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她是母亲_我的母亲不过母亲节

1、只因她是母亲

只因她是母亲

文/周海亮

【一】

自从他考上大学,就很少回过老家。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让他眩晕、痴迷、幸福、不知所措。他拼命学习,只为让这座陌生的城市能够接纳他。最终他真的留在城市了,并且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套3室一厅的住宅。母亲没有来过城市。他连婚礼都是在城里举行的。

婚后好几年,除了春节,他从来不曾回过老家。儿子想奶奶,跟他闹了好几天,最后他只好跟妻子商量能不能把母亲接过来住些日子。妻子同意后,他给母亲打了个电话。他说您来住一些日子吧。母亲说我在城里住不习惯。他说您就来吧,小宝说他想奶奶。母亲想了想,最后说,好吧。

就这样母亲来到了城市。那是她第一次来到城市,城市让她极不舒服。

母亲带来两个蛇皮口袋。一个口袋里装满刚从菜园里摘下的新鲜蔬菜,一个口袋里装满刚从地里掰下的青玉米。那样的蔬菜城市里到处都有卖,价格很便宜;那样的青玉米卖得更多,他们早已经吃腻了。母亲带来她所能带过来的乡下的所有,却唯独没有带来乡下的习惯。她战战兢兢地在屋子里走动,小心翼翼地和他以及他的妻子说话。五十多岁的母亲知道城市和乡村的区别,知道装修豪华的楼房和简陋的乡下草屋的区别,即使住在儿子家,她也不能太随便。

他忙,不可能时时陪着母亲。妻子也忙,她得去公司上班,去健身房健身,去电影院看热播的大片,去业余班学英语、学会计……他们把母亲留在家里,让儿子陪着她。妻子对母亲说,这是马桶,按下小钮,冲半桶水,按下大钮,冲整桶水;给小宝热牛奶的时候,用燃气灶,往右拧这个开关,就能打着火……

母亲的表情就像一个懵懂的孩子。这么多事,这么多规矩,她怕记不过来。

母亲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愣愣地坐在沙发上。她不敢用抽水马桶,不敢动电视,不敢开冰箱,不敢接电话。

【二】

后来她不得不硬着头皮打开了燃气灶,为自己的孙子煮了一杯牛奶。那个上午她只动了燃气灶,却差点儿闯下了天大的祸。

中午他回家时,闻到一股很浓的煤气味。孩子在卧室里睡觉,母亲坐在沙发上择着青菜。见了他,母亲说,我头有些晕。他不答话,冲进厨房,见燃气灶的开关开着,正咝咝地响。他连忙关掉燃气灶,打开厨房的窗户,又冲进卧室,打开阳台的窗户。他一个房间一个房间跑,一扇窗子一扇窗子打开,母亲惊恐地看着他,脸色苍白。母亲说出什么事了吗?他说没事,脸却黑得可怕。母亲垂下头,她知道自己肯定闯下了祸。她不敢多说一句话。

妻子还是知道了这件事。晚上她把母亲叫到厨房,再一次跟她讲解燃气灶的用法。她说多险啊,如果不是他中午回了趟家……母亲说我吹不灭火,就用湿毛巾把火捂灭了。母亲说我不住了,在城里真住不习惯,以后,还不知道会闯下什么祸……

母亲第二天就回了乡下。这时他才想起来,母亲竟一次也没有用过家里的洗手间。母亲腿脚不便,可是她仍然坚持去一公里以外的公厕。母亲留下的那些青菜和青玉米,他们吃了很长时间,还是没能吃完。最后只好扔掉了。

【三】

第二年春天他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妻子带着儿子与他离了婚,一个完整的家瞬间破碎。那些日子他每天生活在浑浑噩噩之中,终于被公司解聘了。他重新变得一无所有,整天闷在家里,借酒浇愁。终于有一天,他在横穿马路的时候,被一辆汽车撞倒在地。虽然没什么大碍,可是需要卧床养伤。医生说,你需要在床上至少躺半年的时间。

母亲再一次进了城。这次是母亲主动要求来的。他不想让母亲看到他现在的可怜模样,他劝她不要来了。母亲说我还是去住些日子吧!他说您不是住不习惯吗?母亲说会习惯的。来的当天母亲就用燃气灶给他煮了晚饭。母亲说,你放心,煮完饭,我不会忘记关掉燃气灶的。

他惊讶地发现,母亲竟然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她把冰箱整理得井井有条,每次关冰箱,都不忘看看冰箱门是否关严;她修好了一把断了一条腿的木椅;她把空调的温度调得恰到好处;每当有敲门声,她总是先问一声谁啊,然后再通过猫眼看清门外的来人;(感恩  )她把洗手间和地板拖得一尘不染;她用微波炉给他烤面包;用果汁机给他榨新鲜的果汁。甚至,母亲还帮他发过一个传真,那是他的一份求职材料。

母亲在几天之内迅速变成了一位标准的城市老太太。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儿子,就像在乡下照顾小时候的他。

后来他的心情好了一些,没事的时候,就和母亲聊天。母亲说昨天我去超市买菜,问楼下的老大姐,她说现在写作得用电脑。他说都扔这么多年了,还是算了吧。母亲说不能算了,我明天给你去电脑城问问。我问过那位大姐,她说组装的电脑会便宜一些。我有钱呢。母亲说完,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纸包,打开,里面包了一沓钱。母亲说是我这几年攒的,四千多块钱,给你买台电脑吧。

第二天,母亲真的一个人去了电脑城。中午她没有回家,只是打回来一个电话。她说你要17的显示器还是19的显示器?17的便宜,也清晰,但太小,看着可能累眼睛。内存和显卡……那一刻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识的字肯定不会超过100个的农村老人,竟然说出了显示器、内存、显卡!只要他需要,那么,母亲就必须弄明白这些。因为她在为他做事,因为她是他的母亲。

电脑买回来后,他真的开始了写作。开始当然不顺利,不过也零星发表了一些。随着发表量越来越大,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半年以后,他几乎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想,假如没有母亲的鼓励,假如没有这台电脑,那么,他不知道自己那种灰暗的心情,还能够持续多久,他会不会天天泡在酒杯里,永远消沉下去。现在他彻底忘掉了自己的不幸,感觉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

【四】

突然有一天,母亲在客厅里摔了一跤。他过去扶起母亲,母亲说,地板太滑了,这城里,我怎么也住不习惯。那一刻他努力抑制了自己的眼泪——母亲为了他,几乎适应了城市的一切;而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让这个家适应自己的母亲,哪怕是换成防滑的木地板。

他说明天我就找人把地板换成地毯。母亲说不用了,明天我想回去。他问为什么?母亲说因为你已经不再需要我的照顾,我留在这里,只会耽误你写作。还有,地里的庄稼也该收了,怕你爹他一个人忙不过来。

他求母亲再住些日子,可是母亲说什么也不肯。她说我真的住不习惯。地板、燃气灶、微波炉、冰箱……都不习惯。如果你想我了,就回乡下看我。

他叫一声妈,泪水滂沱——当母亲认为他需要自己,她会迅速改变自己多年的习惯,变成一位标准的城市老太太;而当她认为自己已成为累赘,又会迅速恢复自己的习惯,重新变回一位年老的农妇,远离儿子而去。似乎她的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为他而改变。她的心里面,唯独没有她自己。

2、我的母亲不过母亲节

我的母亲不过母亲节

文/刘娜

1

我的母亲很少收到花。

她收到的第一束花,是那年她生病时,我回家看她。从医院输液归来,我俩走在乡间小路上。我看见路边灯笼花和油菜花煞是好看,就薅了一大把,用野草扎成一大束,递到她手中。

我打开手机的自拍,搂着她站在麦苗拔节的田野上,拍了张合照。照片里,眼角笑出皱纹的我,像极了年轻时的母亲;而抱着花束的母亲,仿佛就是年迈后的我。

掐指一算,我有好几年没和母亲单独合过影了。

仍记得那年我大学毕业,带着她和父亲去照相馆照相。小相馆的师傅摁下快门的一瞬间说:“母女俩长得真像啊。”

那时,她头上的白发还没这么多,脸上的皱纹也没这么深,后背不像今天这么驼,身体也比当下健康许多。

那时,年轻的我以为父母会永远康健,病患会一直遥远,只要我回家,他们就会站在门口的杨树下露出欢喜的笑脸。

2

我的母亲极少过生日。

她60周岁那年,我给她买了红袄红褂,提着一个大蛋糕,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看她。

吃午饭时,我们把蜡烛点上,第一次给她唱生日歌。她高兴得不知所措,躲到卧室偷偷抹泪。

蛋糕切开后,她自己顾不得吃,用小盘子分装成七八份,端给那些年迈体弱也极少过生日的老邻居。她矮小的身影喜悦又忙碌地在门口进进出出,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包了饺子、炸了油条,她都要分出一些给邻居们尝尝。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馋嘴的哥哥、妹妹和我曾多次抱怨:“咱妈真是好显摆,生怕别人不知道咱家改善了生活。”

每一次,她都眼睛一瞪,教训我们说:“吃独食的人,没有好下场。”

后来,我们兄妹一个个也如她那样,开始把自己那些珍贵而质朴的东西和身边人分享,才明白她矮小而柔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怎样美好的能量。

3

我的母亲没怎么读过书。

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从来没有给我们讲过童话故事,也极少坦诚地和我们沟通情感。

童年的记忆里,她总是在忙。家里院里忙,田里地里忙,灯下月下忙,灶前锅前忙。贫穷的境遇、粗粝的生活与捣蛋的我们,一度让她焦灼又绝望。

有一年,我不小心把装在方便面袋里的老鼠药当成猪饲料,拌到猪食里,一下子药死家里两头大猪,毁了她和父亲一年的指望。她坐在猪圈旁的石墩上,哭个不停。

还有一年,我因挨老师批评而萌发辍学的念头,她站在堆满金黄玉米的场院里,当着很多人的面恨铁不成钢地指着我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一辈子种地。”

有那么一阵子,我甚至怀疑我们家三个孩子,她最嫌弃我。

直到读初二那年的一个周末,我忘记找人给她捎话,跑到同学家疯玩一整天后,她发疯一样哭着哀求全村的老少爷们四处找我,我才明白:原来她那么害怕失去我,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是她最爱我。

4

我的母亲可能有过梦。

她那双粗糙却不失灵巧的手,会剪纸绣花,会裁布做衣,会剪发理发。

我们小时候过年过节时,她总爱剪下一张张形状不同的纸花,贴在破旧透风的窗户上,就像在贫寒操劳的生活里贴下一个个斑斓的希望。

她一针一线为我们织的毛衣做的衣服,领巾处与前胸口总有劣质彩线绣的花朵与汉字。在老家那个偏僻又闭塞的小村里,这总让我们显得与众不同。

手巧的她,义务为村里的乡亲剪头发,也爱变着花样给我和妹妹剪头发扎头发,就像做一场她从来没有机会去做的少女梦。

我自幼头发稀少柔软,常被村里的孩子嘲笑为小黄毛。她就把自己的长辫子齐根剪断,用红头绳嫁接到我头发上,供我四处炫耀。

直到多年后我也当了妈妈,才终于明白:在劳累又艰难的岁月里,母亲用细小而微末的物件装点的,不仅有粗糙而单调的生活,还有她被岁月磨砺后仍向美的女人心。

5

我的母亲不知道什么是母亲节。

上班后的第一年母亲节,我曾给她打电话。她淡淡地说:“只要你们好好的,我还用过啥母亲节。”

那一刻,我握着电话,久久说不出话。

此后,我再也没有给她提过这个节日。但我几乎每隔两天都要给她打电话,有空就回去看她。我知道,她的心里始终装着泥土和庄稼、村庄和树木,还有父亲和我们。

她记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日,每当我们过生日时,她都会早早地打来电话:“别忘了,今天要吃个鸡蛋啊。”

她算着我们每个人回家的日子,每当我们快回家时,她就开始忙着张罗这准备那,然后站在门口的杨树下,和故乡的风一起等我们回家。

是的,我的母亲不过母亲节。只是在母亲节这天,我有些想她。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3、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个很严厉的人,别人也觉得她是个很严厉的人,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前一分钟还朗声笑语,只要看到我们没有完成作业或者成绩下滑,她都会横眉倒竖,大声苛责,甚至会抄家伙。所以,我们姊妹三个从小就很怕她,又爱又恨又怕的那种;我的母亲也是个很能干的人,爸爸早期在外当兵,她一个人从怀孕到生产,再到又要带我,又要种地,还要上课(她那时是名小学老师),中间的酸甜苦辣也是在我为人母之后才深以为然;后来又有了弟弟妹妹,边工作边伺候三个孩子,还年年是厂里的三八红旗手,着实不简单。记忆里的她能干,严厉,做事利索,唯独少了那份妈妈的温柔和宠爱,使我在成人后总觉得那是我童年的遗憾,甚至还有些许的埋怨。

前不久她来上海看我,这是我生孩子之后她第一次来看我,看到外孙女自然是喜上眉梢:想抱,又不知道手该往哪里放,不抱,又忍不住想抱,就那么端着,看着孩子呵呵的笑。我知道,这是在我经历了婚姻的痛苦之后她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抱着孩子不知道怎么就说到了我小时候,她说我1岁的时候她带我从河南老家到贵州部队去看我父亲,一个人,在火车上不敢吃不敢喝的坐了二十多个小时,就怕上厕所,怕打瞌睡,怕我被别人抱走了。当这句话像玩笑话似的说出来的时候,我不敢相信的看了母亲一眼,不敢相信我小时候也被她这么宠爱过。她额头上深一道、浅一道的皱纹随着表情一隐一现,而我的思绪也飘散开去:母亲真的没有宠爱过我吗?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报考了全县最难考的重点初中,考完后别的家长都在纷纷打听门路,只有她还是每日照常上下班。当我知道好朋友的妈妈已经在托关系打听成绩的时候,就急匆匆的回家质问她为啥不帮我去问成绩。“有啥用?考好了自然是好,考差了问也是白问!”还一脸的不耐烦。我伤心之极,偷偷的哭了一场。()有一天回家,一条崭新的牛仔裤放在我床上——是我梦寐以求的那一款,可当我得知那是因为我考上了母亲对我的奖励时,我却看也不看的就将裤子丢在了一边。

高中的时候我在省城读书,寒假要补课,初四就要返校。学校的食堂还没有开火,她从初一就开始默默的给我准备干粮,细细的炒面,一笼一笼的馒头,自己亲手做的咸菜。而我却为这些东西觉得丢尽了脸。因为别的同学都带的方便面,火腿肠,鸡蛋糕什么的。“妈,我想吃方便面!”“吃了上火,不能吃!”她不由分说的口气让我觉得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我终究是没有吃那些她掺进了红枣、芝麻,一铲一铲细细炒出来的炒面,因为我觉得那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

高考那一年考的很不好,很想复读,但是那一年父亲下岗,弟弟妹妹又小,我对于复读很难启口,只好背着行囊去了那个不如意的学校。同一届的复读的同学有一个第二年考上了北大,发榜的那日县城的道路上锣鼓喧天响。母亲偷偷的关上了家里的门窗,就是怕我难过。我是在难过,我用嫉恨的泪水淹没了母亲所做的一切努力。

这么多年了,她只是不会像别的母亲那样拍拍我们的头、对我们温柔的说话,但并不代表她不宠爱我们。那不由分说的背后是急切的爱和恨铁不成钢的急。我已经无法去改变她处事和说话的方式,我也无法改变我自己越来越像她的简单粗暴的发脾气,我们都在渴望着对方的爱,殊不知,那爱已经在这一争一执的背后生根、发芽,壮大……

4、母亲

母亲

因为假期不长,因为路程不短,因为天气不好,等等有太多的理由让我打电话回家告诉母亲我春节不回家。母亲接到电话后,听不出她有任何情绪上的波动,只是淡淡地说:哦,那有时间我去你那住几天吧。

整个春节一直细雨蒙蒙,让人平添几许惆怅。正月初六,老天爷一改往日的缠绵,电闪雷鸣,哗哗啦啦的下起了暴雨,下午4时一阵电话铃声把窝在被子里上网的我惊起,我抓起电话,耳机里传来母亲哆嗦的声音:我已经到了a市,可人太多,买不到火车票,可能要晚些才能到你那里了,不知你们那最晚的班车是几点。我气极,大吼:这么大的雨,谁叫你来的,买不到火车票,你不会坐直达班车吗?母亲说:知道了,知道了,就把电话挂了。

我撑着雨伞站在站台下一个多小时了,记不清有多少趟班车停下又走了,可依然不见母亲的身影。坐直达班车从a市到b市是两个小时,再从b市坐车到我处约四十分钟,母亲应该在晚上七时就会到达,可现在已经是晚上九时了,还没见到母亲,我开始着急,开始埋怨,鼻炎也适时发作,喷嚏连连更让我觉得寒冷和烦燥。一趟班车“嘎”的一声,在溅了我一身脏水后停了下来,终于一个熟悉的身影探出了车门。

我接过母亲沉甸甸的行李,一言不发朝家走去,母亲走在身后唯唯喏喏地说:本来想坐直达的,可后来又买到火车票了,所以就晚到了。其实我心里明白,母亲是嫌直达班车的票价要比火车票贵一倍多。

初八午饭后,母亲说:你帮我把这衣服的边放放吧。我望望母亲身上我淘汰给她的衣服,也真有点象裹棕子,太窄了。我把剪刀、尺子递给母亲说,我下午还上班呢,你自己改吧。晚上刚到家,儿子就报告说母亲把衣车针弄断了。再望望母亲,呵呵,衣服让她改的凹凸不平,针脚歪歪扭扭,衣车针不给她拉断才怪。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是很能干的,我们兄妹头上带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都是她亲手做的,况且往年我淘汰的衣裤给她后,也是她自己修改,还挺合身,为何这次改不好呢,我心里直纳闷。

晚饭后,我一边帮母亲重新修改衣服,一边与她闲聊。母亲说,自去年始,她的眼睛看东西就很模糊了,如今针线活基本做不好了。我说:那明天我带你去医院看看。母亲说:不用了,在家乡已经看过医生了,说是白内障,不是很严重,能看得见就不必花那个钱,到时严重了再说吧。

我抬头望望母亲,鬓角已有了丝丝缕缕的白发,脑后粗大辩子已换成小麻雀尾,那干练、好强在菊花般的脸衬托下已变成柔和与慈爱,那双我曾羡慕的巧手,已是血管突显。

在我处小住了一段时间的母亲要回老家了,当她跨入班车车门的一刹那,已是孩子他妈的我无法顾及车上车下人们诧异的目光,泪水倾涌而出。自从我独自一人在远离故土的这座小城定居后,与母亲抑或兄妹相聚,成了我最大的企盼。

外婆在母亲5岁多时就已去世,母亲忍受了太多没娘孩子的苦,有了我们兄妹后,把所有的母爱加倍倾注在我们身上。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在那同样贫穷的乡村同龄伙伴中,我们兄妹是最先穿上毛衣的,那是母亲把她心爱的嫁妆——毛衣袖子拆了,在煤油灯下为我织成一件漂亮暖和的毛衣,弟弟出生后,把毛衣全拆了,为弟弟织了毛衣毛裤。在我启蒙上学后,我也不象别的小伙伴一样,把书挟在腋窝下上学,而是把书装进绣花书包里。那是母亲利用工余把一条不能再穿的旧裤子的裤腿改装成书包,再在上面绣上五角星、向日葵等,就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书包。特别是我们兄妹脚上大方舒适的布鞋,不知引来多少大人小孩的注目。而所有这些,不知花费了母亲多少心血,包含了母亲多少慈爱。

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却非常看重知识,她常常对我们说:世上只有学问“晚上不怕贼来偷,白天不怕人来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南下打工潮的诱惑下,我曾荒废学业,外出打工,是母亲的諪諪教诲又让我拾起书本。

母亲虽是农村妇女,却从不包办子女的行为,特别是在我们兄妹的婚姻上。我和丈夫结婚前,母亲不知要与我结婚的人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当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结婚了,母亲只是轻轻地嘱咐:“婚姻不是儿戏,一定要慎重,只要你自己觉得幸福,我们没意见。”在农村生活的弟弟也是自由恋爱结婚。

我们长大了,母亲却衰老了。素有做粗活比得上一个男人的母亲在前些年的一次伐竹中不小心闪了腰,一躺就是十多天,以及腰部现今每逢刮风下雨就酸痛;患了眼疾也是捂着掖着,每次报给为生计忙碌的子女们却均是一封封平安家书。

母亲养育了我们的身躯,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谨记母亲“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来看”的观点,遇事不钻牛角尖,以平和的心态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5、猜你喜欢: