!将军越说“没什么”,他就越觉得将军在怪他。
庶务官接二连三的道歉,最终令宽容大度的将军不耐烦起来,对待庶务官的态度,也由一开始的“毫不在意”变成后来的“大发雷霆”。而这个多心的,一次又一次道歉的庶务官,最终在遭受将军的呵斥后,一命呜呼了!
庶务官死了,但他是死在将军的呵斥之下吗?不,他死于自己的多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又何尝不是跟这个庶务官一样,在不该多心的地方多心,最终“画蛇添足”,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来。为人处世,切记:“祸生于多心”。
外在的周遭世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映射。只要我们的内心光风霁月,一片澄净,那么在现实世界中,我们自然能与人为善,少事多福了。
相反,若内心充满了猜忌、疑虑,那外在世界肯定也是一团乱麻。
福生于少事,祸起于多心。愿我们都能心如明镜台,不惹无明尘埃。
3、当欲望大于资源,我们该何去何从——《瓦力》观后感
当欲望大于资源,我们该何去何从——《瓦力》观后感
文/乘兴而来
瓦力不辞辛苦的清理着地球上的垃圾,地球上人烟稀少,没有生物,偶然间看到一抹绿色,瓦力如获至宝。人类被送到外太空,等待地球重获生机,可以容纳人类再次生存的时机,又或者在等待,有另一个宜居的星球,被人类文明发现。
或许人类真的有这份幸运,能够找到另外的星球,那里和地球一样,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取之不竭。但这样宜居的星球,或许已经有了另外的文明,一直在那里休养生息,我们的到来,无疑是一种侵犯。两个未知文明的见面,一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生存还是毁灭,是个未知数。又或许我们很幸运,会遇到一个像三体文明一样慈悲的外星文明,愿意给我们网开一面,让我们有一隅赖以生存的角落。还有可能,我们中了头彩,有一个资源丰富,没有生物文明的星球,等着我们去安家落户,但如果我们依然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知节制,结果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资源匮乏,和不断寻找下一个生命体的轮回。
不加节制的人类的欲望,即便浩瀚如宇宙,也终将无法消化。最终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战争……因此,我认为,控制人类的欲望,让生物的欲望与资源供给,达到相对的平衡,才是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而不是把自己立于生物链的顶端,肆意妄为。
《吕氏春秋》曰: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适,节也。是说,超出了自然节奏的欲望,都应该被节制。如果不节制自己的食欲,浪费食物,暴饮暴食,食物的总量就需要转基因的催生才能满足;不节制的虚荣心,需要虐杀更多动物满足人类对裘皮奢侈品的需求,造成生态失衡;不节制的物欲,刺激工业发展,导致资源浪费……最终的结果是资源匮乏,资源争夺,倚强凌弱,引发战争……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普通人的七七八八的欲望,奏响了上千亿的消费凯歌,绽放了马爸爸的笑容,笑容背后,是无数人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
节欲,并非禁欲,不是把人变成《达芬奇密码》中天主事工会中那个白化病教徒一样的苦行僧,在其他孩子欢天喜地的在万圣节要糖时,他只能独自在家压抑自己的天性(万圣节是否该要糖,暂不讨论)。《红楼梦》里的那块顽石,尚且都要到凡间来经历经历,如果人人都压抑自己的欲望,那岂不是都变成了石头。
适度的满足人性,是为了防止过度压抑的人性带来的欲望急剧膨胀和报复性满足。如何才是适度的,往小了说,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多度压缩和侵占自己和其他人和资源而满足的欲望,就是适度。例如,工薪阶层口挪肚攒的买奢侈品,就丧失了奢侈品应有的价值,奢侈品是为身份服务,而不是为了提高身份的标签,主次搞错了。比如,在有机粮食无法满足全人类生存需求时,不要浪费,不要暴饮暴食,让转基因食品少一点。
那怎样的需求,才应该被满足?如何判断自己真正的需要什么呢?曾经有一次课上,老师问同学最想要的是什么?一个同学回答要500万。老师追问,要500万做什么?同学答,要别墅(遥远的那会,500万还可以有别墅)。老师继续追问……我想老师的意思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我们追逐的可能是银行账户里的一串数字,可能是代表身份象征的车子房子,而我们真正能被自身感受和消费到的需求并不清晰。就好比我们想拥抱一个人,可是我们一直在追逐他的影子,回头看,抱住人本身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清楚,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哪些只是我们想要的东西的替代品。最常见的是,有人被情所伤,于是不再相信爱情,转而追求物质,其实拜金只是爱而不得的替代品。
从小,我有个习惯,在火车站,公园里,或者任何人多的旅游景点和公共场合,喜欢要吃的要玩的,各种想要,可屡屡被拒绝,理由只有一个:贵。于是长大后,我不停的在这些地方给自己买各种东西,机场、火车站,旅游景点……
突然有一次,我认真的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在机场火车站,花在其他地方几倍的价钱买东西,真的是必须要买的吗?更多的时候,并不那么必须,或者并不那么急需。那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大概是小时候,看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买给小朋友时,那份宠溺和娇惯,是我想要的,因为屡屡没有被满足,所以以为自己不被爱,长大也需要用这种行为来证明自己被爱着,被宠着。其实,对旅游景点东西的需要只是表象。看到这一点后,我对景点的东西似乎少了执念,渐渐也没了购买的欲望。
一旦我们确定了我们想要的东西(或人),我们需要付出代价去争取。简单从东西讲,喜欢一样东西时,我们往往要评价它的性价比,同样一件东西的不同型号,一件最喜欢,一件性价比最高,性价比高的那个,往往会胜出。拥有了替代品,我们以为我们的需要已经被满足,可事实上,性价比是商家最大的骗局。因为每次买到的性价比高的那个东西,都比自己最心仪的东西差那么一点点,那一点点不完美需要用一次又一次的下一个相似的东西来弥补,可每次都被性价比裹挟,因此总是不停的买买买。其实,对于一类东西,只要有一次,你没有计较成本的买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东西,那么这类东西,从此以后就会脱敏,基本不会有其他相似的替代品能入你的眼。因此,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一定要选最喜欢的那个,而不是选性价比最高的那个。
当这样一个一个真正的内在的需求被满足时,欲望的火苗也就一个一个被扑灭了。当自己不被欲望所控制,人就活的更平和自在。长久来看,我们为满足自己真正欲望所耗费的资源,也要比盲目满足、降维满足耗费的资源少的多。因此,适量的、充分的满足自己的真实需求,长远来说,能带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最少的代价。
4、寒门学子
寒门学子
文/宗风秋
那天已经很晚了,弟妹打电话说,侄女不想去上学了,原因是爸爸妈妈一没钱二没人,就是上了学毕业了,也没什么用,问我怎么办?
我能怎么办?我又不是上帝?心里虽然如此想,嘴上却说:
“让我想想再说吧。”
电话挂断,心里却莫明地生出一团怒火!再有钱的人,他们也没有三头六臂,再有势的人,也是从一个卵子开始成长起来的!再卑微的人,也要有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能力!为什么只会羡慕别人,而不去自己努力?
关于侄女上学的事,弟妹没少咨询我。侄女学习不好,却还不知道自己努力,话里话外总是嫌弃:自己的家庭不好,自己的爸爸妈妈无能。
开始我说让她去读护校,她嫌辛苦。后来我说,上大学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什么并不重要,你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后来她就打电话告诉我,说自己喜欢做幼儿教师,因而春季招生的时候,她就报了幼师,然后出去打工,高考结束了,才发现今年的高考题目很容易,她的很多同学,都考进了相对理想的学校。她又开始后悔自己,没有参加夏季高考。
其实我知道,她并不真正喜欢幼师,因为她不是那种能歌善舞、能言善辩、活泼好动的孩子。她只适合做护理或者一线操作工人。但因为不甘心在家干活、又害怕学护理辛苦,她就说自己喜欢幼师!非常喜欢!
为什么很多寒门学子,不是选择自立自强,而是把自己不满意的一切,都归结于自己的出身和家庭? 归结于自己本来已经辛辛苦苦、却依然一心一意为儿女奔波劳作的爸爸妈妈?我觉得我们每个寒门学子,都应该感谢邓小平,是他恢复了高考,才让我们拥有了一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记得在培训班里,有一个小孩子,他学习很差,而且没有一点好习惯。但当我告诉他,要如何努力的时候,好几个孩子告诉我:
“老师,他没有妈妈。”
“没有妈妈的孩子多了,没有妈妈的孩子,才应该更加努力!” 但那个孩子很特别,他可以一下午都坐在位置上,而且手里永远都不闲着,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肯写一个字。
后来,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让他写了几个字,那字写得简直就是不堪入目!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是怎样上到了三年级的! 放学的时候,遇到来接他回家的姑姑,她姑姑告诉我,他十二天就没妈妈了,爸爸也离家出走了,他是跟着他奶奶长大的。让我多费心,希望他能学习好一点。
看着他姑姑恳切的样子,我很难告诉他真相,只好说: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非要学习好,他能每天快快乐乐,已经很不错了。” 回到家里,找出女儿的字典还有好多练习本,准备送给他,希望自己的帮助,能让他有所改变。到了学校,他已经坐在位置上,不抬头也不说话,一心一意、只专注于他手中的一些卡片。
我蹲下来,看着他的脸问他:
“你玩这些东西有意义吗?”他没有立刻回答,却问我:
“老师,你有妈妈吗?” 我点点头,放弃了自己的想法。想改变这样一个孩子,谈何容易呢?在他心里已经根深蒂固地认为,他现在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没有妈妈才造成的!却从来都没有考虑,在自己人生的路上,他能做什么!
每个人都喜欢积极上进的孩子!越是寒门的学子,越要有一点雄心壮志啊!你的家庭不好、你的父母无能,但你的父母给了你生命、给了你健康,上帝给了你同样多的时间,同样多的头脑、同样多的手足,你为什么不自己努力呢?报怨和嫌弃,能带给你什么好处吗?为什么每天乐此不疲?
有钱有势的人家,也不是天生的,他们也是通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的努力 ,才走到现在的样子!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凭空得来的!你只看到了人家的光鲜亮丽,你没有了解人家的艰辛艰难!
生命,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它只会一如既往地前进,同样的风景、同样的遭遇,却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结果,这大多还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好的出身和家庭,是能带给人很多便利,但医院里,并不会因为出身好,家庭富有,就任命一个毫无经验和学历的人,去做主治医师!我倒是听说很多勤学苦练的孩子,早早就被用人单位录取的例子!
这个世界,永远钟爱知道自己努力的孩子! 所以,所有的寒门学子,一定要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